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6

和平海棠
首页 > 论文问答 > 华南地质与矿产是核心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北京陆少

已采纳
华南地区发育有大规模的花岗岩类,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总面积约550000 km2的南岭地区,该区域内大约190000 km2的面积被花岗岩类所占据(陈毓川等,1989,1995;地矿部南岭项目花岗岩专题组,1989)。由于华南花岗岩涉及华南地壳的增生、演变、矿产和各地质时期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是华南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周新民,2003),华南花岗岩成因与岩石圈演化及其成矿效应仍将是华南地质研究的核心(徐夕生,2008)。关于华南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徐克勤等(1982)以我国华南地区花岗岩研究为基础,明确提出花岗岩可划分为同熔型(syntexis type)、陆壳改造型(continental crust transformation type)和幔源型(mantle-derived type)三类。王德滋等(2004)通过综合对比研究,认为华南同熔型花岗岩大体相当于Chappell等(1974)定义的I型花岗岩,陆壳改造型大体相当于S型花岗岩,两者均属钙碱性系列,运用多元同位素示踪法(Sr,Nd,O)一般能够有效地加以区分。但因陆壳的组成是复杂多变的,下地壳不同程度地受到地幔组分的影响,成熟度相对较低;而中、上地壳受地幔组分的影响较小,成熟度较高。因此区分I型和S型难以有统一的尺度,特别对那些既有类似I型、又有类似S型特征花岗岩类型划分。近年来,华南中生代花岗岩研究中又厘定出不少形成于大陆边缘伸展构造环境或板内拉张环境的A型花岗岩(如,陈培荣等,2004;朱金初等,2006;丰成友等,2011),丰富了华南花岗岩成因类型的研究。为了揭示华南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孙涛(2006)在综合收集了华南花岗岩研究新的岩石化学分析数据和年代学资料基础上,新编了华南花岗岩分布图,突显了华南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空间分布规律和其富铝程度。根据华南花岗岩分布的实际情况,孙涛(2006)将华南花岗岩细分为前寒武纪(>0 Ma)、加里东期(0~2 Ma)、华力西期(2~0 Ma)、印支期(0~6 Ma)、燕山期早期(6~5 Ma)和燕山期晚期(5~5 Ma)。总体上看,除华南的元古代花岗岩零星出露表征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存在外,古生代花岗岩和早中生代花岗岩呈面式分布于陆内。晚中生代花岗岩,从燕山期早期至燕山期晚期,有从内陆向沿海方向迁移的特征,它们的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
253 评论

小倩TINA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安石油大学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南京大学地学院-Ghtm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暨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地球科学系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理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各地震局、中心、所网站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科院地质研究所_htm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_asp长春黄金研究院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二、地调局系统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局发展研究中心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三、地质信息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质出版社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矿产资源信息共享系统中国地质科学数据网地质调查成果信息服务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查询湖北地质资料目录查询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网中国金属商务网中国西部矿业市场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产勘查分会网中国非金属矿信息网中国矿权交易市场中国矿产资源网上海有色金属网中国矿业网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农业地学网世界地质公园四、管理部门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襄樊市国土资源局黄石国土资源局武汉市国土资源管理局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宜昌市国土资源局十堰市国土资源局荆门市国土资源局黄冈市国土资源局鄂州市国土资源局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陕西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五、地勘单位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西地矿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甘肃地矿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daohang/suzi-htm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地质调查院_asp宁夏地质调查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广东省地质调查院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福建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_id=258&mb=1中国煤炭地质中国冶勘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二局核工业地质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湖北省鄂西地质基础工程公司六、相关领域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tabindex=450&modelid=htm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七、地学期刊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地球科学-/八、其它地学网站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机构网址_web/F-Nhtm地学网站大观多来米中文网地学网页_technology/geography/网站大全地球科学_technology/geoscience/够了吗?

