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4

薄荷红茶cheer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科学探险杂志停刊时间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熙熙ToKi

已采纳
2011年8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及17页的内页以《巅峰之吻:女登山家和她的5座8000米级雪峰》为题,对她的登山故事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4年11月,《华夏地理》杂志冒险家档案专栏以《我的生命与高山同脉》刊登了她挑战地球九极(7+2)活动的探险历程 。2014年11月,王静手捧国旗成功登顶珠峰的照片,配以“巅峰有路 王静地球九级探险之旅”的标题被刊登在了《DEEP 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的封面,30页的内文详述了王静克服种种困难,成为了全世界用时最短完成挑战地球九极(7+2)活动的探险家的详细过程。王静完成的挑战地球九极(7+2)活动记录:2014年1月15日,徒步最后一纬度到达南极点。2014年1月19日,登顶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海拔4892米)。2014年1月31日,登顶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海拔6964米)。2014年2月15日,登顶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海拔5895米)。2014年2月26日,登顶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海拔4884米)。2014年3月13日,登顶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海拔5642米)。2014年4月8日,徒步最后一纬度抵达北极点。2014年5月23日,登顶亚洲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43米)。 2014年6月6日,登顶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峰(海拔6193米)。王静加量完成“挑战地球九极(7+2)活动”中有争议的大洲高峰记录:2014年2月7日,登顶澳洲最高峰--科修斯科峰(海拔2228米)。2014年6月13日,登顶欧洲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部分网络报道:2008年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山区救援工作。文章摘要:“山岳救援队的18名队员于第一时间赶赴到灾区参与震后的山区搜救工作。队伍中惟一的女性队员王静说,她的家在四川资阳,虽然家人无恙,但看到电视里的那些地震画面,觉得一定要去做点什么。”王石及探路者王静“零垃圾”登顶珠峰文章摘要:“作为“零公里行动”的南坡登山队员,在从南坡攀登珠峰的过程中,王石、王静以及队友们都会用专用的袋子和容器对自己产生的垃圾,甚至排泄物进行妥善收集,在下山过程中独立地运回山下,真正做到了“零垃圾登顶”。” 王静:完成七座八千米的中国女性文章摘要:“新年伊始,由搜狐户外发起,CCTV5《极限时刻》、《户外》杂志(OUTSIDE中文版)、《户外探险》、CNTV体育台联合推动的2012-2013年度“中国户外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经过众位资深评委对候选者的层层筛选,探路者联合创始人、女登山探险家王静荣誉当选。” 2014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召开 探路者王静获JEEP木兰女神荣誉文章摘要:“12月12日至14日,2014(第十三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隆重举行。13日晚,“中国企业家木兰汇暨木兰夜话”召开,一场主题为2014,那些心灵深处的记忆的商界女性对话拉开帷幕。当晚,中国众多女企业家分享了一年的历程与成绩。其中,探路者联合创始人、中国女登山家王静女士荣获2014年度“JEEP木兰女神”荣誉,与其一同获奖的还有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和玉复合投资基金董事长曾玉以及安勇华民会计事务所大中华业务副主管合伙人谢佳扬。” 中国女子登珠峰获尼泊尔“国际登山家”荣誉文章摘要:“当地时间6月30日,今年珠峰南线登顶第一人、中国登山者王静在尼泊尔获授“2014国际登山家”称号。该项荣誉证书由尼泊尔文化、旅游和民航部部长阿查亚等人签发,对王静不久前成功登顶珠峰表示祝贺。此前,王静已获得尼泊尔官方颁发的登顶证书。” 女登山家王静谈“地球九极”探险经历文章摘要:“我已经有两次登顶珠峰的经历了,今年是第三次去,包括去年的努子峰和珠峰连登,这次如果只是攀登珠峰,对我来讲好像难度不是那么大,挑战不是那么大。后来我想再多做一点其它的项目,一起来完成会更有意义。我觉得做一个地球九极的项目对我来说挺有意义的。所以我当时设定了一个地球九极的项目。我想试一试,以我最快的速度去完成它” 独家专访王静:中国女登山家百万物资捐助尼泊尔震区文章摘要:“尼泊尔大地震的消息让王静难以埋首书斋。地震消息传来,她整个周末都坐立不安,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灾区情况。作为中国最著名户外运动品牌之一的探路者公司联合创始人,王静立即在第一时间以个人名义,通过探路者基金会向尼泊尔捐助了价值一百万人民币的各种救援物资,并通过自己的关系在美国社会各界呼吁募捐活动。” 喜马拉雅时报,王静荣获尼泊尔“亲善大使”称号文章摘要:“2015年6月27日,尼泊尔旅游局任命王静女士为尼泊尔亲善大使。” 美国国家地理网:尼泊尔雪崩之后,中国女性首次登顶珠峰文章摘要:“2014年5月23日,中国登山家王静从南坡登上了珠峰。这也是王静第三次登顶珠峰。”
313 评论

