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14

catebutslim
首页 > 论文问答 > 俄罗斯文化参考文献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左左颜色

已采纳
这是一个留学生同学总结的一位驻外记者说:“莫斯科是记者的天堂。”的确,俄罗斯总有可书可写之处。在俄罗斯常有意外的事情发生,俄罗斯人经常有出人预料之举,俄罗斯常常令这个世界震惊。如果把一个民族拟人化,俄罗斯绝对是一个性格鲜明、有个性的民族。考察这样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何况,俄罗斯幅员极其辽阔,地理、社会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渔民和乌拉尔河的哥萨克,莫斯科郊区的农民和西伯利亚的猎人,无论是从外表还是性格特征看都有很大差异。而找出俄罗斯民族的共同特征,思考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本质,人们公认,俄罗斯性格具有矛盾性(双重性):既残忍,又善良,既谦逊和睦又放肆闹事,叛逆与服从,无个性的集体主义与强烈的个人意识,专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等等。当我们想到俄罗斯人的一个具体的品质时,总有一个对立相反的品质紧随其后。1、非理性。重感性轻理性是俄罗斯民族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别尔嘉耶夫写道: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从它那里永远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发生。”俄罗斯人给我们的感觉常常是大胆任性、率性而为的。且不说它的平民百姓,就是它的领袖人物身上,大胆冒进的行为也俯首即是,我们随便就可以想到:叶利钦的酗酒,赫鲁晓夫的“靴子”、猪湾事件、以及西伯利亚种玉米等莽撞行为。 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其性格形成与周遭世界以及自己的种种经历有关。俄国大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考证,俄罗斯人的非理性与其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我们知道,茫茫的俄罗斯大自然是最奇妙、最充满奇迹的,这是从好的方面讲。另一方面,俄罗斯的自然环境最恶劣、变幻莫测的。气候的阴晴不定,土壤的时好时坏,常常使靠天吃饭的早期俄罗斯农民的期待,甚至是最微小有限的愿望落空,这样,经历不断的希望和落空,习惯于这种失望之后,于是俄罗斯人开始不顾一切做出最无望的、甚至是最不合常理的选择,或许这样反而能出奇制胜,以本身的勇敢任性来对抗大自然的任性。碰运气的侥幸心理由此而来。对于绝对捉摸不定的天气,俄罗斯只能乐天知命。俄罗斯有首著名的歌:“大自然没有坏天气,风霜雨雪都是上帝的赐予。” 非理性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比比皆是。与此相关的有俄罗斯人的崇尚浪漫:在莫斯科的大街上行走,最明显的感受是,到处是花店,很少有饭店。每逢节日,特别是三八妇女节,简直是倾城鲜花。如果那天你恰巧出门,绝对能享受到视觉的盛宴,地铁通道里满眼见的是怀抱鲜花的男士,无论尊卑,无论长幼,都急匆匆地往前赶,给自己的妻子,女儿,母亲,心爱的女人送花。俄罗斯人酷爱空想,相信奇迹。他们的文艺作品对此多有体现。电影《红帆》告诉人们,内心的想往,甚至是幻想,只要是美好的,终有一天会实现。而每年元旦前夜必放映的大受欢迎的影片《命运的捉弄》,正契合了俄罗斯人这种相信巧合、渴望神奇的心理。帝俄末年的拉斯普京现象耐人寻味,一个衣衫褴褛、举止粗俗的西伯利亚农民竟征服了尼古拉二世宫廷。这与俄罗斯人相信奇迹、认为痴傻的人通灵有关。在古代俄罗斯,人们就敬重那些衣衫破旧、头发蓬乱,赤脚在大街上行走的信徒,被看作是“圣愚”。他们丢开尘世的一切荣华富贵,像乞丐一样,行为举止不拘礼节,言谈话语不成体统,对通行的礼仪嗤之以鼻。古代俄罗斯人把这种行为看成是谦逊到自我蔑视的地步,离尘世越远,离上帝近,天国属于他们。 俄罗斯人的非理性有时还表现为不负责任,或者是推卸责任。俄罗斯人迟到时,永远说是“交通原因”,已经成为习惯性的。服务性机构休息时,门上总是挂着“由于技术原因”的牌子。俄罗斯性格的非理性另外一个重要体现是其道德优先原则:讲究良知、良心,轻视规则、法律。2、共同性。