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1

爱生活的哒哒
首页 > 论文问答 > 都市文化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疯*草莓

已采纳
张鸿声教授以城市文学研究见长,学术专著《都市文化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是中国国内较早出版的城市文学研究专著之一。随后,张鸿声一直试图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专著《孤独与融入——中国新文学中的文化精神》将主要力量放在对城市文学的研究上,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将对海派文学的研究与中国30年代上海城市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从这一角度考察海派文学的特征;二是从中国城市的乡土形态看取其对海派文学的影响;三是从中国现代工业文化的角度,进行对现代城市文学的论析。从乡土文化、工业文化和大众文化进入现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可以见出张鸿声在这方面不断尝试突破的努力。从张鸿声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来看,其研究不仅出现了新的变化,而且逐渐形成某种成熟路径。博士论文《文学中的上海想像》不仅是对百年来关于上海文学的整体研究,同时也试图改变城市文学研究的范式与方法。张鸿声认为,传统的城市文学研究成就巨大,但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在研究对象上,多数研究将城市文学看做独立的文学形态。这使某些虽属于城市题材但又不是典型城市文学的大量文本长期处于研究的空缺位置。第二,在方法上,他认为,传统的城市文学研究采用“反映论”模式,大都以题材为限定,并以坚定的社会学、历史学理论为基础,它忽略了在叙述城市时,城市意识与城市知识往往不等于城市客观经验。中国现代最典型的城市文学并不是写实的,反而以注重对城市心理感觉的现代主义创作居多。基于上述情况,张鸿声认为,传统的城市文学研究,强调的是城市之于作家的经验性,而忽视了文学的“文本性”。城市文学之于城市,绝非只有“反映”、“再现”一种单纯的关系,而可能是一种超出经验与“写实”的复杂互动关联。何况,城市经验之于作家,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的历史与形态和城市文学文本之间构成了极其复杂的非对应关系,这一切,可能会以对城市的不同表述体现出来。而城市叙述也绝不以城市题材为限,它可以存在于各种题材之中。所以,鉴于城市文学研究自身逐渐以“城市性表述”涵盖了“文学再现城市”,从概念上来说,“文学中的城市”要比“城市文学”能够揭示更多城市对文学的作用与两者的复杂关联。后者立足于城市题材与形态自身,揭示城市文学的发生、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其内在构成规律,基本上属于传统的文学研究或文学史研究;而前者并不局限于城市题材与城市文学形态,它更关心城市所造成于人的城市知识,带来的对城市的不同叙述,以印证于某一阶段、某一地域的精神诉求。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它更接近文化研究。张鸿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文本中,经验与想像两者共存,那么,文学中的城市(如上海)究竟是经验中的,还是被想像意义所赋予的。如果假定也有后者,那么,它为什么被赋予意义,被赋予什么样的意义,又是怎样被赋予意义的?他认为,文学中的上海,并不完全来自于经验叙述。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被赋予意义的城市,也即“文本上海”。在20世纪,它表现为一种现代性意义的堆积,甚至表现出某种现代性修辞策略,并主要被表达为国家意义与工业化意义,以此构成了“文学中的上海”强大的,也是被夸大了的现代性身份。此间的主要原因在于,上海,作为中国的首位城市,导致了人们对上海现代性夸大想像的叙述。其中的一个副产品就是,海派文学对于中国乡土也进行“城市想像”。对上海现代性的夸大表现的动机,源于世界主义背景下整体的对“中国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这一民族“想像的共同体”的向往。也就是说,上海充当了民族国家建构中有关国家与现代化意义的最大载体。这里,张鸿声虽然使用了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理论,但是又看到了现代城市文学在现代性表述中的中国本土性。他以“公共领域”为例指出,人们在认识上海现代性意义的同时,将上海等城市现代性夸大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把中国近代的绅商社会夸大为西方式的“公共领域”。由以上的思考,张鸿声提出了对于城市文学研究的一个变化,即由“城市文学”向“文学中的城市”研究的转型,由反映论式的城市文学研究转向注重城市意义表述的研究,并对其作了详细阐释。张鸿声的其他论文也可视为这种方法的具体实践。指出,左翼的城市知识其实就是国家知识,城市叙述扩大为国家意义的表现,其个体的城市经验几乎不存在。《子夜》对上海的叙述是茅盾对于国家问题的表达,城市构成了茅盾以上海表述中国国家性质的基础;他认为早期海派以“去历史”、“去东方”、“去乡土”的想像性表现,实现对上海的西方想像。海派的乡土想像或者将乡土虚拟化,或将乡土外化于上海,只有张爱玲将乡土内容视为上海自身逻辑。他认为解放后对上海理解中有“血统论”与“断裂论”两种因素,上海被作为社会主义的公共性意义表述,而各种与国家生活无关的城市其他形态与特性则被排除,城市现代性被高度集中于国家工业化方面。在工业题材中,上海被高度抽象为公共的工业逻辑,体现了推广意义上的国家意义。这种观点在学界基本上是较新的看法。当然,张鸿声也注意到“文学中的城市”、“城市想像”研究范式对于文学阐释的有限性,强调要克服新的中心性思维。他认为:“文学中的城市”研究必须注意到对象的完整性,而不能遗忘大多数研究对象。对20世纪“文学中的城市”的研究,必须包括晚清和左翼文学,也应包括50-70年代的文学。同时他还指出,“文学中的城市”研究只能作为对城市与文学关系的一个方面的揭示,与以往的城市文学研究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我们看到,张鸿声的城市文学研究不仅新锐,而且已经相当成熟。
139 评论