254 评论

糊糊1011

一、区调及物化遥勘查现状南岭地区是我国地质工作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现已完成全区1∶100万~1∶50万等小比例尺区域地质、区域重力、航磁、水系沉积物、重砂等面积性调查及遥感解译等工作。区域地质调查:1∶20万区调全区覆盖;完成1∶5万区调206幅,占区内面积47%;完成1∶25万区调7幅,占区内面积57%。地球物理测量:完成1∶20万区域重力26幅,占区内面积96%;完成1∶5万高磁约55幅,占区内面积13%;完成1∶5万重力约20幅,占区内面积5%;完成1∶5万航磁约114幅,占区内面积25%。地球化学测量: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全区覆盖;完成1∶5万水系约57幅,占区内面积13%;完成1∶5万土壤约36幅,占区内面积8%。遥感调查与解译:1∶20万大部完成;完成1∶10万约7幅,占区内面积13%;完成1∶5万约39幅,占区内面积9%。二、矿产勘查进展20世纪50~80年代,南岭地区原地矿、冶金、有色、核工业及武警黄金部队等地质勘查单位对区内数百处矿产地开展了包括普查、详查、勘探在内的勘查工作(表1-1),已探明大中型矿床260余处,重要钨、锡、铅、锌矿床如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野鸡尾锡多金属矿、红旗岭锡多金属矿、界牌岭锡多金属矿、香花岭锡多金属矿、大义山砂锡矿、广西大厂锡铅锌多金属矿、栗木钨锡铌钽矿、钟山珊瑚砂锡矿、水岩坝砂锡矿、新路砂锡矿、漂塘钨锡矿、茅坪锡矿,湖南水口山铅锌多金属矿田、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后江桥铁锰铅锌矿、清水塘铅锌多金属矿田、广东凡口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广西老厂铅锌多金属矿床,江西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等,特别是赣南钨矿、湘南的柿竹园钨锡钼铋、粤北的凡口铅锌矿、广西大厂的锡多金属等特大型矿床更是享誉海内外。广东下庄矿田的330(希望)铀矿、棉花坑矿田的302铀矿、诸广的361铀矿和帽子峰201铀矿等,曾经为我国核能事业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据粗略统计,到2000年止,南岭地区主要矿种钨、锡、铅、锌、银占全国保有储量比例分别为83%、63%、30%、22%、24%。表1-1 南岭地区大调查评价的主要矿区控制资源量统计表注: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调中心统计。计量单位:经费:万元;Au-Ag:t;其他:万t。近年来南岭地区钨锡多金属找矿取得了众多新进展,不但显示该地区仍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也给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查树立了信心。发现了一批新的矿产地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调中心统计,自1999年到2008年底,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在南岭地区重新部署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投入钻探工作量65296m,经费9738万元。新发现了一批大中型矿床(表1-1),新增资源量:锡188万t,钨34万t,铅锌324万t,铋10万t,(相当于60个大型矿床),潜在经济价值2000亿元。自1999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在南岭地区重新部署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现已新发现了一批大型或有望达到大型规模的矿床。如在赣南和湘南地区新发现了牛岭(W-Mo)、牛形坝(Au-Ag-Cu-Pb-Zn)、八仙脑(W-Sn-Cu-Pb-Zn-Ag)、芙蓉(Sn-W)等大中型钨锡多金属矿床。赣南的淘锡坑(W-Mo)经过重新评价,可达到大型规模,新增钨(锡)资源量近10万t,远景在20万~30万t。在诸广山-万洋山、香花岭等地也新发现了一批重要的锡多金属矿床,类型包括云英岩型、矽卡岩型、破碎带热液型等,其中晒禾岭、荷树下、龙潭-牛角冲锡矿显示有大型-超大型锡资源前景。南岭东段武夷山新发现峰岩、南屏后沟等大型块状硫化物型铅锌矿床。其中赣南地区取得新进展的地区,主要包括崇余犹地区的淘锡坑钨锡矿、八仙脑钨多金属矿、牛岭钨锡矿,于都-赣县地区的坑尾窝钨矿、三南地区的铜坑嶂钨矿(图1-1)。图1-1 赣南新进展矿区分布图淘锡坑钨矿:发现于1936年,1982年之前做过相应的地质工作,提交的储量显示该矿区为一小型矿山。该矿山现在属于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受其委托,自2002年起,赣南地质大队在本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新增(122b+333+3341)资源/储量钨43万t,其中(122b+333)56万t,使其跃升为与大吉山、盘古山等大型矿山齐名的重要矿床,并且预期该矿床及外围远景资源超过20万t。2006年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与湘南地质大队一起,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开展了进一步的勘查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详见第四章)。