蜡笔小新新XU

读与写杂志简介《读与写》(教育教学刊)(月刊)创刊于2006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教育类期刊(主办:四川南充市文联、协办:四川师范大学),由著名作家冰心提写刊名,曾二次点中高考作文题,在全国同类杂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读与写》(教育教学刊)主要以各类高等院校,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及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者等读者为对象,旨在为其提供一个发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科研论文的平台。本刊主要刊登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管理、后勤与科研管理、研究生学术初探、考试探讨等学术论文来稿以及其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读与写(教师教育)》、《读与写(高中版)》版本目前已停刊,具体复刊时间以杂志社官方消息为准。

161 评论

sweetdream8

建筑学家陈景元1961年曾参与秦始皇陵的保护规划,1984年他发表文章质疑兵马俑的真正主人是否秦始皇,未得到重视。今年,他又在《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第2期)发表了《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一文,遭到学界反驳。为此,陈景元上月到河北至咸阳的崤函故道进行实地考察,确信殁于河北邢台的秦始皇不可能被运回陕西安葬,因而,非但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就连陕西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也值得质疑……  “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坐南朝北,东临华阴,西面咸阳,总面积25平方公里,被视为阴阳汇聚的风水宝地。南面隔山的蓝田县自古产玉,北面渭河岸的潼关出产黄金,古人因而说:‘头枕山,脚蹬川,祖祖辈辈做高官;一手抓金,一手抓玉,金玉良缘,始皇贪其美名而葬之。’”  今天,几乎每一个到秦始皇陵和西安兵马俑参观的游人都会听到这段导游词。某种意义上,它讲述的不仅是统一六国的始皇帝渴望以山川河流成就的帝王霸气,也包含了两千多年后的世人对民族历史上大一统强国的遥想和一些当代情感的寄托。  但是,南京建筑学家陈景元1961年曾参与秦始皇陵保护规划,继1984年在学术杂志《大自然探索》中发表文章质疑兵马俑的真正主人是否秦始皇之后,其于今年第2期《中国科学探险》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再次掀起了轩然大波,《西安晚报》今年2月刊登了有“秦俑之父”之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对陈景元的首次正面反驳,《梦石堂随笔》随即发表了题为《陈景元回复袁仲一》的文章,《金陵晚报》则于日前刊发了陈景元一篇题为《秦始皇葬在河北而非骊山》的文章,以其前几个月从邢台到咸阳实地考察获得的新线索,再掀争议。  毕业于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后长期在江苏省国土厅工作的陈景元,从专业经历来看,也许会被历史、考古界作为“外行”而排除在讨论对象之外,但从其早年参与临潼骊山一带土地规划,又潜心研究数十年,写下百万余字论述的精神看来,他的观点并非完全不值得商榷。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陈景元说:“写我的观点你要谨慎。”他大概不曾料到,记者后来就此问题再采访一些专家时,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遭遇一句笼统的否定,完全拒绝讨论。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曾经牵动许多专业以外敏感神经的问题终于获得了一种争鸣的可能。   论据   兵马俑是秦始皇高祖母秦宣太后的   建筑学家陈景元   今人认为秦始皇葬于骊山脚下,最主要依据是《史记》的记载。