华鑫绿创

征稿要求: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2.文章2000-5000字符数为宜,来稿请附作者照片、简介及有效联系方式;3.所有来稿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4.来稿无论我刊选用与否,都会在一个月内将审理结果通知作者。来稿格式:论文题目、作者姓名、照片、简介(单位、职务、学历、职称、研究方向等)、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基金项目、正文、参考文献及作者有效联系方式(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等)。栏目设置:(一)求是:政策研究 (省、部级领导及与专家阅读并投稿版块)1.视界:政策解读;2.视点:领导讲话解读;3.视野:全球信息化趋势解读。(二)求实:电子政务研究 (江苏省政府网络中心主任阅读并投稿版块)1.政见:电子政务专题专栏;就江苏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现象分析、问题探讨、对策研究等。2.政务:电子政务案例专栏;有典型地选择江苏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案例,探讨电子政务的意义认识、建设思路,进而为政府提供新的管理经验和应用案例。3.政绩:江苏电子政务建设状况、经验交流、考察报告、调研等。(三)求本:行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信息化行业领导及各市信息化相关人员阅读并投稿版块)1.案牍:站在政府的宏观角度,关于全省信息化行业建设提出的带有政策性建议的文章。2.案议:具体分析全省信息行业的政策措施,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在思路和方法上给予启迪。3.案例:通过具体案例的形式,就信息化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对于具体个案的反思及总结。以点反映面。4.案卷:在信息化行业发展中,各个分支的行业协会所累积的经验等文章,也可以是一些课题的开题报告和阶段性研究成果及结果报告等内容。(四)求索:理论研究 (高校信息化专业的师生及网络中心主任及其工作人员阅读并投稿版块)1.论文:学术论文专栏;高校信息化专业师生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理论、观念和学术性问题的探讨研究及对策建议。本栏为本刊的前沿学术理论探讨平台。文章作者以信息产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主,内容力求最新课题和研究成果。2.论道:CIO专栏;对江苏信息化过程中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的预测研究,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决策支持。3.论证:信息产业案例专栏,江苏各地信息产业一线从业人员结合实例所谈的关于具体做法、经营理论、经验体会和管理实践等各类文稿。文章须围绕某个较为具体的实例产生的问题展开探讨交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论坛:言论专栏;社会各界一切有关信息化的言论,用小论文或者小杂文的形式一事一议信息产业中的现象或问题。要求有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甚至可以是一家之言。(五)求新:应用技术研究(信息化产品的制造者与使用者阅读并投稿版块)1.点拨:产品、产业专栏;知名专家、新品制造者和新技术开发者发表的技术观点文章。探讨江苏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技术问题,力求从应用技术角度提出IT产业的方案和措施。2.点子:管理、案例、营销专栏;实战经验汇总。3.点击:探索专栏;企业风采、经验交流,主要反映企业心声,展现企业面貌,并介绍企业产品、技术和未来发展。(六)封页·广告·插页(每一版块必须设置这一版块的内容精髓彩页并配一个广告或者公益广告)注:A上列各版块及其栏目的排序为目录方式,在实际编排中的排序不受版块限定,当根据稿件主题、内容、形式、风格和篇幅“轻重张弛”、“错落有致”、“有机互补”等原则穿插编排。B栏目设置偏于细化,目的在于提供选题和组稿方向,实际采编中可随机调整。

