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5

Z黑暗中獨舞
首页 > 论文问答 > 计量技术杂志目录设计方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风风一样的自由

已采纳
四、政府知识管理系统实例分析 下面以由苏州欧索软件公司开发的“Bluten政府知识管理平台”③为主导,结合北京俊和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④作实例分析,这两家公司的政府知识管理系统基本上可以代表当前我国政府知识管理系统的现状。 经过归纳可以得到“Bluten政府知识管理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及特点是: 第一个主模块是政务中心,这是系统的主导功能,下设五个子功能: 一是公文管理(发文、收文、档案管理),特点是支持语音录入、手写录入,能实现收发公文流程的自由设置和流程监控;二是事务管理(人事办公事务和财务事务),特点是能够规范和固化行政办公流程,实现各项事务的自助处理;三是日程管理(有多种方式,如邮件提醒、短消息提醒、BP机提醒、电话提醒),特点是按日、周、月显示日程,并可对日程进行公布、存储、查询;四是会议管理(会议室管理、会议通知管理),特点是能与日程管理紧密联系,可进行会议提醒,可进行会议纪要管理;五是邮件管理(电子邮件收发、扩展Web访问)。 第二个主模块是资源中心,下设以下五个子功能:新闻发布、公告发布、政策法规办事指南、其他信息(包括各种交通信息及其共享信息)。第三个主模块是管理中心,能实现无线应用、消息提醒、流程自定义、图形化设计工具、多组织结构、流程监控分析、自定义表单、用户管理、图形化的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 “Bluten政府知识管理平台”代表了当前大部分电子政务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但是,应当说它的政府知识获取、传播共享、利用测评功能不够充分,基本上可以说还是一种办公管理,偏重于政务管理,而不是知识管理和公共服务。 相比之下,俊和在线的一站式电子政务应用解决方案除了具备上表所列的欧索软件中的大部分功能以外,还突出了知识管理功能。该方案基于门户系统与内容管理、虚拟网站集群,以及中间件平台等支撑系统的整合而成,包括“一站式”所必须具备的单点登录、统一认证、应用分布、虚拟站点集群、集中管理功能,同时还包括门户服务通常应具备的搜索引擎、消息引擎、个性化展现、知识导航、应用集成等功能。 从该方案的“一站式信息门户”有“消息沟通”模块,包括分类论坛、在线交流、在线聊天、在线调查、信访管理等功能;“一站式协同办公”平台的办公应用层中的特别有一个“办公协作平台”模块,其中有信息发布、数据文档共享、视频会议、论坛服务、远程办公等功能。事务管理模块中还有“辅助决策”功能等,在此都体现了知识管理的特征。 从上文提出的政府知识管理系统的三大功能需求,到俊和在线的知识管理系统这一阶段,政府的知识管理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知识门户开始形成、协同办公成效显著。但这些系统大多还只是停留在知识的简单获取、传播和利用阶段,需要加强的知识管理功能还有很多:隐性知识的获取难度仍然较大,需要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共享;知识交流的过程基本上还是在对知识的外化,真正内化的很少;对知识培训、推送考虑的也不多;知识贡献较少;也没有良好的知识测评机制。综上所述,当前已有的政府知识管理系统与从理论上设计的理想需求模型还有差距,在实践中,系统设计人员可以参考知识管理的功能需求,从公务员的个人知识管理做起,培养知识分享和交流的组织文化,培育实践社区,确定办公领域中的关键知识,重视信息门户的知识沉淀,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政府的知识管理系统,培养政府创新能力。 ①以外促内,内强则外优——政府、公共事业单位知 识管理的导入.http://www.amteam.org/static/54235.hnn1. [访问日期:2007—2—3】 ② 刘武,朱明富.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探讨.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4):35—37. ③ 苏州欧索软件公司.Bluten知识平台解决方案.http://www.oceanso~:.com.cn/document/knowledge.doc. 【访问日期:2006-12-10】 ④北京俊和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方案:一站式电子政务应用解决方案.http://www.wits.com.cn/wits/news/news_show.asp?id=94&kind= 公司动态&trade=政府信息化.【访问日期:2007—3—9】
283 评论

