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3

zq13301666852
首页 > 论文问答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万维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龙舌兰日出shine

已采纳
西北民族大学前身是西北民族学院,成立于1950年8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占地3071亩,分西北新村校区和榆中校区。建校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15万余人。现有56个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权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权。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拥有一支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中坚力量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高级职称人员27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516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30余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4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4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5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 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现有71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畜牧学、兽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4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门类(11个授权领域):法律硕士、艺术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金融硕士。学校现设有28个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设有6个独立建制的科研机构: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格萨尔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藏文典籍全文数字化研究所。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36项,国家民委教改项目23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35门。学校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社会学专业。有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藏语言文学主干课程、20世纪中国文学、精细化工、口腔内科学、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口译课程。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学、汉语言;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会计学、历史学、阿拉伯语、口腔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民族语言文化与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民族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气电信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现有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7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学、应用数学、法学、民族传统体育学;12个甘肃省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兽医学、宗教学、民俗学、格萨尔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美术学。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建有10个校级创新团队。 学校建有3个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学校成为“民族信息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成为“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建有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同时,建有1个省级工程中心: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民族语言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80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3项,省部级项目50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422项。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其中《西北民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蝉联2-3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国家级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优秀期刊。 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料372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近192万册;博物馆馆藏文物23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117件。图书资料和馆藏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三次被甘肃省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学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被授予“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加、韩、德、俄、蒙古等国家的二十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学校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截止目前,聘请了200多位长期外籍专家和近600多位短期外籍专家,接收培养了500多名留学生。
242 评论

LD中国王海如

《遗产:反思与阐释》,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29万字)ISBN7-105-06712-8。《边际族群:远离帝国庇佑的客人》,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版。ISBN7-80707-169-9。《人类学关键词》(合作)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9万字,本人独立完成8万字)ISBN7-5633-3768-5/G《摆贝:一个西南边地的苗族村寨》,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ISBN7-108-01933-7/K。《文学与仪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6万字)ISBN7-301-07102-7/I0667。《旅游人类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32万字)。ISBN7-105-06712-8。《生存于飘泊之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10万字)ISBN 7-5321-0907-0 。《从苦力到巨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6月版(23万字)ISBN 7-80109-188-4 。《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第一作者),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ISBN 7-219-02926。《西南舅权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25万字)ISBN 7-5415-1411。《文化特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一作者)完成字数25万 ISBN 7-221-04094 。《英语成语典故》(第二作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书号:685 。《东西方文化解析》(第一作者),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ISBN 7-80583-152-1。《神灵文化与高原民俗》(第一作者),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ISBN 7-221-0252-4。《渔村叙事──中国东南沿海三个渔村变迁实例》(第一作者),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ISBN 7-213-01659-8 。《寂静与躁动:一个深山里的族群》,杭州:浙江人民出版2000年1月版ISBN7-213-01827-2/K467 。《停泊法兰西》“学者走天下丛书”之一,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10万字、60幅图片)ISBN 7-80671-053-1。主编“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1999年月10月分两批,共九本出版)主编“旅游人类学译丛”(与Nelson H Graburn教授合作主编,四部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主编“厦门大学人类学文丛”(出版四部著作,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主编“人类与遗产丛书”,出版三部著作,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2008年出版)。 “仪式叙事的原型结构”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CN 45-1349/C。(核心)(CSSCI)“无形文化遗产遭遇的三种‘政治’”,载《民族艺术》2008年第3期,CN45-1052/J。(二类核心)(CSSCI)“人类学与遗产研究”载《西北第二民族学报》,CN64-1033/G4。(二类核心)(CSSCI)“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间的叙事”,载《世界民族》2008年第4期。CN11-3673/C。(一类核心)(CSSCI)“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北离”,载《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三期,CN45-1041/C。(二类核心)(CSSCI)“马尾:中国近代遗产群的一个范式表述”,载《文化遗产》2008年第三期。CN44-1645/G0。“从‘他者保护’到‘家园遗产’”载《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CN52-1001/C。(二类核心)“灾难与人类”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CN 45-1349/C。(核心)(CSSCI)“旅游与人类学”,载《思想战线》2008 年第4期。CN53-1002/C。(CSSCI)(核心)“旅游消费:家园遗产中‘看不见的手’”,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CN22-1002/C。(二类核心)(CSSCI)“戏剧的人类学研究”,载周宁主编《西方戏剧理论史》下册,第1179-1207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ISBN978-7-5615-2971-3。“灾难与旅游”,载《贵州社会科学》 2008年第六期。CN52-1005/C。(二类核心)(CSSCI)《人类学》之“旅游人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ISBN978-7-300-08948-5/C?404“多维视野中人类学的西南研究”(专题访谈),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CN51-1671/C。(二类核心)(CSSCI)

340 评论

枫叶e宝宝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有城关校区和逾中校区2部分组成。坐火车到兰州车站下车后打的可以直接到城关校区(10元左右的车费,建议打的,没有直通的公交)。如果要去逾中校区,本部有直达逾中校区的公交车(车费据说是7元)。如果是邮编和地址的话 地址是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1号 西北民族大学 ··学院··系· 邮编:730000

146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