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4

西安指纹锁
首页 > 论文问答 > 城市中的生态问题论文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巨匠智能家居

已采纳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l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以下是实地调查出来的报告: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是:1、公共厕所排出的粪便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2、工厂排出的废水又黑又臭,还浮着一些秽物。3、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刺鼻,会散发到小镇的各个角落。4、化肥厂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粉尘、铅、煤灰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5、公园的草坪上常有游人丢弃的垃圾,既不卫生,又影响市容。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是:废水、废气、粪便、腐肉、塑料袋、木筷,垃圾等。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有很大的危害:使空气变得浑浊,对人的肺部有很大危害;生活垃圾处理不好会滋生细菌,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污水会影响生活水,直接侵害人体。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吧!
248 评论

tianyaguke1968

总计发表180多篇论文,主要有如下:《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城市研究》《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优先战略选择— “零失误城镇化战略”的理想类型与模式》《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再论中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国名城》2014年第1期。《文化产业深化改革的切入点与行动逻辑》《新华日报》2014年7月1日《中国新型城市镇化理论与战略实践创新》《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3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 第9期全文转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市长》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十大难题及对策创新》《探索与争鸣》2013年 11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自觉”与创新——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11期《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城镇化与城市功能转型——以江苏的城镇化发展为例》《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4期《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功能转型与实现途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率先基本实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江苏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全球化语境中的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解构”与“结构”——新城市社会学的视角》《社会科学》2012年10期(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1月《社会学》转载)《西方城市社会的文化进化规律及社会问题研究—新城市社会学属性的认知视角与创新》《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中国特色文化城市的理论与模式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城市化理论模式的建构》上海《学术月刊》2012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中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论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中国名城》2012年第12期《全球城市价值链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论——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战略》《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西方城市化理论反思与中国本土化城市化理论模式建构论》《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09期 (1、《新华文摘》2012年第02期全文转载。2、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以江苏省为例》《城市问题》2011年第07期《深圳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批判研究:中国改革试验场再创新(下)——从传统创业城市到创新型创业城市的转型》《中国名城》2011年第05期《深圳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批判研究:中国改革试验场再创新(上)——从传统创业城市到创新型创业城市的转型》《中国名城》2011年第04期《上海文化核心价值的缺失批判与”新海派文化”的建构研究——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战略纠谬与创新》《中国名城》2011年第3期《被长三角结构空洞化的南京城市定位批判研究与建构——中国城市“十二五规划”雷同化纠谬与创新》《中国名城》2011年第2期《北京城市形态空间发展战略与定位批判研究——十二五规划前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纠谬与创新》《中国名城》2011年第1期。《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反思与建构——中国城市化本土化理论建构与战略创新》《城市问题》2010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1年第04期全文转载)《中国“非典型现代都市病”的社会病理学研究》《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都市转型病”能否避免》《解放日报》(理论版)2010年7月12日。(2010年获第十八届全国副省级党报一等奖)《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治理与控制论 ——城市管治与客户服务型城市政府的理论与行为创新》《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01期。《文化差异与科技文化创新——杨振宁教授访谈录》《中国名城》2009年第09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合理性危机”论》《城市问题》2009年第03期。《欧洲中世纪城市文艺复兴启示录——从再造人类“集体记忆”与“城市文化资本”论起》《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03期。《“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与城市社会来临——从胡适的文艺复兴观的论起》《南京社会科学》2009第03期。《“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新论——布尔迪厄“社会炼金术”的启示录》《社会科学》2009年第03期。《“嵌入性”城市定位论——中式后都市主义的建构》《城市问题》2008年第10期。《城市定位的本土化回归与创新:“找回失去100年的自我”》《社会科学》2008年第08期。《城市定位的中国本土化与创新——城市核心竞争力与特色竞争力整合建构论》《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08期。《全球化的城市空间与世界城市》《社会科学报》2008年3月12日第二版。《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与第六次城市革命》《城市问题》2008年第01期。《中国城市社会的来临》《社会科学报》2008年2月9日第二版。《和谐城市及其指标体系建构》《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01期。《中国沿海城市群与内地城市“嵌入性结构关系”论——一个关于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安全发展的重大战略》《城市问题》2007年第11期。《论当代中国城乡多梯度社会文化类型与社会结构变迁——依据“社会事实”对“二元结构”的重新认知》《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正确把握中国城市化的总体模式》《社会科学报》2007年9月6日第2版。《城市空间生产与城市价值——总部经济与城市软竞争力》《中国房地产评论》2007年第06辑。《“大上海国际化都市圈”整合建构新论——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差序化格局创新研究》《社会科学》2007年第05期。《城市空间结构生态调控研究——以常州生态城市规划为例》《城市生态与环境》2007年第03期。《沪宁杭文化产业比较研究》《城市管理》2007年第01期。《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学视角的理想类型建构》《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1、《新华文摘》2006摘要转载;2、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全文转载。3、李迅在《城市》(1)上发表文章,把张鸿雁提出的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列为中国新的城市化理论之一。)《中国本土化城市形态论》《城市问题》2006年第08期。《城市:因记忆而存在 凭创意而发展》《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年第06辑。《房地产与城市社会学——房地产社会学研究之一》《中国房地产评论》2006年第05辑。《中国城市社会的变迁论》《中国城市评论》2006年第03辑。《“制度主导型”城市化论》《城市管理》2006年第02期。《合法化危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论 》《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01期。《城市空间社会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城市公共空间市民属性研究》《城市问题》2005年第05期。《城市市民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问题认知—中国六城市电话调查报告》《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地区空间整合与地域生产力重组——江苏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年第01辑。《中国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与对策创新》《社会科学》2004年第06期。《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认知》《城市问题》2004年第05期。《大城市回族社区社会与文化功能——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研究》《民族研究》2004年第04期。《商业业态变迁与消费行为互动关系论——新型商业业态本土化的社会学视角》《江海学刊》2004年第03期。《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战略比较》《上海经济》2003年增刊。《人类城市化的“城市文化基因”与“城市社会再造文化因子”论——城市社会进化的人类学的新视角》《社会科学》2003年第09期。