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5

老李重庆
首页 > 论文问答 > 艺术与审美论文800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长草的燕窝

已采纳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其中积淀着中国独有的文化心理因素在中国古典美术领域,意境不仅是艺术创作原则,同时也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但随着中西艺术的交流与融通,意境一词开始脱离中国艺术的界域,成为评价艺术的普遍性概念这必然存在着一个问题,产生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艺术概念是否可以准确地概括出异质文化的艺术内涵与艺术魅力?具体到美术的意境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西方绘画有没有意境?西方绘画的所谓“意境”又是指什么?既然概念的产生源于特有的文化语境,我们也就试图从意境概念的文化渊源与其所承载的审美内涵出发,谈一下这一问题  一、“意境”的文化渊源  意境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在唐代,但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原则和审美观念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思维模式所孕育、伴生的结晶  从哲学观念上说,意境所蕴涵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虚实相生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易经》中讲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1]即是中国画中所讲的“气韵生动”,这是形成“意境”的关键;老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思想: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对于一切具体事物的关照(感兴)最后都应该进到“道”的关照(感兴)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但是,但有“象”并不能充分体现“道”,因为“象”是有限的,而“道”不仅仅是“有”,而且是“无”(无名,无限性,无规定性)就“道”具有“无”的性质来说,“道”是“妙”[2]在这里“道”是一种超越具体形象之外的,难以言表的感受和领悟,“道”的体验构成意境审美的生命和实质这些古代哲学思想中所体现出的宇宙观与西方形而上的哲学观念有着鲜明的区别前者是在有限中包蕴着无限,后者则是超越有限去追索无限;前者是“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言”,后者则是在数、比例、秩序中感应着宇宙和神的光芒因而前者是实践性的,后者则是思辨性的;前者是主体的,后者则是客体的  作为一个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意境概念的产生得益于中国古代道、玄、释、禅的哲学观念及言、象、意关系的辨析,更直接来源于历代艺术理论中关于意与境、情与景、思与境、意与景关系的论述如南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是以纯境固不足以谓文,纯情亦不足以称美,善为文者,必在情境交融,物我双会之际矣(见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 “或触境以生情,或缘情而布境,或写物即以言情,或物我分而彼此辉映,初无定法,要在研讽之时,体会出之耳”在这两段文字中,刘勰虽未说出“意境”一词的具体概念,但他所提出的“情境交融”的“意象”形态,无疑体现了后来“意境”审美中最一般的美学特征  “意境”作这一个概念形态出现于唐代,这与佛教、禅宗思想的传播、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境”本来是一个佛教中的概念,佛教中把“心”所游旅攀缘者称为“境”“境”有五种,即色、声、臭、味、触五境佛教认为五境都是虚幻的,要破除对这五境的执迷,进入法境,才能得道成佛禅宗的慧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改变了从印度传来的这种思想他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使“境”不再意味着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分裂,不再意味着现象界与本体界的分裂,而是意味着在普通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本体因此,“‘意境’的‘意’不是一般的‘意’,而是‘道’的体现所谓‘意境’,就是在感性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3]  