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44

谁来终结广场舞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红楼梦的论文参考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岚岛全屋定制

已采纳
回答 多谢你的提问。 提问 谢谢你,请你能告诉我怎么写吗? 回答 我有回复你的,怎现在看不见的?是糸统还是我手机呀? 等等再写过你 论红楼梦性的论证,,对了,你提的问题是不是,性,的问题,请说明先。 提问 是红楼梦,研究性,论文。写议论文,红楼梦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回答 写好红楼论文,你要先理解作者芹的一生风云,才能更细节深入同感了解红楼,写好论文,而你写的又要选那部份,那人物,或全楼综合?叫选点论点,对写好论文好重要的。 当然,选点也要自已设一个目标,想论什么为中心,应与什么对比,这对比包括楼中的各人物,各事。 红楼的底蕴是非一日之寒的,致今众多文魂墨著还在探论着红楼,所以建议以人物为点,先写好细的,再写大的,后再写纵横山川般的红楼艺术。 多谢你的提问。 提问 关于分析人物性格的你嫩个给我一篇范文参考吗,谢谢 在吗?你能回答,帮助我一下吗?谢谢 你回复一下吧,谢谢 回答 红楼中有个小人物,叫袭儿是吧,她是宝玉的丫环,比宝宝大很多,长期照顾宝玉的起居饮食,因而产生了她的姐弟恋,而宝玉初经人世,无感受,无留恋。只是习惯的应该。就这段小节,就有几个可论之点。一点。社会的不公平创出不公平的情感待遇。 二点。袭人对宝玉的付出是出自目的?还是出自真心想有个好结局? 更多13条 
164 评论