俄罗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共同性。其历史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斯拉夫人自古以来的村社共同生活(劳动组合互助、原始的公正平等)和东正教的聚合性(在爱的基础上的自由与统一)。共同性表现在民族性格上是俄罗斯人的集体主义、平均主义,以及反个人主义、反资产阶级思想。别尔嘉耶夫说:“俄罗斯的灵魂不是资本主义的灵魂,而是一颗决不拜金的灵魂,仅凭这一点,它就可以得到无限爱恋”。的确,俄罗斯人重精神、轻物质的特性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可爱的。俄罗斯有一句话:俄罗斯灵魂——慷慨的心灵。俄罗斯民众一直不喜欢精打细算、锱铢必较的人,精明的犹太人是俄罗斯笑话中常见的嘲笑对象。总体上,俄罗斯社会不“笑贫”,相反,对于穷苦的、被凌辱的下层人——弱势群体有着传统的人道主义同情。俄罗斯人的反资本主义特性的弱处也是昭然若揭的:它至少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直至现代化进程。3、极端性。俄罗斯人凡事好走极端。非此即彼,没有过渡,讲究纯粹。平稳的适度的从从容容的生活与俄罗斯人无缘的。这某种程度也与早期俄罗斯民族所处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关。俄罗斯的夏天美好而短暂,俄罗斯先民深知,必须珍惜明朗的夏日时光,大自然只给了他们很少的一点宜于农作的时间,使他们不得不抢快工作,在短时间内完成许多活,收割完毕,而后是秋冬大片的闲暇时光。俄罗斯人由此养成短时间内超乎寻常集中力量的习惯,习惯于拼命地干,然后是无休止地闲。“中庸”(золотая середина)一词在俄语中是贬义。反对平庸,著名的先锋画派宣称反对“市民的灰色”,非黑即白。“即使俄罗斯灭亡,也比按小市民的方式、像极端令人生厌的旧欧洲那样去生活要好”。东正教不象天主教,它没有过渡阶段——炼狱,或者天堂,或者地狱。与拒绝平庸相连的还有俄罗斯民族的富于创造性,他们经常用一个词:自然力,俄罗斯原始的大自然,赋予其人民不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俄罗斯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举世瞩目。俄罗斯人在独处的时候最能工作,一个人的时候比在众人之中要好。无意识状态中的俄罗斯人比较能干。克柳切夫斯基说:“他们是这么一种聪明人,在意识到自己聪明的时候,笨起来了。”4、排外性。与极端性、渴望纯粹相联的是俄罗斯民族的排外心理。东正教哺育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成长,深深地扎根于俄罗斯人民的世界观中。东正教最突出的思想,即自己是唯一纯洁的、最代表上帝意愿的宗教。真正的教会只有一个——东正教会,其他都是外来的,敌对的。这里不仅仅是指伊斯兰教、佛教,而且包括基督教另外两个分支:天主教和新教。与此相联,尘世的划分也遵循这种野蛮的原则: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异己的。俄罗斯人的骄傲自大、盲目排外,每一个去过俄罗斯的人都深有感触。俄罗斯人具有一种本能的敌视外国人的情绪,他们常常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归咎于外国人。他们的爱国往往就意味着排斥他国。他们的共同性、普世主义都是相对于民族内部而言的,弥赛亚说也是以东正教为基础的。 有人说俄罗斯是个阴性的民族(洛扎诺夫:俄罗斯具有永恒的“村妇性”。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是驯服的、女性的土地,表现出被动的、女性的温柔,给人神秘的温暖感。)我们觉得,女性气质决不是对外来事物充满仇恨的。丘特切夫告诉我们:“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罗斯,用通常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着特殊的东西。”如果我们用感觉来体会俄罗斯民族,觉得它更像个大男孩:不够理性,生机勃勃,满怀创造力,自卑和自傲的奇妙结合,夸张的自爱及对外界的疏远感,崇尚纯粹,爱走极端,富于挑衅性。这种大男孩的内心深处是渴望坚定而有权威的大家长的。所以相对于朝令夕改的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俄罗斯人更愿意接受铁腕的勃列日涅夫和普京。
147 评论

