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57

沫沫晓七
首页 > 论文问答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入口查询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少女心-

已采纳
根据2014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研究所14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豆制品加工技术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民营经济研究基地、魏源及湘西南文史研究基地;省级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小型风冷柴油机性能提高与优化(负责人:袁文华);校级研究所(14个) 序号 名称 名誉所长 所长 成立时间 1 激光技术研究所 -- 曾阳素 2003年3月 2 材料研究所 曾苏民 宁爱林 2003年3月 3 魏源研究所 蒋建国 华玉明 2003年9月 4 民营经济研究所 唐之享 谭镜星 2003年10月 5 社会哲学与人本工程研究所 -- 陈久 2004年3月 6 电气自动化研究所 -- 刘湘涛 2004年5月 7 数学与计算科学研究所 李经文,成礼智 刘水强 2004年10月 8 生物与化工应用技术研究所 张天晓 赵良忠 2008年9月 9 湘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所 -- 刘淮保 2008年9月 10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 华玉明 2008年9月 11 龙狮文化研究所 曾宝成 肖谋文 2008年9月 12 湘西南民间美术研究所 -- 李巍 2008年9月 13 城市园林研究所 -- 陆步诗 2008年9月 14 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所 曾阳素 陈红 2008年9月 馆藏资源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馆藏图书84万册,电子图书35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余种,学术专业数据库20余个。 学术刊物《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季刊。主要刊载数理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化工、生命地理科学、土木建筑工程、计算机技术及体育等方面学术论文。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79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双月刊。主要刊载魏源及邵阳人文、哲学、法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方面学术论文。
333 评论

笑之典典

邵阳学院学校代码:10547。                                    学院代号的是指:校方自定义的专业代码。主要用于是区分不同的专业层次,方便大学的数据库存储、检索和备份,方便电脑自动程序处理。邵阳学院简介:邵阳学院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是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试点项目单位。                                    邵阳学院创建于1958年(医学类专业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由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邵阳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合并升本而成,2016年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7年,学校新增为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第三批)。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4月15日,学校有教职工4324人,其中正高职称(含教授、主任医师等)216人,副高职称(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等)747人,博士553人(含在读),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有省级优秀研究生教学团队和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0余个。聘请中国工程院士李国杰教授为名誉校长、兼职教授,通过引进和培养并举,建立了“资峰学者”领军人才、学科(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四个层次的人才梯队,汇聚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芙蓉学者、省“百人计划”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121人才工程”专家、湖湘青年英才等116人为代表的高水平梯队式人才集群。科研平台:                                    校园环境根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省级社科研究基地5个、省级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企共建的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各类研究所14个,各类实验室26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示范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科研成果:学生宿舍根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介绍,近5年来,共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887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等教学、科研成果奖150项;发表学术论文5200余篇,有363篇被国际三大权威索引收录;出版学术专著85部。学术交流:根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组织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该校魏源国际学院国际教育项目广受赞誉。2015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学校代码查询方法: 一、《报考指南》 高三毕业班的学生都会由学校统一组织订购《报考指南》这本书,书中全面的介绍了当年各个学校的招生专业、名额、往年录取分数线、学校代码等信息。                                    二、《招生计划》 高考结束后学校会统一发放《招生计划》,这本书里面的信息和《报考指南》差不多,也有关于学校代码等信息的介绍,对于考生来说,可以两本书参照着看,通过多方比较确定最终的报考院校。 三、官网查询 如果考生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考哪个学校,那么就可以登陆到学校官网查询院校代码。此外,考生也可以通过登录省教育考试院校的官网来查询院校代码信息。 专业代码和院校代码区别: 专业代码一般指专业国标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哲学是010101,国际经济与贸易是020102等,一般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院校代码一般指高校国标码,由5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北京大学的院校代码是10001,中国人民大学的是10002等,一般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 考生填报志愿时要按照当年各省普通高等高校招生计划上的院校代号和专业代号来填报,切记不要将招生计划数误认为院校代号,更不要使用往年的旧院校代号或院校国标码,否则会导致志愿无效。

302 评论

草心草心丶

提供一些中日食文化比较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参考。[1]吉牧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1)[2]梁爱露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差异[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3]郑雅珂浅谈中日的饮食文化[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2)[4]方海燕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4)[5]仓石厚子中日饮食文化比较──兼论消费与经济观念[J]现代日本经济,1997,(06)[6]日本的饮食文化[J]健身科学,2004,(12)[7]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8]宋淑运中日待客与饮食文化差异趣谈[J]海内与海外,2004,(09)[9]李直中日饮食文化比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5)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82 评论

阿满思密达

一,饮食观念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营养,中国人注重美味。 二,饮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侧重交谊,中国人注重气氛和愉悦。 三,饮食习惯不同,比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中国人习惯用筷子 四,饮食环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致,中国人注重排场 五,饮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 以上只是概略性的说明,你可以展开论述。 可参照: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242 评论

每天好心情11

邵阳学院是二本啦,但是也有专科和三本的,我们这的艺术设计系也还行,可以看看招生计划,对比这几年的分数。欢迎报考啊,虽然邵阳这个城市比较不发达,没什么玩的,比较偏僻,但是我们今年终于要装空调了,学校一年四级都有盛开的花。但是学姐多说一句,这个大学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但适应了也还行。如果能去好点的城市读书就去吧。祝好

332 评论

唐伯兔吃小白兔

[1] 高曾伟, 高晖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2,(03) [2] 张玉改, 兰贵秋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刍议[J] 商业时代, 2003,(24) [3] 高曾伟, 王志民 论乡村旅游资源[J] 镇江高专学报, 2001,(01) [4] 金学良, 陈常优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录)[J] 人文地理, 1992,(03) [5] 曾天雄, 马昌群 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6] 彭明勇 乡村旅游资源的模糊评价法[J] 职业时空, 2007,(03) [7] 舒象连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散论[J] 旅游研究与实践, 1997,(02) [8] 王静, 方旭红 基于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J] 今日科苑, 2008,(01) [9] 于洪贤, 宋红娟 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03) [10] 刘庆友 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275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