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8

北京大妞轩儿
首页 > 论文问答 >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的主编是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uijing217

已采纳
2004年125、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调查,《当代教育论坛》,110-5。126、思茅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分析,《职业技术教育》,19-21★,127、社区安定,教育为先——欧文的教育实验,《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04-8★128、1948-2002年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研究,《统计研究》,61-2★,。129、值得思索的瑞士幼儿教育,《当代幼教》,26130、近50年日本社会教育经费及其使用效果,《学术研究》,122-4★。131、印度的职业教育(2作者),《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6-7,132、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2作者),《医学教育探索》,9-11133、晚清沈葆桢的留学教育思想(2作者),《乐山师院学报》,。134、酉阳清溪村职业教育调查,《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11,。135、宪法修改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分析(2作者),《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136、关于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与人才培养论坛,10-1,西南师大137、当代美国私立高等教育透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67-70,。138、战后日本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世界职业技术教育》,9-11139、1948-2002年日本幼儿园发展,《上海教育科研》,78-9★。140、美国的“一师校”,《外国中小学教育》,45-6★,。141、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高管专供信息·教育版》,37-8142、1870年以前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史研究》,72-全文见万方数据网。143、城市形象工程应该改为教育工程,《高管专供信息·教育版》,22-3;《教育情报参考》,全文见万维网。144、对一个贫困生20年教育状况的透视,《西南教育论丛》,43-9145、美国家庭学校的利弊分析,《民办高等教育研究》,50-2。146、外国教育史(光盘版)ISBN7-900662-28-6/G48,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47、论性格因素与学习效果,《当代教育论坛》,35-7。148、美国小学教师的学历,《天津教育》,46★。149、日本高中教师竞争激烈,《新华社高管信息·教育版》,32;150、美国私立高校的多样性及原因分析,《现代教育论丛》,32-4,。151、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初探,《西南教育论丛》,90-2152、1955-2000年日本义务教育经费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48-9★,153、中美教育经费投入的数量及体系比较,《外国中小学教育》,15-7★154、日本幼儿园经费情况简介,《早期教育》,20★。155、美国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统计研究》,78-80★。156、从“明星”教师说开去,《上海教育》,07A39★。157、1948-2002年日本高中发展统计研究,《上海教育科研》,32★,全文见CNKI中国期刊网。158、值得注意的德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57-9★,159、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教育研究》,64-9★;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职业技术教育》,47-51;。160、日本高中教师的证书与学历,《外国中小学教育》,48★。161、《国外教育发展》网络课程建设,徐辉、刘新科、陈坚、杨晓萍、周谊,第486项,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二等奖19:53 2005-10-19162、腾冲县和顺镇职业教育调查,《楚雄师范学院学报》,61-7,72,。163、教育改革中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第二届世界比较教育论坛22-24,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164、拒绝教育资源的“不和谐”(2作者),《教育与职业》,82-3★。165、统计数字下的美国农业教育,《教育与职业》,91-2★。166、外国教育实验史·欧文培育新人的教育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155-80,书实到31167、1948-2002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统计研究,《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168、日本各级毕业生就职率研究,《中国统计》,48-49★。169、移动教室处处学,《上海教育》,38★。170、论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冲突,《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91-3171、英、美两国特色学校初探(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24-7。172、令人惊讶的美国在职成人教育,《成人教育》,95-6★。173、瑞士教育的特色,《教育与职业》,88-9★。174、美国公立中学9-12年级教师情况,《上海教育科研》,23-4★。175、试论英国公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14-6。176、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2作者),《中国家庭教育》,22-4177、美国中学教师网络学习团体及其启示(2作者),《基础教育参考》,19-21,。178、美国小学的不分年级教育(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41-3★。179、国外热门职业:中小学教师,《师资建设》,20-21180、论教育交流与国家发展,比较教育13届年会,上海师大,22-2418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情况的几点国际比较,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南京师大,8-9;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国际比较,《统计研究》,78-82。182、论中职实习指导老师队伍建设(2作者),《文教资料》,153-4。183、特色学校的底蕴(2作者),《山西教育》(综合版), 。184、巴西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2作者),《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85、中德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比较(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26-全文见维普网。