八仙脑钨矿:位于江西崇义县,属于破碎带蚀变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床,是赣南地质大队在地质大调查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扩大的。该钨矿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为破碎蚀变岩型,南区为石英细脉带型。探明(332+333+334)资源量钨2万t、锡3万t并伴生、铅锌、银,预期远景钨10万t、锡4万t,进一步勘查也还在进行中。大余县牛岭钨锡矿:位于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西华山-杨眉寺钨锡多金属矿集区的东部,下垅-墨烟山复式背斜的南部,燕山期红桃岭半隐伏状花岗岩株的南西端,属赣南崇余-(上)犹多金属成矿区的一部分##。矿区钨锡矿化,主要为石英单脉型,局部见花岗岩顶帽处的云英岩型。矿化范围沿走向达1000m,沿倾向宽2000m,石英脉以脉组的形式成带产出,脉组呈近等距分布,已控7个脉组,即Ⅰ、Ⅱ、Ⅲ、Ⅳ、Ⅴ、Ⅵ、Ⅶ号7个脉组,以Ⅰ号脉组工程控制程度最高。已控矿化面积约8506km2,目前尚处于普查阶段,仍有新脉组发现的较大可能。探明(332+333+334)资源量钨56万t、锡3万t,预期远景钨10万t、锡4万t,进一步勘查正在进行中。坑尾窝矿区:又称为南坑山矿区,与于都上坪钨矿相隔一条沟,从空间上可以说是上坪钨矿的外围,是由赣南队以及地质大调查项目共同出资进行的地质普查找矿发现的新矿点。矿区位于于都-赣县矿集区东部,盘古山-铁山垅矿田北西侧,NNE向盘古山-铁山垅构造-岩浆-成矿带与EW向上坪-铁山垅构造-岩浆-成矿带交汇部位的西侧,与盘古山、黄沙两个大型钨矿床呈等边三角形排列,并同处于标高相当的隐伏岩突的顶部,具有黄沙式变花岗岩型-内接触带大脉型-外接触带细脉型-外接触带大脉型钨矿的找矿潜力。2004年11月14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和王登红研究员、王平安研究员等,在赣南地质大队徐贻赣和赖志坚工程师的陪同下到矿区调研,认为该点东邻铁山垅、南接盘古山、西边为上坪钨矿,成矿条件极为有利,建议在两条石英脉的基础上加强调查并配合钻探工程查明其深部矿化情况。随之,赣南地质大队立项开展评价工作,虽然一开始的个别钻孔见矿效果不佳,但通过近5年来的工作,坑尾窝地区的钨矿化规模已达中型。铜坑嶂矿区:位于石城-寻乌NNE向深大断裂、上杭-会昌NW向断裂构造带交汇复合部位西南侧,处会昌环状构造内、密坑山破火山口与菖蒲火山洼地中间的铜坑嶂隐爆角砾岩群区。通过地质工作已圈定了数条铜、钼、锡脉状矿体。带内目前已控制锡矿体7条,总宽度约30m,延长大于200m,平均品位612%左右;已控制铜矿体7条,总宽度约35m,延长100~400m不等,平均品位526%。控制钼矿体8个,矿体品位:Mo最高68%、平均060%~288%,矿床平均品位123%。矿化往浅深部趋强,有向深部寻找斑岩型矿体的前景。发现了新的矿床类型发现一个新的矿床类型往往比发现单个矿产地具有更大的意义,因为它代表了一批矿床。比如,在赣南西部崇余犹地区的八仙脑等地,不但发现了石英脉型的“传统型”黑钨矿矿床,而且还发现了破碎带热液充填-交代蚀变岩型的黑钨矿矿体。这就意味着,黑钨矿既可以出现在张性裂隙中,也可以出现在张扭性的构造破碎带。此时尽管张性程度不够,不容易形成大脉,但只要成矿物质来源丰富、成矿条件具备,同样可以成矿。而这一点,以往并未受到重视。或者说,肯定“漏掉”了不少破碎带蚀变岩型的钨矿。产学研结合的勘查新机制近年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通过地质大调查项目、危机矿山项目等途径,与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联合攻关,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南岭地区钨锡多金属找矿取得的新突破,也为通过科技攻关,解决勘查工作中的关键性理论和技术问题,获得新的更大找矿突破,树立了信心。比如,湖南地勘局的湘南地调院突破在接触带找矿的单一思路,在骑田岭岩体南部找到了赋存在岩体内部的破碎带热液型锡矿———芙蓉锡矿,目前控制规模已达大型以上,从而带动了南岭地区锡多金属找矿工作。以此为借鉴,广东地勘局也在粤北发现了类似的锡矿床———与大东山岩体有关的乳源天门峰锡矿和连县潭岭锡矿。江西地勘局所属的赣南地质大队,努力创新,将钨矿“五层楼”模式发展为“五层楼+地下室”,从而有效地指导了崇余犹等地的找矿工作,使淘锡坑钨矿的规模从小型扩大到大型,并且新发现或扩大了八仙脑、柯树岭、仙鹅塘等钨矿床。三、科学研究现状多年来,国内主要地质科研院所和相关地质队伍,在本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等方面开展了众多研究工作。最早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40年代,如李四光发表的《南岭何在》(1942)等。1979~1982年,开展了包括南岭地区等主要成矿区带以钨、锡、铜、铀、铅、锌为主的首轮区划工作,1994年各省(区)分别完成了金、银、铅、锌、铜、锑、稀有、稀土等矿种的第二轮远景区划,1988~1996年,还完成了湘南地区锡铅锌中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六五”期间在全区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控矿条件、成矿机理、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七五”期间“我国东部隐伏矿预测研究”所属专题“湘桂粤赣地区锡铅锌铜隐伏矿研究”、“八五”期间原地矿部科技攻关项目“武夷-云开典型成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预测研究”均涉及本区。