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2

libby131313
首页 > 论文问答 > 国际援助杂志社周崇尚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有毒的少女

已采纳
毛泽东思想解决生活中问题
103 评论

princess小姐

主要学术成果:“从观念层面看中欧关系的发展”(论文,20000字),载张蕴岭主编,《中国对外关系:回顾与思考(1949~2009)》,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版。“解析中欧关系中的观念因素”(论文,8000字),载《欧洲研究》2009年第5期。“反思2008年的中欧关系”,(研究报告,本人承担约5000字)载《欧洲研究》2009年第3期。“解析欧盟中国观的变化”,(研究报告,本人为课题负责人,承担8000字),周弘主编《2008年欧洲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版。“论社会层面上的欧洲认同建构”,论文,《欧洲研究》2008年第1期,收入马胜利主编《欧洲认同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12000字。“欧盟五十年”,研究报告(合著),《2007-2008欧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本人承担6000字。“解析中欧关系的当前难点”,论文,《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08年第8期,8000字。《欧盟社会政策与欧洲一体化》,(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共35万字。《欧洲史研究在中国:简史与现状》(研究报告),《大邱史学》(韩文)2006年第1期,中文11000字。“奥地利社民党执政的经验与教训”,(论文),2万字,载顾俊礼主编,《欧洲政党执政经验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观念因素”,(论文),3万字,载高全喜主编,《大国》第3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欧洲社会模式与福利国家改革”,(论文)2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瑞典高等亚太研究所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学术研讨会中方代表论文》(内部)。“中欧伙伴关系与观念因素”(论文),载周弘主编《共性与差异:中欧伙伴关系评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23000字。“英国: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论文),载王振华等主编《解析英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11000字。“论中欧政治关系中的合作与冲突”(论文),《国际贸易》杂志2003年第9期,10000字;“英国:对外援助与国家利益”,(论文)载《欧洲》杂志2002年第6期,约11000字。“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瑞典的福利国家制度”、“美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合著),载顾俊礼主编、田德文副主编:《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共66000字。“对外援助与国家利益:英国的个案分析”、“英国: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合著),载周弘主编:《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60000字。“国家利益至上:解析英国政府对外援助政策”,(论文),载《国际贸易》杂志2001年第9期,9000字;“西欧极右翼势力的政治化趋势”,《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0日,3000字;“西方文化霸权与冷战后的国际关系”,(论文),载《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2001年第4期,8000字;(《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1年第7期全文转载);后被收入俞可平主编:《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论欧洲联盟的社会政策”,(论文),载《欧洲》杂志2000年第4期,约11000字;2000年第11期《新华文摘》杂志进行了全文转载,《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国际政治》杂志也于2001年第2期全文收录了该篇文章;同时,该文还被全文收入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编辑的《走进新世纪的俄罗斯、欧盟与中国》论文集。2002年该篇论文获得“2001-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和“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奥地利与瑞士”,周弘主编:《1999-2000年欧洲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170页,约6000字;此后在2000~2007年欧洲发展报告中撰写相同部分;“欧洲的移民问题与南北关系”,(论文),载《欧洲》杂志,1999年第1期,约12000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福利国家与劳动力市场弹性”,(论文),载裘元伦、罗红波主编:《中国与欧洲联盟就业政策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165页,约5000字;“欧盟各国的失业问题与社会保障改革”,(论文),载周弘主编:《1996-1997年欧洲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9-92页,约8000字;“价值观念和战略利益”,(论文),载周荣耀主编:《冷战后的东方与西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125页,约6000字;院重点课题;“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析论”,(论文),载《欧洲》杂志,1996年第5期,约10000字;《为什么偏偏是英国》,田德文、靳雷等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该书系“大国丛书”的英国卷,本人为主要撰稿人,写作约十五万字;“欧洲文明与全球化”,(论文)载《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1995年第6期,越8000字;《人大书报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欧共体法探析”,(论文),载《欧洲》杂志,1995年第1期,约10000字;“摆脱“冷战思维模式”(论文),载《西亚非洲》杂志,1994年第2期,约5000字;“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合著)载李琮主编:《当代资本主义论》,社科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9-442页,约50000字;院重点项目,该论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福利国家和资本主义”,(论文),载《国外社会科学》杂志,1992年第12期,6000字;“对‘撒切尔主义’的政治学分析”,(论文),载《国外社会科学》杂志1992年第1期,6000字。

