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0

北极星爱吃鱼
首页 > 论文问答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中心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innie222626

已采纳
论清商乐始于曹魏建安时期——以曹丕《燕歌行》为中心 学习与探索 2011/02“当代学者研究”主持人语 天中学刊 2011/01论江南清乐及乐府诗的属性及与曲词发生的起源关系 求是学刊 2010/06论中国文学的三次自觉——以建安曹魏文学自觉为中心 学术研究 2010/07论隋代初唐的燕乐歌诗写作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曲词发生史研究的学术史误区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论双音词转型视角下的十九首与建安五言诗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璀璨的宋代“元日”诗歌 厦门航空 2010/02大唐岁月 诗歌盛世 厦门航空 2010/02《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反思 社会科学研究 2010/02论《洛神赋》为曹植辩诬之作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重建当今学术机制和学术话语的思考——以十九首为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论中唐中前期文人词的渐次兴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论白居易曲词写作的词体发生史意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论《古诗十九首》与曹植的关系——兼论《涉江采芙蓉》为曹植建安十七年作 社会科学研究 2009/04论易安体的写作视角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01论李白词为词体发生的标志 中州学刊 2009/01论秦嘉五言诗《赠妇诗》三首为伪作 学习与探索 2009/01从语汇语句角度考量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论唐五代词向北宋词的演变历程——王国维“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之论的反思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苏轼“以诗为词”涵义综论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论东坡词创作游戏化及其意义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11略论词产生于盛唐宫廷——关于词的起源、界说和发生 学习与探索 2008/05论盛唐声诗和绝句为唐曲词发生的前夜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论后主体的形成过程及其词史意义 天中学刊 2008/04冯延巳《阳春集》真伪论考——兼论《阳春集》与《寿域词》之关系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3《陌上桑》创作时间、作者考辨 北方论丛 2008/01唐宋词流变及内涵概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7/08论白石体的特质及其词史地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白石体开辟了新的应社方式论 中州学刊 2007/04论宋初体 社会科学研究 2007/04论小晏体的词史意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2“风骨”内涵之我见 华夏文化论坛 2006/00论建安山水题材五言诗及其诗歌史意义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5论少游体 江苏社会科学 2006/05论阮籍的《咏怀》五言诗的诗史意义——兼论正始诗歌与建安诗歌的异同 天中学刊 2006/04论东坡体由“应”向“非应”的飞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4试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的女性题材写作——兼论《青青河畔草》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4论风骨的内涵及建安风骨的渐次形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论晏欧体 中州学刊 2006/03论唐宋词的诗体借鉴历程——以温韦、张先、晏欧、少游、美成体为中心线索的探讨 社会科学研究 2006/03古诗十九首“东汉”说质疑 中华文化论坛 2006/02论正中体——兼论《阳春集》之真伪 天中学刊 2006/01论建安五言诗女性题材的兴起——兼论《怨诗》的作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论建安游宴诗的兴起——兼论《今日良宴会》的作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论柳永体对民间词的回归 东方论坛 2005/04论苏诗散文化意象对纯诗意象的变革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08试论五言诗的成立及其形成的三个时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稼轩词本质特征新论 中州学刊 2005/04略论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和作者阶层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论早期应制应歌词的词史意义 江海学刊 2005/03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2论初盛唐边塞诗的演进和类型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论王维诗有画意象与苏轼比喻意象的嬗变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论王粲与五言诗的成熟——兼证《七哀诗》、《杂诗》的写作时间 齐鲁学刊 2005/02论花间体及温韦之异同 天中学刊 2005/01初论古诗十九首产生在建安曹魏时代——从五言诗形成历程角度的探寻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论张先词古今一大转变及“始创瘦硬之体”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论东坡体的形成历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11论应制应歌对飞卿体的促成 东方论坛 2004/06论古典诗体形式的形成与变异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二) 天中学刊 2004/03陶渊明自然本体论(一) 天中学刊 2004/01苏东坡的春节诗 文史知识 2003/02苏轼审美人生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02唐宋词体论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06论唐宋词体的类层和演进 天中学刊 2003/03李白虚幻政治理想论 天中学刊 2002/04绿色的幻灭 散文 1998/11我把一首诗发表在洁白的沙滩上 雨花 1998/12试论唐宋词发展史上的五个里程碑及其词史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8/02近代俗文化的先声—─柳永词论 江西社会科学 1998/03苏轼“豪放雅词”论 天中学刊 1997/06论东坡词的“雅化”及其对词史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7/01苏轼的密州词与豪放词风的创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6/01范仲淹、唐寅和“白相文化” 雨花 1995/03试论苏轼的“以文字为诗” 江西社会科学 1991/05苏轼“以文为诗”论 江西社会科学 1990/04苏轼“以才学为诗”论 江西社会科学 1989/05意境:物境、情境 学术月刊 1987/02哲理·情感·意象·议论——苏轼哲理诗之我见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1
194 评论

彷徨爱情

A专著 《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25万字,商务印书馆,2010。2.《明代士人生存状态研究》,23万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3.《晚明基层士人社会生活谫论》(合著),20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4.《孝庄文皇后传》,25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开国重臣大传——多尔衮大传》(合撰),25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B学术论文1.《南明士人“日本乞师”叙事中的“倭寇”记忆》,载《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载《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2期。为《新华文摘》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晚明塾师的“觅馆”与“聘期”》,载《求是学刊》2010年第1期。为《新华文摘》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传统向现代的萌动》,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为《新华文摘》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1999年第3期全文转载。《嘉靖倭患与晚明士人的日本认知》,载《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6.《地位相悖与身份悬浮:生存状态视角下明代士人社会地位刍议》,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论明代士人的异业治生》,载《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明代士人本业治生论》,载《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明代塾师生计刍议:以江南地区为中心》,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晚明科场风变与士人科举心态的演变》,载《求是学刊》2007年第5期。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6期转摘;《新华文摘》2007年第23期论点摘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晚明士人生计与士风》,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先后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载《明史研究》(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第7辑,黄山书社2001年8月。《世俗人生:儒家经典生活的窘境与晚明士人社会角色的转化》,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1868-1869年中英新修条约谈判评述》,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1年第7期全文转载。 《“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前沿研究动态(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重点摘引介绍。《轴心期与忧患之中国》,载《北方论丛》1998年第4期。18.《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社会的分化》,载《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19.《明代的“社师”与基层社会:以黄佐<泰泉乡礼>为中心》,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20.《晚明士人社会交往的失范及其评述》,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5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21.《明代塾师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变:兼论民间教育人力资源的社会配置与优化问题》,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22.《明代社学之社会属性辨析》,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评介》,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5期。《以孝促悌:朱元璋丧制改革述论》,载《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1期转摘《王府文官与明初中央集权》,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道体下移与晚明基层社会的教育困境》,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明代的“私塾”与“塾师”》,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君师治教”与明代塾师的社会角色》,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2期。《“弃儒从商”与“以文营商”:晚明士人生计模式的转换及其评析》,载《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3期。C译文1。佐藤有希子:《毗沙门天像的图像形成于敦煌吐蕃:敦煌吐蕃占领时期毗沙门天像的一个考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9日。

313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