186、美国幼儿教师概况(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61-2★187、中美中小学优生评定标准之比较(2作者),《基础教育参考》,41-2188、中美职业课教师学历比较,《师资建设》,64-5189、从美国的“隔离但平等”的判决看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34-6★190、谁应该接受职业教育(2作者),《民办教育新观察》,54-9191、兼职教师——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师资(2作者),《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期  192、成人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2作者),当代教育研究,2007(3):14-5;人大复印《成人教育学刊》,2007(6):49-50,58  193、日本幼儿园的移动教室,《早期教育》2007年9期32-3★194、美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TNE)述评(2作者),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9期5-8  195、美国特许学校的契约精神(2作者),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6月  196、美日两国职业人教育及启示(2作者),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6月  197、论打工热背景下如何给教师减负(2作者), 《中国教育与教学》2007年8期  198、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探析(2作者), 《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0期; 《继续教育》2007年11期★  199、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必要性问题的探究(2作者), 《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增刊108-9★  200、多样化听写策略在初三英语总复习中的实践(2作者), 中央教科所《教育文摘周报》社、北京三面向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7-8201、中等职业教育能削弱吗(2作者), 《职教论坛》2007年12月下28-9  2008年  202、日本幼儿园的男教师, 《早期教育》2008年1期30★  203、优化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语言(2作者),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期92-4  204、德国农业教育现状及其启示(2作者), 《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3期102-3  205、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重庆出版社,4:1-289  206、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2作者),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2期22-4  207、澳大利亚多元化高考制度初探——以新州的HSC考试为例(2作者), 《江西教育》2007(Z2)80-1  208、正规化:边远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必由之路,《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5期72-4  209、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调查(2作者) ,《教育与职业》,2008年28期(10月上)43-4  210、美国的家庭学校(2作者),《科教文汇》2008年9月上期31211、澳大利亚新州高中毕业证书考试探析(2作者)《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12期 周谊2009年科研成果2009-1-1 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现状调查 教育与职业 周谊2009-02-15 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调查与理性思考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易全勇 周谊2009-06-15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教育探索 赖炳根 周谊2009-03-25 近代中国的性教育思潮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马小敏 周谊2009-09-20 双元制模式下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以重庆永川职教城为例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陈远远 周谊2009-07-14 职业义务教育事关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 周谊2009-09-01 1870年以前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 周谊2009-09-01 外国教育史研究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 周谊2009-09-01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失败的原因探析——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比较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陈利 周谊2009-09-01 管学宣在云南丽江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 周谊2009-3-6 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重庆政协报 周谊2009-7-17 从国际比较看大学生就业 重庆政协报 周谊周谊2010年科研成果2010.01.15 高职院校薪酬目标的制定与激励模型构建研究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李勇;周谊;韩兰娟2010.07.11 九省市免费中职教育政策特色及发展走向探析 教育与职业 陈远远;周谊2010.08.08 实施免费中职教育的政策导向及未来发展走向 职业教育研究 陈远远;周谊2010.07.20 高职院校教师内在薪酬激励对策调查研究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韩兰娟2010.05.28 美国中部地区农村教师培养举措及启示 教育与考试 徐欣;周谊2010.08.01 真正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办法 教育与职业 周谊21 挪威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及财政投入简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楚海莲、周谊27 兼职教师——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师资 江苏教育 张翠琴、周谊 转型时期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及特点研究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刘小竹 高职院校教师内在薪酬激励调查研究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勇;周谊;韩兰娟12 澳大利亚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影响因素探析 职教论坛 刘其晴、周谊15 挪威高中阶段职教师资的培养研究及其启示 职教论坛 楚海莲、周谊18 澳大利亚2004-2010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家战略评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刘其晴、周谊25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教师专业发展框架评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刘其晴、周谊
155 评论