317 评论

掬黛小公主

资料解答:  现将“xyzjzycyb”未提供完的“近代以来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演变”一文的第二部分,复制如下,以继作答。              近代以来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演变                    ( 二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帝国主义在华办的刊物和学校,很快就结束了其在华历史。其后虽然他们从未放弃文化侵略与“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战略目标,但因上世纪 50 至 70 年代整个世界大环境,尤其是中国自身环境的限制,使西方帝国主义没有找到一种可实施的最有效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自上世纪 80 年代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涌起之后,西方帝国主义又找到了可实施的最有效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第一轮大规模文化侵略的目的是美化西方对华侵略,用披着宗教外衣的殖民主义思想奴化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压迫不反抗、不斗争,极力维持中国永远处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达到他们企图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当历史进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或接受日益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因此,新一轮大规模文化侵略的目的就演变为极力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颜色,使中国放弃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转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此,文化侵略就以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极力宣扬所谓“人权”、“民主”、“自由”、“多党轮流执政”、“议会制”、“多元化”、“普世价值”等为其内容,旨在转变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最终以“西化”、“分化”中国的形式实现“和平演变”中国。从而在 21 世纪又可以达到他们早在19 世纪就企图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可见,第一轮文化侵略是要极力维护旧中国那个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第二轮文化侵略是要极力改变新中国这个社会性质(社会主义),一个维护,一个改变,都是为实现西方帝国主义永远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西方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利用互联网及其它传媒、文化交流、高层论坛、电影电视、学术研讨等途径进行文化侵略。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微博推特、外交渠道、报刊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艺术表演、名人演讲、学术研讨会、美国之音广播、组织基金会等各种途径等,对中国大量宣传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诋毁和批判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尤其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他们想用这种软性攻击形式进行西方思想文化的强制性灌输,达到彻底颠覆我们民族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曾说,应该制订一个在铁幕里面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的战略”,即在军事遏制的基础上,发挥美国的经济优势,以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条件,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打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变革之门”。  美国通过各种文化表现形态实施的这种旨在改变我们民族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文化侵略,也是美国进行和实现“和平演变”、颜色革命成功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洗脑”过程,美国企图实施对华的“和平演变”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网络已是美国对中国输出美国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国的网民数量迅速增长,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会上网,而美国是互联网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最近几年,美国无论是在东欧、中亚的颜色革命,还是在北非、中东的政局巨变中能够屡屡得手,主要是通过“推特”和“脸谱”等网络工具来传递消息和煽动群众。可见,互联网已成为美国对华实施“和平演变”和对其他国家发动颜色革命的有力武器。  为了更好地集中优势用好这一有力武器,美国政府决定从 2011 年10 月1 日起,美国之音将全面停止中文短波、中波以及卫星电视广播,全面取消粤语广播。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广播政治宣传的时代将结束。不过,美国之音的中文网站将被保留。其普通话节目将转入互联网。美国广播理事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恩德斯·温布什是该计划的支持者。他说,在中国收听短波广播的人数过去几年一直微不足道,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  2011 年 2 月 15 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乔治大学发表网络自由讲演。她表示,美国国务院在使用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发送“推特”信息后,还准备推出中文及俄文的“推特”账户。