•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6

矮油没游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淡蓝色的蝎子

已采纳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令亿万中华儿女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载,经历多次朝代更迭和外族入侵,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饱经沧桑,虽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下面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供大家借鉴参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第一篇:新媒体环境下汉中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探析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探索新媒体技术支持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文以汉中地区为切入点,借助新媒体技术,探讨汉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与传承的问题。分析汉中地区的经典成语故事、古代文学作品、传统戏剧、以及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创新与传播,探索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公众的民族情怀与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 中国传统文化; 汉中历史文化遗产; 现代化转化与传承;  1 研究背景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其意义就在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新时期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人们只有在已有的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传统和传统文化才能承承相因、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发扬光大。”[1]“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传统文化是人民辛勤工作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从历史的延续和文化发展的继承出发,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进行创新。”[2]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同时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一种使命。  新媒体是一种新生的媒体形式,它是继传统的报刊、广播、户外、电视后出现的“第五媒体”。其功能强大,主要借助于当今发达且成熟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移动网络、区域无线网等技术渠道以及互联网、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的终端,实现海量信息资讯和娱乐体系的在线共享。新媒体技术使得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实现了平等和对等,人们既可以发布和传播信息,也可以接收和享用信息,并与周围的人和事物以及世界实现互动。“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3]新时期,保护和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历史性任务。将新媒体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结合起来,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2 汉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简介  “截止到2011年6月,汉中已经拥有国家级名录6项,省级名录39项,市级名录59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种类多样,既有体现历史文化的故事传说及民间戏曲,又有贴近百姓生活的各种民俗活动。”[4]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蔡伦造纸传说、洋县佛教音乐、镇巴民歌、汉调桄桄、洋县架花焰火技艺、洋县悬台社火等,两汉三国时期遗存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丰富了汉中的地方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急需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进行现代转换与传承。  3 汉中地方传统文化新媒体形式的现代转化与传承  (1)汉中经典成语故事及传说新媒体形式的转化与传承。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一页。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包含着一段令人回味的历史烟云,其中蕴含着很丰富的人文哲理与生活经验。汉中历史悠久,两汉三国历史文化比较丰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流传下了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及历史传说,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张骞故事传说、廉泉让水、褒姒传说等。对经典成语故事及传说进行整理和编排,标注拼音,制作成为电子书样式,并配上真人语音以及名家讲读的音频;还可制作成幻灯片PPT的形式,配上相应的图片,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使用GIF动态图片,这样更具吸引力。此外,将文化典故以动画的方式进行呈现,或制作音频节目,将文本转化为音视频以满足受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借助手机APP在线功能推广和宣传,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  (2)汉中地区传统手工技艺新媒体形式的转化与传承。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工艺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工具与材料,人们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和认识,以相对稳定的造型、图式、技艺和文化等要素凝结在器物之中。[5]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由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氛围,汉中本地保留下来了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例如,汉中面皮的制作技艺、蔡伦造纸工艺、汉中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洋县蓑衣编制技艺、城固泥塑、洋县架火烟花、谢村黄酒酿造技艺、西乡松花蛋制作技艺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手工技艺急需得到关注和保护。在今天这个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大众传媒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来进行宣传与推广,使传统技艺能够被广大的人们所认知和了解。  因此,对汉中本土传统手工技艺进行视频加工,将诸如蔡伦造纸技艺、汉中面皮、谢村黄酒的制作过程完整的拍摄记录下来,对其中的加工环节进行细致和完美的展现,能够引发受众的感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拍摄纪录片或微电影形式,配以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让观众在观赏这些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愉悦与放松,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3)汉中传统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新媒体形式的转化与传承。历经千秋的历史典故,家喻户晓的民俗活动,见证了汉中地区历史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相比陕南地区其他区域所特有的自然风光,汉中地区的民俗文化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是汉中的民俗文化,即在汉中境内的民间地区所形成和保留下来的民间艺术,例如汉调桄桄、镇巴民歌、洋县佛教音乐、端公戏等。进行新媒体形式的转化,可以请一些老艺人和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民间艺术家进行现场演绎,通过现场录制和后期制作的方式形成音视频作品,通过各大视频媒体以及网络平台进行投送,也可以由当地政府着手操作,在地方台以及各大公共场所的LED屏幕上进行滚动循环播放。  其次是汉中的民俗活动,汉中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种类丰富,如南郑协税社火高跷、南郑新集采莲船表演、略阳羌族羊皮鼓舞、洋县杖头木偶戏、洋县悬台社火、老君庙会、春官说春发放春贴、勉县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等。这些精彩纷呈的传统民俗活动展示了汉中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对其进行新媒体形式的转化与传播,可以借助一些官方和非官方网络进行传播,充分挖掘民间传播的力度。例如,可以邀请知名视频网站的主播,比如哔哩哔哩、Ac Fun、斗鱼、抖音等,现场参与活动并进行实时直播与互动,借助主播个人的影响力和自媒体视频平台的强大扩散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汉中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此外,借助微信,建立汉中民俗活动的公益性宣传公众号,向广大的在线用户进行推送,有一定的宣传与展示效果。  (4)VR技术与汉中文化旅游景点的线上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能使用户沉浸到环境中。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还拥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即各种文化旅游景点。其中,两汉三国时期的石门栈道、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武侯墓、张良庙等。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聘请专业的技术团队,对这些文化旅游景点进行精准的测绘,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3D立体建模,建立线上文化博物馆。还可在城市内的各大公共场所建立市文化旅游景点的VR体验馆,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不用亲临景区,借助VR设备,进行在线漫游,体验立体沉浸式虚拟游览,并能与景点内的物体进行互动,从而获得立体式全感官的综合性体验。这种新的游览方式与以往的游客进入景区实地游玩体验相比,在保持景点全部区域各种参数与信息完整收录与提供的同时,还降低了参与体验的门槛,能够让游客获得多倍的感受与身心的全面满足,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维与设计理念。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汉中历史文化遗产的转化与传承的可行性策略,提出借助在线网络媒体技术和各种视频平台,以及VR技术,对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进行视频化和立体化的制作的发展路径。此设想的实现需要政府的帮助与支持,加大新媒体传播的力度,使汉中的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得到普及并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吴增礼,王梦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1):1-  [2] 侍舒玮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戏剧之家,2019(12):219+  [3] 张婕,苗思雨,逯鹏祥,等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研究[J]城市党报研究,2020(03):90-  [4] 潘秀梅,张慨浅析陕西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保护现状[J]美与时代(上),2013(07):43-  [5] 贺超海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
330 评论