粒粒soso

一、专著1、《殷墟甲骨断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2、《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李学勤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3、《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月。4、 《文子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7月。二、工具书1、《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2、《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主编,本人参加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84年出版。3、《甲骨金文字典》(与常正光,方述鑫合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三、论文1、《卜辞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 2、《释小甲》,四川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1982年5月。3、《也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期。4、《嘉鼎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1983年11月。5、《小屯乙十一基址与M238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6、《“非王卜辞”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7、《殷墟甲骨断代与殷墟考古》《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四十四辑,1989年。8、《宾组卜辞的时代分析》,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6月。9、《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与李学勤合作),《中原文物》1990年3期。10、《殷墟地层与甲骨分期》(与李学勤合作),《文博》1990年6期。11、《徐中舒先生传略》,《成都文物》1991年第1期。12、《屯南2384甲骨与历组卜辞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13、《 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14、《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1期。15、《宜侯夨簋与吴文化》,《炎黄文化研究》1995年第2辑。16、《殷代卜法新探》,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17、《从“上甲廿示”卜辞看历组卜辞的时代》,罗世烈主编:《先秦史与巴蜀文化论集》,历史教学社,1995年10月。18、《也谈子犯编钟的“五月初吉丁未”》 ,《中国文物报》1996年2月11日,第三版。19、《司徒逼簋考释及相关问题》,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20、《安阳小屯东南灰坑55H1的绝对年代》,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21、《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22、《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23、《周公摄政考》,《文史》第45辑,中华书局,1998年9月。24、《国学大师徐中舒先生》,《文史知识》1998年第10期。25、《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10月。26、《高山仰止》,《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27、《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28、《关于西周金文月相的一点意见》,《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2期(夏之卷)。29、《也论新出虎簋盖的年代》,《文物》1999年第6期。30、《指事说》,《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殷代日界小议》,《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32、 《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33、《新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34、《西周铜簋年代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35、《伯懋父考》,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编:《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6、《历组卜辞“日月有食”“日、月有 ”卜骨的时代位序》,《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37、《历组卜辞补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38、《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7月。39、《晋侯苏钟年代浅议》,上海博物馆编:《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7月。40、《班簋补论》,文集编委会编:《追寻中华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41、《西周金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42、《周初的殷代遗民》,《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43、《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44、《西周金文中的“贾”》,《考古》2003年第2期。45、《〈尚书〉研究的新成果》,《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46、《宾组卜辞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47、《读楚简随记》,《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6期。48、《读〈战国楚竹书﹙一﹚〉随记三则》,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81–82页。49、《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50、《六帝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51、《逨器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博物馆主办:《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52、《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53、《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铜方鼎笔谈》,《文物》2005年第10期。54、《上博简〈民之父母〉对读〈礼记·孔子闲居〉》,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55、《三门峡虢季墓新考》,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2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98—201页。56、《虢国东迁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57、《上博竹书〈孔子诗论〉札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58、《东周青铜盆、盏、敦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2期。59、《〈孔子诗论〉随记二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60、《〈郭店楚简〉札记四则》,《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61、《觉公簋年代管见》,《考古》2008年第10期。62、《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札记》,《语文知识》2009年第2期。63、《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知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15页。