“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控矿条件、成矿机理、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以下简称“南岭项目”)使该区与成矿有关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区域成矿理论问题的认识上了一个大台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建立了鉴别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的全面的岩石学-地球化学标志,获得赣南、粤北、桂北3个地球化学分区岩石的元素丰度;2)提出了南岭区域构造的五大特征,评述了构造对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划分了11个构造-岩浆-成矿区;3)建立了五大成矿系列、6个亚系列、21个矿床模式、100余个矿床实例,编制了1∶200万南岭地区与花岗岩类有关矿床成矿系列图,阐明了矿床的分布规律,并从同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和互为找矿标志的角度为找矿预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4)总结了泥盆系层控矿床受层、相、位三位一体联合控制的特征,为泥盆系层控矿床预测和找矿指明了方向;5)筛选出5片、37处预测区,为后续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总之,南岭地区多年来的地质研究工作不但孕育了包括钨矿“五层楼”模式和“成矿系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批原创的新成矿理论,使我国成矿理论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此后的深化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包括: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闻广,1958)、花岗岩的壳源改造和同熔型成因理论(谢家荣,1963;徐克勤等,1981)、地洼构造学说(陈国达,1960)、成矿系列理论(程裕淇,1979;陈毓川,1983,1989)、《华南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1979)、《南岭花岗岩地质学》(莫柱孙等,1980)、《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南京大学地质学系,1981)、《赣南钨矿地质》(朱焱龄等,1981)、《华南钨矿的成因》(卢焕章,1986)、《南岭泥盆纪层控矿床》(曾允孚等,1987)、《南岭地区区域地球化学》(於崇文等,1987)、《柿竹园钨金属矿床地质》(王昌烈等,1987)、《南岭地区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有色及稀有金属矿床地质》(陈毓川等,1989)、《湖南铅锌矿地质》(王育民等,1988)、《南岭花岗岩地质及其成因和成矿作用》(地矿部南岭项目花岗岩专题组,1989)、《大厂锡矿地质》(陈毓川等,1993)、《湘中锑矿》(史明魁等,1993)、《湘南地区锡铅锌隐伏矿床预测研究》(庄锦良等,1993)、《赣南地区锡多金属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梅勇文等,1994)、《广东锡多金属隐伏矿床预测》(丘广礼等,1994)、《桂北地区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历史演化轨迹》(陈毓川等,1995)、《桂中北层控铅锌矿与海平面变化》(王剑等,1996)、《武夷-云开典型成矿区矿产预测》(饶家光等,1997)、《粤北-东江坳陷区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预测》(杨振强等,1997)、《湖南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毛景文等,1998)、《罗霄-武夷隆起及郴州-上饶坳陷成矿规律及预测》(杨明桂等,1998)、《云开隆起区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预测研究》(梁约翰等,1998)。上述成果均是基于对南岭地区(或以南岭作为核心地区)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对我国的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和找矿预测实践工作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华南花岗岩因其规模巨大、类型多样、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块体在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下产生不同组合的花岗岩,具有不同的岩浆演化历史,并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矿床和矿床组合,始终是国内外花岗岩和矿床地质学家最关注的地区。其研究程度最高,代表了我国花岗岩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新发展趋势。