yyy777777777777777

以下资料仅供参考,根据当地政策性文件,会有所增减:建设工程报送城建档案目录请××建设单位于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到××市城建档案馆报送以下竣工档案。档案验收合格后,发放《建设工程竣工档案验收意见》及《××省建设工程竣工档案合格证》第一部分:工程前期文件 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附件 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意见 计划任务书及批复 建设项目列入年度计划的申报文件 建设项目列入年度计划的批复文件和年度计划项目表 征地、拆迁等审批文件(包括拆迁、补偿等文件) 选址申请及选址规划意见通知书 规划定点文件(包括建筑红线图和道路红线图) 工程方案审批(附方案图)文件 建筑设计的环保、消防、防疫、人防、市政等审批文件 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书 承发包合同或施工合同、协议书、招标、投标、决标、中标等文件 设计合同、勘察合同 监理合同、监理规划、监理大纲、监理实施细则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项目部管理人员名单 与工程有关的会议文件(贯穿全过程)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第二部分:工程竣工验收文件 工程概况表 工程竣工总结 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 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 单位(子单位)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 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核查记录 无使用功能质量通病住宅工程目标责任书 工程质量保修书 各专项(环保、消防、防疫等)验收认可文件及空气监测、结构抽检等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备—2)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备—1) 决算书及审计文件第三部分:施工技术文件一、 建筑与结构工程 图纸会审 设计变更 施工组织设计 开工报告 技术交底 施工日志 原材料(成品)合格证、备案证、试(检)验报告(包括汇总表)原材料合格证、试验报告汇总表工程物资进场报验表材料、设备进场验收记录建设工业产品登记备案汇总表(1) 钢材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2) 焊条(剂)合格证(3) 水泥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4) 砖(砌块)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5) 防水材料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6) 构件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7) 骨料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8) 外加剂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9)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10) 其他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 施工试验记录(1) 土壤试验(2) 砂浆试验(3) 混凝土试验(4) 钢筋焊接试验、焊工操作证(5) 现场预应力混凝土试验(6) 钢筋机械连接试验 施工记录(1) 定位放线(2) 施工测量记录(3) 地基钎探记录(4) 地基处理记录(5) 混凝土工程施工记录(6) 混凝土工程测温记录(7) 结构吊装、预制砼楼板安装记录(8) 现场预应力施工记录(9) 沉降观测记录(10) 通风(烟)道、垃圾道畅通记录(11) 防水工程试验记录(12) 楼地面、坡度检查记录(13) 样板间(墙、分项)工程检查记录(14) 创建无质量通病工程检查记录(15) 质量事故处理记录(16) 新材料、新工艺施工记录(17) 工程分项使用功能检测记录 墙体裂缝情况检查记录 抽气道、烟道、吸排烟道记录 屋面蓄水试验记录 地漏安装、卫生间、阳台地面坡向检查记录 浴间、卫生间蓄水试验记录 顶棚、楼地面裂缝情况检查记录 管内穿线质量检查记录 给水(采暖)管道系统压力试验记录 给水(采暖)管道系统清洗记录 管道通球检验记录 散热器组装后压力试验记录 (排水)管道灌水(雨水)静压试验记录 卫生器具盛水试验记录 普通电气设备安装动态检查记录 电气绝缘电阻测试记录 防雷及电器设备接地电阻测试验收记录 漏电保护开关动态检查表 电器照明试运行记录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1) 土方工程(2) 地基验槽(3) 砖石工程(4) 钢筋混凝土工程(5) 地下防水工程(6) 木结构工程(7) 屋面工程(8) 地面工程(9) 装饰、装修工程(10) 其他 地基基础/主体结构验收记录及抽样检测资料(1) 抽样见证、检测资料(2) 实体工程结构检验资料(3) 基础结构验收记录(4)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验收备案报告(监—1)(5) 主体结构验收记录(6) 主体结构工程质量验收备案报告(监—2) 施工质量验收记录(1) 地基与基础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2) 主体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3) 装饰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4) 屋面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专业分包工程施工技术文件(1) 桩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验收文件(2) 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验收文件(3) 