Romy莎莎mei

《春草集》(戏曲研究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10月)《逝川集》(文学史研究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6月)《梦边集》(红楼梦研究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秋风集》(散文序跋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3月)《落叶集》(学术随笔,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曹学叙论》(曹学研究专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漱石集》(红楼梦研究论文二集,湖南岳麓书社,1992年)《论庚辰本》(红学版本研究专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78年4月)《〈石头记〉脂本研究》(红楼梦版本研究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曹雪芹家世新考》(曹雪芹研究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八家评批红楼梦》(红楼梦评点派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9月)《增订本曹雪芹家世新考》(曹雪芹研究专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7月)《曹雪芹家世·红楼梦文物图录》(红学研究专著,图版732幅,考证文字五万字,香港三联书店,1983年12月)《夜雨集》(学术散文随笔,北京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2月)《瀚海劫尘》(中国大西部摄影集,共图229幅,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1月)《蒋鹿谭年谱·水云楼诗词辑校》(词学专著,齐鲁书社,1986年9月)《评批〈书剑恩仇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11月)《评批〈笑傲江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11月)《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敝帚集:冯其庸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2月) 《朱屺瞻年谱》(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与尹光华合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5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与冯统一合作,用12种脂本石头记排列汇校,七年始完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4月)《吴梅村年谱》(清诗研究专著,与叶君远合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3月)《红楼梦概论》(与李广柏合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3月) 《历代文选》(古代散文选读,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9月)《新校注本红楼梦》(红楼梦读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5月)《红楼梦大辞典》(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曹雪芹墓石论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8月)《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8-1999年) 《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考略(《红楼梦学刊》1979年01期)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02期)二百年来的一次重大发现——关于曹雪芹的书箧及其他(《红楼梦学刊》1980年01期)醉里乾坤大——论《红楼梦》的情节和细节描写(《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02期)关于己卯本的影印问题及其他(《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3期)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上被胡适删去的几条跋文(《红楼梦学刊》1982年03期)论南戏《张协状元》与《琵琶记》的关系兼论其产生的时代(《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2期)瞿塘石歌(《清明》1985年03期)关于中国的陶文化、茶文化及其他(《文艺研究》1990年01期)曹学叙论(《红楼梦学刊》1991年04期,1992年01期,1992年02期)一个持续五千年的文化现象——良渚玉器上神人兽面图形的内涵及其衍变(《中国文化》1991年02期)论程甲本问世的历史意义——为纪念程甲本问世二百周年而作(《红楼梦学刊》1992年03期)曹雪芹墓石目见记(《红楼梦学刊》1992年04期)论《红楼梦》的脂本、程本及其他——为马来西亚国际汉学会议而作(《红楼梦学刊》1994年02期)再论曹雪芹的家世、祖籍和《红楼梦》的著作权(《红楼梦学刊》1995年01期)曹雪芹祖籍“丰润说”驳论(《红楼梦学刊》1996年03期)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古道考实——帕米尔高原明铁盖山口考察记(《法音》1999年03期)关于北京师范大学藏《石头记》庚辰抄本的几点思考(《红楼梦学刊》2001年04期)论《红楼梦》的思想(《红楼梦学刊》2002年01期)启功先生论《红》发微——论《红楼梦》里的诗与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曹雪芹的祖籍、家世和《红楼梦》的关系——对一个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问题的梳理和透视(《红楼梦学刊》2002年04期)《红楼梦》的思想(央视百家讲坛,2003年10月15日)解读《红楼梦》(《红楼梦学刊》2004年02期)初读《四松堂集》付刻底本——重论曹雪芹卒于“壬午除夕”(《红楼梦学刊》2006年04期)读沪上新发现的残脂本《红楼梦》(《红楼梦学刊》2006年06期)曹、李两家的败落和《红楼梦》的诞生(《红楼梦学刊》2007年03期)《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文汇报》2007年4月6日) 