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4

PaperwizPx
首页 > 论文问答 > 有关政治学概论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蒙宝贝

已采纳
一、三十年改革开放之路  总的说来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具体说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市场化程度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是大起大落还是平稳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极低,各种商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几乎完全由政府管制,市场因素在经济生活中受到极端压抑,计划体制的管制力量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外在的政府干预因素经常冲击正常的经济周期,导致经济多次大起大落。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经济增长?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完善,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也就是1998年年中以来扩大内需的政策,其政策手段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6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政策转向是成功的,理论分析上也站得住脚。扩大内需的政策能使新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征,还在于这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该项政策组合持续达6年之久。2004年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转向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转变是很必要和及时的,避免了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出现,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政策需要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否则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方面有个很好的反面案例,就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财政政策。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积极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考验中国模式  这一轮的经济危机似乎打乱了整个经济周期的波动规律。中国经济一下子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候。但是,三十年来奠定的基础和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会帮助我们挺过这个经济的寒冬。一来市场化的力量还在不断地深化加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弊端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暴露出来,接下来的就是进一步的改革推进市场力量;二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及时性与适度保证了其有效性,经过了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之后,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三十年遗留下很多未解决的问题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而这次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就是放大了这些问题来让国人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清醒过来。低端的出口加工贸易模式让沿海经济失去光泽,暴露出经济发展瓶颈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大量持有美元储备却只能眼看其贬值,意识到中国金融的弱势以及人民币的不对称地位;竭尽全力的促进农村消费来扩大内需,发现城乡差距的巨大……一连串的问题依然存在,而所有这些问题的出路只有一条—继续改革。  三、经济改革深水区  强化市场力量,就是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提高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存在一些严重问题急需解决,主要是各个领域和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不平衡。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三大领域中,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最低。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关键还是要继续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市场力量,通过与旧体制力量的不断反复“搏杀”,市场最终确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尤其是资本市场领域,一定要最大限度淡化其行政性,还资本市场盈利性的本性。  政策组合也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今后一段时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总需求,这几年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扩大投资需求,但是消费需求增长则相对较慢。然而,消费是最终需求,投资增长最终必须得到消费需求的支持,因此,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总需求的调控中,未来相当长时间的重点主要是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因此,今后稳健的财政政策应将重点转向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  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财政政策是大有作为的,最主要的是要发挥财政政策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也应作些调整,前些年过多地依赖财政政策,今后应积极发挥货币政策作用。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是很直接的,例如发展消费信贷,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此必须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而促成货币政策逐渐增强效果,直至淋漓尽致地发挥应有作用,取得与财政政策势均力敌的“显赫”地位。  四、结语  改革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而现在的经济危机背景正是经济改革的天然时机。美国经济通过30年代大危机得到了结构性的调整,奠定了其二战后世界霸主的地位。而八十年代的经济调整,又为其在九十年代的经济神话打下基础。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凤凰涅盘,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继续改革,延续属于中国的经济神话
303 评论

维生素ci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71y9书名:政治学概论作者:孙关宏豆瓣评分:5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8-7页数:320内容简介:《政治学概论》(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政治学概论》(第2版)从分析政治权力、国家政权、国家政体等政治学的最基本范畴人手,探讨了政府职能、政党等其他一些政治学重要范畴的产生、演变及其发展规律,进而阐述了政治参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国际政治等政治现象的表现特征与一般规律。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对政治的理解并不一致,《政治学概论》(第2版)的最大特色在于比较全面地评析了古今中外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关于上述政治学基本范畴所提出的代表性观点,并通过对这些思想观点演变、发展的逻辑性论述,初步反映出政治学这门古老学科形成、发展的基本历程。作者简介:孙关宏,男,1935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政治学理论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有《政治学教程》、《政治学概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企业行政管理》、《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新政治学概要》等著作。其中《政治学概要》获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获1995—1998年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曾主持多项国家社科规划和上海市社科规划研究项目。胡雨春,女,1954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1991—1992年为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访问学者,1997年3—8月为德国吉森大学政治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和企业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参与撰写《新政治学概要》、《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等10余部著作,发表论文多篇。任军锋,男,1971年生于陕西,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美国区域政治、西方政治史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发表“‘农民中国’及其解体”、“现代国家合法性资源及其重构”、 “现代背景下的国族建构”等论文;译著有《半主权的人民》(谢茨施耐德著)、《寡头统治铁律》(罗伯特·米歇尔斯著)等。