近年来,有关南岭花岗岩、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钨锡多金属成矿模型、成矿流体等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内外在壳幔相互作用及成矿效应、地幔柱学说、大陆成矿动力学、流体与成矿作用、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理论基础研究正在走向深入,其中尤其是大陆动力学和中国成矿体系(陈毓川和王登红等,2007)的研究工作,使南岭地区再次成为相关成矿理论研究的热点和突破口,同时也使本次研究有了更高起点。中生代以来,该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大爆发。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华南内陆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从燕山早期就开始了(李献华等,1999;郭新生等,2001;王岳军等,2001;梁新权等,2003;付建明等,2004,2005),中生代以来构造动力学背景不是以挤压为主,而是广泛的伸展、拉张。各种类型的花岗质岩浆活动都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正是由于地幔物质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的参与,才引起华南地区中、新生代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大量金属矿产的形成(华仁民等,2003)。ChenYuchuan等(2000)、WangDenghong等(2000)、王登红等(2005)、陈毓川等(2007)认为燕山期以来中国地壳发生了“东降西隆”的巨大变化,对于区域性成矿作用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上述认识是否符合实际,还有待于不断深入研究。总体上看,南岭地区的地质矿产勘查与科学研究工作以集中在某几个矿集区为特点,包括桂北的大厂矿田、湘南的柿竹园-黄沙坪一带和赣南的崇余犹一带,1999年开展地质大调查工作以来没有进行进一步评价和科研的地区仍然占大部分地区。四、南岭地区矿产资源面临的问题南岭成矿带是国家“十一五”确定重点部署矿产勘查的16个重点金属成矿区带中的5个重中之重之一。该成矿带是我国钨、锑、锡、铋、铅、锌、钽、铀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传统基地,也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与大陆花岗岩有关成矿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地矿部南岭项目花岗岩专题组,1989;华仁民,2005;朱金初等,2006),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矿业基础强、工作程度高、地勘队伍多、投资回报快,是取得有影响重大成果的最有利的成矿远景区之一,也是国内采矿、冶金及相关产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是,该地区存在的科学疑难问题多、找矿难度也大、环保要求高、隐伏矿为主、物化遥异常干扰显著,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对南岭区域性成矿规律的整体研究和赣南、湘南和桂北等典型矿集区的示范性研究,促进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区域性资源优势明显但消耗也快南岭地区的钨锡锑是我国的优势矿产,经过多年开发,加之近20年来地质找矿工作投入滞后,已呈现出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包括西华山在内的世界上著名的一些钨锡矿山已经面临资源危机乃至于“硐老山空”或行将闭坑的不利局面。在全国尺度上,南岭是滨西太平洋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有色稀有金属矿产最集中的产区,尤以钨、锡、锑、铅、锌、铋、铀等最为丰富。矿床具有规模大、分布广、聚集成带、共伴生组分多、矿床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我国一些重要的大型-超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即位于该地区,如大厂锡矿、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骑田岭钨锡矿、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凡口铅锌矿等。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已形成湘南、赣南、桂西、粤北四大采、选、冶矿业集中区,共有大中型矿山企业数百家、冶炼加工企业数十个,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有色、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宝库。以钨为例,我国是钨资源大国也是钨产量和消费量最多的国家,2004年钨精矿产量达85378t、钨品出口量突破3万t(祝修盛,2005)。