嘎嘎希尔

著 作:防范与合作——苏联解体后的俄美核安全关系(1991-2005)(专著,40万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潜流(专著,19万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俄罗斯军情瞭望(专著,作者之一,8万字,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俄罗斯东欧中亚年鉴(2001年)(专著,作者之一,1万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 俄罗斯东欧中亚年鉴(2002年)(专著,作者之一,1万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列国志《独联体》(专著,作者之一,2万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 既非盟友也非敌人——苏联解体后的俄美关系(1991-2005)(专著,郑羽主编,本人4万,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7月版,院重大课题) 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专著,作者之一,邢广程孙壮志主编,本人4万字,长春出版社,2007年,院重大课题) 中俄美在中亚:合作与竞争(专著,郑羽主编,本人5万字,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院重大课题) 新世纪的中俄关系(专著,姜毅主编,本人5万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普京时代(2000~2008)(专著,合著,郑羽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4月版)论 文:俄罗斯的外交新曲(论文,两作者之一,78万字,新华社《国际内参》,1997年4月17日) 城门失火池鱼担忧(论文,6万字,《俄罗斯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独联体一体化在困境中迈进(论文,1万字,《俄罗斯研究》(学刊),1997年第6期) 海湾危机中的俄罗斯外交(论文,8万字,《俄罗斯研究》(学刊),1998年第3期) 世界地缘政治中的蒙古国(论文,1万字,《参考资料》,1999年7月14日) 冷战后大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追求(论文,8万字,《参考资料》,1999年8月11日) 蒙古与我国的北线地缘政治安全(论文,9万字,《外军调研》,1999年第12期,199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技侦成果四等奖) 1998年独联体军事形势(论文,两作者之一,7万字,《外国军事学术》1999年第1期) 俄军车臣军事行动的特点(论文,4万字,《外军调研》,2000年第24期) 俄罗斯与蒙古国特殊关系探源(论文,9万字,北京国际友好联络会《蒙古国新政府政策走向及影响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 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论文,6万字,《西部大开发与我周边安全环境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 新世纪初独联体一体化出现重大转机(论文,7万字,《欧亚社会发展动态》,2003年第9期) 新世纪初的独联体:转机与挑战(论文,6万字,《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3年第2期) 独联体国家军事安全合作取得重大突破(论文,8万字,《欧亚社会发展动态》,2003年第10期) “9·11”后境外“东突”势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论文,7万字,《欧亚社会发展动态》,2003年第30期) 以正常的心态对待中俄关系中的摩擦(论文,5万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年会文集》,2003年) 美俄中在中亚利益诉求的比较分析(论文,3万字,《欧亚社会发展研究》,2003年刊) 中亚局势与石油情结(论文,52万,中国石油石化,2004年第1期) 以平常心对待中俄关系中的摩擦——出自中国视角的分析(论文,68万,“多极化格局中的中俄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国际论坛会议文集,2004年3月) 解决灰色清关应软着陆(论文,48万,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4期) 普京外交冲击“黑带级”(文章,39万,外滩画报,2004年第73期,2004年3月31日) 中亚危险方程式(文章,38万,外滩画报,2004年第74期,2004年4月7日) 寻找理想与现实间的平衡点(论文,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5-6期,2004年6月) “9·11”以后美国与俄罗斯核安全理念的重大变化(论文,35万,欧亚社会发展研究,2004年刊,2004年10月) 2002年独联体一体化的新变化(论文,01万,《俄罗斯东欧中亚年鉴》(2002),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评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论文,5万字,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5-6期,2005年6月) 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与中俄军技合作(论文,6万字,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5年第2期) 防范中的合作——俄罗斯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心理图解(论文,5万字,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5年第5期) 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策动“颜色革命”的三重诉求——兼论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架构下抵御“颜色革命”的当务之急(论文,45万,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2期)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十年实践的历史考察(论文,6万,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3期) 俄罗斯对美关系的“变”与“不变”——兼论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当务之急(论文,08万,《欧亚社会发展研究年刊(2006)》) 走出困局的中俄能源合作(论文,79万,“中俄友好战略对话”论文集,2006年北京,2006年9月) 进入稳定务实发展时期的中俄关系(论文,2万,日本“京都回归”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8月) 俄罗斯对美政策进入“黑障区”(论文,62万,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 从战略妥协到战略反制:普京对美政策的新选择——兼论俄美关系的变化对未来中俄战略协作的影响(论文,《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5期) 美国对中亚的军事安全政策(论文,《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2期)报 告:格鲁吉亚在里海石油外运中的特殊地位(报告,55万,欧亚社会发展动态,2004年第5期,2004年1月18日) 新形势下打击“东突”势力应关注四个层面(报告,53万,欧亚社会发展研究,2004年第10期,2004年4月9日) 普京连任后俄罗斯外交的当务之急(报告,45万,欧亚社会发展动态,2004年第28期,2004年4月11日) 我国对外军事采购的立足点(报告,39,欧亚社会发展研究,2004年第20期,2004年8月19日) 中俄军技合作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报告,41,欧亚社会发展研究,2004年第21期,2004年8月20日) 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有利于中俄军技合作(报告,42万,欧亚社会发展研究,2004年第22期,2004年8月21日)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普京外交新变化及我们的对策分析(报告,72万,委托课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报告,2004年8月) 近年来蒙古国内政外交的新特点及我们的对策分析(报告,51万,委托课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报告,2004年8月) 颜色革命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报告,52万,欧亚社会发展研究,2006年2月) 俄罗斯对美政策的新变化(报告,51万,欧亚社会发展研究,2006年6月) 伊朗核危机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报告,26万,新华社参考清样,2006年2月) 美俄太空竞赛及其对我安全的影响(报告,29万,新华社参考清样,2006年3月) 俄罗斯对美政策进入黑障区 (报告,《2005年:应对挑战(俄罗斯东欧中亚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十年实践的历史考察(报告,《2006年: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北约东扩、俄格军事冲突与俄罗斯外交转型(报告,《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版)