天末怀海翁——为沈祖安兄所记刘海粟《存天阁谈艺录》一书而作(《清明》1989年02期)快读《红楼梦》王蒙评(《红楼梦学刊》1995年04期)缜密考证 精微析论——读《曹雪芹江南家世丛考》(《红楼梦学刊》2000年03期)《敦煌吐鲁番学论稿》书后(《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4期)乡邦要籍 史学精品──读“江苏地方文献丛书”(《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06期)万颗珍珠一线穿——读丁维忠《红楼探佚》书感(《红楼梦学刊》2007年01期) 《红楼梦新论》序(《读书》1982年09期)《红楼识小录》序(《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红楼梦论集》序(《红楼梦学刊》1984年01期)《精忠旗笺证》序(《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论侯北人的画——侯北人画集序(《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读书·游山·看画——《历代游记选》序(《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读屺瞻老人的画——屺瞻老人画册序(《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01期)吴梅村年谱序(《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重议评点派——《八家评批红楼梦》序(《红楼梦学刊》1987年01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序(《红楼梦学刊》1987年03期)走自己的路——王同书《施耐庵研究论集》序(《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03期)振衣千仞冈 濯足大江流——为《傅抱石画集》而作(《文艺研究》1989年01期)《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序(《红楼梦学刊》1989年01期)《金瓶梅及小说戏曲比较研究》序(《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论梦叙本——影印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序(《红楼梦学刊》1989年02期)《红楼梦大辞典》序(《红楼梦学刊》1989年02期)校红漫议——八家评批红楼梦校后记(《红楼梦学刊》1989年04期)《红楼梦研究》序(《红楼梦学刊》1991年02期)语可诲人 光可鉴物——《俞平伯·周颖南通信集》叙(《中国文化》1991年02期)《红楼梦会心录》叙(《红楼梦学刊》1992年02期)无尽的怀念——《漱石集》后记(《红楼梦学刊》1992年04期)重论庚辰本——《校订庚辰本脂评汇校》序(《红楼梦学刊》1993年01期)关于《石头记》脂本的研究——《〈石头记〉脂本研究》序(《红楼梦学刊》1998年01期)红学的新贡献——《红楼梦考论》序(《红楼梦学刊》1998年04期)笔耕不辍的艺术大师——《朱屺瞻作品集—朱屺瞻艺术馆藏品》序(《美术之友》2000年01期)读红三要——胥惠民《和青年朋友谈〈红楼梦〉》序(《红楼梦学刊》2001年04期)《论〈红楼梦〉的思想》自序(《红楼梦学刊》2002年01期)《清代评点本红楼梦丛书》序(《红楼梦学刊》2002年03期)《红楼楼》——永恒的认识对象——《红楼梦六人谈》序(《红楼梦学刊》2003年03期)红楼沉思录——《曹雪芹的最后十年考》序(《红楼梦学刊》2003年04期)永远芬芳的红学奇葩——《红楼梦人物论》序(《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论甲戌本——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重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弁言(《红楼梦学刊》2004年04期)我对《红楼梦》的解悟——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后序(《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红楼梦与扬州》序——从“富贵荣华”到“茫茫白地”(《红楼梦学刊》2007年01期) 千古文章未尽才——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而作(《红楼梦学刊》1983年04期)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印象(《红楼梦学刊》1985年03期)怀念叶圣陶老人(《红楼梦学刊》1989年01期)瓜饭楼上说金庸(《读书》1991年12期)汉画漫议(《寻根》1995年05期)曹雪芹和《红楼梦》(《红楼梦学刊》1999年03期)千秋长怀赵朴翁(《佛教文化》2000年Z1期)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为柳子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作(《同泽书画》,2001年10月16日)庄生晓梦迷蝴蝶——读杜世禄画的感受(《艺术界》2002年01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回归记——我与中华书局(《红楼梦学刊》2003年01期)乾坤清气一鸿儒——饶宗颐的书画艺术(《中国书画》2004年09期)丹青泼向黔西东——读刘白云先生的山水画(《美术观察》2004年10期)我的《红楼梦》研究——2004年9月21日在新疆师范大学的学术演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学画漫忆(《荣宝斋》2005年02期)又见青山育后人——读俞宏理山水画(《书画艺术》2005年04期)两桩历史事实和两件珍贵文献(《紫禁城》2005年06期)关于王瑗仲先生的绝笔《十八帖》(《中国书画》2005年07期)石壶手稿(《艺术界》2006年03期)传统书画的学习和继承——写在我的书画展之前(《文艺研究》2006年05期)怀旧空吟闻笛赋——《红楼梦》新校注本2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红楼梦学刊》2007年02期

