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30

anne贝多芬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论文200字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长虫虫的橘子

已采纳
那你直接去找下(社会科学前沿)上的文献吧
182 评论

sweetmiriam

1、《当代西方史学的新发展》(专著,陈启能主编,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法国史学一章作者,4万字,中国社科出版社待出版)2、《世界文明史》(北大历史系承担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校教材重点项目,三卷本,200万字。副总主编,具体承担中册第二、三章的编写,共10万字,北大出版社2004)3、《突破:我们亲历了二十年前的伟大转折》(专著,副主编),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4、《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教育部高教司、北京市教委编),文史哲卷历史学分卷副主编,高教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5、《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专著,25万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台湾淑馨出版社1993年繁体字版。6、《世界近代史》(教材,作者之一,承担2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欧洲的分与合》(专著,郭华榕、徐天新主编,第二编民族国家兴起的欧洲,7万字,作者),京华出版社,1999年。 1、《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译著,校者,30万字,作者法国卢梭),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他乡--以撒·柏林传》(译著,二人合作,第一译者,40万字,作者英国伊格纳蒂夫),台湾淑馨出版社2002年版。3、《傅柯的生死爱欲》(译著,译自英文,55万字,原作者美国JamesMiller),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95年版。4、《中国:传统与变革》(译著,译自英文,45万字,主持翻译并通校,个人承担12万字,原作者美国费正清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5、《法国大革命史》(译著,译自法文,50万字,参与翻译,个人承担15万字,原作者法国索布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6、《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译著,译自法文,28万字,参与翻译,个人承担10万字,原作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拉塞克等),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7、从'反革命'到'抵抗'(译文,译自英文,1万字,原作者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教授莫里斯·哈特),载刘宗绪主编《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文集》,三联1990年。8、第一帝国时期的绘画雄辩术--话说表现'拿破仑视察艾劳战场(1807年)的一次官方征画竞赛(译文,译自法文,1万2千字,第二译者,原作者法国巴斯卡尔·格里耶内),载《美术研究》1990年第三期。 “波穆之争”的来龙去脉及其他,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号第5期;《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8年10月号第109期关于张芝联作品系列,载《南方周末》2008年7月31日第24版邂逅阎宗临,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3期;《南方周末》2008年3月27日第24版从法国大革命看法兰西民族的一种文化特性,载《历史教学》2008年2月第4期一部别开生面的法国革命“暴力史”——读马丹《暴力与大革命》,载《世界历史》2007年第1期见识一种非意识形态化的法国革命史学——读马丹《暴力与大革命》,载《南方周末》2006年7月20日第26版法国大革命对现代政治的影响,载《世纪大讲堂》第12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法国革命文化与现代中国革命,载《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热月反动与革命文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历史学卷(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作为历史问题的恐怖主义:概念、方法与结果(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纪实之七),载《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从历史看现代性,载《中国学术》总第23辑,2005年3月现代文明历史中的断裂与延续,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9卷第3期,2005年8月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七版中文版序),见是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南方周末》2004年12月9日第30版“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历史透视,载《欧洲研究》2004年第3期用“平等”传统捍卫现代国际关系的民主,载《21世纪经济报道》,9用“平等”传统捍卫现代国际关系的民主,《21世纪经济报道》,9法国革命热月时期社会“还俗”现象片论,《西学研究》,商务,2003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中法文化互动浅析,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现代文明的东方因素泛论,《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中国哈佛燕京学者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在日光与夜色之间进击——雨果200周年诞辰随感,《南方周末》2002年2月28日第16版关于现代民主发生学的若干思考,《北大史学》第9辑,2002年福柯的疯癫,《南方周末》2001年11月29日第22版入世与政治现代化,《南方周末》2001年11月29日第10版法国革命文化与中国20世纪革命崇拜的确立,《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1月法国大革命中的阶级、团体、自由主义及其他——伊格内教授访谈录,《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一期关于撰写《世界文明史》的几点看法,《北大史学》第五辑,北大出版社,1998年

