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70

疯中之子
首页 > 论文问答 > 新华文摘编辑李朱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VV爱吃007

已采纳
李朱,1979年出生于江苏。 2004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一直在新华文摘杂志社负责专栏编辑工作。全程主导策划出版了超过150万册销量的《做最好的自己》图书,也策划了《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托克维尔回忆录》等10余部图书。在《光明日报》、《红旗文稿》等报刊发表30多篇文章,主编过《博导书榜: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的五种书》等多部图书。
97 评论

lin10241121

1987年第1期至1988年第4期,主编为钱欣声先生。1989年第1期至1991年第4期,主编为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副主编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紫禁城出版社社长李毅华。1992年第1至2期,主编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吕济民,副主编为杨新、李毅华。1992年第3期至1998年第2期,主编为杨新副院长,副主编为钱晓云。1998年第3期至第4期,主编为紫禁城出版社总编辑孙关根,副主编为钱晓云。1999年第1期,主编为杨新副院长,副主编为钱晓云。1999年第2期至2000年第6期,主编为杨新副院长,执行主编为孙关根,副主编为张露。2001年第1期至2003年第3期,主编为朱诚如副院长,执行主编为孙关根,副主编为张露。2003年第4期至第6期,主编为李文儒副院长,执行主编为孙关根,副主编为张露。2004年第1期至今,主编为李文儒副院长,执行主编为张露。1998年第3期始,《院刊》设立了编辑委员会。1998年第3、4期,编委会主任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1999年第1期,编委会主任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诚如。1999年第2期始至2000年第6期,编委会主任为朱诚如副院长,副主任为杨新副院长、孙关根(常务)。2000年第1期至2003年第3期,编委会主任为朱诚如副院长,副主任为肖燕翼副院长、孙关根(常务)。2003年第4期至2003年第6期,编委会主任为李文儒副院长,副主任为肖燕翼副院长、孙关根(常务)。编辑委员会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于倬云、朱家溍、刘雨、孙关根、李文儒、杨伯达、杨新、张忠培、郑珉中、单国强、耿宝昌、徐邦达、徐启宪、钱晓云、肖燕翼。 2004年第1期至2006年第6期,编委会主任为郑欣淼院长。编辑委员会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于倬云、刘雨、李文儒、李季、肖燕翼、杨伯达、杨新、张忠培、郑珉中、单国强、苗建民、晋宏逵、耿宝昌、徐邦达、徐启宪、钱晓云。主编:李文儒。执行主编:张露。 2004-2006年间,编委会成员略有调整。2007年第1期, 编辑委员会委员增加为(以姓氏笔划为序):王亚民、王连起、王素、刘雨、朱赛虹、李文儒、李季、李辉柄、杜乃松、肖燕翼、陆寿麟、宋纪蓉、杨伯达、杨新、余辉、张忠培、郑珉中、单国强、苗建民、施安昌、晋宏逵、耿宝昌、徐邦达、徐启宪、聂崇正。主编:李文儒。执行主编:张露。

192 评论

无锡小呆

改变打法!舞蹈!那个时候成为混合卡!不外出打工也不错

155 评论

Melinda麒儿

继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第二封信、第三封信之后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发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 《中国青年》的读者朋友们: 大家好! 通过新华文摘杂志社李朱编辑的介绍,我知道了《中国青年》杂志是目前国内最受青年朋友欢迎和喜爱的杂志。所以,我希望通过你们这个平台来和青年朋友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其实,我本人一直乐于和在校大学生交流观点、看法。我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当时我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满屋子学生都不愿离去。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我被大学生渴望成才的热情感动了。之后,只要学生们给我写信,或者邀请作演讲,我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而且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时,也不断有在研究院工作或实习的学生来问我各种问题。我发现中国大学生更多的是对生活本身迷失了方向,他们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却没有人指导他们。也许因为我父亲就是一个老师,我非常想帮助这些大学生。 2000年,我突然萌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讨论了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大学生如何对待机遇、学业、工作、他人、自己等问题,阐述了个人意见。 第一封信后,有无数人来信表达观点和表示感谢,于是我决定继续写第二封、第三封甚至第四封。如果说第一封信谈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那第二封主要谈的是领导者的重要品质及有关人才和人才培养的话题,是为那些希望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学习事业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领导艺术的人所写的。 第三封信之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的。但2004年初发生的马加爵事件让我发现许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于是有了第三封信。这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希望帮助读者理解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写第一封信前,很多人劝我说这样做会被认为不务正业,是在做我分外的事情,但我还是写了。回美国后,这封信和后来的两封信让我觉得,这可能是我在中国所做的最有影响力的事。坦诚地说,自己在中国软件界的影响力并没有给中国大学生写的四封信的影响力那么大。 最后,我相信我们的合作是愉快而圆满的! 李开复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

129 评论

喵喵咪儿

你说的这是网游小说的吧?

118 评论

相关问答

  • 新华文摘编辑李朱

    你说的这是网游小说的吧?

    D20600531014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2
  • 新华文摘编辑

    刘伟。现任国世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曾任国家教育部高教一司干部,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编辑,《红旗》杂志社(现《

    小雨点Mei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2
  • 新华文摘编辑部编辑

    原名金舒舒。上海人。1969年赴黑龙江农场务农。1977年回沪。1988年起任《上海文学》杂志编辑、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审,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

    好好在一起吧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3
  • 新华文摘编辑部

    一、《社会学评论》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学的学术刊物数量相对较少,存在综合性期

    魅影幽兰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新华文摘总编辑

    正部长级

    灰羽联盟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