幕墙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验收文件(4)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验收文件(5) 其他(如有支护土方工程、预应力工程、木结构工程等)施工技术文件二、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图纸会审 设计变更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 开工报告 技术交底 施工日志 设备、产品质量合格证、备案证、检验报告(包括汇总表)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施工试验记录 施工记录 施工质量验收记录(1) 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2)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3) 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三、 建筑电气工程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图纸会审 设计变更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 开工报告 技术交底 施工日志 电气设备、材料、产品和半成品质量合格证、备案证、检验报告(包括汇总表)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施工试验记录 施工记录 施工质量验收记录(1) 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2)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3) 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四、 智能建筑工程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图纸会审 设计变更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 开工报告 技术交底 施工日志 设备、材料、产品和半成品质量合格证、备案证、检验报告(包括汇总表)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施工试验记录 施工记录 施工质量验收记录(1) 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2)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3) 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五、 通风与空调工程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图纸会审 设计变更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 开工报告 技术交底 施工日志 设备、材料、产品和半成品质量合格证、备案证、检验报告(包括汇总表)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施工试验记录(1) 制冷、空调水管道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2) 制冷系统的工作性能检测(3) 通风、空调系统调试记录 施工记录 施工质量验收记录(1) 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2)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3) 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六、 电梯工程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图纸会审 设计变更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 开工报告 技术交底 施工日志 设备、材料、产品和半成品质量合格证、备案证、检验报告(包括汇总表)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施工试验记录 施工记录 施工质量验收记录(1)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2)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3)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第四部分:除以上文件材料以外的材料报验和工程报验等监理文件材料第五部分:竣工图一、 建筑竣工图二、 结构竣工图三、 给排水竣工图四、 采暖竣工图五、 电气竣工图六、 通风与空调竣工图第六部分:与工程有关的各种声像材料(注明文字说明、工程名称、地点、时间、施工部位等)及其他材料 资料员,主要是收集、整理工程施工中的各项资料,包括检验批、隐蔽及验收记录、材料及产品合格证备案证和检验报告等,最终要做到工程资料交档案馆存档工作。 我不知你是否还兼做工地实验员,反正我是又做资料整理又跑着实验室,做各种材料检测及试块试压检测等,好累! 至于隐蔽资料,有专门的表格,可下载用电子版打印,一般的资料软件都含有统一表格),当一道工序施工完毕后,需施工单位填写验收记录表格,报监理单位验收,就形成施工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检验批资料。 其实资料员工作也并不复杂,你可以买本规程表格填写及其他资料整理书看看就明白了。也可以跟现场施工人员多学习一下。现在也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 (GB/T50328-200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规程》释疑等资料规范。 各个地方的城建档案馆对资料的归档有不同的要求,单大体还是一样的,你可以到当地档案馆要一份资料存档目录看一看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所有资料大概有那些。本归档内容使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筑工程和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可据实增加或减少检查项目。