295 评论

陌陌上阡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是中国古代居于主导地位或者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文论话语。就其产生的动因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西周文化之遗存。我们知道,西周是政文合一的社会,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密不可分,国家意识形态直接表现为政治的与文化的制度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所以,诗歌在西周时期乃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与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尊崇的。 就现存《诗经》作品来看,西周诗歌的功能首先是沟通人与神的关系,那些以祭祀上帝、山川日月之神以及祖先神灵为目的的颂诗和部分“大雅”之作就属于这类作品。其意识形态功能在于:向天下诸侯证明周人统治的合法性,向周人证明贵族等级制的合法性。对神的祭祀从来都是一种特权,因此,祭祀活动本身就已经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了。西周诗歌的第二个重要功能是沟通君臣关系。这里又分为“美”、“刺”两个部分。“美”是臣下对君主的肯定性评价;“刺”是臣下对君主的批评与规谏。根据郑玄《六艺论》和《毛诗序》等汉儒的记载我们知道,西周时期之所以采用诗歌的形式来沟通君臣关系,主要是因为这种形式比较委婉文雅,便于言说与倾听。现在看来,这大约是贵族社会一种言说的特殊方式或权力——可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根据《诗经》可以知道,在西周后期,诗的这种功能得到了十分充分的实现。对于诗歌这种功能,我们可以理解为国家意识形态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十分清楚,西周时期诗歌的这两种主要功能都是意识形态性质的。这意味着,西周诗歌本来就是彼时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这对于以继承和弘扬西周礼乐文化为天职的儒家思想家来说自然会产生莫大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诗歌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就像母鸡有下蛋的功能一样是天经地义的。 促成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动因则是儒家士人的身份认同。儒家士人作为一个知识群体, 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以“克己复礼”——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改造社会的政治目的为最高任务的。他们的一切话语建构与阐释活动无不以这一目的为核心。对诗歌的阐释自然也不例外。从现存的《论语》、《孟子》、《荀子》和被定名为《孔子诗论》的楚简等涉及诗歌的论述来看,先秦儒家已经在诗歌阐释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说,再到荀子的“诗言是,其志也”之说,都不离“克己复礼”之宗旨。 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从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主流,其影响至为深远。汉代是儒家知识群体擎着儒学大旗与统治集团讨价还价、形成“共谋关系”,从而建立起新型官方意识形态的关键时期。所谓经学,实际上乃是统治集团与知识阶层在政治上终于形成联盟关系的话语表征,是知识阶层进入权力系统的意识形态保证,也是权力集团获得合法性的直接产物。经学是政治权力正式承认知识阶层话语之权威性的标志,是“势”对“道”的妥协;经学也是知识阶层话语压制了其固有的乌托邦精神之后的结果,是“道”向“势”的让步。因此,经学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它最终确定了中国主流文化始终在政治与知识之紧密联系中发展的基本格局,从而也决定了这种文化始终不能获得纯粹的知识形态而向自然领域拓展的命运。 在经学语境中的文论话语自然是彻底的工具主义的。从《毛诗序》和郑玄的《诗谱序》、《六艺论》等文论话语来看,在汉儒的心目中,诗歌直接就是一种规范君权、教化百姓的政治工具。诗歌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不能在个体情感世界中去寻找,而必须在人伦关系,特别是君臣关系中去寻找。汉儒说诗,非美即刺。无论美或刺,都是一种具有明显政治性的话语建构,是对儒家给出的价值秩序的维护与阐扬。汉代《诗》学四家,无论存在怎样的差异,其主旨都是用工具主义的眼光来解说《诗经》作品,其目的都是借助于对古代诗歌的解说来实施对现实君主的约束与引导。总之,是出于现实的政治策略。手段是文化的,目的是政治的——这就是经学语境中文论话语的根本特征。 隋唐之时,儒家工具主义文论大体上继承了汉儒传统。但由于诗文自身的发展,文论话语也相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经过了魏晋六朝的诗文创作大繁荣局面之后,儒家文论家所面临的问题早已不再是如何阐释已有的诗文作品,而是如何创作新的作品。因此,隋唐儒家不再满足于通过阐释古代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工具主义文论观点。他们直接提出诗文要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点。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说,乃是此期工具主义文论的典型口号。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文论观。在这时的价值坐标中,建功立业乃居于最高位置。因此,“有补时政”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工具主义文论的基本宗旨。 宋代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此期的儒家已经不再把建功立业视为人生最高理想,因此也就不再满足于仅仅赋予诗文直接的政治功能。从社会地位看,宋儒与汉唐儒者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幸成为君主集团唯一的合作和依靠对象;而汉唐时代的功臣、外戚、宦官、世族才是君主集团最重要的依靠对象,文人士大夫常常处于被压制与被排挤的地位。宋儒的这种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再以进入仕途、建功立业为人生最高理想,而是要追求更加高远的目标。一般说来,成圣成贤是宋儒普遍存在的人生理想。如此,则宋儒所主张的工具主义文论观也就有别于汉唐儒者。其根本之处是宋儒不仅仅要诗文服务于社会政治,而且更要服务于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道”。宋儒的文论处处离不开对“道”的阐扬。这个“道”可以说乃是宋儒乌托邦精神的话语表征而不是现实社会秩序。这种将“道”视为“文”之本体、将“文”视为“道”之发用的观点,本来是唐代中后期韩愈等人提出来的,是所谓“古文运动”的核心主张。但是这种观点在唐代并没有被发扬光大,而只是昙花一现。只是到了宋代,由于言说者的社会境遇发生了变化,才成为人人言之的普遍性的文论观点。 这样一来,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观内部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要求诗文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成为“治教政令”的工具;一是要求诗文从属于某种超验的精神价值,成为载道之具。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为现实政治服务与为某种高远难达的理想服务是迥然不同的。可以说,这种不同就是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差异所在。自宋直至晚清,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的发展即是这两种倾向的此消彼长。