但《史记》的记载并不完全可靠。《史记》里面说,秦始皇一即位就开始修自己的陵墓,从陕西省文管会1960年代初到当地进行现场调查后所写的调查报告来看,不符合实际情况。当时调查人员看到的遗址共分三种,一种是既有地基,又有砖瓦和木结构建筑被烧毁后留下的木炭的;一种是只有地基和砖瓦,但看不到木炭的,但是这两类遗址的数量都非常少。另一种留存较大量的是位于现在秦始皇陵北面的大量夯土地基,其上什么都没有,从中可见作为宫殿建筑群主要部分的这一地块当时根本就还没有进行施工建设,内城、外城及封土等,都是死后的工程。再加上骊山上洪水严重,几乎每隔三年就会下一场暴雨,大开挖的地宫也不可能不顾积水而在秦始皇生前几十年就预修。这样,根据秦汉时期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秦始皇地宫的结构形式,根本不可能超越汉武帝茂陵的做法,《史记》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描写不真实。但实际情况是: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队进现场,而在此之前的半个多月,兵马俑就被定性为秦始皇的陪葬品。  秦始皇出巡途中死于邢台,要回咸阳一条捷径是向南过黄河向洛阳,再到西安;另一条路线如秦俑馆里所记载的:向西经井陉,过娘子关到太原,再向北到包头转至西安。但我上个月又去实地考证了一次,发现无论走哪条道,道路关口的宽度都不及当时皇帝灵车规格的车轮轨距。如果靠人抬万斤重的灵柩走这么长的路,既不可能按时到达,夏天尸体腐烂的程度也不可能保证赵高、李斯为“篡党夺权”所要求的“秘不发丧”。这样看来,秦始皇的尸骨其实是出不了河北省的,即使到了骊山,也只能做个衣冠冢。四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司马迁写秦始皇建阿房宫的事是为了影射汉武帝建上林苑,写秦始皇建皇陵是为了影射汉武帝建茂陵,未必真有其事。   即使骊山脚下真是秦始皇陵,我也不认同兵马俑属于秦始皇陵:其一,器物、地砖有相同之处,不能证明这点。因为皆为秦时之物,制造时间又相近,有一些共同点很正常。更何况两地出土的陶俑,无论大小、形象,都很不相同。其二,秦时的“三百丈”只有690米,在秦始皇陵封土之东1000多米远的兵马俑,怎么可能被包囊在史书记录秦始皇陵外扩“三百丈”的界址之中?而且它也不在整个皇陵的中轴线上。  后来又有一种说法———秦始皇陵陵园面积达25平方公里,它可作为该范围内兵马俑坑定性的重要依据。但有关部门按照《文物保护条例》精神而划定的一个建设用地控制区,怎么能够被任意曲解为当年秦始皇陵的实际面积?由此,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发现的铜车马、1997年5月发现的石甲、石盔等,也怎能在既找不到历史记载,又没有相应考古论证的情况下,只凭它们是在这一带被发现的,就将其与秦始皇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谁都知道:西安地区的墓葬密度,居全国之首。在许多的建筑工地上,经常能挖到几十座、甚至上百座的古代墓葬;那种“冢连冢、墓压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墓葬,可说是比比皆是。谁能排除在骊山北麓广大地区,不存在这种最常见的墓葬“叠压”或者“打破”的现象?《临潼县志》明确记载:“临潼,本汉唐近畿地,贵族大家,多葬于此,荒丘断垒,所在皆是。”这里背山面水的每寸土地,人人都会对它垂涎欲滴。谁又能一口咬定,铜车马坑一定不是被秦始皇陵圈占进去的?  经过深入研究考证,我认为,兵马俑应当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的。秦宣太后姓芈(mi),本是楚国的显赫王族,后嫁于秦惠文王。她在秦国统治了四十一年之久,当政时间长,势力强,影响大,完全有条件、有资格修建豪奢大墓及其陪葬坑。在《史记·正义》及《陕西通志》、《临潼县志》等史料中,也都有秦宣太后陵就在人们现在所熟知的秦俑坑附近的记载。  同时,人们在秦俑坑里发现了最直接的证据。不少秦俑的头顶,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于一侧的歪髻;秦俑的服色,五颜六色,非常鲜艳,与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显著差别。此外,在陶俑身上还刻有一个“芈”字,与当年发掘的阿房宫“北司”遗址中的“芈”字相似。阿房宫由秦惠文王始建,而宣太后芈氏,即是秦惠文王的妃子。   