但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对钨的需求进一步增长,导致钨精矿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飙升;另一方面,我国钨资源消耗过快,加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钨矿科研与找矿工作近乎停顿,使钨矿保有储量锐减,导致我国钨储量由1994年占世界钨储量的3%急剧下降到2001年的5%。这直接威胁到我国钨这一优势矿种的战略地位(其他矿种也类似)。据江西地勘局最新统计,我国现有保有钨矿储量约280万t,赣南黑钨矿保有资源/储量约25万t,目前我国开发钨矿的90%来自于黑钨矿,按生产1t钨精矿需要5t可采储量计算,我国钨矿资源可保证20余年,但赣南黑钨矿资源仅可保证8年左右,到“十二五”时需求量将难以保证,黑钨矿资源形势十分紧张。因此,必须通过深入研究,解决关键性的地质问题,产学研结合,努力推动南岭地区钨锡铅锌等各类矿产资源找矿的区域性大突破,才能保证南岭的资源优势。工作程度较高但现实问题不少南岭是我国地质工作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已完成全区1∶100万、1∶50万、1∶20万等多种比例尺地质、矿产、航磁、重力、水系沉积物、重砂等面积性调查及遥感解译等工作,重点地区已完成1∶5万地质矿产调查,局部地区开展过1∶1万~1∶5万磁法、重砂、次生晕测量。自“六五”以来,相关省区已进行过两轮1∶50万成矿远景区划和某些单矿种(稀有、W、Sn、Pb、Zn)远景预测工作,大部分重点区块已经完成1∶10万地质矿产预测研究,圈定了众多的各种级别远景区。因此,可以说区内已经积累了海量的地质勘查资料和数据,为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地质矿产资料和各类数据基础。20世纪50~80年代,原地矿、冶金、有色、核工业及武警黄金部队等地质勘查单位对南岭数百处矿产地开展了包括普查、详查、勘探在内的勘查工作,已探明大中型矿床260余处,重要钨、锡、铅、锌矿床如湖南水口山铅锌多金属矿田、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后江桥铁锰铅锌矿、清水塘铅锌多金属矿田、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野鸡尾锡多金属矿、红旗岭锡多金属矿、界牌岭锡多金属矿、香花岭锡多金属矿、大义山砂锡矿,广西大厂锡铅锌多金属矿、栗木钨锡铌钽矿、钟山珊瑚砂锡矿、水岩坝砂锡矿、新路砂锡矿、漂塘钨锡矿、茅坪锡矿,广东凡口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广西老厂铅锌多金属矿床,江西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等,特别是赣南钨矿、湘南的柿竹园钨锡钼铋、粤北的凡口铅锌矿、广西大厂的锡多金属等特大型矿床更是享誉海内外。但是,近20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我国在地质找矿方面将西部作为重点,东部地区投入相对不足。南岭相关省区的地勘队伍有不少也曾移师西部,到新疆、西藏等地去承担地质大调查项目。科研工作也是如此,如国家在新疆连续20多年设立“305”项目,973项目在新疆和西藏冈底斯等地均设立有独立的专门项目。“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仍然以西部作为重点,而南岭仅仅作为一个“点缀”。项目少、投入少、地勘队伍得不到壮大而矿业发达对于矿产资源的需要越来越大,二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科研成果丰富但面临新难题1985年在南京召开的国际花岗岩与钨矿会议、1987年在广西召开的国际锡矿会议,都代表着我国在钨锡成矿理论研究方面曾经达到世界前沿水平。这些研究成果至今仍然指导着地质找矿工作。尽管南岭具有成矿强度大,矿业基础好(历史悠久、采选冶及矿种配套)、地质工作程度高(技术力量强、资料多、线索多)、投入产出比高等地域性优势,但南岭地区带有世界性影响的科学问题也多,地质找矿面临一系列技术难点,对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综合起来,南岭地质矿产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难题可概括为:1)南岭在中国、全球的构造地位及其对于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的制约作用如何?2)南岭优势矿产资源如钨锡等,其成矿物质来源于何处?壳幔作用对成矿有无控制作用?3)南岭钨锡矿的成矿强度为什么世界最高?类似于广西大厂100号矿体的特富矿体如何形成(王登红等,2002)?会不会是纳米成矿?4)南岭的各类矿产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及其在三维空间中是如何分布的?南岭地区以武夷—云开为中心的区域性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鲜明的成矿分带,造成这种区域性分带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指导找矿?5)如何重塑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发展的历史并示踪其在时空四维域中的演化轨迹?6)如何通过建立南岭的大陆成矿体系,进而从全位和缺位的角度指导找矿?7)南岭地区一些特殊性成矿作用的成矿机制与成矿条件如何?8)不同类型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何互为找矿标志?9)深部找矿已迫在眉睫,如何创新深部找矿与勘探的理论(如七层楼钨矿模式的建立)与技术?

