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91

L1ttleJuan
首页 > 论文问答 >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在线投稿经验介绍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姗姗爱C

已采纳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   一是其科学性,涉及多学科,如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   二是其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社会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   三是其综合性,涉及财政、计划、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经贸、司法、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通过大量的协调工作,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才能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四是其群众性,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主要措施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工程措施  ---指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生物措施  ---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开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项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必要途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规律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体现。 在古代,人类早已结合农业生产开始水土保持工作,中国历代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商代人民已创造了防止坡地水土流失的区田法。此法颇似今天干旱地区农民采用的掏种法和坑田法。公元前 6世纪楚国令尹已在今淮河流域建成历史上有名的陂塘。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中国农民根据当时耕地向山区、丘陵区扩展的客观需要,创造了不少坡地保水抗旱栽培经验,如圳田法、高低畦种植法等。在西汉时坡地上已出现雏形梯田。战国魏文侯和魏襄王时邺令曾引漳灌邺(治今临漳西南40里的邺镇),引洪淤灌并改良大片盐碱滩地,使之能生长稻粱。为了利用泥沙资源,清代农民已开始打坝淤地,并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起汰沙澄源的作用。在水土保持造林种草方面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已采用封山育林方法在山区大面积恢复植被,保持水土。东汉时期,中国人民已十分重视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荒山、荒坡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在总结中国古代人民水土保持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历代有不少学者或官吏提出许多重要的水土保持理论。西周《吕刑》一书中就有“平治水土”的记载。涉及水土保持理论的文献最早见于东周的《国语》。书中指出:“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作者认为山陵是土壤聚集的地方,沼泽是百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河川可以通水和调节气候,沼泽能拦蓄洪水。因此,古代先王有不毁坏山陵,不垫高沼泽,不在河流修堤防,不进行沼泽排水的说法。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对保护森林和水土保持,起了一定的作用。东汉王充在他著的《论衡》一书中明确指出:“地性生草(指五谷及牧草)、山性生木”,总结了合理利用山地及荒山、荒坡造林的经验。1743年御史胡定提出在山西和陕西的溪涧筑坝淤地,保持水土以治黄河,但未能实行。此外,至今对水土保持工作仍有重要意义的古代水土保持理论还有:“森林抑流固沙”、“沟洫治黄”、“人人治田,则人人治河”、“治水先治源”等。   世界其他国家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特点与各国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密切相关。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滥伐森林而引起山地荒废。为此,阿尔卑斯山区各国实施了森林恢复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奥地利1884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荒溪治理法》,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防治荒溪侵蚀的森林措施和工程措施体系。1886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以日本关东山洪及泥石流灾害为契机,在原有治水在于治山的传统思想基础上,创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防沙工程学,相当于水土保持工程学。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各国及日本,主要针对山洪及泥石流灾害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土壤科学及山地农业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开始形成土壤侵蚀及其防治学。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学教授HH贝内特创立了以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耕作土壤为中心的土壤保持学。美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与大面积开垦天然草原和原始森林而引起严重水土流失有密切的关系。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水土保持法案》。苏联学者在1917年以后,继承了BB多库恰耶夫、ПΑ科斯特切夫和BP威廉斯等人景观学说的思想体系,创立了农地森林改良气候土壤学、水利改良土壤学及农业改良土壤学,体现了采用综合措施改良土壤,维护与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观点。这些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指导了苏联种植护田林带、实施草田轮作、建造池塘和水库,以保证苏联欧洲部分草原地区和森林草原区农业稳定丰产计划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视。1952年政务院发出《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旱、抗旱运动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1956年成立了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1964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定》。1965年成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1982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据统计,截至1987年,全国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km,占原50年代水土流失总面积150万km的33%,其中黄河中游地区累计初步治理面积约4万km,占流失面积43万km的31%。水土保持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提高山地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及土地生产率;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变单一的粮食生产为多种经营;调节河流洪峰流量与减小输沙量;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截至1987年,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所已达70余个。在人才培训方面,北京林学院(1985年改为北京林业大学)于1958年成立了水土保持专业,并于1980年成立水土保持系。1983年以后,西北林学院等院校也相继建立了水土保持系或专业。30多年来,中国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广大,某些地区仍有滥砍滥伐和陡坡耕种等现象,局部地区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大于治理,因此水土保持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水土保持 - 研究内容   主要有:①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与危害;②水土流失规律与水土保持原理;③水土资源评价方法及水土保持规划;④水土保持措施;⑤水土保持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⑥水土保持法规及管理。由于水土保持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它与一些基础性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如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耕作学、作物栽培学、造林学、水工结构、 水力学、 农田水利、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景观生态学等均有密切关系。 水土保持 - 治理原则   为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除科学地制定水土保持规划、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规外,还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综合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有: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各项技术措施规划与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有:①把调节地表径流,减小坡地径流损失放在首位。为此,要提高土壤透水性及持水能力;在斜坡上修筑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径流的工程措施,改变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收或分散地表径流,减小径流的侵蚀能力。②提高土壤的抗蚀性。可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料和土壤聚合物、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作物等。③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草,调节地表径流,防止侵蚀。④对于已受侵蚀的土地,除防止进一步侵蚀外,要辅以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改良,提高土壤肥力,把土地的保护与改良结合起来。⑤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使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集中治理,连续治理。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规划和设计。⑦优化选用生态经济效益优良的方案
110 评论