192 评论

himawari30

“千红一窟(哭)” 之黛玉泪提到《红楼梦》,人们总会想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而一提到林黛玉,人们总会想到她随时都可能流下的眼泪。可以说,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幻、哲理与诗情,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完美的富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典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作者将黛玉的前世,设计为一株浸满泪水的仙草。这也许预示她将要用一生的哀愁来还回泪。多会泪还完了,那生命也可以终结了。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残酷至极: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人篱下。“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一出场,她就给我们一种“病态美”,却也符合她的悲剧命运。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这才刚进贾府就哭的稀里哗啦,为从未谋面的亲人,也为自己凄苦的命运。“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她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她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黛玉忙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这一段,其实也体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 在小说中,她哭了不下n次。有时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吃也不愁吃,穿也不愁穿,瞎哭什么呀!但仔细想一下,答案也就明了。黛玉父母早亡,上无兄长疼爱,下无弟妹怜惜;千里投亲,寄人篱下,孤苦伶仃之感日益膨胀。虽有贾母疼爱,但贾母对外孙女的疼爱比起对孙子、孙女的来自然又差了一层。尤其是当这两种疼爱冲突时,贾母当然~~~这怎能叫人不伤心呢?在大观园中,黛玉虽然可与众姐妹一同读书写字,吟诗抚琴,饮酒观花,玩笑游戏,可自己的悲哀又怎能与他们诉说?她唯一信得过的知己便是贾宝玉。对宝玉她可以喜怒不隐,言笑无忌,以最激烈的态度相对。唯其信任宝玉,在宝玉面前她才有十足的霸气;自己愁了,恼了,烦了,可以把这些情绪一股脑儿泼到宝玉身上,而不管宝玉是否冤枉,是否承受得了。她对宝玉是至亲至爱,宝玉对她也是一片深情。但,那个封建的时代害了所有人。即使两人真心相爱,也不可能成亲;就算成亲,也不会幸福。黛玉不了解这一点,所以拼命追求,哭得乱七八糟。更何况,每日相伴黛玉的诗书琴花等,又最是牵愁引恨之物,黛玉又是一个早慧早熟者,平白无故还要自寻烦恼,哪里还经得起这些物事的招惹。愁肠百结又无人诉说,怎能不受煎熬!终日哀伤愁思,怎能不伤身体!久病缠身,怎能不使她这弱柳娇花过早凋萎! 我想,黛玉之泪,包含了太多忧愁和辛酸。人,最早都是很孤独的。所以才需要家人、朋友、恋人来陪伴。可黛玉朋友不多,没有父母,找不到恋人,孤独极了。再加上那个时代本来就是千红一哭的,所有女性都逃不了悲剧的命运。其实,没人陪你、没人懂你,是很惨的……