185 评论

winwing168

说起俄罗斯历史,许多人都将它的起源同建立于公元882年的基辅罗斯联系到了一起。然而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公元882年在历史上已算不得早期了,以中国为例当时已处于唐朝末期。那么在基辅罗斯出现前,俄罗斯难道就没历史可言吗?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已很发达,当时的俄罗斯又是什么样的呢?早在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俄罗斯平原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考古学家们在当地发现了许多狩猎、采集者使用过的原始工具、武器、装饰品。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第聂伯河、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流域已出现人类农业耕种、驯养家畜等活动。从出土的陶器纹路、金属器皿样式来判断,当时南俄罗斯的新石器文化与中欧南部、小亚细亚,以及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密切相关。大约从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700年,辛梅里安人(Cimmerians)统治着大高加索山脉和黑海以北的俄罗斯草原。辛梅里安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色雷斯语分支,他们位居南俄罗斯的上层统治集团,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则是人数众多的当地土著民。大约在公元前700年(中国春秋早期),来自中亚、操持着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斯基泰人入侵南俄罗斯,他们摧毁了辛梅里安人的国家并取而代之统治了这片地区。斯基泰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擅长用骑兵作战。他们在南俄罗斯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鼎盛时期疆域西起多瑙河南部,中间穿越高加索山脉,深入小亚细亚腹地。斯基泰人对南俄罗斯的统治时间为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与中国的春秋战国大体处于同一时期。之后他们被萨尔马特人击败并取代。萨尔马特人也是来自中亚、操持伊朗语的游牧民族。他们对南俄罗斯地区的统治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00年左右,与中国的秦汉两朝时间基本相当。在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统治期间,黑海北岸及俄罗斯草原的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迅速。他们与希腊保持着密切的商业活动,由此造成了文化及政治的相互融合。大约在公元200年,日耳曼民族中的东哥特人侵入南俄罗斯,成为这片草原的新一代霸主。哥特人是出色的战士,但他们的文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南俄罗斯文化,因此在东哥特人统治的170余年时间里,南俄罗斯文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公元370年左右,操持突厥语的匈人以不可阻挡之势横扫南俄罗斯。匈人建立的军事帝国在鼎盛时期疆域东起中亚大草原,西至莱茵河。在匈人之后统治南俄罗斯地区的先后是操持突厥语的阿瓦尔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柔然人的后裔)和可萨人。不过在可萨人统治期间,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基辅罗斯开始出现在今天的基辅及其附近地区。俄罗斯历史从这时起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上文中我们在讲述俄罗斯历史,但重心却一直围绕着南俄罗斯。为什么不重点介绍俄罗斯东欧地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在基辅罗斯出现前,俄罗斯东欧地区都是不成规模的部落,他们长期处于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而且经常因各种原因主动或被动迁徙,所以没什么历史渊源可言。不过,南俄罗斯草原文化是基辅罗斯兴起的重要背景,前者对后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俄罗斯史》

