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7

shaaaronzy
首页 > 论文问答 > 读书杂志的作者简介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军大大大

已采纳
范用,出版家。  1923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镇江告急,范用中断学业去武汉投奔舅公。三个月后,舅公去世,15岁的范用被读书生活出版社的经理收留,成了一名练习生。1939年,年仅16岁的范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范用被派往重庆。1941年皖南事变,范用赴桂林用“新光书店”店招牌重建桂林分社。三年后,日本人打到桂林,范用又回到重庆。1946年,被调往上海。在上海的三年时间,党组织派范用调查国民党的书店、印刷厂、出版社的情况,陈毅率领的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时,就按调查的材料去接收。1949年8月,范用被调至北平的中宣部出版委员会。离休前,范用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并于1985年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  20世纪80年代初,范用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当时缺少两种刊物:一是交流和搜集全国社科信息、反映新观念的杂志,一是推荐和评介好书,有分析地传播新观念的杂志。于是他倡议创办了《新华文摘》、《读书》这两本中国一流的刊物。以后刮起的“文摘风”,开风气之先者,正是范用。他还出版了《傅雷家书》、《随想录》等一大批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图书。  ☆ 读书无禁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范用和原国家出版局局长陈翰伯、原商务印书馆社长陈原一道,被扣上“陈范集团”的帽子送往干校劳动。在干校里,几个出版人有感于全国人民几乎无书可看的境况,彼此商定,出去以后还是要办和书有关的杂志。陈翰伯提出,杂志的名字就叫《读书》,简单明快。1978年12月,“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范用等人就马上开始筹备酝酿已久的《读书》杂志。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但这个宗旨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十分敏感,范用提出,《读书》杂志由他担任总经理的三联书店来办。为此,范用向党组立下军令状:万一《读书》出了问题,责任全部由他一人承担。  《读书》于1979年4月正式创刊,其创刊号就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位名叫李洪林的作者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读书无禁区》的文章,直言“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摧残,提出人民有读书的自由。由于文章观点激进,加之李洪林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干部的微妙身份,有关部门就来过问此事。但此文一出,引起书界震动,《读书》因此名声大噪。  ☆ 我只知道这书非常好  1979年,傅雷的右派问题还未彻底改正,傅聪还带着“叛国”帽子,暂时还不能回国,范用已在为《傅雷家书》的出版奔波了。几十年前,范用还在读书出版社当学徒时,便把刚买到的傅雷译的罗曼罗兰的《弥盖朗琪罗传》从头至尾抄写了一遍,对傅雷的文笔非常崇拜。1983年《傅雷家书》得以出版,至今已行销两百多万册。  1994年8月陈白尘去世。范用得知,陈白尘去世前,曾从“文化大革命”期间留下的上百万字的日记中,编选出“五七干校”部分,取名《牛棚日记》,交给一家出版社出版,但被退回。听到这一消息,已经离休的他,迫不及待地想见到陈白尘的女儿陈虹。就在范用约好与陈虹见面的那天上午,他不幸被自行车撞断了腿。  业余时间,范用经常作些封面设计和书籍装帧的工作,风格清新、细腻、朴实。张中行说:在书的版式、装帧设计方面,非专业的,我最佩服两个人,南方是钟叔河,北方是范用。关于装帧设计,范用自己比较满意的只有一本:巴金的《随想录》。  ☆ 干出版就是干革命  1937年,日本人打到镇江,范用拿着外婆给的八块银圆外出逃难,去武汉寻找舅公。不幸的是,三个月后,他的舅公去世。范用的舅公原来做事的书局二楼是读书生活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经理收留了范用,他成为当时出版社里最小的员工。人虽小,但任务重。1939年,范用被派往重庆开展工作。1941年,桂林读书生活出版社被国民党查封,组织上派他到桂林,改头换面后,书店又开张营业了。在桂林、重庆时,社里所有的工作他都干过,做邮购工作时,多次收到毛主席的秘书李六如从延安寄来的信,为毛主席购书。1946年,范用被调往上海,在那里,范用因为搞地下工作,曾经被国民党逮捕。1949年8月,一份电报把范用调到了北平,调入了中宣部出版委员会。  1948年,读书生活出版社与读书、新知出版社在香港合并成立了三联书店,解放前十一年的“三联”生活,范用称它为“我的大学”。  ☆ 我不大愿意借书  从读书生活出版社一名普通的练习生,到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三联书店的总经理,范用一生为人出了无数书,退下来以后他才出了自己生平惟一的一本书——《我爱穆源》。穆源是当年范用就读的一所极不起眼的小学,位于江苏镇江市的老城区,1906年由地方名士发起,动员当地回民出钱创办的,范用是该校1936年的毕业生。  范用没有上过中学和大学,在他的心中,穆源是惟一的校园,也是他心中圣洁的宫殿。在那里,他曾经联合其他学校的同学自己办文学刊物,组织儿童剧社,上演陈白尘先生的独幕剧《父子兄弟》,以及师生们自己编写的话剧《洋白糖》、《我们来自绥东》等,到处演出,还有演讲、唱歌。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宫殿,在他离开学校一年之后被日本飞机的炸弹彻底摧毁了。失去的穆源小学让范用魂牵梦绕,1972年他谁也没惊扰,独自一人来到镇江穆源小学,旧时的校舍已片瓦无存,旧时的情景却记忆犹新,回京后他竟依循着记忆,用硬纸片制作了当年穆源的模型,而后郑重地把模型赠送给镇江市穆源小学,把模型安放在了该校的新大楼里。
120 评论