杰爱小吃

陕西农业科学》投稿须知  《陕西农业科学》属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主要报道农、林、水、土等方面的试验研究、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新品种的介绍与推广、研究综述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等。主要栏目:农业试验研究、农艺探讨、经济论坛、新农村建设、农业实用技术等。  《陕西农业科学》承蒙大家的关心和支持,2008年再次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敬请广大读者和作者继续关注和支持《陕西农业科学》的发展。  稿件格式要求按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提要、关键词、正文、作者简介、参考文献(精确到页码)顺序编排,。而且,必须在文章首页或末页附作者电话和详细通讯地址。  文章要求电子稿件,文字和格式规范,字迹清楚,采用国家规定的统一计量单位与符号。文中图、表力求少而精。每篇文章不超过5000字。“提要”在200字以内,“关键词”为3~5个,附英文篇名、作者简介和研究项目来源。  网上投稿必须以附件的形式发送。也可以直接通过QQ投稿。请勿一稿两投,文章经三审通过后,编辑部会及时与作者联系。刊用后酌付稿酬。

298 评论

肖肖肖肖肖雪*

从全省的水土保持工作情况看,面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在治理现有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整个工作进程中,目前只能算刚刚起步,工作中的困难和阻力还比较大。一是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还不强;二是各级投入治理水土流失的经费不足,治理速度还比较缓慢。今后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的总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影响,消除贫困,实现石漠化地区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防治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遵循预防为主,以重点防治为基础、点面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和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一致的五项原则。在喀斯特地区要加倍努力认真贯彻实施好《水土保持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的投入,治管结合,搞好治理成果后期的看护,推广应用新的技术成果,加快治理步伐,为改善贵州的生态环境,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最大贡献。一、基本经验(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充实人员:贵州省、地(州、市)及重点治理县均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首,有关部门参加的水土保持委员会,水土保持队伍也在近年的机构改革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加强。特别是列为“长治”重点治理区的地、县两级都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乡镇成立了工程实施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各级都由政府一把手任委员会主任或指挥长。不少县(市)为了加强机构建设力度,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单独设立了局级或副局级的水土保持办公室。各重点治理县(市)都选配了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机构,人数一般都在15~20人左右。同时,根据执法需要,各级都设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选拔、任命了预防监督员,从而使水土保持治理、执法都有了组织保障。(2)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增强执法力度:水土保持事业的公益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是,要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地投入治理水土流失、搞好预防监督,必须首先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因此,各地始终把宣传教育放在首位,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面向全社会宣传水土保持政策法规、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义,水土保持的基本知识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等。同时,组织水土流失地区的干部群众参观一些治理成功、效益突出的工程点,结合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以案说法,教育群众。通过长期不懈的深入宣传,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增强了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3)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寓开发于治理之中,促进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几十年来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总结。这一经验特别是对贵州山区这样的地形地貌尤为适用。因此,各重点治理县都是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其效益十分显著。在治理措施和模式上,改变过去单一措施为综合措施,改消极式的防护型治理为积极式的开发型治理。其基本思路是以发展小流域经济为目标,以坡耕地的挽救和改造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在治理中搞开发,以开发促治理。普遍作法是实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合理配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大力开发各具特色的名、特、优经济林果。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4)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规划,制定正确的治理对策:由于贵州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条件都不一样,水土流失的特点和状况各不相同,因而治理措施和方式上不能千篇一律。对此,采取的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势利导,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治理水土流失。例如,能就地取用石材的地方,搞石埂坡改梯,搬石让土,挖高填低。对取石不便的地方,搞土埂坡改梯,对建成后的梯地,配套修建排、灌水系工程。大力推广绿肥横坡聚垄耕作,把培肥地力和保持水土结合起来。在有水土流失的荒坡地,根据自然条件规模连片地种植苹果、黄梨、桠柑、柚子、生漆、核桃、板栗、杜仲等经济林果。总之,根据自然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名、特、优经济林果。在实施治理过程中,水保部门始终加强科学技术指导和服务,举办培训班,为乡(镇)和治理区群众培养技术人才。同时,经常性地组织人员深入工地,蹲点进行检查指导,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5)抓典型、做示范、创样板,引导面上治理工作向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效益发展:在推进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始终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采取抓典型、做示范、创样板的方式,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小流域治理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省、地、县、乡各级都有自己创办的样板点,仅毕节地区各县(市)创办的示范样板点就有120多个。示范点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有石埂、土埂坡改梯,有规模连片的经果林,有水土保持种苗场,还有预防监督和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等。