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8

金花2015
首页 > 论文问答 > 布依族服饰论文题目有哪些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贪玩欢子

已采纳
想要设计出好的服装不难就是要靠信心只要有信心什么都可以做好相信自己的决定加油支持你
174 评论

氷之世界

有关布依族的研究,一直是我国西南民族研究中比较活跃的领域,近十年发表和出版的论著表明,布依族研究继续向深广方面发展。本文拟就1990年以来关于布依族研究的主要成果分专题综述于后,以展示这一问题研究的新动向。  一、文化和宗教研究  关于布依族文化的研究,是近十年布依族研究中兴起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论著有:王尧主编《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布依族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内容包括布依族的概述、语言文字、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科学技术、教育和体育、生活习俗、婚姻丧葬、传统节日、德行和宗教等等。杨昌儒《现代布依文化二元论》认为:现代布依文化是原始文化与封建文化的二元复合体。该文从布依社会组织结构、布依婚姻制度、布依经济生活以及语言与文字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现代布依二元文化的表现形式。马启龙、王德龙《试论布依族服饰文化》一文,则从服饰与地理环境、服饰与农耕经济、服饰与图腾崇拜、服饰习俗与文化心态、服饰与审美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布依族服饰的产生、功能、意义、内容、形式等文化形态。吴承旺《布依族农耕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一文,认为:布依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布依族文化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方向。布依族以稻作农耕为特色的农业文化,达到今天的文明,经历了从原始群到氏族社会——农奴时代生产方式漫长的演变过程。伍文义《贵州高原布依语反映的地名及其稻作文化》一文,分析了现今布依族地区地名的构成特点,从中指出布依族地区地名反映出浓郁的稻作文化特征。(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第3期,1993年第4期,1998年第2期)。金泰安等《汉、布依两族对饮酒认识的跨文化研究》认为:第一,布依族群体对饮酒持正面态度的人数多于汉族。第二,两族群体对饮酒认识的差异在“饮酒行为认识”和“饮酒量认识”两因子中更明显。由于饮酒认识上两族存在差异,因而导致了两族各具特色的饮酒文化背景。谷因《布依族“六月六”节探源》认为:布依族“六月六”节主要是一个祭祀性节日,它来源于古代传说六月六日为大禹生辰和祭祀禹的风俗。布依族“六月六”节祭祀社神习俗的文化内涵,都可以从古代有关禹的传说中寻觅其根源(上文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1996年第1期)。王芳礼《布依族的铜鼓文化》(《民族》1995年第8期),作者从高超的铸造工艺、用途广泛的乐器、沟通人神的灵物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铜鼓文化的特点。黎汝标《论布依族对古越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1期)一文,从布依名称与稻作文化、布依族对古越人稻作栽培技术的继承与发展、从稻作祭祀到节日文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罗漫《再论布依族与上古夏、越文化的可能联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则探讨了布依族先民与东海古越人和中原夏人的文化联系。此外,论述布依族文化的论文还有:谷因《布依族崇龙文化探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罗世杰《浅谈布依族传统节日的地域特征》(《南风》1991年第4期)、马启忠等《布依族民间信仰的稻耕文化特点》、黎汝标《布依族于栏建筑与稻作文化》(上文均为《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3期)、朱德普《罗平布依族历史文化琐记》(《昆明社科》1994年第4期)等文。  关于布依族宗教的研究。主要论文有:周国茂《布依族摩教三题》一文,从摩与布摩、摩教与摩经、“殡凡经”的产生时代及其发展问题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的摩教。周国炎《布依族摩经古词研究》认为:布依族摩经是一种韵文体裁的、以口头或准书面形式在布依族祭司集团中流传的宗教经典。其中的绝大部分由祭司在丧葬仪式上吟诵,因此又称为丧葬经。该文从布依族摩经及摩经语言、摩经中的部分古词分析等方面对布依族摩经的古词进行了分析研究。伍文义《简论布依族的祭龙仪式与龙崇拜观念》认为:布依族的龙崇拜观念集中表现在传统信仰和传统祭祀礼仪之中,反映了布依族人民企盼“人与自然和谐、林茂粮丰、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古老而纯朴的感情。(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1995年第2期、2000年第3期)。吴晓秋、唐文元《盘江流域布依族丧葬中的铜鼓》(《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2期)认为:在丧葬中,布依族使用的铜鼓仿佛超凡脱俗地有了生命和灵感,亡者通过它安然离去,生者通过它得到慰藉。可见铜鼓在布依人的心目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器物,而是神灵的化身,具有召唤祖先,通告亡魂,传递信息的作用。周国茂《布依族“殡亡”的社会功能》(《南风》1995年第1期)认为,其社会功能主要有:尽孝与宣泄、分痛生死、社会统协、社会伦理教育、社交和娱乐等五个方面。谷因《布依族鱼图腾崇拜溯源》(《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认为:布依族的鱼图腾崇拜遗迹,是古越人鱼图腾崇拜的延续,其源可溯至曾以鱼为图腾的夏族原始先民,这是布依族深层文化具有夏文化因子的又一例证。  二、文学艺术研究  关于布依族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近十年发表和出版的主要论著有:何积全、陈立浩主编《布依族文学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该书分为四编,主要内容有布依族的远古文学、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者还着重介绍了布依文学产生和发展及社会历史背景、布依族文学的分类、特点和历史分期等。