134 评论

追梦1区14号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247 评论

哇啦哇啦bibibi

《红楼梦》研究论文  “开篇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涉及面广,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意义深刻,其在民间的流传之广、影响力之大也是其它古典小说难以比拟的。  从思想内容看,《红楼梦》是非常成功的。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对封建社会中种种矛盾的揭示,反应出那个时代社会的罪恶及其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的命运。作品以栩栩如生的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及其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表现了被压迫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尖锐斗争,揭露了腐朽害人的封建制度必将衰亡的事实,如贾府的最终衰落;赞颂了勇于反抗的新生力量,如晴雯、鸳鸯的的斗争,宝玉终不愿做克绍箕裘的孝子,终离家出走;揭发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如司棋、晴雯的牺牲,四儿、芳官被赶出贾府,宝黛的爱情悲剧,十二女统归薄命司;褒扬了自由、平等的新生思想,如宝玉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简直是对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男尊女卑”的颠覆,宝黛爱情早以不是停留在《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之类的陈词滥调之上,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认同——对四书五经的排斥等。表明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残害以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说明曹公的创作早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红楼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要算是对人物之间性格矛盾的细致刻画,曹公将这些冲突巧妙的连接起来,情节感人,扣人心弦,从而彻底的暴露出封建礼教制造的种种恶果,有力的鞭挞了旧社会的罪恶,将一个又一个悲剧赤裸裸地揭穿出来,进而完成《红楼梦》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对于环境的描写更是为《红楼梦》这一伟大不朽作品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贾宝玉心中,女儿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可敬、最纯洁的人。无论在那个方面都远在男人之上,所以是“人上之人”,这一点尽人皆知不必废话。同时,宝玉更进一步的认为女儿是不能出嫁的,否则便变了质。由纯洁无暇的自由身、被压迫者转变为压迫者,固然可恨,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可悲,大观园自然而然的成为保护女儿们的庇护所,希望女儿们永远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以免染上男子龌龊的气味(电视剧中女主角常说的“天底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由此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男人自然是不能进入的(除宝玉和稚嫩的贾兰外,其他男性最多也只进入怡红院,而高鹗的伪作中,贾琏、王大夫竟大摇大摆迈进潇湘馆,荒唐!),园中的逍遥日子近乎完美,继而为查抄大观园的悲剧发生起到了对比和铺垫的作用,让人感伤极深,不禁潸然泪下。而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后,宝黛爱情的成熟则标志着僵持局面的基本形成:家长方面坚持薛宝钗,而贾宝玉不愿放弃林黛玉,贾府的决策者——贾母也陷入了犹豫当中。随后的人情世故的变化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各种矛盾爆发,贾家渐渐以无法维持,贾宝玉走什么路子转而成为挽救贾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只有稳重大体、家境富裕的薛宝钗才能扶持宝玉走上封建主义所谓的正路就顺理成章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如平等待人的宝玉、成熟端庄的宝钗、多愁善感的黛玉、满腹心机的凤姐、逆来顺受的迎春、憨厚可爱的史湘云、情傲孤高的妙玉、善良朴实的刘姥姥等等,每个人物的性格、每桩人事和人情,都描绘的十分细腻、十分真实。  宝玉是一个敢于反抗的典型。宝玉的性格是及其难得的,受周围出身低下的丫鬟们影响,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公子哥儿,却讨厌士大夫。统治者与被压迫者,本是对立的阶级,而贾宝玉却站在被压迫者一边,几乎有些恋母情结的他,很少有主子架子,以伺候丫鬟为乐。摆在封建地主阶级少爷贾宝玉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去研究四书五经做官,否则便同丫鬟、“戏子”门在一起,走下坡路,他选择了其二,十分尊重和体贴女性。另一特点便是不遵守封建制度的一般规矩,不愿与官宦往来,只要将怡红院门一关,那便是一个世外桃源。对于反对四书五经与科举这样原则性的问题,即使是宝钗、湘云劝他注意仕途经济他也立刻回斥,虽然他的恋爱婚姻问题依然等待家长为他做主,但毕竟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一个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里看地面”,作者也给予一定的肯定。  林黛玉则是另一个精神反叛的典型。她幼时丧母、弃父进京,从不像薛宝钗那样以扼杀自己的个性为代价来讨好众人做一个所谓的封建淑女,也不像贾探春那样抛弃亲情以保证封建主子的威仪,更不像王熙凤那样灭绝人性来满足自己的权利欲。她至纯至善、崇尚真情却要独自面对这个充满虚伪、邪恶、贪婪、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的社会;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而命运却没有给予她丝毫同情;她坦读《西厢记》,酒后任意挥洒自己的才华。面对这样的环境,她怎能不多愁善感?不是小气、心胸狭窄,只是为唯一的知己---宝玉献出了全部,怎能不患得患失?只是百年后,孰知葬花悲?  而与以上两者不同的是,薛宝钗则是封建礼教思想下的一个正面悲剧。她十分推崇那些封建思想,把其当作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的最高理想,完全沉浸在为自己编织的网中她遵守作为一个封建淑女所有规则,刻意求工的要求自己成为典范,甚至到了不惜一切的地步,不做一件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事。她把自己全部的爱藏于心中,一切去等待家长的抉择乃至支持黛玉和宝玉的结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遵守封建礼教的少女,最终却并没有的属于自己的爱情,反倒给予她的是一个悲惨的宿命。进一步的证实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王熙凤在<>中是一个迷恋金钱和权力、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其实她是一个对平等和幸福的追求者,面对无耻的贾瑞,她选择了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她有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贾琏在自己生日时出去偷情这件事上所做的是错误的。封建男权蹂躏了无数女子,要求女性遵守所谓的三纲五常,把原本的夫妻的转化成妻妾矛盾,逼得凤姐去迫害尤二姐等原本无辜的人,但在那个时期,这不是可悲、可怜反倒是可恶、可恨、该千刀万剐的。男权的衰落并没有给这位女强人带来空间与理解,贾府衰亡的一切责任竟都归咎于她,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凄凉。  《红楼梦》无论是在题材、体裁、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都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曹公以优秀的文笔,将种种背景、各色人物、各种事件巧妙地贯穿起来,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紧凑而完整几乎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愧为一部既可读、又耐读的经典名著。

307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红楼梦的参考文献

    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

    泸州老叫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关于红楼梦论文的参考文献

    看不懂哦

    油炸妹子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关于红楼梦的论文参考文献

    《红楼梦》研究论文  “开篇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涉及面广,被誉为

    依玛语录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有关红楼梦的参考文献

    清朝乾隆时期,作者:曹雪芩,《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子塔,它其中蕴含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中国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蓝星鬼魅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红楼梦的参考文献

    《红楼梦》研究论文  “开篇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涉及面广,被誉为

    吃生鱼片的猫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