这些示范点不仅起示范带动作用,而且也作为进行人员培训和水土保持科研基地,从而为群众性的防治水土流失工作培养了大批乡土技术人才,为加大水土保持科技含量、及时总结治理和执法经验提供了基础条件。(6)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治理效益:为使小流域治理达到“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项目管理。一是精心规划设计,认真组织实施。各地根据水利部的《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技施设计大纲,组织有水保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农民代表三结合的设计队伍,深入实际进行规划设计,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将治理措施的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和质量要求编印成册,发送到各乡、村,并按标准严格掌握施工(照片6-6);二是采取“双向”承包的办法层层落实责任制,将任务和技术质量分别承包给治理区的行政领导和水保部门,严格奖惩兑现;三是严格检查验收。根据工程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每年进行一次检查评比,不合格的不予验收,同时,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将检查评比的结果与第二年下达任务和补助经费挂钩。二、几点建议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只能算是刚刚起步,有的工作成效也仅仅是局部的,从整个生态环境状况看,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下一步的基本思路是: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坚持预防保护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为突破口,加强执法,遏制人为新的水土流失,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创新水土保持机制,多渠道增加水土保持投入,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促进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走上法制化建设轨道。(1)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亟待进一步增强。许多干部和群众对防治水土流失还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处理开发建设与保护水土资源关系问题上,往往重开发轻保护,以至仍然存在边治理边破坏,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发生的现象;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相当一部分建设项目没有依法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和落实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的领导干部仍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给执法工作带来了困难和阻力。第一,继续加强对水土保持执法的领导,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完善配套法规,执法程序,工作制度和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巩固已取得的执法成果,规范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的法律程序,落实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三同时”制度;二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展执法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第三,加强水土保持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成果管护的规章制度;加强预防监督时,有条件的应以流域为单元,成立管护组织,利用有偿回收等资金落实管护经费和人员,明确管护目标,切实把已治理的工程管护起来,使国家,地方,群众的投入不致白白损失,并使治理工程得到永续利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从长远意义上实现治理目标。(2)加强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提高治理效益。治管结合,巩固治理成果,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避免重蹈先破坏后治理的覆辙,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贵州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现有坡耕地的整治,治理的措施对策,一是要坚持几十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即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通过综合治理,加强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以改促退,为陡坡退耕还林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认真贯彻朱镕基总理提出的“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三是要充分利用贵州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植被恢复快的优势,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要加大林草措施和封禁治理的力度,落实相应的承包管护制度,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同时,要把治理水土流失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3)增加投入、提高补助标准:贵州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还有近60000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且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方几乎都是贫困地区,坡耕地比重大,人多地少,治理所需的投入相对较多。目前的投入和治理速度还远不能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钢材、炸药、水泥、苗木等材料物资价格不断上涨,单位面积的材料消耗费用超出了国家投资的数额。另外,由于治理难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国家补助标准相对偏低,影响了工程的正常开展,一些地区只能满足点上治理的投入,而面上治理则难以兼顾。为此建议国家适当提高治理补助标准,以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4)加强对治理资金的管理:治理资金是国家对水土流失地区的专项投资,无论是国家计委的投资,水利部的投资,还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投资,都必须按照项目管理规定,做到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账目清晰,手续完备。要加强对水土保持财会人员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规范和完善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经费管理制度,严格杜绝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一切违纪现象。财务账目应接受上级水保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检查,定期进行审计。(5)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利用计算机与GIS-RS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和动态遥感监测,根据TM和Sport影像判读,随时掌握石漠化治理情况的动态变化,作出调整措施,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大力发展石坎梯田,地坎经济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推广灌排水系与机械施工等技术。这样,避免人力跑点监测带来的弊端,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73 评论