并且,美国今年将花费 2500 万美元,用来保护网络作者,帮助他们突破网络限制。美国之音停播华语与“推特”被美国政府热捧,此消彼长之间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内部宣传资源的一种调整。从中不难看出,美国政府正日益重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文化侵略影响力,希望借此加强对中国的宣传攻势。  2010 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会见各大网络公司的负责人时公开表示,美国会利用网络推行“民主化进程”。美国政府希望利用网络达到政府目的。目前,控制国际互联网的 13 台域名根服务器全部被美国所把持。美国不顾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和多次要求,拒不交出根服务器的管理权,宣布美国商务部将无限期保留对13 台域名根服务器的监控权,这样美国就在事实上把持着国际互联网的生杀大权,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别国断网。2009 年 5 月微软公司根据美国政府禁令,切断了古巴、朝鲜、叙利亚、苏丹和伊朗等 5 国用户的 MSN 接入服务,这表明美国利用互联网这一有力武器不仅用于文化侵略也是对其它国家最大的潜在威胁。  从本质上来说,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式战略武器是延续了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华进行文化侵略的网络翻版。撇开漂在表层的信息技术的浮沫,美国推进使用互联网这一渗透手段,与近代西方列强在华大力发展传媒事业办各类报刊杂志从事欺宣传活动,并无本质区别。无非是文化侵略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从传统传媒(纸制)到网络(无纸化)。至于其它途径,如报刊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艺术表演、名人演讲、学术研讨会等也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紧抓不放地对华文化侵略的手段和形式。  其二,仍然紧紧抓住宗教作为对华文化侵略的有效手段。  宗教渗透曾是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主要载体,“传播福音”是他们披的华丽外衣。由于宗教是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传统文化模式和具有现实渗透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西方资本帝国主义才极力借助宗教把西方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理念传播渗透到中国,以达到从精神世界统治、奴役中华民族。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宗教渗透作为西方文化侵略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宗教交流、传播为掩护,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借口,使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西方社会渗进来,浸透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土壤中并将其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占领和控制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消融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和同化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民,干涉宗教事务,破坏祖国统一,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宗教渗透是政治活动而非宗教活动,政治恶意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利用宗教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此实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是他们的惯用伎俩。苏东巨变中,受西方支配的罗马教皇携带西方的阴谋计划,亲自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传道布施,推销资本主义的“政治多元化”理论。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明确说过: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所以西方某些国家一直利用宗教反华,如支持达赖喇嘛谋求西藏独立,鼓动法轮功邪教分子闹事,并出巨资160 亿美元要“把中国基督教化”等等。美国《时代周刊》前驻北京记者艾克曼在他所写《耶稣在北京》一书中指出:“根植于西方的大陆基督教会,崇尚美国的宗教自由和民主价值,倾向支持中国走向民主。”[11]“在中国,上至政治学术精英,下至农民工人百姓,信仰基督的人数占人口比例虽极少,但还是可利用的一个力量”[12]“未来30年,中国经济在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基督徒的人数要达到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或许会被基督的羔羊所驯服。”[13]  尤其是一些打着学术交流、研讨、传授宗教文化普及人文知识的旗号,进行着较为隐性的宗教渗透更值得警惕。  2005 年以来,在英国某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国内一些著名大学连续举办“科学与宗教”系列讲座,“面向那些关注基督教信念和科学理论相联系的大学读者”,[14] 描绘了一幅科学与宗教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壮美图景。  以北美某基督教学会为例,2001 年以来,该学会已经连续举办数届“美国宗教与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每届研讨班都有10 位左右的中国学者组成,其中不少都是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宗教学及相关学科系、研究所的领导人和学科带头人。比如,在 2002 年的第二届研讨班上,共安排了八次讲座,分别由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圣公会神学院、环球圣经公会和大使命中心等机构的中美神学教授和牧师主讲。