意境概念自产生后,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特别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王国维、宗白华等人对意境概念的界说,使得这一概念突破了艺术体裁和古典艺术、古典审美的限制,具有了现代美学的品格尽管如此,意境概念也并没有脱离中国文化的基座,在与西方文化艺术相为映射中逐渐展示出越来越强烈的魅力之光  二、中西绘画与意境  “艺术作为艺术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门,它就必须同时表现美,把生活内容提高、集中、精粹化,这是它的任务根据这个任务各种艺术因物质条件不同就具有了各种不同的内在规律”[4]中西绘画的物质条件不同,因而其表现手法的内在规律也不相同,无需赘述,但它们却用不同的物质手法创造了同样辉煌的艺术之美,这也是毋庸置疑的艺术所展示的美虽然是跨国界的,然而,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艺术之花所酿蜜的甜美却是不同的从中西的古典美术来看,同样有情有景、有虚有实、有动有静,但传达出来的画境却有着不同的审美特质  1.“虚”“实”结合  中国画家注重“虚实”表现一是受中国古代殊途同归的两大哲学观的影响:孔孟尚实孔子讲“文质彬彬”孟子说“充实之为美”老庄尚“虚”,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但在虚实观上他们却并不矛盾,要么从虚到实,要么从实到虚,最终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虚实结合的神妙意境二是因为中国古代画家特有的的艺术创作观:尚神、尚韵,强调“以形写神”,“真景逼而神境生”;尚空灵虚静,讲“实景清而空景观”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因此,中国画理中有“计白当黑”之说,画面中的留白就是构图的虚,画面的有画与无画处便构成了中国画的“虚实”关系然而这画面中的空白,不是空而无物,却如“于无声处听惊雷”,绘画中的留白高手,会把留白的手法表现得非常优美如水、烟云、天空这些实景,在画中被表现成虚的景色,使画面空灵有致,更能在无华无墨之处表现出景物的虚灵与烟云飘动之美妙感觉这就是中国画独特艺术性的表现  中国画用笔的干、湿、浓、淡,是另一种“虚实”表现手法从字面上看,好像很浅显,而在实践中却是那么深奥莫测画理中讲究“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靠的就是笔墨的变化水、墨、笔法的恰当运用,表现出画面对人视觉的冲击和感受;表现出景物的形态和神韵;表现出了清新洒脱的个人绘画风格  色彩上,中国画家受老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学说的影响玄为黑色所以,中国画虽有“随类赋彩”之说,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以辅墨,笔笔见骨,却是色彩美的基本形式准则中国画的用色不是客观的表现,而是主观情感的表达这是中国绘画色彩的虚实表现  而“西洋文化的主要基础在希腊,西洋绘画的基础也就在希腊的艺术”[5]希腊人因为希腊文明的与众不同,而具有独特的思维倾向:他们将主体与客体相对而立,把自然放在拷问、追究、分析、制造的对象位置上,自己则置于对象之外这种思维倾向表现在绘画中即是:注重对客观物象的真实描绘  因此,西方绘画中也注重“虚实”,但他们的“虚实”主要依据自然规律,以透视、构图的形式来表现西画的透视来自于人的基本视觉规律:近实远虚表现在色彩上:近处明度、纯度高,远处则低;造型上:近处的大,远处的小,近处的清晰,远处的模糊构图中虚实的表现是:主体实,客体虚,客体是为了衬托主体而存在,所以总是被安排在画面的次要位置  西画中,自然光影、云雾也可以被用来进一步强化虚实伦勃朗的《夜巡》就是一个绝好的实例:正午的阳光投射到居于画面中心的人物身上,而城墙的门洞里却光线昏暗,一些人影在黑暗中游曳,光影强化了画面的主体部分,也弱化和消融了次要因素利用“光影”营造的虚实变化,使绘画中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色彩另外,主观用笔也是表现虚实的一个辅助手段  总之,中、西绘画的“虚实”取决于不同的哲学理念、思想意识的影响,并以各自特有的绘画语言呈现所不同的是,中国画的“虚实”是为了追求一种形式的美,是画者的内在气质与气度的表现;而西方绘画的“虚实”是为了营造一种真实的美,是画家对现实的感受以及绘画技巧的体现因此,最终表现的完全是两种感觉,两种美  2.