270 评论

小梅0429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 古典学关于经济学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在古典经济学形成的。古典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规定是政治经济学之后的基础,因此,探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从古典经济学开始。 研究对象是对某一学科研究、范围的高度概括。它确定学科研究的内容、范围、方向等。确定研究对象的意义在于,它是学科研究的起点。只有确立了的研究对象,才能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系。任一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学科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是由古典经济学完成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最初的确立也是由古典经济学完成的。斯密和李嘉图等人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立,是通过萨伊等人阐述的。萨伊是斯密在法国的阐释者。由于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学专著,不适合于教学,萨伊将其改编成教科书,1803年出版。书名为《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全书由生产、分配、消费三篇构成。此所谓“三分法”。此后,李嘉图的追随者詹姆斯·穆勒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此所谓“四分法”。 人类的经济行为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经济行为的生产力方面或者资源配置问题或者经济运行机制问题;后者表现为经济行为的生产关系方面或者经济制度问题。在古典经济学那里,经济学或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体现两个方面内容的统一即资源配置研究与制度的结合和统一。或者说,古典经济学研究研究资源配置,是在结合经济制度及其演变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的。或者说,古典经济学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一定制度背景下的资源配置或经济运行。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确定受研究任务的制约。从古典经济学以来,经济学或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确定为一定制度背景下的资源配置。但是,在不同的具体任务下,具体对象会有所差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是由其产生的背景和面临的任务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来,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危机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公开化。斗争一开始是自发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为了从理论上武装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方向,需要从经济上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揭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灭亡的。适应这种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以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发出版为标志。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我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人类的经济行为的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和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被叫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这二者的结合叫做生产方式。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上述论述中,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生产方式,但强调生产关系,这是由其所面临的任务决定的。 (三)经济学关于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古典经济学中所包括的制度分析或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随着经济学的发展逐渐消褪。在边际学派那里,古典经济学中所包含的有关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方面的内容被认为是规范的或不可实证的,从而不应该属于经济学研究领域。瓦尔拉斯研究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一般均衡理论的巨著取名《纯粹经济学要义》,就是要表明其研究对象与古典经济学的不同,古典经济学中的“政治”因素被剔除。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自孟克列钦以来的政治经济学传统发生了逆转,经济学研究中的“政治”命运终结了。一是自此以后,研究理论经济学的著作不再冠名为“政治经济学”而是冠名为“经济学”;二是这种似乎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内涵着经济学研究内容、对象和的变化。除了在研究方法上数理方法的大量引用外,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将制度分析的内容割裂出去。虽然马歇尔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似乎是要恢复色诺芬传统:“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P23,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但是,色诺芬传统是无法恢复了,经济学研究正以坚实的步伐偏离古典经济学的轨道。这种偏离或背叛的最明确的证据是1932年来昂内尔·罗宾斯《的性质和意义》中对经济学对象的规定。他说:“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是稀缺手段之间关系来研究的科学。”(来昂内尔·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P20,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从此,在西方经济学领域,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取得了一致的认识。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其多种用途见选择的科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相应被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或者经济运行机制问题。 资源配置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完成的,制度状况必然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产权制度的完善与否就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经济学将古典经济学传统中的制度排除在外,忽视制度的变迁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暴露了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也影响了理论对现实经济运行的解释能力。科斯将这样的经济学称之为“黑板经济学”。 (四)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在我国传统政治经济学那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被确定为“生产关系”或者“生产关系及其”。这种观念,基本上是受斯大林《苏联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和五十年代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而形成并定型的。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导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虚无化、教条化和简单化,经济学研究和教学远远脱离现实。一个经济落后,急需发展生产力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国家,其经济学研究却将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排除在外,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关于今天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遵循传统,二是要反映现实要求。今天政治经济学的直接来源有二: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二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而这二者又都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是研究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研究生产方式但强调生产关系即生产的社会方面;现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制度方面是由其面临的任务决定的,现代经济学抽象掉制度分析是由于其研究市场制度下的资源配置,而市场制度被假定为是稳定的。这两者虽有其合理性也有重大缺陷。因此,遵循传统应该是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反映现实经济活动的要求。我们今天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强调对资源配置的研究是必然的,而且,我国正在处于制度转型和变迁的过程中,制度及其变化对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资源配置不能忽视对制度问题的研究。 根据这两个原则,今天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制度分析和资源配置研究的结合,但强调资源配置方面。尊重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和传统,适应经济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要求,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应当避免单纯研究生产关系和单纯研究资源配置两种极端,而应当是研究一定制度背景下的经济运行,它应当包括生产关系或制度和生产力或资源配置两个方面,而且应当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321 评论