107 评论

janelin1002

成矿区带划分是一项综合性的地质矿产基础研究。由于各国地质发展历史和地质成矿特征的差异,划分成矿区域的原则和依据也不尽相同,一般以大地构造单元作为划分成矿区带的背景和基础。郭文魁对中国的内生金属成矿规律有系统深入研究。1987年,他根据中国的主要成矿地质事件,以构造岩浆为主要因素,兼顾金属元素性能,作为成矿区划的原则,划分了中国的一级和二级成矿单元。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外带东北成矿省华北成矿省华南成矿省滨太平洋成矿域内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在上述大区域的成矿域和成矿省之间,又根据具体的构造-岩浆活动特征、成矿时代及矿产组合,进一步划分出66个成矿区(带),如阿尔泰华力西期铁-金-铜-镍褶皱断裂成矿带,长江中下游燕山期铁-铜-铅-锌-钼-金断裂成矿带,三江喜马拉雅期、印支期、燕山期、前寒武纪铅-锌-锡-铁-汞-锑断裂成矿带等。这66个成矿区(带)都清晰地反映在郭文魁(1987)主编的《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1∶400万)上。裴荣富等(1995)在论述中国矿床模式的地质环境时,按成矿地质背景将中国划分出四个构造成矿域和27种成矿环境。这四个构造成矿域是:前寒武纪构造成矿域古亚洲构造成矿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陈毓川和陶维屏(1996)在其《中国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一文中,划分了中国的五个成矿域:前寒武纪中朝-扬子古陆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中-新生代环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成矿域陈毓川等这一划分方案与裴荣富的类似,不同之处是将处于中国中部的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成矿域独立划出,其依据是李春昱在1984年提出的将秦祁昆构造域作为中国四大成矿域的观点。翟裕生(1999)认为,区域矿床的分布主要受构造运动控制。成矿区域的范围大小有不同,但它总与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一定的构造-岩浆带和构造-岩相带相吻合。因此,成矿区域的划分,应以大地构造单元或区域构造单元作为划分的基础,而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又产出一定的岩石建造,大多数工业矿床又萌生和依附于一定的岩石建造之中。因此,构造-岩浆-成矿带或构造-岩相-成矿带是对大多数成矿区、岩浆成矿带或构造域的合理概括。成矿区域划分中面临着一个复杂但很实际的问题,即成矿时代问题。中国境内大体可划分为九个成矿时代: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在每一成矿区域中可有一个或几个成矿时代。除了上述的成矿大地构造、成矿时代两因素外,区域岩石圈的结构和组成特征也是划分成矿区域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岩石圈的化学组成和地球化学作用是区域成矿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成矿作用。区域中能产生哪些矿产,哪些是优势矿产,哪些是劣势矿产,归根到底是由区域岩石圈特别是上地幔-下地壳的化学组成,主要是成矿元素丰度所决定。综上所述,翟裕生以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为基础,区域构造、成矿时代和区域岩石圈三者结合作为划分成矿区域的依据,将中国境内的成矿区域划分为六个成矿域(图7-3)。这六个成矿域是:Ⅰ天山-兴蒙成矿域Ⅱ塔里木-华北成矿域Ⅲ秦-祁-昆成矿域Ⅳ扬子成矿域Ⅴ华南成矿域Ⅵ喜马拉雅-三江成矿域每个成矿域中包括不同成矿时代,其中Ⅱ和Ⅳ是以前寒武纪陆块为主体及外围造山带构成的成矿域,Ⅰ,Ⅲ,Ⅴ,Ⅵ则是以造山带为主体(其中夹有微陆块)的成矿域。而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有关内容则被包括在中国东部的几个成矿域或成矿带(兴蒙、华北、扬子、华南和东秦岭)中,未将其单独划出。笔者将扬子成矿域和华南成矿域两者独立分出,主要是考虑到这两个区域的成矿特色都比较明显,而且地质构造背景也有很大差异,为了突出扬子陆块在中国大陆形成史中的特殊地位,也为了显示华南成矿域花岗岩型钨、锡、稀土金属在全球金属成矿中的重要意义,将扬子和华南这两个成矿域分开是必要的。图7-3 中国大陆成矿区域划分图(翠裕生等 1999)在以上六个成矿域中,又按照次一级的地质构造单元和成岩、成矿特征,主要是成矿组分特征,再划分为27个成矿带,每个带中都有一定的成矿系统。