“动”“静”结合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画家认为:“美,只有超越视觉,使心灵和宇宙精神相融为一时,才能得到充分表现”[6]因此,“动”“静”结合成了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特征中国的山水画家喜欢以高远、深远、平远来表现画面的空间变化因为,“远”可以使画者与观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另外,他们还用阴阳起伏、开合照应的构图形式营造一种动势;以潇洒自如,酣畅淋漓,充满人情味,体现着天地万物、生死刚正的个性化线条的组合,暗示着物象的骨格、气局、运动与生命之韵律他们的创作过程是动的山水画,边走边看,边看边画“搜尽奇峰,打草稿”,表现的是一个流动的、奇幻的世界创作的形象也是动的所画的形象大多来之于“目识心记”,表现的是贮藏在心中的活的花草树木,动的鸟、兽、昆虫,形神兼备的各种人物不同地域的山水可以组合在一起,抒发胸中逸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花鸟也可以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传达新的寓意  波兰美学史家塔塔儿凯维奇说,“希腊的艺术家把科学上的追求同审美的追求结合了起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为观众带来主观的快感,而且在于使作品达到客观的完美”[7]西方绘画虽然指向对客体的精确摹写和逼真的再现,但同时也注重画面效果的艺术处理,其中“动静结合”是其追求画面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西方绘画的“动静结合”体现在选景上、构图上、用笔上,以动、静形象的结合,形象与形式的动静搭配,用笔方向的总体趋势来具体表现  中西绘画的“动静结合”均源于对形式美的追求,但中国画的“动静”是画家的心灵以及对人生感悟的体现,而西方绘画的“动静”是为了追求绘画艺术的完美  3.“情”“景”交融  中国的传统哲学理念是以“整体思维”作为认识事物的原则,并且以此形成了中国的“方法论”所以,中国画家以“天人合一”作为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中国绘画注重“情”“景”交融,以“情”入景,以“景”表情中国画的“景”并非实景,而是画家心中的“景”,是表达画家情感的符号语言中国画的形象也几乎被符号化、概念化中国画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其目的也是: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  西方的哲学理念是以“数”的绝对性及“实证”思想作为认识事物的原则,并且以此形成了西方的“方法论”而西方画家,由于受西方哲学理念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反映在绘画上,是绝对的“具象”和绝对的“抽象”  当然,他们也有“情”“景”交融的追求西方画家在对自然进行描摹的过程中,为了表达他们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追求,他们利用视点的位置不同,艺术效果的感觉也不相同这一规律,从不同的视角描绘对象使用仰视,地平线上升,主体物高大、雄伟,给人以神圣感;俯视时,地平线降低,使人在看到空间广阔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平视,则会使我们体味到生活的平静与安宁为了达到“情”“景”交融,西方画家笔下的人物也并非纯粹的真实,而是一种“典型”的汇集另外,西方画家认为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寓意,不同的色调使人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西画的色彩是对自然色彩真实的、概括的表现,也最直接地表达着画家内心体验和情感  总之,中西绘画的“情景交融”都是画家的内心情感通过画面的流露,但所不同的是中国画的情是真实的情,景却是画家心中的景,而非自然之景,西方绘画中“情景”则是真情实景  综上所述,虽然中西绘画都有对意境外在特征追求的表现,但最终却并没有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正如于民先生所说:“境界的达到,走的非‘外通’之路,在形、象上努力,力求逼真;而是将视线内敛,沿着‘内通’之路,或忘形忘我,或穿过形、象、言、音、笔、画,于其外得意”[8]这种内同之路,就是气之审美,他居于意境审美生成的关键和核心西画重写实的特点,虽是满足了画者与观者视觉的渴望,却放弃了挖掘绘画深层动力因素的优长,大概也就是西画具有科学的严谨,极工的匠意,但乏韵味、乏诗情的原因吧因此,西方绘画很难体现出“意境”的真正内涵我们或许可以说,西方的音乐、诗歌有意境,但我们却不能说西方绘画有意境
283 评论

