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18

西风华诞
首页 > 论文问答 > 自然辩证法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龙舌兰日出shine

已采纳
自然辩证法——技术时代我们需要科学发展观  --从“松花江污染事件”说起  2005年11月13日13时40分许,地处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101厂)新苯胺装置发生爆炸。爆炸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为确保哈尔滨市区内人民群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区供水管网临时停止供水,哈尔滨因此全市停水四天。随着污染带的移动,沿岸所有城市无不严阵以待,高度戒备。由于污染带将留入俄罗斯,此事甚至使得外交部官员约见俄罗斯驻华大使,希望不会因此影响中俄关系。12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事情还在继续发展。  谁也不曾预料到,在2005年的岁末会出现这么一件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如此关注的大事。它的出现,再一次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身处于技术时代,人类到底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人类到底应当怎样发展?我们到底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发展?  发展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发展的解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从20世纪40年代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观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发展观。  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即“经济增长论”引出的发展观。20世纪40年代,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经济增长论”。经济增长论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在这个时期,由于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如何追赶发达国家,因此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它的核心观点是:①工业化是经济活动的中心;②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标志;③GDP是发展的首要标尺;④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收入分配的改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不能反映技术进步的变化,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福祉。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学术界将这种现象归纳为“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在理论上确认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差异。  第二阶段:发展=经济+自然,即“增长极限论”表达的发展观。20世纪60-70年代,由罗马俱乐部未来学派提出“增长极限论”,警告人类发展必须关注自然。它的主要观点是: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具有几何级数增长的性质,极限为一百年。原因在于地球是有限的,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增长极限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它所表达的发展观尽管过于悲观,但却警告人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角度看待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人类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增长极限论较之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论来说是一种进步,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逐步被世人所接受。然而,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发展=经济+自然+社会,即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研究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这种观点,一是揭示了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二是提出了代际公平发展,满足当代人需要而不削弱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三是提出了代内公平发展,满足本地需要而不能削弱别地的发展需要。  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了人类的代际关系,即这一代与下一代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人类的面前。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换言之,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  第四阶段: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即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第一次把人与自然的联系作为“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但仅仅强调当代与下一代的关系——代际公平、代内公平。而综合发展观认为:发展不但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文化、科技进步、社会转型、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而且包括人的发展。综合发展观强调了各种协调,但没有考虑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  第五阶段: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一阶段是可持续发展观与综合发展观的结合。以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为标志,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  综观国际上发展观经历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内涵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个“人”是指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就是要逐步满足人的多层次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类存在、社会存在、个人存在。三种形态意味着三种需要,作为“类存在”,要有满足生存和延续后代的需要;作为“社会存在”,要有满足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作为“个人存在”,要有满足作为独立的人的个人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据、发展的目的。把满足人的多层次的需要作为发展的目标,不断提高发展的水平。  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这样一个发展目标,完善发展思路,改革发展体制。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解决的是发展价值主体是谁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揭示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全面”——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说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发展,是人的文明的全面发展。  “协调”——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协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经济内部各个方面的协调,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协调”是一种状态,一种“和谐”的状态,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健康,才能持续。“协调”也是一种行为,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式,只有不断地“协调”,经济发展才不会大起大落。  “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公认的,科学发展观。吸收这一重要观点作为自己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本身所必须的。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也曾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良好为标志,以经济增长为主导和保障,鼓励经济持续增长,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层面,主张公平分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主张建立和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其公平性即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包括横向代内公平和纵向代际公平;其持续性,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其共同性要求全球共同面对和配合行动,履行优化人类自下而上环境的共同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建立在现代人机论自然观、系统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哲学基础之上的理论。现代有机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系统价值观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遵循人与自然和揩和环境公正的伦理准则。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只有真正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片面追求高GDP,忽视环境影响,忽视人类本身,只会使得类似哈尔滨停水四天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  当记者问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您是如何看待这次松花江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件的?”省长答:“我想,这一事件本身是偶然的,但其背后存在着必然性。如果不彻底改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观念,这种污染的现象不会是最后一次。”  笔者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302 评论

neil2446326902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阐述自然界辩证法和自然科学辩证法的未完成著作。写于1873—1886年,由10篇论文、169段札记和片断、2个计划草案,共181个部分组成。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在致马克思信中,提出“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思想”,逐一论述了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这封信是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全面的构思,也是他写《自然辩证法》一书的起点。在这封信基础上,恩格斯写了一篇题为《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札记,这是恩格斯开始写《自然辩证法》的第一篇札记,也是他准备写作的第一个提纲。此后在1873—1876年中,写了39篇札记,完成了具有纲领性意义的《导言》。1876—1878年,因批判杜林而中止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反杜林论》完成后继续撰写,至马克思逝世再次中断。恩格斯逝世前不久,曾将有关181篇手稿分成四束,并分别加了标题: 第一束“辩证法和自然科学”,包括127篇较短的札记和片断;第二束“自然研究和辩证法”,收入六篇较长的札记和论文;第三束“自然辩证法”,包括六篇接近完成的论文,其中有著名的《导言》;第四束“数学和自然科学·札记”,有42篇札记和片断。恩格斯逝世后,手稿由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伯恩斯坦掌握。后发表了他列入《自然辩证法》的两篇论文: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1896年《新时代》杂志)、《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1898年《世界新历画报》年鉴)。1925年,苏联首次出版了德文和俄译文对照的手稿,书名为《Natur dialektik》(《自然辩证法》)。1927年德国出版的德文版书名为《Dialektik und Natur》(《辩证法和自然》)。1935年的德文新版又改名为《Dialektik der Natur》(《自然之辩证法》)。后一般名为《自然辩证法》。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这部著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领域,为自然辩证法这一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它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论述了辩证自然观和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自然科学的分类;论述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辩证逻辑问题,论述了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辩证内容,提出了人类起源于劳动的学说;批判了当时在自然科学哲学领域中的生理学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机械论、狭隘经验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等错误理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预见,诸如原子可分、电运动有物质基础、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能重新集结、物理学和化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发展、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可能、非细胞生命的存在,等等。中国出版过五个《自然辩证法》中译本: (1) 杜畏之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2) 郑易里译,北京三联书店1950年版;(3) 曹葆华、于光远、谢宁等译,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4) 编译局据1955年版校订,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5) 于光远主持重新校译和编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自然辩证法》创立了科学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奠定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

217 评论

相关问答

  • 自然辩证法的论文

    自然辩证法——技术时代我们需要科学发展观  --从“松花江污染事件”说起  2005年11月13日13时40分许,地处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101

    L1ttleJuan 1人参与回答 2024-04-27
  • 自然辩证法的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写的,那时还没有计算机软件,你可以从计算机软件所带来的影响用其中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来解释,或用其中的话指出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趋势,

    周小米jiang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

    中国知网 关键字 一搜 出来N多 要会用数据库啊

    Dianping达人0459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写的,那时还没有计算机软件,你可以从计算机软件所带来的影响用其中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来解释,或用其中的话指出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趋势,

    柏林熊77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

    自然辩证法并不具有自主的地位和能力而你的论题也是如此所以,劝你研究点更为根本而现实的问题吧--------------这种表面文章做和不做是没有区别的

    清砖淡瓦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