328 评论

LiaoL童鞋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自动化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中国图像图形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控制理论与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  等等望采纳!!!

167 评论

鼹鼠大小姐

计算机专业论文: 计量标准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对于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计量标准档案和设备档案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然而,对于档案的管理,大多数单位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却不能实时动态地从档案中获取信息,大量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为提高计量标准档案和设备档案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必须对档案进行网络化、实时化、动态化的管理.实现计量标准和设备信息的高度共享,建立更加高效、快捷的实时化与动态化管理模式。 一、计量标准设备管理系统的 网络化解决方案为实现计量标准和设备档案的实时、动态管理,根据相关法规要求、管理工作需要、检定和校准工作需要,我院设计开发了“计量标准设备管理系统”。为实现信息实时动态共享,系统采用浏览器,月艮务器(B/S)架构,并充分利用.NET技术的优势.采用Ⅳ层体系结构设计思想。系统的整体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的层次结构分为页面文件层、隐藏文件层、数据访问层、数据服务层、存储过程层、数据库表层。这样的设计可使系统的用户界面处理、业务逻辑处理、数据访问处理的层次更加清晰,易于系统的扩展与升级。 二、计量标准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由于计量标准档案和设备档案中涉及的数据信息非常繁杂.而且还要考虑管理方面的各种要求。在对系统进行设计时.特别考虑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JJF1069—2003《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和GB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规定的相关要求。 第二,计量标准档案和设备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与特点。 第三,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及运行速度。 第四,系统的易用性及可操作性。 根据以上设计思路,通过对数据资源进行分解、归类、重新组合,本设计方案将计量标准设备管理系统分为以下四个子系统: 1.设备履历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设备的各种硬件信息及软件信息进行管理。硬件信息包括设备的名称、规格、编号、测量范围、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主要技术指标、制造厂、价格、出厂日期、启用日期、所处状态、设备的组成情况、设备附件明细等:软件信息包括设备检定/校准证书、证书号、检定时间、有效期限、检定结论、溯源单位、所属标准、使用人情况、保管人情况、设备维修明细、设备的供应商明细等信息。 通过对设备信息的分析.将设备履历管理系统分为硬件信息管理和软件信息管理子模块。硬件信息管理包括设备基本信息管理、设备的组成设备管理、设备附件管理:软件信息管理包括设备溯源证书管理、设备使用人与保管人管理、设备供应商管理等功能。 该子系统为每个设备构建一份清晰的履历档案,按照过程管理的要求,记录设备从购进开始直到报废整个生存周期内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包括设备的使用、维修、溯源、保管等事件。 由于大型设备经常是成套存在,由若干个设备组成,还有可能需要许多附件。而且某些大型设备的组成设备也可以单独使用.亦需要建立履历档案。所以在设备履历管理子系统中,提供了设备的组成设备管理,为设备的组成设备也提供一份履历档案.对大型设备及其组成设备进行综合管理。 2、计量标准档案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以计量标准装置为主线,将其涉及的人员、设备、环境条件、方法、量值溯源、稳定性考核、重复性考核、期间核查等诸多要素贯穿在一起.不但满足了档案管理的需要,还满足了法定的相关要求。计量标准档案所涉及的数据信息更加繁杂,包括计量标准的名称、代码、测量范围、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开展工作需要的环境条件、所用的检定规程/技术规范、计量标准器和配套设备、稳定性考核信息、重复性考核信息、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的有效期、授权开展的项目、到期复查的申请、建标报告、各类作业指导书等。计量标准的设备构成也具有多种形式。有的计量标准只由一台设备构成,有的计量标准则由多台设备构成:还有多个计量标准共用设备的情况发生。当出现共用设备的情况时.设备的更换与报废就必须能够灵活处理,不能由于其中某个计量标准中更换了设备,而影响其他计量标准的工作。 由于该子系统包含的数据资源及数据关系非常复杂,需要对计量标准档案的内容进行重组归类,进行仔细的梳理。在子系统的接口方面.要充分考虑该子系统和设备履历管理子系统以及检定员管理子系统的接E1.以实现子系统之间数据的共享与交互。 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设计思路,将该子系统分成六个子模块.即基本信息管理、设备配置管理、考核与核查管理、开展项目管理、授权证书管理、相关文档管理子模块。 基本信息管理包括标准概况、环境条件、技术资料、保管人、使用人管理;设备配置管理包括计量标准器、配套设备、其他设备管理;考核与核查管理包括计量标准稳定性考核、计量标准重复性考核、标准器稳定性考核、期间核查管理;开展项目管理包括计量行政部门授权开展的项目、实验室认可开展的项目、院内批准开展的校准项目管理;授权证书管理包括计量标准考核证书、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管理:相关文档管理包括建标报告、复查申请书以及各类作业指导书的管理。 3.检定员管理子系统 检定员管理子系统是对从事检定/校准工作的人员进行管理。由于检定员/校准员的工作岗位会有调动.可能会引起其所使用设备或计量标准方面的相关信息发生变化。很多检定员都具有从事多项检定工作的资质,但对于特定的计量标准.必须使用相应的授权检定项目。因此,在该子系统中,不但包括了人员基本信息的管理(如检定员证号、检定员姓名、专业领域等),还要能够管理每个检定员经授权可开展的检定项目信息.以便和设备履历管理子系统和计量标准管理子系统进行交互。 4.查询统计子系统 查询统计子系统是计量标准设备管理系统重要的数据输出端口。所有的人员、设备、计量标准、量值溯源等数据,均要通过查询统计子系统提供给院领导和相关的管理人员与检测人员。如设备的台账统计、设备的送检计划、设备的维修统计、计量标准的考核与核查监控、技术资料查询、电子文档统计查询、开展项目统计、检定员信息查询等。 三、计量标准设备管理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计量标准设备管理系统将过程管理中人员、设备、环境条件、方法、量值溯源等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信息的动态管理;同时还能够满足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中有关法规、规范所规定的要求。该系统对繁杂的数据信息及数据关系进行了梳理,使其成为清晰准确的数据资源。其不但可为院内的资源配置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还可为院领导的管理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实现了设备和计量标准的网络化、透明化、实时化、动态化管理。

