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2

静婷雅香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研究方向有哪些专业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icole20041414

已采纳
隔热觉得还是区域与人口发展吧,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区域发展了,而且以目前的角度来看,研究区域经济也是经济发展趋势。国家规划都是中原经济区,什么什么发展区啊,都是区域经济学
185 评论

阿波罗三下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设立以来,在学科建设、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也为本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学科现状 1997年,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被正式列入研究生专业目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全国高校博士(硕士)点已经得到了增加,在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学科评议过程中,不仅新增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硕士)点的数量,而且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使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同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很多优秀毕业生已经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门新兴学科的成长和成熟总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任务远未完成,目前学术界对该学科的许多问题,甚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学术前沿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十分突出。2004年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能源等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分别不及世界人均水平三分之一,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总量日趋逼近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的最大限度,而且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浪费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人口膨胀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围绕上述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基础理论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设立已经有八年多的时间,该学科基础理论仍很不完善,还存在很多有争议的地方,特别是将人口、资源、环境三个领域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统一起来,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仍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理论创新和突破。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十分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比如,杨云彦主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999年)、杨昌明主编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2002年)、张象枢主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04年)等,这些著作讨论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基础理论等问题。 2.专题性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较广,专题性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许多学者对一些专题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在人力资源、出生婴儿性别比、土地承载力、资源状况、环境评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比如,由"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完成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3年),杨魁孚、田雪原主编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2001年)、陈百明主编的《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200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2004年)等著作。 3.区域性问题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设置上属于理论经济学,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区域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研究较为丰富。比如,《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共10卷,200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系列著作内容分综合报告、省区报告和专题报告三部分。综合报告论述了西北地区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省区部分分别论述了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6省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城镇发展历史概况、城镇发展及用水需求预测、城镇发展战略等;专题部分重点论述了西北地区的苦咸水利用和城镇防洪减灾对策等。另外,以省、市为对象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后,成为各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专家学者在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重要成果。 三、"十一五"期间的重点研究课题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思想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十一五"期间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重点课题包括以下方面: 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涉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多个学科领域,体现了各门科学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需要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完整的基础理论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因此,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建立需要在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关学科贯穿到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 2.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东北地区凭借着相对较好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资源和邻近前苏联的优势,较早建设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目前,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已经基本丧失,环境破坏严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如何避免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需要开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为国家和东北地方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研究西部省份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人口承载力,科学规划人口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与对策研究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受到的资源硬约束越来越突出,只有把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要素,才能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并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如何提高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存量,是确立我国未来优势资源和竞争优势的重要课题。

280 评论

7爷爱美食

就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两个来说,可供你选择的方向会比较少,因为这类的考研都是针对于理论上的东西比较多,即使是考上了相关方向的研究生,那么再就业的选择上就很很少,没有一个特别明朗的就业前途,如果是真的很喜欢这两个方向,可以缩小一下范围来选择。

302 评论

小崔崔shining

第一二差不多,不够经济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就不用想了,除非是一流的经济类院校,否则这个方向纯属打酱油。你的专业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个人口资源主要是为了计划生育国策服务的,环境经济学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因地制宜,保护环境,目前来说国内口号很大,实际作用很小,除了发论文、做规划没有实际用处。建议你想将来很好的就业,从事一些人口资源方面的研究,关键是将人口缩小到人力资源,从宏观得人口转为个体发展,多看看舒尔茨的书,以及一些人力资本方面的经管经典教材。

313 评论

吃货终结者0416

痙ouglas62(站内联系TA)bu jingchang kan ,danshi shi zhongwen hexin qikan ,ruguo neng fa de hua dangrang shi hao le,tibetnamco(站内联系TA)好像是 中国软科学学会的会刊在涉及人口 资源 环境 领域的宏观管理方面论文比较多,而且不少栏目都是有明确协办单位的(类似关系户);论文水平一般,远不如地理学报,也不如地理科学、地理研究这本杂志因为有邓小平的题字,邓楠一直挂编辑委员会主任,山东师范大学对该刊非常重视,编辑部主任好像就是校长兼的。该杂志还有英文版。个人意见,仅供参考。lifediy66(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tibetnamco at 2009-9-9 07:47:好像是 中国软科学学会的会刊在涉及人口 资源 环境 领域的宏观管理方面论文比较多,而且不少栏目都是有明确协办单位的(类似关系户);论文水平一般,远不如地理学报,也不如地理科学、地理研究