289 评论

飞云纵览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 社会同情与公民形像等[1]石中英, 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石中英, 20世纪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回顾与讨论[J] 教育学报,2011,(6)[3]石中英, 交易还是赠予?——关于一个价值教育案例的理论思考[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4]石中英, 全球化时代的教师同情心及其培育[J] 教育研究,2010,(9)[5]石中英, 谈谈育人为本[J] 教育科学论坛,2010,(6)[6]石中英, 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 人民教育,2010,(8)[7]石中英, 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 教育文化论坛,2010,(2)[8]石中英, 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9]石中英,程从柱, 尼采“精神三重境界”思想的教育学意蕴[J] 皖西学院学报,2009,(6)[10]郭海燕,石中英,王远,魏遵峰,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与反思[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11]石中英, 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12]石中英, “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J] 教育研究,2009,(9)[13]程从柱,石中英 论尼采的历史教育观[C]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14]石中英, 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成长的摇篮[J] 中国教育学刊,2009,(8)[15]石中英, 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文性[J]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6]石中英,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7]伊斯雷尔·谢弗勒,石中英,涂元玲, 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4)[18]石中英, 和平教育的哲学思考——学习池田大作先生有关和平思想的体会[J] 中国教育学刊,2009,(3)[19]石中英, 论学校的价值[J] 中小学管理,2009,(1)[20]石中英, 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 中国民族教育,2009,(1)[21]伊斯雷尔·谢弗勒,石中英,涂元玲, 学习的能动性是一种特别的潜能[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22]石中英, 论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J] 中小学管理,2008,(10)[23]石中英,张夏青, 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4]石中英, 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 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石中英, 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8)[26]石中英, 交换还是赠与?——浅谈市场经济时代中小学生的价值教育[J] 基础教育,2008,(6)[27]石中英,张夏青, 当代国外发展理论述评[J] 学术界,2008,(3)[28]石中英, 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9]石中英,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 中国教育学刊,2008,(3)[30]石中英,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公平观[J] 皖西学院学报,2008,(1)[31]石中英, 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32]石中英, 谈谈校长的价值领导力[J] 中小学管理,2007,(7)[33]石中英,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观研究[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34]石中英, 论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35]石中英, 把握难得历史机遇 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第25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考察广东省高等教育报告[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36]石中英,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37]石中英, 石中英:加强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38]李润洲,石中英, 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J] 教育学报,2006,(1)[39]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2006,(1)[40]顾明远,石中英, 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1]石中英, 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J] 教育科学研究,2006,(1)[42]石中英, 教学认识过程中的“错误”问题[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43]石中英, 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J] 人民教育,2005,(24)[44]石中英,余清臣 关怀教育:超越与界限——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45]石中英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J] 教育科学研究,2005,(8)[46]石中英,余清臣 论良心及其可教性[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47]石中英,梁卿 20世纪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批评[J] 教育学报,2005,(1)[48]钱志亮,石中英 农村教育:我们关注什么?[J] 中小学管理,2005,(2)[49]钱志亮,石中英 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路向——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13届年会综述[J] 中国教育学刊,2005,(1)[50]石中英 中庸之道:超越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1]钱志亮,石中英 关注中国农村教育[J] 教育科学,2004,(6)[2]石中英 行动研究本体论假设的再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2004,(4)[3]石中英 论国家文化安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石中英 关注缄默知识 深化教学改革[J] 人民教育,2004,(Z1)[5]石中英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 教育研究,2004,(1)[6]石邦宏,石中英 诚信教育的价值与方法[J] 人民教育,2003,(24)[7]石中英 Learning to be:译法与意义[J] 人民教育,2003,(20)[8]石中英 文化多样性与学校文化建设[J] 教育科学研究,2003,(10)[9]帕特里夏·怀特,保罗·赫斯特,石中英 分析传统与教育哲学:历史的分析[J] 教育研究,2003,(9)[10]石中英 从SARS看人生教育[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3)[11]石中英 教学:一种理性的探险[J] 教育科学研究,2003,(5)[12]石中英 “蜡烛精神”过时了吗?[J] 人民教育,2003,(9)[13]石中英 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14]孟繁华,周洪宇,石中英,叶之红,罗汉书,曾天山,王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教育改革[J] 教育研究,2003,(3)[15]石中英 自由教育三题[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16]石中英 理性的教化与教学的理性化[J] 高教探索,2002,(4)[17]石中英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J] 人民教育,2002,(12)[18]石帮宏,石中英 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19]石中英 关于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2,(5)[20]石中英, 论学生的学习自由[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21]劳凯声,石中英,朱新梅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教育学原理学科[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22]石中英 论教育的民主化[J] 教育科学研究,2002,(8)[23]石中英, 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J] 教师之友,2002,(Z1)[24]石中英 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 教育研究,2002,(6)[25]石中英 20世纪美国教育哲学的发展[J] 比较教育研究,2002,(6)[26]石中英 过程与因素:教育改革问题漫谈[J] 教育科学研究,2002,(4)[27]石中英, 论教育哲学的必要性[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28]石中英 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J] 教育研究,2002,(3)[29]钱志亮,石中英 中青年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基础教育[J] 教育科学,2002,(1)[30]石中英 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论思考[J] 人民教育,2002,(1)[31]石中英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认识论问题[J] 学科教育,2002,(1)[32]石中英 加强教育改革背景和理念研究——对教育改革的理性反思[J] 教育科学研究,2002,(1)[33]石中英, 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教育变革[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34]石中英 20世纪英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前瞻[J] 比较教育研究,2001,(11)[35]石中英 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 教育研究,2001,(8)[36]石中英 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37]石中英 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38]石中英 论蒙田的教育思想[J] 教育科学研究,2001,(6)[39]石中英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40]石中英 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41]石中英 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42]石中英 教育公正与正义理论[J] 现代教育论丛,2001,(2)[43]石中英 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44]石中英, 20世纪中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展望[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5)[45]石中英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0年回顾和展望[J] 高等教育研究,2000,(4)[46]石中英 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47]石中英 思想深刻语言朴实——品《个性教育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48]石中英 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49]石中英 现代教育哲学研究的两个主题[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50]石中英,尚志远 后现代知识状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 教育探索,1999,(2)

274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