此外,研讨班还组织了一系列考察和体验活动,包括参观早期欧洲清教徒到达美洲乘坐的五月花号船和居住的普利茅斯等历史遗迹,探访美国东西两岸的近 20 家中美教会,与教牧人员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其间还参加了四次仪式各异的基督教主日崇拜、七次团契和查经活动、一次布道会,亲身体验了基督教丰富多彩的敬拜活动和宗教生活。在随后的几届研讨班上,又渐次增加了拜访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接触美国国会和政府人士,参观各种类型的华人教会和家庭、感受华人同胞在美国社会的真实处境等内容。  主办者很明确地说出了举办这个研讨班的目的,就是“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一次亲身考察、理解、感受和认识美国宗教文化与社会的机会”[15] ,这“对于他们认识美国的宗教文化,反省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更加全面地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启迪”。[16] 参加研讨班的一些中国学者也真“受益非浅”,一方面表示“现在对美国的基督教有了更具体、更切身的认识和体会”,[17] 从中“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信仰如何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喜乐与丰盛、更有意义”;[18] 另一方面认为“这种美国经验,对当下中国大陆,可鉴之处甚多”,“把基督教中有益于社会、个人的文化精髓发扬广大是有必要的,对于中国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也是有价值的”,“这对于重构中国当代社会的信仰体系和价值坐标不无启示意义”。[19]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外的神学教授、神职人员己经在中国的一些高校内或开课程,或做讲座,有的甚至被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如,新加坡某神学院院长、英国伦敦大学荣誉神学士 M 就到北京某大学哲学系开设“基督教思想史”,并被聘为客座教授。此后,M 多次到该系任教,给研究生开设“现代基督教神学著作选读”,给本科生开设“《圣经》神学及其现代意义”。不仅如此,M 还经常应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邀请,举办诸如“圣经导论”、“基督教的人文精神”、“基督教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专题讲座。1992 年,M 又被上海某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更有甚者,2004 年12 月 26 日至 2005 年1月12 日,北美某基督教学会竟来中国举办了跨数省长时间的基督教“学术讲座”。北美某基督教学会会长带领两位美国基督徒学者──旧金山大学生物系某教授和波士顿大学神学院某教授,三人的首站选在北京,然后是哈尔滨、长春、南京、杭州。18 天时间在五座城市的八所大学中作了十场讲座和座谈,举办者称,“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科学与宗教的全新关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这到底是一扇什么样的窗口?看主办者的身份和以宗教为主题的讲座就不言自明了。[20]  2004年以来,受美国某基金会的资助,北京某大学连续六年举办“宗教学高级研讨班”。研讨内容涉及欧洲和北美洲基督教的现状、当代流行的宗教社会科学理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传统对公众生活和利益的影响与贡献等。虽然不能说这些讲座都是宣教,但其掩盖了宗教所具有的文化以外的其他功能,这对于消解中国宗教研究的无神论本色、扩大宗教的意识和观念在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中的影响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样的研讨班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依据学员出勤、学习态度和成绩等情况,评选杰出学员和优秀学员。杰出学员每人奖金 2000 元,优秀学员每人奖金 1000 元。另从杰出学员中推荐最优秀者,赴美国某大学做访问学者,费用由研讨班提供。2009 年,该研讨班进一步推出一项研究和培训项目,项目分为“研究中心课题”和“个人课题”。“研究中心课题”主要面向中国大陆大学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每项资助金额在 5 万到 10 万美元之间;“个人课题”主要资助由1或2位研究者进行的研究课题,每项资助金额在 1 万到 3 万美元之间。与课题申请配套,该项目还将举办三期培训工作坊。第一期将于 2010 年暑期在中国举办,邀请第一阶段入围的30位申请者参加,为期大约两周,由该项目提供食宿费用和旅费补贴。第二期及第三期将分别于 2011 年及 2012 年暑期在美国举办,每期一个月,由获奖的 12—15 位研究者参加,费用同样由该项目提供。面对如此研究和培训计划,我们实在有些匪夷所思。研讨班何以如此慷慨?又是在慷谁之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警觉。[21]  由此可见,西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对社会主义实施文化侵略,把宗教作为了“西化”“分化”中国的突破口。上述事实充分表明,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教渗透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为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宗教意义上的活动,也远远超出了“学术交流”之本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宗教渗透活动的手段和范围也会扩大。因此,我们必须将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宗教渗透与正常的宗教交流、宗教传播区分开来,采取有效措施抵御西方帝国主义旨在“西化”“分化”“和平演变”中国的任何形式的宗教渗透活动。  其三,通过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中国。  前文所述,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第一轮对华文化侵略中,办教会大学有一现实目的即在华培养听命于他们的“领袖人才”。