187 评论

艾米Amysweety

建议你考是人民大学的环境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成立于2001年11月,是国内少有的集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为一体,综合研究环境问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教学科研机构。 环境学院在创建于1988年的国家重点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及商品学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起来,是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重点投资建设的院系之一。现拥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个博士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食品科学、自然资源管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6个硕士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和环境科学2个本科专业,其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该领域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 发布时间:2007-08-30 08:35:48 作者: 环境科学系成立于2001年10月,是学院建院时的两个系之一。现有一个本科专业、四个硕士点。本科专业为环境科学,四个硕士生专业为环境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食品科学。系主任:宋国君,办公室:010-62512045副系主任:王西琴,办公室:010-82502680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本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宽领域、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环境学院与该专业对应有环境科学、生态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食品科学四个硕士生专业。本专业鼓励学生本科毕业以后在相关研究生专业继续学习深造,也可以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从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普通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大气环境学、水环境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政策、环境经济学等。 环境科学硕士点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研究和技术咨询等工作。主要课程: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环境统计方法与应用、现代生态与环境科学、高等仪器分析、环境监测与实验、大气环境学、水环境学、环境规划方法与案例、环境管理与环境政策研究、生态规划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环境工程原理等。研究方向一:环境规划与管理本方向教师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规划研究,包括水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生态规划等;环境过程研究,包括大气环境过程、水环境过程等;环境管理研究,包括排污许可证研究、环境标准研究,包括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管理规范研究等;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包括环评制度研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师资队伍:柴发合研究员(讲座教授)、宋国君教授、王西琴副教授、李岩副教授、孟伟研究员(兼职教授)、郑炳辉研究员(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二: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主要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食品中的污染物,特别是致癌物、环境激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师资队伍:曾凡刚教授 李洁副教授研究方向三:污染控制技术污水处理系统中公共卫生安全研究;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城市水体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垃圾可持续填埋集成技术研究。师资队伍:张景来教授 郑祥副教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点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年来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重要分支,其应用领域已经远远超过地理学的传统界限。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和系统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掌握现代空间分析技术,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并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级人才。毕业生既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赴海外深造,也可以从事科研、教学、咨询服务和管理工作。主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以及遥感原理与应用,环境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地学信息图谱,城市遥感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源与环境遥感,包括生态遥感、定量遥感、城市遥感、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监测、灾害控制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包括城市信息系统、GIS数据库与环境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地学信息图谱等。师资队伍:李建新副教授 李海萍副教授 王汶副教授 生态学硕士点 本专业研究内容主要针对城市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工程建设与规划等方向领域,应用现代生态学原理,结合国际及国内生态学研究的若干前沿与热点问题,它包括理论、方法、管理与实践等层次,开展广泛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不断充实、完善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内容,同时解决我国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实际问题。 本学科点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科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为生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并形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学与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多学的交叉和渗透,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优势和研究成果积累,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在本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资料,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为了保证生态学科的稳定发展,环境学院于2003年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建立了生态学野外试验站,投资400余万元购置了大批先进科研设备,成为生态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从事湿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研究与教学工作。建立野外实验观测站是提高生态学专业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 食品科学硕士点 本专业设置食品质量研究和食品分析两个研究方向。 食品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为基础,以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流通、消费、环保等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以食品卫生、营养、感官品质等食品质量及其变化、维护、检验、评价等为研究中心,并与现代管理科学、人文科学、市场营销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现代食品科学已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本专业近5年的建设成果主要有: 编写教材3部,专著10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承担部级研究项目15项;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3项;承担联合国研究项目1项。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 发布时间:2007-08-30 08:30:49 作者: 该系主要依托“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该学科1985年起招收环境经济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建立环境经济研究所;1991年建立环境经济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1995年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专业本科生;1996年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环境经济/环境工程双学位生;1997年成为第一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1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评审,成为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目前该系下设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1个本科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管理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个博士研究生专业,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该领域国内高校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培养层次最为齐全的学科点。现该学科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环境经济学与环境政策”、“全球环境问题”和“人口与环境”五个研究方向。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学博士)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广泛的学科交叉,发展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是国家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而设立的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基地。培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学术、政策与产业部门的领导者和骨干。本学科同政府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联系,包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市政府;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委员会、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署;伦敦经济学院、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京都大学、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法国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韩国产业与贸易研究所、韩国环境研究所、日本科技事业振兴团和德国亨里奇波尔基金会。本学科点教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环境政策;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环境政策评估和风险管理;国际环境政策;生物多样性;能源交通领域的环境问题;水质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和体制;环境规划和环境战略规划;工业污染防治;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学硕士)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广泛的学科交叉,发展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是国家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而设立的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基地。培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学术、政策与产业部门的领导者和骨干。本学科同政府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联系,包括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市政府;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委员会、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署;伦敦经济学院、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京都大学、美国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法国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韩国产业与贸易研究所、韩国环境研究所、日本科技事业振兴团和德国亨里奇波尔基金会。本学科点教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环境政策;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环境政策评估和风险管理;国际环境政策;生物多样性;能源交通领域的环境问题;水质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和体制;环境规划和环境战略规划;工业污染防治;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等。 自然资源管理(管理学硕士) 研究内容强调自然资源管理综合研究与公共政策分析,内容涉及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制订、政策评估与政策执行等。 本学科点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管理学科群、经济学科群和环境学科群,以公共管理学、生态学和资源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广泛的学科交叉,研究、建立和发展关于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方法。 本学科点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骨干长期致力于我国资源管理、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教学,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在本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资料,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如《中国生态农业》、《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研究》《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生态学—中国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初探》等,取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队伍。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管理学学士)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现为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经济管理方向)。本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已经形成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与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相结合,紧密联系现实环境与发展问题,注重政策分析和应用实践的专业风格,在国内外教育和学术界树立起良好的声誉。多年来本专业已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得到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熟练运用各种经济分析工具,熟悉环境经济与管理活动规律和政策法规;具备独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参与宏观决策的能力。

113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