268 评论

凤凰来临

你去参考下(社会科学前沿 )这本期刊,找一些自己想参考的论文,参考下吧

303 评论

北京宇盛

1、要有取有弃,对于优良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大力弘扬。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要予以摒弃。我们要弘扬的诗是正能量。2、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例如孔子学院,例如春晚在海外的直播,都是很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例子。3、要增强民族自信,并不是外来的才是好的。要想弘扬传统文化,我们首先必须要自信。

358 评论

官官8809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摘要]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本文谈一下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 中国古代科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把科学技术当作“奇淫巧技”,向来不为社会重视,但中国却出现了“四大发明”等对世界发展影响深远的科技。这里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的影响,本文从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看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一文中提到“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在《小杂感》里说到:“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基督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说:“道家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包括各种对传统习俗的反抗,个人从社会上退隐,爱好并研究自然,拒绝出任官职……中国人性格中的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自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从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古代化学研究的推动。  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迷信,是反科学的。但事实上,道教与古代尚未与冶炼术分家的化学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道士们从神仙方士那里接受了追求长生的观念与方法。道士们认为,人可以长生,但要长生,必须服食不死之药。那么,这种不死之药是什么呢?其不可能是草木药之类,因为草木药本身易腐烂,在火中会化为灰烬。由于草木药自身没有坚固性、永恒性,移入人的身体中,自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因此,必须发现一种坚固不朽、无变化的药物,通过服用这种药物,使其不朽性传入人体中,服用者便可以长生不死。这种不朽的药物,就是金丹。“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出生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道家炼丹学说把服食还丹金液看作修行的最上乘的方法,故此十分重视对矿物质药材的烧炼。晋代道士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里讲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即朱砂,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性状呈红色,经过烧炼(HgS+O2→Hg+SO2),硫被氧化成了二氧化硫(SO2),把汞(Hg)分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炼丹术里重要的药物——水银(道教外丹术中称“玄明龙膏”)。  道教炼丹理论认为经常服用“玄明龙膏”可以成仙,在《阴真君金石五相类》一书中提到“玄明龙膏……服食一道,有不可思量之功。”“积变又还成丹砂”就是把汞(Hg)与硫磺(S)化合(Hg+S→HgS)变成硫化汞(HgS),性状呈黑色,经过升华成硫化汞的结晶,性状呈红色,即又变成丹砂。黄金不易与其他元素化合,难于溶解。  二、道教与古代医学、药物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一方面,道教为了修炼成仙,首先得祛病延年,而医学、药物学正是为了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另一方面,医药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保健,还可以治病救人济世。道教通过施药治病接近群众,达到宗教宣传,扩大影响的目的。  道教炼丹家发展成为医学和药物学专家。晋葛洪、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对古代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特别是隋唐之际的著名道士孙思邈,对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著有《备急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合称《千金方》,共收集八百多种药物,5300多个处方。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主张独立设科,重视妇科和儿科,孙思邈对今天的医学和医学院的学生仍有影响。  道教的外丹术促进了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外丹术的发展,为医药学积累了知识,加深了对铅丹(pb3O4)、铅白[pb(OH)2?2PbCO3]、石灰(CaO)、丹砂(HgS)等矿物的产地、特性和用途的了解;并对钠硝石(NaNO3)与芒硝(Na2SO4?10H2O)等形态类似的矿物,有了简易可靠的鉴别法。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国药物学的内容。两汉前的医学文献中,基本上无化学药剂,也不使用膏药。  道教徒把药分成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长生不死,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只能治病。这是对药物学的一种分类方法。南朝陶弘景著的《本草集注》中对药物作了更详细的分类,按药物的性能和治疗功效分八十多类。  在中国文化中道教居隐性地位,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所以,中国古代科技虽然在主流的儒家文化社会不被重视,但却能够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詹石窗。关于道教思想史的若干思考[J]哲学动态,2009(02)。  [2]黄永锋,王艺。道教思想学术研究的新成果——《道教科学思想发凡》评介[J]世界宗教研究,2005(04)。  [3]白盾。“中国根柢”何以“全在道教”?——论鲁迅对道教、道家思想的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1983(05)。

9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论文200字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摘要]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在长期发展熔融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

    AppleApple是苹果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论文200字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精华因素来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文化资源和动力。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也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

    啾啾大神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小论文200字

    传扬中国文化弘扬正能量历史论文

    霏霏永远爱来来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论文200字内容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精华因素来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文化资源和动力。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也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

    细毛1015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关于传统文化的历史论文200字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精华因素来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文化资源和动力。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也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

    慧心永梅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