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4

张小电1301
首页 > 论文问答 > 亚洲天然产物杂志审稿周期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熊二的小熊大

已采纳
忍辱负重 铭记历史于德泉,1932年10月22日生于山东省蓬莱县小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祖辈都是农民,家中只有他和姐姐两个孩子。幼年时代正值日军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日军的铁蹄踏遍了每一个村落,属于敌战区的家乡更是没法幸免于难。每隔几天,日本鬼子就会来村里进行扫荡,见人就打、放火烧屋、强取豪夺、无恶不作。当时他的家乡设有秘密抗日根据地,于父也是其中的成员,主要负责八路军金库系统的流通票管理工作。由于所有的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父亲基本白天都在山洞里工作,只有天完全黑下来才回到家中。无数个夜晚,为防鬼子突袭,年幼的于德泉就随爷爷睡在山里的窝棚,晚上时常会被冻醒。1942年,日军进行了拉网式大扫荡,许多八路军都被捕,并遭到残酷地拷打,甚至有的英勇就义。父亲也是他们要逮捕的人之一。于德泉和母亲整天提心吊胆,担心父亲的安危。自小就目睹着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父亲也经常给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和国际反法西斯的政治形势,幼时的于德泉就在心底埋下了抗日救亡的种子。1945年日本投降,于德泉随父亲所在的八路军部队进驻烟台。八路军与人民鱼水般的情谊、军队火热的生活以及父亲强烈的爱国热情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他。 1947年,年仅15岁的于德泉因成绩优异,被老师推荐到胶东军区卫生部所属新华制药厂工作。当时制药的仪器主要是压片机等比较简单的仪器,但可以供应八路军一定的解热镇痛药、消化药等急需药品。后来,国民党大举进攻胶东解放区,药厂被迫停产,进行疏散,他们被迫把机器包装好后埋在山里、沙子里、河里,以备将来有机会使用。随后,于德泉被送到华东军区刚刚创办的华东化工专科学校学习一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于德泉又积极报名参军,但是由于当时医药行业也急缺人才,制药厂希望他从事医药研发工作。日本帝国主义曾发动的细菌战也使他意识到在挽救无数受难平民和受伤军人的生命时医药的重要和宝贵,自此他毅然踏上一条探索科研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征途。全国解放后,他回到新华制药厂工作,平凡的岗位写就不平凡的篇章,执着探索和专注的敬业精神使他曾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两次。1952年,于德泉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教授们的耐心教导、医学实践的积极参与和锻炼、抗美援朝英勇事迹的鼓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鼓舞,他更加深刻的体悟到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他懂得了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于德泉深深的感到自己找到了有力的精神支柱。四年的学习为他后来在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1956年,于德泉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工作(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五十年来,他共完成了60余种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系统地研究了三种藁本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发现四种具明显保肝和免疫抑制成分,完成全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完成了秦 艽、灵芝、连翘等常用中药化学成分基础研究,发现200余种新成分。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化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1967年,正值美国侵占越南期间,疟疾正威胁着东南亚包括中国在内的本不富裕的人民的健康,医科院药物研究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适时联合成立了“523”研究大军,共同揭开了抗击疟原虫的帷幕。于德泉负责从众多采集到的天然药物中筛选出具有抗疟疗效的有效成分。这是一项漫长而需要不断创新的工程。他首先从收集整理医籍、药志入手,并走访各地老中医专家,搜集民间偏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筛选。中央领导人曾亲自对抗疟研究作出指示,这更给抗疟队伍以鼓舞。于德泉带领的研究组夜以继日地对一个个中药药物样品提取有效成分并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先从药用植物常山(有效成分为甲碱和乙碱)对血液中的疟原虫杀伤作用做起,这使耕耘在一线的于德泉和他的同事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常山提取物用在疟疾患者中能迅速杀灭疟原虫以应对疟疾无情的蔓延,但出人意料的是许多患者在服用之后出现了剧烈呕吐现象,这给于德泉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呢?问题出在哪里?可否有解决的方案?为了得出正确的结果,于德泉等忘记个人的安全,悄悄服下药用植物常山的治疗剂量以验证其毒副作用,结果几个小时后开始出现恶心症状,随即剧烈呕吐,而且通过普通方法无法止住。于是,他们连续几天身体不适,不得不在家休养。在刚刚经历了一场“意外”的病痛之后,于德泉立即投身到药用植物常山导致剧烈呕吐原因的机理研究中。于德泉等对常山抗疟有效成分构效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抗疟作用与呕吐是分不开的,这样的结果相当于给药用植物常山判了“死刑”,因为给药剂量一旦达到抗疟的治疗剂量就必然会引起剧烈呕吐的副作用。