那么,当前西方帝国主义正在实施的第二轮文化侵略则是通过某些基金会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 来实现他们“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曾经阐述过,控制中国不能主要依靠武力,要通过控制中国精英来影响中国决策,辅之以控制战略威慑,使中国更加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如美国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与中国的关系可分为两个部分:前期以资助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对中国的研究和了解为主,后期即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直接与中国建立联系,资助有关项目和机构。该基金会最早介入中国的项目是 1949 年调查从大陆流到香港的大批知识分子“难民”情况,并协助对他们的安置。根据基金会驻京办事处的最新资料,自1988 年1月在中国建立办事处起至 2001 年 9 月,基金会在中国资助总额为 28 亿美元,项目包括人权与社会公正、治理和公共政策、教育与文化、国际事务、项目支持等。在这些资助中即培养了某些西方国家需要的“西化精英”。洛克菲勒基金会早在 1916 年就开始在华资助美国教会办的协和医学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该基金会更是与中国很多领域科研机构合作。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所言,要通过控制中国精英来影响中国决策。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美国通过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控制中国的某些社会活动家和法学家,在中国制造政治动荡和分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又译为“国家民主捐赠基金会”,简称 NED)下属四大机构,即共和党的国际共和研究所、民主党的全国民主研究所、美国商会国际私营企业中心及劳联·产联的国际劳工团结美国中心。此外,还有许多所谓非政府组织受其资助,包括《民主杂志》、世界民主运动、国际民主研究论坛、国际媒体援助中心等等。它虽属非政府组织,但和美国国务院、国际开发署、中央情报局有密切的联系,被认为是中情局的“另一块招牌”。因为 NED 有非政府组织(NGO)的招牌,不易引起注意,甚至连西方的研究报告都说,“在向非政府组织提供战略资金方面,美国外交政策精英们认为 NED 比秘密支援更可靠”。这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成立、主要靠美国政府拨款从事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很多地方扮演过特殊的政治角色。如在拉美、独联体、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影响非同小可,主要是受到其颠覆活动或推动“颜色革命”的影响。NED 还频频资助中国的“民运”、“藏独”、“东突”等各种反华势力,直接干涉中国内政。NED 拨款大多来自美国国会,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一些美国志愿者组织被发现暗中接受中情局的秘密资金,在国际上引起了激烈争论。1982 年,美国总统里根在一次重大外交政策演讲中提出促进“民主基本建设”的计划,在全球“推广民主”。1983 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国务院授权法》,拨款 3130 万美元成立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并让其享受美国税法 501(C)3 条款免税待遇。有统计显示,美国财政对该组织的拨款 2006 财年为 7404 万美元、2007 财年约为 5000 万美元、2008 财年为 8000 万美元。此外,国会还有专项的旨在颠覆他国的所谓民主项目。[22]  为了扶持他们的“西化精英”,2010 年10 月 8 日,诺贝尔委员会接受希拉里·克林顿的建议,把诺贝尔和平奖公然授予了曾无耻地、赤裸裸地说 “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天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中国人有什么?中国只有一堆非驴非马的大杂烩。”“全盘西化就是人化、现代化,选择西化就是要过人的生活,西化与中国制度的区别就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换言之,要过人的生活就要选择全盘西化,没有和稀泥及调和的余地。”“我无所谓爱国、叛国,你要说我叛国,我就叛国!就承认自己是挖祖坟的不孝子孙,且以此为荣。”[23] 并早在 19⑧9 年制造动乱的、颠覆国家政权的犯罪分子刘晓波,这不是西方帝国主义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明证吗?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政治系从事研究一年,并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国际政治学的某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内高级学者,因触犯泄漏国家机密罪而于 2009 年被捕,2011 年2 月被法院处14 年有期徒刑。这一事例也告诉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西方帝国主义扶持的这些中国“西化精英”,他们是西方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和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马前卒、急先锋。[24]  总之,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同时,可以采取公开的对华文化侵略的途径如办报刊办学校等,而当前的西方对华文化侵略己不可能再采取己往公开的途径了,他们必需采取非常隐蔽的途径进行。通过互联网、广告、电影电视、报刊杂志、高层论坛、学术交流研讨、讲座培训、基金会资助等表面正常的各种文化形态暗中输入西方的价值观念。历史上采取公开的文化侵略,目的是使中国人民接受殖民奴化思想,使中国社会永远处于被西方殖民主义者统治压迫的境遇。而现在采取非常隐蔽的途径进行文化侵略,目的是使中国人民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资产阶级的那套政治理念,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平演变”成资本主义。而无论是过去要维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今天想要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其总目的都是一个,即梦想永远控制、奴役中华民族。但是历史终将会雄辩地证明,西方帝国主义的这一战略企图必将会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遭到可耻的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于大学网,作者:郑言雨)  (注:“zhyhzsNYW”在“百度”所刊登的全部内容,欢迎广大网友共享使用!)