172 评论

honeybackkom

有人着说过,俄罗斯是一个由酒鬼和有自杀倾向的诗人组成的民族。自然环境的恶劣造就了俄罗斯人冷酷,坚毅的特点,还爱喝烈酒,伏特加。高雅中带点阴郁,冷酷中带点邪恶感。

209 评论

咔嚓咔嚓咔嚓啦

俄罗斯文化的主要特征有: 第一、俄罗斯领土跨越欧亚两大洲,自然而然地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东方和西方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因此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的“中间性”和”兼容性”; 第二、一方面来自东西方两种文化在俄罗斯的碰撞和斗争,另一方面来自俄罗斯社会中上、下层文化之间深深的分裂,因此,其内部结构具有“两极性”; 第三、专制主义、国家至上、无个性的集体主义、强烈的宗教意识和由此而产生的善良、诚实、人道、普济主义以及对国家和制度的忍耐精神等等,因此,受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仪式很强的影响。 第四、文化发展速度很慢,其受上一代人的经验和传统影响很大。 第五、当时在自然经济的条件影响下各地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缺乏经济联系,因此具有“局部性,封闭性”。 第六由于俄罗斯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造成其文化的“多样性”。

119 评论

李出于蓝

俄罗斯文化的主要特征有: 俄罗斯领土跨越欧亚两大洲,自然而然地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东方和西方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因此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的“中间性”和”兼容性”; 一方面来自东西方两种文化在俄罗斯的碰撞和斗争,另一方面来自俄罗斯社会中上、下层文化之间深深的分裂,因此,其内部结构具有“两极性”; 专制主义、国家至上、无个性的集体主义、强烈的宗教意识和由此而产生的善良、诚实、人道、普济主义以及对国家和制度的忍耐精神等等,因此,受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仪式很强的影响。 文化发展速度很慢,其受上一代人的经验和传统影响很大。 当时在自然经济的条件影响下各地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缺乏经济联系,因此具有“局部性,封闭性”。 由于俄罗斯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造成其文化的“多样性”。

231 评论

摇滚小青蛙

一、俄罗斯的文化特点1、宗教: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2001年俄权威社会调查机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俄居民55%信奉宗教,其中91%信奉东正教,5%信奉伊斯兰教,信奉天主教和犹太教的各为1%,8%信奉佛教,其余信奉其它宗教。2、礼仪:俄罗斯人一般的见面礼是握手,但握手时要脱下手套。久别的亲朋好友常用亲吻拥抱礼,男士一般吻女士的手背。在隆重的场合,俄罗斯人用“面包加盐”的方式迎接贵宾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3、服饰:在俄民间,已婚妇女必须戴头巾,并以白色的为主;未婚姑娘则不戴头巾,但常戴帽子。在城市里,俄罗斯人当前多穿西装或套裙,俄罗斯妇女往往还要穿一条连衣裙。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服装是:男子是斜襟长袖衬衣,通常在领口和下摆有绣花,穿时在衬衣外面系一根腰带。4、语言:俄语是俄联邦的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有30多种语言,并在该共和国境内与俄语一起使用。俄语还是四个独联体国家的官方语言。二、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原因:1、俄罗斯民族有着横跨欧亚大陆、幅员辽阔且资源丰富的疆域。俄罗斯地跨亚欧大陆,文化特征兼及东西。俄罗斯处在欧亚大陆的边缘--欧洲东部、亚洲北部。俄罗斯人认为自己国家是一个欧洲国家,因为无论是它的发源地,还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欧洲。2、 俄罗斯有一个对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的宗教。与中国追求中庸的文化精神相比,俄罗斯文化总体呈现宗教性。诗人丘特切夫说过:“用理性无法理解俄罗斯,用一般尺度无法衡量它,只有用信仰把握它。”别尔加耶夫对此的阐释是:需要运用神学的信仰、希望和爱来参透它。3、俄罗斯有着一部起伏跌宕、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俄罗斯的文化历程几经融合,文明冲突此伏彼起。俄罗斯不断受到东方和西方的交互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罗斯