《国际性城市社会发展特点与模式——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07期。《郊区化的内涵及其二重性研究》《社会》2003年第05期。《城市现代化与城市社会的来临》《理论参考》2003年第04期。《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1万2千字)。《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分异与变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规划师》2002年第8期(8千字)。《市民社会与社会结构变迁论》《学术季刊》2002年第3期(1万5千字)(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论城市现代化的动力与标志》《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1万字)(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农村人口都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新论——孟德拉斯〈农民终结〉带来的思考》《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并被多次引用。《城市中心区更新与复兴的社会意义--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问题》2001年第6期(被收入2002年《中国城市年鉴》)《江苏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国家课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1世纪初江苏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战略》上海:《决策参考》2000年第7期《江苏应走大城市发展道路》《上海经济》2000年第5期《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社会结构变迁论》《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迈向21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发展战略定位》(国家课题项目)《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论中国21世纪初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优先战略选择——与发达国家及地区城市化比较》《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10期。《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联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张颢瀚 张鸿雁)《管理世界》1999年第4期《迈向21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战略》《学术季刊》1999年第1期《都市化理论的创新与实际应用研究范例——李国鼎都市化理论研究》《李国鼎经济与科技思想研究论文集》海天出版社1999《中美城市化与城乡关系发展基本规律比较——中美城市化比较的社会学视角》《江海学刊》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南京城市市场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论》《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9期《论中国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崇高伦理道德观--理想与现实文化价值观“错位”的透视》《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中国沿海城市发展的结构性比较选择》《沿海经济》1996年第9期《创建“中国大沿海城市带”构想与中国沿海城市群结构分析》《沿海经济》1996年8期《当代中国沿海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格局分析》《沿海经济》1996年第7期《中国沿海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与演变》(下)《沿海经济》1996年第6期《中国沿海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与演变》(上)《沿海经济》1996年第5期《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因素论》《沿海经济》1996年第4期《论江苏城市化发展总体格局的理论认识及定位依据》《江海学刊》1996年第4期《中国古代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发生时空差异论》《沿海经济》1996年第3期《社会经济形态转型条件下“结构性农业经济”的构想》《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转载)《二十一世纪苏南城市化前景》《新华日报》1996年1月25日《城市与农村关系转型的新构想》《南京日报》1996年1月10日《论人才的社会选择机制》《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10期《中国古代城墙文化特质论--中国古代城市结构的文化研究视角》《南方文物》1995年第4期《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论》《哲学与文化》1995年10月(台湾)《休闲文化正负功能论》《探索与争鸣》1995年6期。《南京城市建设还缺什么--访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中心张鸿雁教授》《南京日报》1995年6月20日《认中国封建农业社会与家庭手工业一体化结构》《史学月刊》1995年第5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当代中国城市的整体“CI方略”导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年第4期。《中西文化价值观异同论》《暨南大学学报》1995年4期。《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关系转型中的“特有问题”分析》《南方经济》1995年第4期。经济类核心期刊。《论重农抑商政策、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负面影响》《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第3期。《论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与南京城市文化发展》《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市场经济生成前提》《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1期。《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城市现代化道路及方式选择》《城市问题》1994年6期。《古希腊罗马城邦与先秦城市比较研究-从东西方古代商品经济关系透视城市本质》《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3期。《论传统夏夷观的演变及其对近代社会民族观的影响》《民族研究》1993年2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全文转载)《东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辽宁大学学报》1993年1期。《论东西方古代城市文化的差异及属性特点——与古希腊罗马城市文化比较研究之三》《东方文化》第二集,东南大为出版社1993年。《东西方古代城市发展的不同道路、进程及原因新论——与古希腊罗马城市比较研究之三》《学术月刊》1992年9期。(该文被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史》全文转载)《论先秦城市产生过程的特点》《江海学刊》1992年4期。156、 《古城苏州的未来发展》《中国名城》1991年第1期。《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形态》《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5期《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若干问题探论》《历史教学问题》1990年6期《再论春秋战国城市在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东西方古代社会城市经济本质差异论——马克思主义东西方城市差异理论初探》《辽宁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论中国早期城市和城市概念─与张光直先生商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①张光直先生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世界著名汉学家,该文章被《中国史学研究动态》1988年第1期摘要转载; ②被《文史知识》1988年11期转载)《论春秋战国城市经济的属性-春秋战国时代城市人口构成、变移及生活消费所展现的城市经济特点》7万字《华东师大学报》1988年1期。①该文被《中国史研究动态》2期转载;②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③《高等院校学报文摘》摘要转载。》《论学报的本质属性》《沈阳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该文章获东北三省学报学会优秀论文奖)。《“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式>与古代东方社会研究”》《学术季刊》1987年3期。《商鞅“焚诗书”辩》4千字《光明日报》1987年2月4日。 (该文被《新华文摘》1987年第4期全文转载)。《五种社会形态规律初探》《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第5期。《中国传统文化新论》《社会科学》6。(①该文章被《社会》 杂志1986年第5期摘要转载;②《复旦大学学报》编《断裂与继承──青年学者论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选用此文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劳动者阶层的分析》《历史研究》1986年6期。《城乡对立运动规律和乡村城市化理论研究》《学术月刊》 1986年11期。《城市经济的原始性-农业经济对城市经济的渗透》《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2期。文被《全国高校学报文摘》全文转载)《春秋战国城市管理述略》《安徽史学》1986年第3期。《民族自我认识的现实与历史意义》《解放日报》1986年4月4日 。《论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85年2期全文转载)。《春秋战国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济南:《文史哲》1984年4期。①该文章获辽宁省史学会优秀论著奖;② 《中国史研究动态》 10期摘要转载;③《史学情报》1985年第1期转载; ④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史》1984年第8期全文转载。)《西周都邑雏论》《人文杂志》丛刊1984年4期。《论西汉初年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辽宁师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与西欧中世纪城市比较——春秋战国城市在兴起过程中的特点》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3期。(①该文章是中国比较比较城市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著名历史学家杜瑜先生在《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5期发表文章说:“(此文)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比较研究的端倪。”②《全国高校学报文摘》全文转载)。《论战国城市的发展》《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该文被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82年第4期全文转载)。《论刘晏理财的成就》《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经济史》1980年4期全文转载)。