虽然试验遇到了如此挫折,但是于德泉从未放弃新的天然抗疟药研制的工作,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广东、广西、海南岛等国内众多疟疾疫区。他参与选用鼠和鸡胚作动物实验,使实验动物感染上疟原虫后,抽取鼠血制成血涂片,染色可以见到密密麻麻的疟原虫紫红色斑点,然后,对众多天然植物样品进行一一筛选,终于筛选出一种抗疟有效的中草药——鹰爪根。通过给实验动物一定量的鹰爪根提取物,抽血后镜检可以看到血涂片中的疟原虫明显减少,并观察到鹰爪根对疟原虫的作用类似合成抗疟药氯喹,这是极其振奋人心的结果,曾在现场引起轰动,这相当于在黑暗中又重新点燃了希望的火种。为了证明这个结果并不是“意外”,具有可重复性,于德泉用刚刚采下的鹰爪根重复作实验,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镜检的疟原虫依然生龙活虎,根本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们正面临致命的重创。难道鹰爪根对疟原虫有效仅仅是一次偶然,无数个问号盘旋在于德泉等的头脑中,无数个拦路虎挡在科研前进的道路中。这以后,每—批新采集的鹰爪根得出了如出一辙的结论,对疟原虫没有任何作用。这样的结论在不断地摧毁着希望的火苗,再一次,研究的熊熊烈火跌入了波谷,怎样找到突破口,以成为于德泉等众人面前的——个顽固的堡垒,“523”研究大军正面临—场无声无息的战火。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高峰,科研工作的展开更是难上加难。然而,重重困难没有阻碍于德泉和同事们的信心,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不断对比鹰爪根为什么前后结果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终于发现一个出人意料的关键性“细节”——新采的鹰爪根没有抗疟原虫的作用,而在阴凉处放置·—段时间后的鹰爪根便逐渐具有抗疟原虫的作用,并经反复实验证明阴干的鹰爪根具有杀灭疟原虫的功效。这样的结论令于德泉等困惑重重,为什么新鲜鹰爪根无效,而阴干后便有效呢?义如何解释这样匪夷所思的现象呢?经过反复结构研究中认识到鹰爪根在放置—段时间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离开植物后有些酶仍然有活性,继续催化原有化合物形成了—种新的过氧键——抗疟原虫的活性基团。后来经过证明鹰爪甲索中的确存在过氧键,并证明过氧键是抗疟有效基团。因此,鹰爪根有效成分的研制成功在当时为寻找抗疟药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鹰爪甲素作用功效类似于氯喹,不但使高烧的患者快速退烧, 而且直接杀死疟原虫,达到根治的效果,并通过自己试服证明药的功效。鹰爪过氧键的成功发现,为青蒿素研究提供了—个先例和一定的研究思路,不久,青蒿素(青蒿抗疟有效成分)也被证实具有抗疟原虫的作用,而起关键作用的活性基团同样是过氧键。由于在疟疾防治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于德泉带领的研究组被国家授予先进集体奖。 麝香,乃急救用药,广泛用于近300种中成药,是我国不可或缺的一味常用中药。然而,野麝资源日益匮乏,麝香价格大幅度上升。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保护麝资源,如何保证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保证急救用药,都是亟待考虑的问题。1967年,国务院领导人提出要研制人工麝香,该项目被列为国家攻关课题。于德泉参与该项目总体设计和负责所有化学方面的工作,包括化学成分研究,配方设计,代用品寻找,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研究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天然活性成分代用晶的寻找,从大量样品中筛选出与天然麝香有效成分结构和功效类似的化合物。在历时近20年的时间,于德泉课题组终于研制出与“天然麝香”功效几乎—致的国家—类新药“人工麝香”。人工麝香的研制成功,大大缓解了天然麝香紧缺问题。该项目于1994年正式生产,年产值数亿元,部分缓解天然麝香的紧缺,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离不开当代波谱学技术,于德泉紧跟国际前沿,及时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当时药物研究所和上海药物研究所是国内引领天然药物化学结构鉴定的旗帜。60年代以前,于德泉从事天然药物研究主要依靠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由于化学反应复杂多样,需要反复操作,同时天然药物样品需要量大,而且耗时。60年代以后,随着物理方法不断发展,他积极推动波谱新技术在天然药物成分结构鉴定中的广泛应用,不但样品用量明显减少,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检测时间。波谱新技术中无论是核磁共振、质谱,还是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检测样品仅毫克量水平就可以得出结果,而且大大节约了研究成本。于德泉不无感慨地说:“吗啡的化学结构不很复杂,但是整整花掉了约百年的时间去研究其结构,而且所需样品量需要达到公斤才能得出实验结果。因此,波谱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大大简化了检测手段,节省了时间。”于德泉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测定不同类型的天然药物结构,使完成化学结构鉴定的效率明显提高。时至暮年,于德泉院士还担任《亚洲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英文版)杂志副主编近十年之久,独立完成每期近三十篇稿件的编审工作。每天繁重的审稿工作,他却乐此不彼。谈及自己的工作时,他总是淡然一笑:“多为年轻一代做些服务吧,也为他们参与国际交流,走向世界出点力!”宁静致远。在当今浮躁的都市里,也许正因为心无旁骛,他成果不断。采访中,于院士不断地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干着所有知识分子都应该干的普通工作。”在漫长的人生中,也许正因这份平和的心态,他可以走得比别人更远。
206 评论