反对   “铜戈属后世”太荒谬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占民   定性秦始皇陵方圆一定范围内的出土物为皇陵陪葬并不是基于某个孤立的判断。在皇陵东边离外墙350米处,考古队员发现了17座皇子、公主的陪葬墓;在离外墙800米处,发现了100多座马厩坑;在皇陵外城与兵马俑之间是流水冲刷出来的古河道,从地理上看,那里没法设陪葬坑,到离外城墙一千多米的地势宽处设兵马俑陪葬坑很合理。  如果如陈景元所说,兵马俑是秦宣太后的陪葬,那么据我们从前的考古发掘经验,秦朝的太后陵园也有城墙,不久前我们发现的一座夏太后墓就有四条“亚”字型的墓道,与国君墓的规格、形制有相似之处。这样来看,哪里是宣太后的陵墓?兵马俑后面那座不起眼的墓经钻探得出它只有单墓道,属于一般大臣墓的规格,远不如夏太后墓,更不要说够得上秦昭襄王之后秦代最厉害的太后———宣太后墓的规格。  我认为陈景元在缺乏有利证据的情况下,对不利证据采取了曲解态度。如:有铜戈上刻字“三年相邦吕不韦”,仅一号坑前的五个探方内就出土了刻有“四年”、“五年”、“七年”等字样的十余件铜戈,这些字样实际上就可以成为确定兵马俑年代的直接证据。又如像“十六年寺工‘某’造”的字样,“寺工”作为中央管理手工业的一个官署,只有在秦始皇时代才有。陈景元说铜戈是后人放进去或后世的战乱中带进去的,但它们与陶俑的底层处于考古学上的同一地层,把晚于宣太后70余年的铜戈放在所谓的宣太后陪葬坑里,不是如同把汽车、电脑放进秦始皇陵墓一样荒谬?而且,兵马俑坑半地下锅洞式的土木建筑与秦始皇陵内外城墙之间发现的其他所有陪葬坑风格一模一样,铺设兵马俑坑的砖石也与秦始皇陵宫殿建筑的规格一致。   根据实物说话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   除《史记》记载外,还有丰富的实物依据证实秦始皇葬于骊山脚下:考古研究者在当地的出土文物刻字中发现了大量秦代地名,与湖北出土的云梦竹简、湖南出土的龙山竹简上的同代文字对照,认为它们符合秦代的书写习惯。兵马俑身上秦代工匠所刻的文字和与秦始皇陵砖瓦上文字的相似性,证明了两者之间的联系。经过建国后五十多年的考古发掘和修复,现在这一带共有古代建筑、城墙、纪念封土、墓地、陪葬坑等600多座,这样的规模和格局如果不是秦始皇的陵墓,还能是谁的?  史书上记载秦始皇“6月封于沙丘,9月归葬咸阳”,尸体腐烂是肯定的,所以历史上也有关于在归途的车队里放上鲍鱼“以乱其臭”的说法。   随葬规格:千古一帝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陈淳   陈景元有些质疑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确实值得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有目的地深入探讨。但我觉得在他推测的出发点中,想象的成分居多,因此理由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目前还只停留在猜疑的层次上。  我从秦俑的规格和投入的人力、物力角度衡量,觉得它应该是千古一帝的随葬规格。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列国中,没有哪一国国君能够动员如此庞大的国力来营造这样规模的墓葬和随葬品,秦宣太后恐怕也没有这样的国力可以满足这样的奢望。如果秦宣太后真的拥有这样的陪葬,那她相应规格的陵墓在附近的什么地方?难道只是兵马俑后面的一个不起眼小墓?  另外,秦俑坑是秦始皇生前的一个绝密工程,陈景元如何能根据史籍记载判断他的陵墓和陪葬坑应该是怎样一种格局?秦统一六国时镇压了六国的贵族,兵马俑安置在皇陵的东部有其防御列国贵族复辟的用心,不适合用后世帝王陵“主轴线”的布局思维来分析其布局。目前学界普遍认可将兵马俑看作秦始皇的陪葬,是根据它与始皇陵的地理位置关系决定的,有一定距离并不令人觉得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因为如果像史书记载的秦始皇对他自己来世的希望那样,把秦始皇陵看作他身后的宫殿,那么将一支与真人无异的地下军队安置在几公里之外,从他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出发,并不令人意外。

160 评论

米儿土土

停刊了 ,感觉挺可惜的。现在 改看《DEEP中国科学探险》了,你可看看,我觉得 还行

129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