韦兴儒等编《布依族摩经文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则对布依族摩经文学的产生、发展、内容等进行了系统介绍。陈立浩、杨华《理想中的英雄群象图——简论布依族传说故事》一文,论述了布依族各种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谷因《简论布依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文,则论述了布依族民间文学中成功地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2001年第2期)。刘开端《布依族谚语: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南风》1997年第4期)认为:布依族谚语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深刻的文化意蕴,表达了布依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充分体现了布依族的民族精神。谷因《布依族神话史诗〈安王和祖王〉与舜、象故事》(《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认为:这两个故事所以甚相类似,是因为本为一同源故事,而布依族历史文化来源则与古代东夷族有关,因此布依族的《安王与祖王》故事,可能是舜象兄弟故事在布依族原始文化中的遗存形式。此外,祝注先《中国少数民族诗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也有专节介绍布依族的诗歌。  关于布依族艺术方面的研究,主要论著有:贵州民委古籍办、黔南州民委编《布依古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全书共776千字,内容包括布依族的造物古歌、风俗古歌、爱情叙事古歌三大部分。李云飞《布依族傩戏探秘》,从布依族丧葬活动中的哑剧《绕棺》、布依族傩戏的发展,接受外来文化后布依族傩戏的演变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存在傩戏的事实。一丁《布依傩与布依析辨——兼谈“布依族傩戏探秘”》,则对李云飞的观点提出质疑:第一,黔西南布依族是有“傩”的,但并未发展成为“傩戏”。第二,布依戏的形成并非是由于“傩”的影响,而是由民间“八音”衍变、发展而成的民间戏曲剧种。桂梅《布依戏侗戏艺术特征探微》,该文就布依戏、侗戏这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桂梅、秦枫《布依戏纵横谈——对布依戏源流沿革的再认识》认为:布依戏产生约有近百年,原断代“三百年”之说不甚准确。(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991年第2期、1992年第1期、第2期)。有关布依族艺术方面的研究论文还有:石尚彬《试论布依族民间说唱的艺术特色》、杨昌儒《布依族对歌文化初探》、贺又宁《布依族情歌语言的审美特征与人的审美意识》(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1999年第2期、2001年第1期)。一丁《布依族民间乐器》《布依族民歌衬腔述略》,陈荣贵、王辉祥《布依族民歌初探》(分别为《南风》1990年第4期、1992年第5期、1997年第6期)。此外,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也有专节介绍布依族的织布舞、刷把舞、铙钹舞、香花舞等。一丁还出版了一本《布依族民间音乐研究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三、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  关于布依族经济发展的研究。王芳礼《略论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认为,加快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应侧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把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与当前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二是充分发挥布依族地区的自然优势,使之变为生产优势。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到布依族地区合作开发,大量引进外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韦启光《布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一文,从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出发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走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布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马启忠、王德龙《布依族地区市场经济机制探讨》一文,则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布依族地区如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伍忠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布依族地区经济的思考》一文,通过对布依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的分析和制约因素的剖析,提出了如何发展布依族地区经济的若干对策。李俊峰、岑红《试论布依族传统生产性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一文,探讨了布依族生产性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并揭示了其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利弊(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992年第4期、1994年第4期、1996年第1期、1997年第1期)。