159 评论

evilevilevil

美国对中国无条件援助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无 端 指 责,认为对其他国家不附加条件的援助有违“国际协调”。而美国、欧洲联盟和日本,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对其他国家提供援助并趁机要求受援国改善其人权状况和落实其他的改革,称为“国际 协 调”。这是明显的霸 权 主 义。将几个发达国家及其控制下的某些国际组织的协调说成是国际协调,岂不令人齿寒? 中国对发展中兄弟国家的援助完全是本着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原则,通过让受援助国自身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水平以达到全世界的和谐。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周边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快车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亚洲金融危机得以最佳的平复,俄罗斯垂死的经济有了活力,像日韩等较为发达国家也不得不依赖中国市场发展经济。中国自身成功发展后没有忘记还处在困难时期的拉美、非洲等原来的“穷伙伴”,向他们无条件提供发展援助,帮助解决国内经济困难解决外债等。中国的援助策略深的受援的发展中国家赞赏,同时中国的发展模式也给他们指明了发展道路——经济发展由内部推动并找到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合适位置。 但是我们反观发达国家及其控制下的国际组织的做法完全是落井下石。如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的“帮助”令许多亚洲国家倒退了数十年;苏联 解 体时提供给俄罗斯的“休 克 疗 法”差点使俄罗斯 真休 克了;美国操纵的南美自由市场使拉美国家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个能说明他们对世界作出了贡献?是的,他们作出了令世界倒退的贡献,而他们钱袋子里装满了发展中国家国民原本就少的可怜的钱。其他国家也不是傻瓜,像美国自称的“美 国 后 院”拉美国家已经扛起了排美大旗,东盟国家对美日等国表面上的亲和,因为他们清楚接受这些发达国家的援助就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首先是这些国家的统治阶级要担心自己的位子是不是能够坐得稳,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颜 色 革 命”更是加深了他们的担忧,令他们时时警惕。 这些发达国家认为中国的成功即意味着他们的失败,甚至他们说“中国未来可能利用其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与经济影响力,来危害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制度。”中国近年来的举动完全能够说明我们的发展没有威胁到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制度。现行的国际制度让中国成功发展,即我们根本没有理由颠覆现行国际制度。相反现在的中国是世界事务的积极有效参与方,很多关乎世界发展的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根本不能得到解决。有的发展中国家数次力推中国做他们的“领头羊”对现有国际秩序进行调整,都被我们婉拒。中国本着负责认的态度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积极斡旋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对维护现有制度的完整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积极对一些国际制度中的缺陷做出了适度说明。 作为现行国际制度的最大受益者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但不承认自己对世界人民的侵夺,更有甚者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企图破坏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企图永远压在发展中国家的头上。世界人民必将会完全清醒,那时才有真正的“国际协调”而不是发达国家的协调。世界制度应该是为世界人民增加福利而不是为少数国家攫取利益提供借口,提供保护。 不但中美双方是“利益攸关体”,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利益攸关体”。任何国家都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更不能指责维护世界和谐的“利益负责方”。任何形式的指责都将被世界热爱和平追求幸福的人民唾弃。

325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际援助杂志社周崇尚

    美国对中国无条件援助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无 端 指 责,认为对其他国家不附加条件的援助有违“国际协调”。而美国、欧洲联盟和日本,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樱花卫厨ks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国际援助杂志社

    不水。《国际援助》是国内第一本以研究和探讨国际援助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期刊,鼓励开展国际援助领域相关实践经验总结、政策理论探讨和思想观念交锋,推动国内外学者对援外理

    大大的好友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国际援助杂志社社长

    杂志社社长 Head of ×× Magazine Press杂志社主编 Chief Editor of ×× Magazine Press

    clubsummer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国际援助杂志

    铭记历史,缅怀同胞!纪念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当时间的脚步走向那个令人熟悉而又悲痛的12时,你是否还记得去年的那个令13亿华夏同胞痛心的日子?当指针指向14:2

    阿尔卑斯1013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1
  • 国际援助杂志社电话

    不水。《国际援助》是国内第一本以研究和探讨国际援助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期刊,鼓励开展国际援助领域相关实践经验总结、政策理论探讨和思想观念交锋,推动国内外学者对援外理

    夏日风清凉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