爆米花糖糖

你是一个傻子吗?这都不会!

275 评论

包华包华

历时近3年,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28位院士参与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于2008年年底结束,初步完成了对中国水土流失状况的摸底。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请他就考察结果对中国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分析—— 现状——   全国 646个县水土流失严重  50年来,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中国的“北大仓”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翻一番,将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    这次规模空前的摸底考察显示,中国水土流失正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一、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而且也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二、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中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2亿吨,主要江河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400多吨/平方公里·年,部分区域侵蚀模数甚至超过3万吨/平方公里·年,侵蚀强度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与印度、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国家相比,中国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按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及流失强度综合判定,中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流域225个、松辽河流域44个、海河流域71个、淮河流域24个、珠江流域17个,分别占0%、9%、8%、0%、7%和6%。从省级行政区看,四川、山西、甘肃、内蒙古、陕西5省区,占到全国总数的50%以上。  三、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南方红壤区等各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产生的危害、治理的重点各有不同。  考察显示,水土流失已不局限于人们通常会想到的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山清水秀的南方红壤丘陵区同样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号称“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半分烟”,独特的地形为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类开发项目多,新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迅速,这使得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不亚于黄土高原。据估计,在过去的70至120年内,已有9亿吨土壤和泥沙被搬出崩岗侵蚀区,年均产沙量约6720万吨,崩岗区的土壤侵蚀模数高达年平均每平方公里9万吨,是国标中剧烈侵蚀标准的4倍左右。  影响——  贫困与水土流失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专家以2000年的数据分析认为,水土流失给国家带来的经济损失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当年全国GDP的24%。    “水土流失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局性的和深远的,甚至是不可逆的。” 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  具体而言,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二是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中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三是恶化生存环境,加剧贫困,成为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是削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加重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对中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全国现有重要饮用水源区中,作为城市水源地的湖库95%以上处于水土流失严重区。  值得注意的是,贫困与水土流失正呈现出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  这次行程14万公里的考察显示,中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区。多数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赣南15个老区县中,水土流失严重县有10个;陕北老区县27个,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太行山45个老区县中,水土流失严重县有33个。  同时,中国西南、西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多为水土流失严重区。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10个民族县中,水土流失严重县有7个,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8个民族县中,5个为水土流失严重县;宁夏南部山区8个回族为主的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8个民族县,全部为水土流失严重县。目前中国还有不少水土流失区已光山秃岭,不宜居住和生活。  在经济发展中,贫穷和水土流失往往恶性循环,经济最贫困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鄂竟平说,在贫困地区,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防治速度缓慢。例如造成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约1/3的坡耕地,在贫困地区居多数。由于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当地民众为了生存发展,走上一条越垦越贫、越贫越垦的恶性循环之路。  