匆匆来匆匆走

偏重的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化学 天然产物化学 化学生态学审稿速度 平均 3 个月的审稿周期最年影响因子 104(2009年) 946(2008年) 322(2007年)稿件命中率 投稿平均命中率为 50%天然产物专业杂志主要是天然产物化学,包括植物化学,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转化(少),合成(少),次生代谢产物调空等(少)重结构和生物活性国外人发表相对容易一般5个化合物加活性如果结构好,当然化合物的数量就要求少一般一个化合物是很难中的,除非活性非常好了构型上也有要求,尽量是要绝对构型研究方向: 植物化学 植物分子生物学 天然产物化学投稿周期: 约3个月SCI(2009): 104SCI(2008): 946命中率: 约50%天然产物化学,植物化学的老牌杂志之一,一般3-5个新化合物可以投,新结构要求比JNP低一点,审稿周期比JNP长。具体可以参考

109 评论

小茉莉0906

中国药理学报,中国化学快报,亚洲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研究,有机化学,化学学报,药学学报,天然药物,植物研究,中草药,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成药,时珍国医国药,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云南植物研究,云南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药物分析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海洋药物,中国医药学报,医药导报,解放军药学学报,中药材,中国中药杂志,解放军药学学报,广东药学院学报为你解答,如有帮助请采纳,做任务,谢了

251 评论

相关问答

  • 亚洲天然产物杂志审稿周期

    中国药理学报,中国化学快报,亚洲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研究,有机化学,化学学报,药学学报,天然药物,植物研究,中草药,天然产物研究与

    燕若雪0211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

    成都市药学会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委会委员, 《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英文)、《中国药学》(英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和《云南植物研究》编委

    Tracy猪猪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投稿

    是的

    一见卿心711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封面

    我的一篇文章也是刊在08年的增刊上,当初编辑部说是被维普收录的,可是至今也不能在维普上查到,而且,他们自已的网站上也不能查到,以至于接下来我的研究论文要参考它时

    宝宝晨123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是SCI吗

    不是,SCI期刊全称Science Citation Index,里面搜罗了上千种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

    杨梅的果实000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