美食界女王

《原子与宇宙(全彩)》(【美】《科学新闻》杂志社(Science News))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密码:5tb2书名:原子与宇宙(全彩)作者:【美】《科学新闻》杂志社(Science News)译者:杨冰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7页数:428内容简介:《原子与宇宙(全彩)》内容简介:电子工业出版社与美国科学与公众协会(The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及其出版的《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倾力合作,陆续推出《科学新探索》丛书,《原子与宇宙》正是该丛书的第二本书。本书不仅介绍了人类探索广阔的宇宙空间的重要发现,而且拉近镜头关注细节,人类力求通过研究基本粒子和作用力来找出它们所揭示的物质及其存在的本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回报。《原子与宇宙》一书的文章均选自近几年《科学新闻》杂志中尤为精彩、受读者欢迎且值得阅读的文章。《科学新闻》杂志是美国专业、全面、及时的科学新闻来源之一。作者简介:美国《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由非营利机构美国科学与公众协会(The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出版,出版地为华盛顿特区。纸质版《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为双周刊,同时开通了每日更新的新闻网站。

153 评论

ShangHaiWendy

王念孙(公元一七四四年~一八三二年),字怀祖,号石臞,世人称石臞先生。江苏高邮县人。清代著名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干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陕西道御史,转吏科给事中(绢:?),最后官至永定河道。王念孙出身于学者官宦之家,祖父王曾禄一生以讲学为业,父亲王安国是雍正进士,官拜吏部尚书,长于经学。王念孙幼承庭训,八岁能属文,十岁学毕群经,旁及各种史籍,被誉为“神童”。干隆二十一年,著名学者戴震来京在王府执教,王念孙和段玉裁均拜戴震为师,研究文学、音韵、训诂,造诣精深。王念孙不仅是一位清正廉洁、勤于国事的官员,更是一位在学术上作出重大贡献、开创一代学风的宗师。他一生勤奋写作、著述宏富。《读书杂志》正编在王念孙生前于嘉庆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二)至道光十一年(公元一八三一年)陆续刊印;余编由其子王引之整理,于道光十二年刊行。

184 评论

相关问答

  • 读书杂志的作者简介

    王念孙(公元一七四四年~一八三二年),字怀祖,号石臞,世人称石臞先生。江苏高邮县人。清代著名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干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安然若水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6
  • 《读者》杂志简介

    是一本相当不错的杂志!《读者》是198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杂志。《读者》杂志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读者》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

    梦溪shuer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读者杂志英文简介

    我大概根据百科的汉语介绍用英文翻译了一下(不是用机器)READERS is a integrated abstract magazine publishe

    善良哒小虾米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6
  • 读书杂志的作者

    《读书》这本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在他的贡献下,《读书》笼络了一批时下中国文化界最忠实的读者,这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julielovecat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9
  • 美术杂志作者简介

    额,,杂志的话我基本不看啊,,但是教画画的书倒是几本挺好的,推荐给你《超级漫画素描技法》《创意素描与插画技法》《动漫秀场》价格都在25~30之间。。。望采纳

    火星的星星 6人参与回答 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