此夏若空820

1.《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3期转载,8000字2.《当代“大地艺术”的自然审美省思》,《哲学动态》2005年第8期,8000字3.《试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5期,8000字,《中国哲学年鉴》摘要转载4.《实践与生命的张力——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着眼》,《人文杂志》2004年第6期,8500字,《中国学术年鉴》摘要转载5.《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04年第9期,6000字《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4年第11期转载6.《“生活的”实践与“实践的”生活——从现象学解读马克思的经典美学文本》,《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10000字,《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年第10期转载7.《美与日常生活:一种现象学关联》,《美学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8000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11期转载9.《从现代汉语反思文学理论的建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6000字10.《深描20世纪中国艺术本体论》,《艺术:视像与后现代思潮》“艺术学”第三辑,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10000字11.《深描20世纪中国艺术文化学》,《民族艺术》2004年第4期,10000字12.《百年中国美学反思的“再反思”两题》,《美与时代》2005年第1期,6000字13.《存在主义东渐与中国生命论美学建构》,《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8000字,《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转载14.《美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哲学年鉴2004~2005》,8500字(第二作者)15.《透视美国流行音乐产业》,《文化产业评论》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0000字16.《论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意蕴》,《河北学刊》2002年第3期,8000字17.《论文化全球化》,《学术论坛》2002年第1期,8000字18.《交往方式的变革——互联网的社会后果》,《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学术文摘卡·哲学》2003年第3期转载,8000字(第二作者)19.《商业设计文化的美学批判》,《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4期,8000字20.《设计应融合“审美自律”与“社会他律”》,《美术观察》2004年第8期,3000字21.《文化相对主义与东方美学建构》,《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9年第11期转载22.《游戏本体、观者参与和存在扩充——伽达默尔现代解释学的艺术真理观》,《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23.《中国绘画审美的“时间意识”》,《东方丛刊》2000年第3期24.《〈活着〉两种——从余华小说到张艺谋电影的审美嬗变》,《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25.《走向多元化的本土文学》,《鸭绿江》2000年第5期。26.《文史古今的“视界融合”》,《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27.《病树前头万木春——评“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史终结论”》,《美术》2002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3年第1期转载28.《巍巍三峡史诗 拳拳爱国深情——记〈三峡史诗〉巨幅通景山水画创作座谈会》,《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3年第2期转载29.《从“伦理实体”到“酒神冲动”——黑格尔与尼采悲剧美学比较》,《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30.《东方视野下的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新世纪价值观——中日学者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1.《重思“人文精神”》,《福建论坛》,2001年第5期(第二作者),《学术文摘卡·哲学》2001年第1期转载32.《文化“精神还乡”的意蕴》,《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6期33.《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审美主义思潮论》,《思想战线》2001年第6期。34.《个人·交互性·社会》,《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增刊35.《“公域交往”与“私域交往”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36.《分析美学在中国》,《中华读书报》2001年37.《网络美育》,《天津日报》1999年7月14日38.《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国哲学年鉴(2001)》,哲学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39.《2004:〈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报》2004年2月20日,1000字40.《美国文化产业何以雄霸全球?:一种文化经济学的透视》,《中国文化报》2004年7月30日,3500字41.《美国文化产业透视》,《今日信息报》2004年8月21日,3000字42.《综合的美感 综合的创新》,《中国文化报》2004年10月26日43.《后现代的一种视域:思想与文化的交锋》,《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7月29日,3000字44.《大学:行走在人文“殿堂”和学习“公司”的夹缝》,《中华读书报》2005年9月21日,3000字45.《大学理念:新旧两种版本》,《民主与科学》2005年第2期,4000字46.《美学研究的本土方法哪去了?》,《文艺报》2005年9月22日,2000字47.《师的“家”和他的“背景”——追忆王朝闻先生》,《艺术评论》2005年第3期,2500字

317 评论

久美雍希

写这个论文要从一下几点出发:首先是自己的对雕塑的感觉,欣赏那种类型的雕塑艺术,及对其艺术内涵的认识。自己的艺术创作受哪些东西的影响,包括时代背景,媒体,艺术形式等。自己的艺术创作主要想表达什么,其内在的生命力源于什么。

143 评论

妞妞love美丽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 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翰林张择端(公元十二世纪),山 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物、楼阁、舟车等。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 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清 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 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 事。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 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 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 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 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 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 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 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 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 交通的会合点。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 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 “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 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 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 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 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它的艺术构思,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方面的重要特点,它不是像西洋画一样,把视点固定于一定的位置上,而是采取“移动透视”或者“散透视”、“不定透视”的 手法来处理构图方式,这种手法更具有灵动性。比如,虹桥上下,既画桥下,有画桥上, 室内室外面面俱到。画家的观察和表现物象的能力和技巧,实在是惊人的,它跳出焦点透视的局限,根据主题的要求和艺术的规律,虚实、节奏巧妙组织画面,并按 照图画的需要,延长或者缩短上下上下左右的距离,更好地表现了画家的创作意图。此外,它也将其广阔的生活画面活壮丽的山河景象,有头有尾地表现出来,充分 地体现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魅力。

161 评论

相关问答

  • 艺术与审美论文800字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 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

    无敌沈阳人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大学艺术与审美论文800字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 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

    哟西小得瑟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艺术与审美论文1000字

    美学(希腊语:αισθητική;英语:Aesthetic)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

    liyaze0102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艺术与审美论文2000字

    什么是美如何提升审美论文如下: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

    布川依夫 1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艺术与审美论文3000字

    一、 初级境界——知美  知美,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审美基本知识。  1.美学基本理论 美学基本理论是对人类审美现象的整体分析和概括,展示了美的世界的全部内

    小可爱mmd22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