88 评论

苏州齐惠壮士

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英语:Russian Federation),地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有14个陆上邻国: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且与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冰岛、瑞典隔海相望。俄罗斯被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围,可经波罗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并且是世界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苏联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俄罗斯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军事大国,亦为在全球范围内文化、经济、军事、政治、科技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世界强国,也为八大工业国之一,亦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位置俄罗斯:东经30-西经170 北纬50-北纬75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地域辽阔。俄罗斯属温带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春秋季节甚短。 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37653公里。面积54万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名;占原苏联领土面积的3%,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水域面积占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最长为9000公里,横跨11个时区;南北最宽为4000公里,跨越4个气候带。俄罗斯地形俄罗斯是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西部几乎全属东欧平原,向东为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北西伯利亚低地和东西伯利亚山地、太平洋沿岸山地等。西南耸立着大高加索山脉,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①主要山脉: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②两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③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气候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到-35℃,7月平均温度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但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和湿度适宜,利于针叶林生长。从西到东大陆性气候逐渐加强,冬季严寒漫长;北冰洋沿岸属苔原气候(寒带气候),太平洋沿岸属温带季风气候。从北到南依次为极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带和半荒漠带。水文俄罗斯临北冰洋和太平洋,濒临海域顺时针依次为黑海、芬兰湾、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地靠的大河有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等。河流和湖泊①欧洲第一长河——伏尔加河,全长3685千米。(俄罗斯的母亲河,五海通航)。②西伯利亚地区的鄂毕河、叶尼塞河(水流最湍急)、勒拿河(全国最长)。③贝加尔湖(世界上淡水容量最多和最深的淡水湖)和里海。资源俄资源总储量的80%分布在亚洲部分。①森林和水力资源。②矿产资源:煤(库兹巴斯)、石油(秋明油田、第二巴库油田)、天然气、铁(库尔斯克)、锰、铜、铅、锌等。石油探明储量82亿吨(2009年数据),占世界探明储量的4—5%,居世界第八位。森林覆盖面积 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 7%,居世界第一位。林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强,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③钻石资源:俄罗斯日前公布了一个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钻石矿。该矿位于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一个直径超过100公里的陨石坑内,储量估计超过万亿克拉,能满足全球宝石市场3000年的需求。科学家们表示,这个被称为“珀匹盖”(Popigai)的陨石坑的历史超过3500万年,它下面的钻石储存量估计是全球其他地区钻石储量之和的10倍。[2]编辑本段历史早期起源俄罗斯历史始于起源于东欧草原上的东斯拉夫人,亦是后来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共同祖先。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基督教的东部分支)从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基辅罗斯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东欧草原地区迁徙。862年,以留里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来自于亚洲东部的蒙古军队占领,建立钦察汗国。莫斯科大公国莫斯科建于1147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他头戴战盔、身披铁甲、左手持盾、双 彼得一世[3]腿跨马的纪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罗曼诺夫王朝1605年,戈杜诺夫猝死,俄罗斯进入一个“混乱时代”。直到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兵把波兰侵略军赶出莫斯科以后,这一动荡时期才终于结束。1613年贵族们推举伊凡四世的亲戚、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沙皇,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18个沙皇的统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发生的俄国二月革命中被推翻。俄罗斯帝国17世纪时,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迅速,而俄国农奴制度还在盛行。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名随团出访,回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俄罗斯疆域的扩张(3张)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罗斯的实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罗斯为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领土空前膨胀,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期”。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改革,同年2月俄国废除农奴制。苏联时期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俄国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2月 克里姆林宫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后扩至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苏联发生“8·19”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地图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

356 评论

相关问答

  • 俄罗斯文化参考文献

    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英语:Russian Federation),地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有14个陆上邻国:挪威、芬兰、爱

    心菲殿下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俄罗斯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076

    吸血鬼小呆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俄罗斯论文参考文献

    在19世纪俄国文坛上,曾出现了一条“辉煌灿烂”的“多余人画廊”。在这画廊中耸立着许多具有一定“文化”高度的典型。他们是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

    狂想妄想不想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俄罗斯参考文献格式

    俄罗斯总统政府还是没参加什么好事,这是什么事呗

    happybaozi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8
  • 俄罗斯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我QQ上有 加164419787

    曲多多多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