176 评论

辛巴在深圳

《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综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五四’时期一个角度的回溯与思考》,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2004年10月出版)《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出版)《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09出版)《后新时期文化与文学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05出版)《文化的震撼和心灵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05出版)《旷野的呼声:中国作家与基督教》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01出版)《论语派的文化情致与小品文创作》 杨剑龙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08出版) 《新时期文学二十年精选:中篇小说卷》王铁仙、杨剑龙、刘挺生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01出版)《都市帝国与先知》孙逊、杨剑龙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6-08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杨剑龙、钱虹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9出版)《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孙逊、杨剑龙编上海三联书店(2007-03出版)《全球化中的上海与东京》孙逊、杨剑龙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7-10出版)《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孙逊、杨剑龙编上海三联书店(2008-10出版)《都市文化研究·网络社会与城市环境》孙逊、杨剑龙编上海三联书店(2010-07出版)《双城记:上海、纽约都市文化》孙福庆、杨剑龙编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6出版) 都市文化研究的学科建构和发展路径——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访谈[J] 社会科学家,2011,(6) 论“五四”时期陈独秀对基督教的复杂态度[J] 社会科学家,2011,(6)韩国抗日“义兵运动”的生动写照——评无名氏的《红魔》、《龙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移动电视与市民文化权益[J] 秘书,2011,(7) 国家、群体与个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0,(6) 民族国家视角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2) 灵魂拯救的文学——论灵性文学小说集《新城路100号》[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上海世博会效应与上海的转型及发展[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物欲世界中的温情——评徐则臣的短篇小说《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J] 名作欣赏,2011,(10) 杨剑龙,满建,李彦姝 直面苦痛与生命追求——关于史铁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讨论[J] 理论与创作,2011,(3) 新世纪城市文学的缺憾——以上海文学为例[J] 探索与争鸣,2011,(4) 论新世纪上海城市书写的长篇小说创作[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J] 世界宗教研究,2011,(3) 现代长篇小说的先声——关于《冲积期化石》的讨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社会(三篇)[J]甘肃社会科学,2010,(1) 论非基督教思潮与中国教会本色化运动[J] 甘肃社会科学,2010,(1) 上海世博会主题公众论坛的文化阐释[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科学技术与人文内涵的融会——从巴黎世博会到上海世博会[J] 社会科学,2010,(4) 意象建构中的浓墨重彩——重读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J] 理论与创作,2010,(2) “文章或有山林意”——论汪曾祺的游记创作[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探究现代派文学的文化语境与文化精神——评李洪华著《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世博会与上海文化建设[J] 秘书,2010,(5) 对“崇高”的反叛与颠覆——重读王朔的《顽主》[J] 阅江学刊,2010,(3) 论新时期至新世纪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潮流[J] 江汉论坛,2010,(6) 论鲁迅《野草》的词语悖反、母题悖论及其艺术张力[J] 学术月刊,2010,(4) 一部接近文学发生原生态的文学史——评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5) 姚克与电影《清宫秘史》[J] 博览群书,2010,(7) 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J] 中国名城,2010,(10) 上海世博会与城市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0,(8) “把它打碎之后进行重新组合”——马原《冈底斯的诱惑》重读[J] 理论与创作,2010,(6) 取消文理分科之我见[J] 检察风云,2009,(5) 《论写作》:牢骚里的真感悟[J] 名作欣赏,2009,(7) 前言:张爱玲与她的散文创作[J] 名作欣赏,2009,(7) 论20世纪乡土文学的创作心态与叙事方式[J] 社会科学,2009,(4) 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新世纪朱自清研究的观照[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谈音乐》:以纤敏的感受描摹音乐之美[J] 名作欣赏,2009,(9) 陶晶孙的《给日本的遗书》[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在人学与审美中探究文学精神——读王铁仙的《中国现代文学精神》[J] 文学评论,2009,(3) 论基督教文化与冰心、许地山小说的叙事模式[J] 中国比较文学,2009,(3) 论新世纪初的文化语境与文学现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一幅清新淡雅的风俗画——重读汪曾祺的《受戒》[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6) 论西方文艺中心论与中国文学批评传统[J] 文艺理论研究,2010,(1) 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J]科学发展,2009,(7) 论《新青年》的封面与插图的文化韵味[J] 江汉论坛,2006,(1) 论先锋的上海与先锋的诗歌[J] 学习与探索,2006,(1) 论尹玲诗歌创作的主题意象[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底层生存与纯文学:面对时代的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 揭示华夏民族双重的精神悲剧——重读鲁迅的《药》[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宗教信仰与当代伦理社会——重读《田野上的教堂》[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2) 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 文学评论,2006,(6) 近年来发表的部分论文

285 评论

相关问答

  • 都市文化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放逐与回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综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五四’时期一个角度的回溯与思考》,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

    evenmaosir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9
  • 都市文化研究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投到杂志?

    水中央1985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0
  • 都市文化研究投稿经验总结报告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a宝贝洁洁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0
  • 都市文化研究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1、总结的一般写法 一般而言,总结分为三部分:标题、正文、目期。

    独步幽森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都市文化研究投稿经验总结报告英文

    都市文化研究是C刊。《都市文化研究》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21-2022)”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辑刊。《都市文化研究

    Jessie小鱼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