阿尔泰金-铅-锌-铜-镍-铁成矿带准噶尔铬-金-锡-铁-铜成矿带天山铁-铜-锰-金-镍成矿带鄂尔古纳铜-钼-银-金-铅-锌成矿带大兴安岭-东蒙铜-铅-锌-钨-锡-钼-金-铁成矿带小兴安岭-佳木斯铅-锌-铁-金-铜-镍-钼成矿带塔里木及周边铅-锌-铁-铜-金成矿带华北陆块北缘铅-锌-金-铁-钼-铜-稀土成矿带华北陆块东部铁-铝-金-铜成矿区华北陆块南缘东缘金-钼-铜-铅-锌成矿带阿拉善地块及南缘镍-铜-金-铁成矿带北秦岭银-金-铜-铁-铅-锌成矿带南秦岭铅-锌-金-汞-铜成矿带祁连山铜-铁-铅-锌-铬-镍-钨-钼成矿带柴达木及周边铅-锌-铬-钾成矿带东昆仑-阿尔金铁-铬-镍-铅-锌-铜成矿带西昆仑铁-铬-铜成矿带江南地块金-锑-钨-铅-锌-锡成矿带长江中下游铁-铜-金-硫-铅-锌成矿带上扬子汞-锑-金-铅-锌成矿带康滇地块铁-铜-钒-钛-镍-锡-钨-铅-锌成矿带东南沿海铅-锌-银-铜-金成矿带湘赣粤桂钨-锡-稀土-铅-锌铀成矿带右江铅-锌-金-银-锑-锡成矿带松潘-甘孜金-铀-铜-钴-镍成矿带三江铜-铅-锌-锡-钼-金-银-镍-钴成矿带雅鲁藏布江铬成矿带近年来,我国地质大调查和有关矿产勘查项目在中西部地区找矿工作中,有重大发现,如冈底斯成矿带等,为了更全面地进行中国成矿区划,正在实施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2010),专门组织了“成矿区带课题组”,由徐志刚、陈毓川主持,约请常印佛、翟裕生、汤中立、裴荣富及各省(区)地矿厅(局)原总工程师及各大区地调中心有关专家,经多次研讨、反复修改,形成了《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2008)。该方案吸收已有各方案优点,并充分反映地矿工作新成果,将中国成矿区带(成矿单元)按规模划分为五级:Ⅰ级成矿单元为全球性的成矿域,受控于全球性的洋、陆格局及其地球动力学体系,先分出与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相对应的三大成矿域后,再考虑到秦祁昆巨型造山系之宏大规模以及在中国地壳演化及其成矿作用中之重要性,分出秦祁昆成矿域;而对十分重要的前寒武纪成矿作用及其矿产,则置于四个显生宙成矿域中,以“基底”成矿作用方式加以表现。Ⅱ级成矿单元为区域性的成矿省。Ⅲ级成矿单元称成矿区带,其范围总体上相当于成矿省内较大级别、相对独立的成矿单元,是成矿省内一种或多种矿化集中分布区,是全国成矿区带划分中的核心。在Ⅲ级成矿区带内还可分出Ⅳ级(成矿亚带或矿带)和Ⅴ级(矿田)成矿单元。中国西部的地壳演化主要表现为陆块裂解成洋、洋盆俯冲-闭合、陆(或弧)-陆汇聚碰撞及其碰撞后造山伸展等诸多板块构造活动及相应的成矿作用,其板块构造格局及其地球动力学特征仍较清晰,成矿构造单元(以Ⅱ级和Ⅲ级为主)与古板块及其内的大地构造分区能较好吻合;而中国东部晚前寒武纪-古生代(或南华纪-中三叠世)古板块体制受到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成矿域的强烈改造,成矿作用亦以中-新生代为主,并主要受控于由中-新生代地球动力学和先期构造(如基底之隆坳构造和大型断裂构造)所形成的构造-岩浆带,致使许多中-新生代成矿区带斜叠在先期的成矿区带(或大地构造分区)之上。因此,对中国西部,把由地块及其周缘造山带组成之古板块作为成矿省,将地块及周缘的一些造山带视为Ⅲ级成矿区带;而对中国东部,则将华北和扬子两陆块及兴蒙、吉黑、秦岭-大别-苏鲁和华南诸造山带作为成矿省,再兼顾其内次级(Ⅲ级)构造单元及上叠的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带,划分出Ⅲ级成矿区带。这样,《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2008)将中国西部分为阿尔泰、准噶尔、伊犁、塔里木、华北(仅指阿拉善地区)、阿尔金-祁连、昆仑、秦岭-大别(西段)、巴颜喀拉-松潘、喀喇昆仑-三江、冈底斯-腾冲和喜马拉雅11个成矿省(未计阿拉善地区)和45个Ⅲ级成矿带。将中国东部分为大兴安岭、吉黑、华北、秦岭-大别(东段)、扬子和华南五个成矿省(秦岭-大别成矿省东段未重复计入)和45个Ⅲ级成矿区带,全国共计分出16个成矿省和90个Ⅲ级成矿区带。为了更好地反映中国成矿区带划分之成矿地质背景及其与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徐志刚等编制了《中国成矿区带划分图(1∶500万)》。

317 评论

相关问答

  • 华南地质与矿产是核心吗

    成矿区带划分是一项综合性的地质矿产基础研究。由于各国地质发展历史和地质成矿特征的差异,划分成矿区域的原则和依据也不尽相同,一般以大地构造单元作为划分成矿区带的背

    成工1979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矿产与地质是核心期刊吗

    他们的资料没有写是科技可心耶,你看下土木工程呗,是rccse核心

    小阿殷-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矿产与地质期刊是核心吗

    看资料是优秀科技期刊。维和知俩平台上都没标注是科核。

    家军小太郎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华南地质与矿产期刊

    1 辽宁某菱镁矿山主要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6/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青海省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青海国

    1点点葵 6人参与回答 2024-05-21
  • 矿产与地质是科技核心期刊吗

    他们的资料没有写是科技可心耶,你看下土木工程呗,是rccse核心

    蓝瑟季候风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