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8

音为爱899
首页 > 论文问答 > 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概念论文题目有哪些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黑糖miko

已采纳
PLC控制花样喷泉doc S7-200PLC在数控车床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PLC控制五层电梯设计 超高压水射流机器人切割系统电气控制设计 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系统设计 西门子PLC交通灯毕业设计 双恒压供水西门子PLC毕业设计 世纪星组态 PLC控制自动配料系统毕业论文 三菱梯形图PLC控制四层电梯 三菱PLC五层电梯控制 全自动洗衣机西门子PLC控制 欧姆龙PLC控制交通灯 基于PLC电机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双恒压无塔供水系统plc设计毕业论文 工业用洗衣机的PLC控制 PLC在配料生产线上的应用 毕业论文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 PLC电梯控制毕业论文 基于PLC电梯控制设计 基于PLC中断技术的集选电梯控制系统实现
91 评论

zhzhohohzh

名称:自动化英文:automation1946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机械工程师DS哈德最先提出“自动化”一词,并用来描述发动机汽缸的自动传送和加工的过程。50年代,自动调节器和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使自动化进入以单变量自动调节系统为主的局部自动化阶段。自动化60年代,随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结合起来,使自动化进入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与管理的综合自动化阶段。70年代,自动化的对象变为大规模、复杂的工程和非工程系统,涉及许多用现代控制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促进了自动化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于是出现了大系统的系统控制和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出现了综合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系统工程和人工智能等成果的高级自动化系统,如柔性制造系统、办公自动化智能机器人、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自动装置的出现和应用是在18世纪以前。古代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逐渐产生利用自然界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动装置代替人的部分繁难的脑力活动的愿望,经过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他们互不相关地造出一些原始的自动装置。古代中国的指南车以及17世纪欧洲出现的钟表和风磨控制装置,虽然都是毫无联系的发明,但对自动化技术的形成却起到了先导作用。自动化自动化技术形成时期是在18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1788年英国机械师J瓦特发明离心式调速器(又称飞球调速器),并把它与蒸汽机的阀门连接起来,构成蒸汽机转速的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瓦特的这项发明开创了近代自动调节装置应用的新纪元,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后来控制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人们开始采用自动调节装置,来对付工业生产中提出的控制问题。这些调节器都是一些跟踪给定值的装置,使一些物理量保持在给定值附近。自动调节器应用标志着自动化技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各种自动调节装置,促进了对调节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虽然在自动调节器中已广泛应用反馈控制的结构,但从理论上研究反馈控制的原理则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1833年英国数学家C巴贝奇在设计分析机时首先提出程序控制的原理。939世界上第一批系统与控制的专业研究机构成立,为20世纪40年代形成经典控制理论和发展局部自动化作了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准备。20世纪40~50年代是局部自动化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形成的经典控制理论对战后发展局部自动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经典控制理论,设计出各种精密的自动调节装置,开创了系统和控制这一新的科学领域。这一新的学科当时在美国称为伺服机构理论,在苏联称为自动调整理论,主要是解决单变量的控制问题。经典控制理论这个名称是1960年在第一届全美联合自动控制会议上提出来自动化设备的。1945年后由于战时出版禁令的解除,出现了系统阐述经典控制理论的著作。1945年美国数学家维纳,N把反馈的概念推广到一切控制系统。50年代以后,经典控制理论有了许多新的发展。。经典控制理论的方法基本上能满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技术上的需要和战后工业发展上的需要。但是到了50年代末就发现把经典控制理论的方法推广到多变量系统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经典控制理论的方法有其局限性。20世纪40年代中发明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创了数字程序控制的新纪元,虽然当时还局限于自动计算方面,但ENIAC和EDVAC的制造成功,开创了电子数字程序控制的新纪元。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为60~70年代在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程序控制和逻辑控制以及广泛应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直接控制生产过程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起至今是综合自动化时期,这一时期空间技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多变量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于是诞生了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综合自动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微电子技术有了新的突破。1958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1965年出现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出现单片微处理机。微处理机的出现对控制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控制工程师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微处理机来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使综合自动化成为现实。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是美国人DSHarder于1936年提出的他认为在一个生产过程中,机器之间的零件转移不用人去搬运就是“自动化”。自动化的概念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过去,人们对自动化的理解或者说自动化的功能目标是以机械的动作代替人力操作,自动地完成特定的作业。这实质上是自动化代替人的体力劳动的观点。后来随着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自动化的概念已扩展为用机器(包括计算机)不仅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而且还代替或辅助脑力劳动,以自动地完成特定的作业。今天看来自动化的上述概念也还不完善。把自动化的功能目标看成是用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是比较狭窄的理解。这种理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例如,有人就认为,中国人多,搞自动化没有很大的必要。今天,自动化已远远突破了上述传统的概念,具有更加宽广和深刻的内涵。自动化的广义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点:在形式方面,制造自动化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代替人的体力劳动,代替或辅助人的脑力劳动,制造系统中人机及整个系统的协调、管理、控制和优化。在功能方面,自动化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仅仅是自动化功能目标体系的一部分。自动化的功能目标是多方面的,已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在范围方面,制造自动化不仅涉及到具体生产制造过程,而是涉及产品生命周期所有过程。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有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内涵。目前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研究非常活跃,

342 评论

紫晨郡主

发电厂厂用电设计220kV变电站电气设计防雷接地设计某钢铁企业自备电厂设计电网潮流计算与仿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基于单片机的电动机软启动器

194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