有关布依族经济发展的论著还有:张天路、陈秀英《布依族人口现代化与民族繁荣浅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敖行维《织金布依族与市场经济》、赫广义《加快劳务输出步伐,促进织金布依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两文均为《毕节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陈有升、丘桓兴《苗岭布依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关于布依族科学技术的研究。主要论文有:刘世彬《布依族蜡染起源初探》认为:布依族蜡染起源于古代的文身,是古代骆越族文身习俗延续、外化的产物。因而蜡染也就成了服饰的源头之一。黎汝标《布依族色织布工艺研究》认为:在布依族色织布工艺流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纺纱、练染、编排、织布等四个环节。又在《布依族天文历法探究》中认为,布依族历法的特点有:第一,布依族“多层天地观”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唯物主义思想。第二,布依族的天文谚语和歌谣,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天文思想,同时也是其天文技术的教科书。第三,布依族历法虽以“天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但其谈法、称谓却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其内涵与外延比“天干”更为深广(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1994年第1期、1993年第3期)。巴娄、黄琳《苗、布依、仡佬族民居横向扫描》(《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3期)一文,则有专节介绍布依族民居的建筑、特点和民族特色。  四、民族学调查和语言文字研究  关于布依族的民族学调查研究。主要论著有:高发元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布依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是对罗平鲁布革乡多依村布依族村寨的全面民族学调查,内容包括布依族的历史、人口、经济、家庭婚姻、村民自治、习惯法、文化、教育、宗教、医疗卫生与科技进步等诸方面。杨南丽《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现状的实证研究与思考》认为: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重男轻女思想仍较为突出,但性别价值取向有了一定的转变,即重生男、不嫌女。该文还就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现状提出了四条建议。又在《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文化生活与精神文明建设——以云南罗平多依村布依族调查为例》中认为:多依村布依族目前的农村社区文化不能适应村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鉴于此,建议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强化基层组织的引导职责,以传统的农村家庭功能为依托,努力探索有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发展模式。朱冬《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观现状调查分析》,作者对罗平八大河乡布依族妇女生育现状民族学调查后认为:她们的生育观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非理性的因素(上文分别为《思想战线》1994年第4期、2001年第3期、1999年第2期)。彭雪芳《变迁中的布依村寨——贵州省册亨县巧马镇昔岩布依村寨社会调查》一文,论述了南昆铁路的修建对一个布依族村寨在语言、服饰、居住、宗教、婚姻、观念意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迁。覃敏笑《布依族社会传统文化及其变迁——以普定县为考察个案》认为,该县布依族社会传统文化变迁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稻作文化的传统及变化,手工业及其文化特征,商业及其发展变迁,教育、大学及变化,服饰文化及变迁,居住文化及其变化,婚姻关系及其变化,节日文化、宗教信仰及丧葬习俗等等(上文为《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1999年第3期)。高登荣《一个布依族社区中的文化变迁与保留》(《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认为:云南罗平县八大河村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然而,变迁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内涵的全部丧失,在八大河村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仍然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新旧文化特质并存,是现今八大河村布依族文化的特点。有关布依族民族学调查的论文还有:伍文义《浅谈布依族古代狩猎习俗:平塘县上莫乡专业猎户的个案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关于布依族语言文字的研究。主要论文有:黄伟《试探布依族语言的文化价值》,该文从现行的布依语口语材料出发来透视布依语的文化现象,如历史进程、稻作文化、民俗事象,以及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等。伍文义《布依语与泰国语的语音比较研究》认为:泰语与中国布依语的语音构造特点是两者的元音系统都发展得很好,元音数量很多、辅音很少。该文还就泰语与布依语的对应关系及其语音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1999年第1期)。吴启禄《论布依语动词虚化》认为:布依语中,有一些常用动词,在日常口语和某些语言环境中常有虚化的现象,这是布依语动词的重要特点之一。又在《布依语若干难句、特殊句析疑》中认为:布依语中的难句、特殊句,如果能从语言学知识上予以解释清楚,会对布依语语法的发展史提供某些线索。该文还试析了十个例句(分别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1998年第1期)。论述布依族语言的论文还有:曹广衢《布依语指示代词的弱化用法和语法功能上的特点》、贵州省民委民族语文办公室《布依文试验推行调查总结》(上文为《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1996年第1期)。