一只泡芙er

///bjpd_bjwq/ 2005-10/28/content_htm关于跨国文化管理的思考回顾历史,人类和平的良好愿望始终没有阻止战争,人类社会特别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人类社会如何尊重差异,维护文化,建立对话,获得多赢,如何学会在国际事务中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如何保证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和而不同的多元化和谐社会。总之,如何管理好我们全人类这样一个惟一的家园,将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一,人类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相遇论;二,跨国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利益学说;三,人类社会面临挑战的新型国际观;四,国际社会新型的中国发展观。一、关于文化相遇论这次在关愚谦先生主持的中欧文化论坛中,我吸取了很多营养,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在这个方面我总结一下参加会议的一些观点,很多学者主要提出了文化相遇论。跨国文化管理提倡和谐与进取的共存,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促各国文化的发展,其核心就体现了文化相遇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像在中国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文化相遇,其代表了中国社会演进从开放关闭再到一个不同的转型阶段。第一次文化相遇开始于600年前,我从近代史的角度来考虑,郑和下西洋为标志,体现了中国文化开放的古典国际观;第二次文化相遇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为标志,中华民族面临着现实的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看待外国的世界,重新审视文化观念,当时抛弃了斯大福对于模式外事文化的态度,这个时代的文化相遇就成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发端,是中华民族思维观念上的又一次深刻变化,其意义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第三次文化相遇我认为是以邓小平推行的对外开放系列政策为标志,体现了中国文化开放的现代国际观。182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而1949年,国民生产总值却仅仅占有世界总量的1%,这充分说明中国在近120年的发展中,由于闭关守国的政策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已经被边缘化了。所以第三次文化相遇,将对我们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三次重要文化相遇,每一次文化相遇都迎来了新的一轮思想革命,每次变革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跨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古代的主动出击、近代的被动挨打,最终演变为现代的互动双赢模式。有人讲,希腊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摇篮,提倡创新与进取,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提倡自律与中庸,像关先生曾经也讲过,认为西方人求争,东方人求善,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了美,我认为非常重要。二、经济转型中的文化力学说科技力、经济力、文化力是三大重要因素之一。科技力是一定的,科技力是企业通过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等活动中发展中的科技与经济产出,科技与经济结合度以及科技等等水平;文化力是指不同种类的文化在协同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中转化而来的力量,多数学者把这个文化力划分为精神文化力、传统文化力、知识文化力、人才文化力、制度文化力、行为文化力以及文艺文化力、信息文化力等等。所以,经济力和科技力我们把它作为硬件,而文化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它是作为一个软件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科技力、经济力为文化力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化力为科技力和经济力的发展提供了治理的支撑和思想的动力,科技力和经济力可以走向文化力,文化力反过来对科技力和经济力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像1980年以来,世界优秀的公司率先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今天下午我们专门有两场特别重要的演讲,很多世界跨国公司的企业家将云集到我们这个会场来进行演讲,就说明这些企业家首先是通过文化管理、技术管理、制度管理,把这种管理理念引进到中国,这是非常重要的。三、在人类社会面临挑战中的新型国际观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人类的管理社会中面临着三大挑战:第一个挑战,国家的统一性和民族的多样化;市场机制中的竞争机制与社会管理中的民族原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三大挑战都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也应该树立新型的发展观。一,21世纪作为各国相互依存的世纪,国际关系不可能通过战争得以根本的解决,和平、发展和合作成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环境、经济、资源问题涉及了各国的共同利益,多边合作机制将成为化解国与国争端的重要方法之一。像最近的中国和日本,这样的问题都应该在这样的框架下得以解决。二,正确处理现代与传统、发展与继承的辩论关系,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继承的问题,改变人类社会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倡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包括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和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三,解决国与国、企业和企业之间这种问题的最优途径之一,我认为就是重视跨国文化管理,跨国文化管理培训,能力的提高,这就是树立我们新型的国际发展观,它可以避免中外企业仅仅通过一些规则产生的经济摩擦。此外,新型的国际发展观对我们中国而言,也要特别关注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仅仅靠过去廉价的商品出售、低廉的工资,这是非常不利于我们的新的国际观的。四、国际社会新型的中国发展观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外企在中国的累计投资已经达到了6000亿美元。但是,西方社会面对我们中国的高速发展,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在中国文化论坛上是这样总结的,有三种论调,一种是危险论,一种是合作论,一种是观察论。其实,我们中国政府提倡的社会和谐发展就是对以上各论的最高回答。