缘由——  人为防治不力不容忽视  重开发、轻保护,防治措施不当,重点区域治理滞后,投入不足,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鄂竟平表示,除了气候变化以外,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防治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首先,经济建设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在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水土保持或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弃土弃渣、破坏地貌植被。大量的采石、挖砂、取土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同时,部分山丘区林果业开发无序,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措施,也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其次,坡耕地和侵蚀沟治理滞后,成为水土流失主要策源地。全国现有3亿亩耕地中,坡耕地约3亿亩,占17%。坡耕地面积占中国水土流失面积的3%,每年产生的土壤流失量约为15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33%。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每生产1公斤粮食,流失的土壤达到40至60公斤。中国坡耕地大量存在及其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影响生态重建和恢复的关键因素。  第三,部分地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配置不当。一是有的地方在植被建设时忽视了地带性规律,结果事倍功半。比如北方地区存在人工种草的草种选择不当,耗水过度,结果几年后土地就严重沙化;还有些地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一些不适合的树种,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南方一些地区林相单一,抚育管理不合理,林地产生的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二是部分地方在措施配置时未做到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结果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在生态建设中,就生态论生态,不注重解决老百姓的吃饭、烧柴等基本生产生活问题,结果经历了很大的挫折;三是注重人工治理,忽视生态自然修复能力,结果既加大了生态治理的成本,又影响了生态恢复的效果和进度。  目标——   15至20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区  力争用15至2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水土流失区得到初步治理或修复,大多数地区生态与环境趋向良性循环;严重流失区的水土流失强度大幅度下降,所有坡耕地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70%以上的侵蚀沟道得到控制,下泄泥沙明显减少;全国范围内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达到100%,在98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有效保护。    这是经过专家论证,科考报告提出的中国近期水土流失的防治目标。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力度在逐步加大,相继实施了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环京津地区、珠江上游、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等重点治理工程。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92万平方公里,2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水土保持设施年均减少土壤侵蚀15亿吨。   鄂竟平表示,去年,水利部在科考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纲要》,将定期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县市进行水土流失状况评价,作为考核当地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并成立了国家级的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  鄂竟平介绍,通过这次考察,专家们一致建议,尽快实施全国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专项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改造为突破口,配合沟道整治工程和适当的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既可以尽快改善广大水土流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山丘区群众的基本口粮和增收问题,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

342 评论

小二2004

水土保持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很高影响的刊物,当然对投稿的文章要求相对较高,我觉得如果认为自己写的文章与水保密切相关且感觉写的还不错,可以投稿试试,反之则改投其他要求相对较低的期刊。还有一点请注意:水土保持学报是双月刊,出刊的时间会较长,一般需要半年甚至更长,因此请考虑一下时间问题。

323 评论

相关问答

  •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在线投稿经验介绍

    水土保持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很高影响的刊物,当然对投稿的文章要求相对较高,我觉得如果认为自己写的文章与水保密切相关且感觉写的还不

    小花花cat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在线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   一是其科学性,涉及多学科,如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   二是其地域性,由于

    柴米油盐的爱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在线投稿经验介绍怎么写

    很简单,首先确定你写的是什么类型的文章:一般征稿函里有题材、字数、配图、排版的要求。如果你写的是小故事,那就投故事会之类的杂志;如果你写的是心灵鸡汤或者感情文,

    漳南一邺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在线投稿经验分享

    中国水土保持》是水利部主管、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的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水土保持综合性科技期刊。 本刊1980年8月创刊,初名《水土保持》,为双月刊,内部发行。1

    壬生京三郎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在线投稿经验总结

    你是一个傻子吗?这都不会!

    :小小的菇凉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