黄伟《望谟县布依语地名琐谈》(《地名知识》1991年第1期)等文。  五、综合性研究和其他方面研究  关于综合性研究,其主要论著有:王伟等著《布依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是一本民族知识丛书,内容包括布依族的族源、经济、人口分布、生活习俗、民族风情、文学艺术、革命斗争等。自贵州布依学会编《布依学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一本有关布依族的论文集后,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多集论文集,主要有:贵州布依学会等编《布依学研究之二》,该书主要收录有关布依族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及历史、语言、民俗文化及医学方面的文章48篇。贵州布依学会、黔西南州民委编《布依学研究之三》,该书是有关布依族“南笼起义”的专题论文集。贵州布依学会、安顺地区民委编《布依学研究之四》,该书收录了有关布依族的教育、族源、行政管理,以及经济、人口、旅游、法制建设等方面的论文41篇。贵州布依学会、六盘水市民委编《布依学研究之五》,该书收录了有关布依族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布依族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56篇,贵州布依学会、中共毕节地委统战部编《布依学研究之六》,该书是一本有关布依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文化研究的论文集(上书分别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1993年版、1995年版、1997年版、1998年版)。此外,云南省罗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罗平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了布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分布、医疗卫生等等。  关于布依族其他方面研究。主要论文有:王国勇《布依族传统议榔组织对当今乡村建设的意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认为:布依族传统议榔组织在组织管理、决策中的民主、平等思想;“做官要为百姓苦”的公仆意识;生产、管理中的求是务实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政治精神;“人间祖国亲”的政治认同等都对现在的村民委员会建设有着极大的参考借鉴价值。赵一君《布依族第一位有史可考的教育家——莫一俦》(《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明清两代由于比较重视贵州的民族教育,因此,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人才,在教育方面,尤以布依族莫一俦最为突出。该文着重介绍了莫一俦对贵州民族教育的贡献。伍文义《简论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一文,则论述了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其对布依族发展的重要作用。龙平久《浅释布依族建筑的精神寓意》(《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一文,从传说的宇宙自然观对住宅建筑的影响、宗教观念与建筑群落的室内空间结构及其功用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建筑的精神寓意。黎汝标、梁朝文《布依地区类型分析》(《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6期)认为:布依族地区记录了布依族先民繁衍的遗迹,再现了布依族某些习俗的由来及其信仰。同时,它又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陈立浩《论布依族的风物传说》认为:有关布依族风物的传说,一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二是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鲜明的传奇性。韦启光《布依族的民族精神》认为:布依族具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有高度重视人的作用的人本主义精神。民主、平等思想。求是务实精神。重视群体协和的贵和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等。雷广正、伍文义《布依族爱国人士王海平述评》认为:王海平从一个爱国民主人士成长为一个革命者,是我党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光辉胜利。王鸣明《浅谈布依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哲学思想》一文,对布依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具体体现出的自然观道德观、进行了分析,从中可窥布依族哲学思想之一斑(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995年第3期、1997年第3期、2001年第4期)。黄争流《布依族妇女服饰与审美》(《南风》1990年第2期)一文,从服饰格局与气候特征、服饰颜色与年龄、花纹图案与审美情趣等三方面,论述了贞丰布依族服饰不同的格局,色彩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妇女的审美情趣。有关布依族其他方面的研究论文还有:杨宗丽《从布依族的良风美俗看其伦理道德观》(《道德与文明》1990年第3期)、韦正江《试论布依族的道德观》(《南风》1991年第4期)、颜勇《论“南笼起义”历史背景经验教训及意义》(《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吴承旺《从自然崇拜到生态意识:浅谈布依族的生存智慧》(《理论与当代》1997年第8期)、周国炎《“越、濮、僚、夷、仲”与现代布依族称关系试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罗漫《布依族族名、族源与文化丛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等文。关于布依族族源的研究,由于有的同志已作了综述,因此本文就未作涉及,见谷因《布依族族源研究综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一文。