而跨国文化管理则是促进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要纠正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观,即中国的经济发展威胁了外国企业的就业。中国制造出口的产品中,实际上中国获得只有仅仅不到10%的原材料和人力收入。而外国企业在中国培养企业才是真正的获益者。在与中国的合作中,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要进入中国,西方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与中国合作的就业机会。因此,与中国的合作,我认为是一个多赢的结果。在跨国文化管理中不仅要提倡一种新型的国际发展观,也要树立一种正确的新型中国发展观。实际上,跨国文化管理体现了国家、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对话、多赢,对于中国而言,只有促进经济发展,提倡文化交流和重视科技教育,才能真正在国际上立足。这样的关系我想大家可以看看有关的资料,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外国朋友学习汉语,这就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很多西方人的兴趣。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序幕已经拉开,经济国际化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合作,不同民族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我们回顾历史,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中国必将以积极的态度促进跨国文化交流。

355 评论

招妹0916

你去参考下(社会科学前沿 )这本期刊,找一些自己想参考的论文,参考下吧

299 评论

shuixinggege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四大文明古国,形成了人类最早时期的文明。追溯中国历史,至今已有5000年文化积淀,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经过了多种字体的演变,并由此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了下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引以自豪,而且要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智慧,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的学科,也是文史类和师范类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目的是让广大莘莘学子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悠久的古老文化,将这种文明与思想继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广义上来讲,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汉语言文学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各种形态的文学思想皆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玄学等古代哲学密不可分,构成了中国最丰富的古代文化组成部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整体文化,对学习中国古汉字、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具有一定帮助。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该专业注重学生文学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开设与中国社会变革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90年代全民经商大潮的兴起,文坛上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文学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少,90后一代更热衷于现代西方文化,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四、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虽讲述的是古典文化和艺术,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影响教师采用高新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视频、声音于一体的方式还原当时历史时期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影像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佛学等文化。除此以外,通过实地考察和开设孔子学院,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是古老而又具有系统性的一门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通晓中国古今文化的文坛之士。两汉时期的经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明时期的理学、清明时期的朴学及近代民主思想等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全面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身为中华儿女感到自豪。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时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任务,可利用多媒体或互联网工具,将中国悠久且古老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104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论文

    可以写

    西安乾蓬装饰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关于中国发展的论文

    文章作者

    SevenLikeSmile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关于文化发展的论文

    百度

    h071232003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关于化学发展的论文

    化学发展史论文一、化学的前奏1.人类文明的起点——火的利用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的是生肉和野果。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

    小小雯紫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参考文献

    浅谈佛教艺术中飞天形象的变迁  【摘 要】飞天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形象之一,其形象随佛教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广泛传播,并随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脱去印

    xulisha0221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