170 评论

Lucy…黄小猪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内容摘要 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新的城市历年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界的有机体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  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项国际性的研究计划———人和生物圈(MAB)计划,其目的在于研究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地可能发生的环境过程和环境压力,找出人类合理管理生物圈的途径和方法。此外,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于1974年在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成立了“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出版了季刊《城市生态学》杂志。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IIUE)、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欧洲联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开展了相关研究。  我国城市生态学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入我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其重点在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997年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在深圳和香港的相继召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8月在中国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  生态城市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性。  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他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方便。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城市代谢方法(urbanmetabolismmethod)、生态足迹法(Footprintmethod)、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cycleassessment)、模糊数学方法(fuzzymethod)、单指标评价(individualindicatorassessment)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integratedassessmentmodels)等。  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当前我国正在研究评价指标的规范化问题。评价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其选取应遵循以下3方面的原则:  第一,代表性。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所选指标要能反映该城市的本质特征、复杂性和质量水平。第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全面反映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应使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第三,规范性。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使用国内外公认、常见的指标的原则,使指标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此外,香港在研究城市生态时成功地运用了城市代谢法。在广州和青岛等城市生态的研究中则引入了生态足迹的方法。  展望  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第二,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由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第七,加强国际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312 评论

相关问答

  • 城市中的生态问题论文摘要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内容摘要 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

    路小佳路过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城市生态问题论文摘要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在一些城市的

    美妙琴色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论文摘要

    环境保护是现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低碳出行。而且让使用电瓶车。

    且吃且增重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城市中的生态问题论文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内容摘要 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

    张凉凉2779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城市中的生态问题论文题目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在一些城市的

    3未闻花名3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