270 评论

雅婷0302

傣族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 傣族男子服饰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编辑本段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 傣族女子服饰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年轻女子服饰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城镇傣女多戴胸罩),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长,显出亭亭玉立的苗条身姿。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景颇族,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 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蔑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景颇族有“景颇”、“载瓦”、“浪峨”、“腊期”、“布拉”等五种自称。服装的颜色以黑、白、红三色为主调,黄、绿、蓝、棕、紫等颜色作搭配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浓重、搭配和谐。传统上,景颇族的纺织材料主要用棉花、羊毛、麻等,用手捻成线,然后再织成布。用树叶子和其它天然植物原料进行加工制成染料。饰物以银器为主,其它有藤制和草编的配饰物。 景颇族人平时的装束很普通,男子与汉族人的穿着没有什么区别,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短而宽。只有部分老年人还穿大襟上衣和宽松肥大的裤子,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苗族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苗族服饰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但都保持一种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传统。服饰用料则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苗族男子的装束则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我们所说的苗族服装的款式多样,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节日盛装或者叫礼服。苗族服装按地域可分为五种型制: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种。黔东南苗族服饰: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都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上衣有大领对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长短不一,佩戴各式围腰和绑腿。发髻也有较大差异。黔东南苗族服饰大约有30多种款式。黔中南苗族服饰:主要流行于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安顺、平塘、罗甸,云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广西隆林等地。其特点是以黑、白、蓝色线绣衣裙或蜡染。大领对襟开,百褶裙,包头帕或头巾,髻发。黔中南苗族服饰有5种款式。川黔滇苗族服饰: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东北、桂西北以及云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饰色彩较浅,蜡染工艺普遍。服饰和发型多种多样。湘西苗族服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阳、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头帕和变型式样,服饰亦有8种。海南苗族服饰:由于海南苗族受当地黎族服饰的影响,苗女穿右偏襟长及膝部的长衫,仅一扣,无领,蜡染短裙,以黑、红色为主,花纹较少,束发,包一绣图案花纹的头巾,外面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帕,套上一条红带子垂在背后,显出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的非常不同。布依族 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包头巾,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179 评论

bigsunsun001

简单的说就是品质监控部门的质检员,主要工作就是检查成品的品质,每个公司的产品检验标注不同,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检验标准。不同于半成品的检验,成品检验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具体的条件还真不好说,这个职位按照普遍的水准来说属于蓝领阶层(当然除了一些大型公司的或者奢侈品品牌),学历要求不会很高,无色盲色弱,会操作公软件的应该问题都不大吧。以上回答是按照本人所接触到的相关从业人员的情况为基准。

300 评论

相关问答

  • 布依族服饰论文题目有哪些

    简单的说就是品质监控部门的质检员,主要工作就是检查成品的品质,每个公司的产品检验标注不同,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检验标准。不同于半成品的检验,成品检验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天地为凭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7
  • 布依族服饰论文题目

    我是不知道啦!嘿嘿,

    人到中年156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7
  • 关于布依族服饰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傣族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 傣族男子服饰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

    tarrinbiubiubiu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布依族服饰特点研究论文题目有哪些

    在衣服上刺绣,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用银手镯、耳环、项链等装饰品。惠水县和长顺县的妇女穿着大胸短裤和绣花围兜裤子,头上盖着格子布和手帕。在华西区,姑娘们的衣服和

    吃生鱼片的猫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8
  • 布依族服饰论文题目大全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

    香雪海Jackie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