走遍大中华

一,政治观 1,伦理或道德政治观----政治是一种道德活动,甚至是一种最高的道德生活来理解政治 2,政治是法律现象3,政治是争夺权力的斗争 4,政治是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权威性分配说---为社会做出和执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行为或相互交往 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根本问题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二、儒家政治学说 (1)礼治----以礼法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德治----注重道德,发对政令、刑罚 三、道家政治学说 无为而治----用消极无为的手段进行统治,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 四、行为主义方法-----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五、《共产党宣言》政治思想 1,国家是阶级组织 2,阶级斗争史,核心是政权问题 3,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4,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 5,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一、氏族 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通婚的人们的集团,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二、氏族制度特点(1)内部禁止通婚(2)议事会决策组织(3)互助互护义务 三、恩格斯国家起源论断 (1)国家是历史现象(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3)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 四、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 (1)雅典式(2)罗马式(3)德意志式 五、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1)国家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2)公共权力的设立 六、神权论君权神授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七、契约论国家是人们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主权在民观----卢梭认为,国家是人们共同订立契约的结果,国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政治权力的源泉,人民有权利废除不利的契约。 八、暴力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九、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定义 (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2)国家是阶级统治 (3)国家是机器 十、国家权力及其特性 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 (1)强制力的垄断性(2)普遍的约束力(3)主权性 十一、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表现 (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国家机关(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3)赋税制度的确立 十二、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政治条件—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完全消灭 社会条件----社会分工和脑体劳动差别消除 精神条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国际条件----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全人类获得解放 根本条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第三章 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一、中国和西方封建制国家的区别 (1)国家结构——中国是中央集权,西方是分封割据 (2)权力结构——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力制 (3)统治思想——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西方主要借助于宗教信仰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 一、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1)圈地运动(2)奴隶贸易(3)殖民掠夺 二、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政治特征是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方式来统治国家。自由贸易与自由竞争基本实现形式。 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国家阶段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阶段。特2 征是垄断资产阶级取代自由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成为控制和支配社会的阶级,垄断资产阶级的内外部矛盾加深甚至时而激化。工业金融垄断寡头和垄断财团形成垄断资产阶级,并且在资产阶级中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 四、法西斯国家 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五、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1,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2,阶级联盟范围扩大了 3,国家形式单一制,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4,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公有制 2,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 3,基本职能在于发展生产力 4,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2,维护社会主义秩序和稳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4,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272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政治学概论论文

    一,政治观 1,伦理或道德政治观----政治是一种道德活动,甚至是一种最高的道德生活来理解政治 2,政治是法律现象3,政治是争夺权力的斗争 4,政治是管理公共

    小不娃娃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政治学概论相关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面旗帜就是我们要永远高举中国特

    小S妈是顾大厨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政治学概论相关论文选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面旗帜就是我们要永远高举中国特

    燕子060207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政治学概论相关论文格式

    用笔写

    ~凭凑不齐~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政治学概论相关论文题目

    我写的《当代中国安全生产监管问题的政治学分析》,在安全生产方面出现的政治问题,给当代中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政治学应当为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爱上牛肉面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