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9

红月光薇儿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关于建党的论文怎样写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imiko范范

已采纳
写作思路:可以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背景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突出,语言要符合逻辑等等。正文: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已经走过96年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既有学术价值,更有现实意义。要认清这个问题,从建党过程本身来讲,还不太容易看得清楚,必须拓宽视野,把中共的创建摆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分析,必然性的问题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人为促成,而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中国原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强大帝国,一直到清朝初期社会生产力仍处于世界的前列。由于封建王朝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自守政策,逐步衰落下来。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是自己改变的,而是资本殖民主义的铁舰洋炮轰开的。从1840年至1900年的60年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包括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在内的5次大规模战争。5次侵华战争前后持续了10年,也就是说当时中国有六分之一的时间在挨打。战败的结果是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丧失主权。中华民族经受了西方列强侵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外患内忧、民族危机的境遇,中国人民是不会甘愿长期忍受外敌侵略、亡国灭种的。中国的志士仁人和各阶层民众先后发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斗争。但是,这些努力都一一失败了,亿万人民仍在水深火热中挣扎。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自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实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经过多次武装起义都遭失败,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一个月内,当时全国24个省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加入革命阵营。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胜利,也是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作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令人惋惜的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没有得到巩固,被袁世凯所篡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双方力量悬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长期在海外活动,国内的基础较为薄弱。而当时的实力派袁世凯控制着军队和经济资源,使革命派没有还手之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大耍两面派手腕,对革命派表示“拥护共和”,对清皇室则逼其退位交权。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乘势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中国由此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把持政权之后,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依赖封建势力,种种倒行逆施尤其是复辟帝制,引起了革命派和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孙中山团结一大批爱国志士展开了顽强不懈的斗争,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但都遭受失败,未能挽回国势衰败的命运。北洋势力统治期间,军阀混战连绵不断,民不聊生,中国社会存在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不仅没有解决,某些方面还更为激化,如何挽救民族的危亡、人民的痛苦,成了人们最迫切的期待。在此前后,还出现了一段政党政治的闹剧。随着封建帝制的崩溃,受西方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政坛也兴起了一股议会竞选、政党组阁的热潮。各派政治势力为了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席位,争取在权力分配时得到更多利益,纷纷组建各自的政党,使中国一度呈现出政党林立的局面。1912年前后的几年间,涌现出大大小小的政党几百个,争权夺利,喧嚣一时。大多数政党思想庞杂,组织涣散,有的政见不一,多次改组;有的根基浅薄,转瞬即逝;也有的内部对立,不欢而散。即使少数坚持下来的政党,也在纷繁复杂的斗争中束手无策。这股热闹了一阵的政党政治,不久也就销声匿迹了。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各个阶级和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结果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迅即成了过眼云烟;种种救国方案也各显身手,但都化为泡影,没有找到救世良方。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在沉闷、彷徨中寻找新的社会力量和前进道路。几经失败之后,人们把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到新兴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背景,是历史必然性的依据所在。
202 评论

小兔子lucky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 如果人们对客观事物不了解,对其缺乏必要的知识,那么就会对事物不清楚人们借助事物发出的信息,获得有关事物的知识,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 例如:报纸理论宣传是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或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而且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2001年为庆祝建党80周年,大连日报举办了《执政党的建设》大型理论征文活动,其中涉及许多重大的政治主题,如党在领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怎样理解“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怎样坚持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统一等我们原以为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不会很多,没想到编发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写的《搞清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张晓林撰写的《先进文化和世界眼光》等一批高水平的文章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打电话说,读了这样的文章很解渴,希望我们以后多发表这样的文章 这就说明如果每条消息都至少包含一个信息,那可以说消息的条数越多信息量越大;但如果消息的内容是读者已知的,对消除或减少读者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没有帮助,那么条数再多也不能说信息量大判断信息量的大小,还有个信息的层次问题如果消除或减少的不确定性属于小范围的、个别的,则这个信息是低层次的;如果消除或减少的不确定性属于大范围的、普遍的,则这个信息是高层次的一张报纸,高层次的信息越多,减少或消除读者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范围越大、程度越深,信息量也就越大 更多2条 

323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