204 评论

jewelleryz

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中国早在数年前就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邓小平同志也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强调“共产党人必须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而学术期刊是科技及先进文化的载体,面对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面对信息通讯技术及信息处理现代化方式日臻完善的今天,作为载体的学术期刊就应先行一步,高瞻远瞩这是形势使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最终结果主要表现在发表科技论文、科技成果获奖和取得社会与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科技论文一般指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性论文,它是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科学研究最直接产出形式之一。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效率,特别是论文的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以及科研人员科技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科技论文的定量分析进而对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国内外管理人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尝试,如利用模糊数学模型分析等方法。其中,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文献计量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从定量的角度出发,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通过对文献特征的统计分析,来研究文献体系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和定量管理,进而探讨文献的变化规律和科学管理。近几年来,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情报学以外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标用于科学技术生产效率的评价,使决策者可以对科技研究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简单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例如出版著作数、发表论文数、被引用次数等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部门中作为考核、奖惩、晋升职工的评估依据。这些简单指标的组合,就可以评价大学、研究所、工业公司以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能力。在近10年中,文献计量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各方面更趋成熟,研究层次更趋深入,定量化描述的手段与方法也日益改善。同时寻求更系统全面的数据集合,更现代化的文献数据处理手段,最终有效地指导文献情报工作。近几年来,文献计量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应用研究的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在科技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有关领导部门和研究者的重视。国外对此十分重视,例如,美国、英国、匈牙利、印度等许多国家不仅把文献计量指标作为科学计量学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从管理的高度,认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献计量学应用所必需的大量数据,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我国著名学者赵红洲、蒋国华等人曾经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并以“学术榜”的名义在报纸上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从1987年起,国家科委为了从一个侧面评价我国学科发展、科技投入产出情况及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成就,委托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今改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利用ISI的三套出版物,对我国学者从1983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接着,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信息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从1998年起也逐年出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简称《指标集》)。集内有100多项统计指标,运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有关方法,对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力和影响力及其分布情况从总体上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该书的内容包括:统计源概貌,机构研究计量统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研究计量指标,地区研究计量指标,科技基金计量指标,合作研究计量指标,人才研究计量指标,文献评价计量指标。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连续资助了6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使其研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由于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功能与其它社会评价指标的功能是一致的,而且其研究成果和计量数据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与支持,因而越来越受到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事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这是90年代以来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应用发展的显著特点与趋势之一。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建立的背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建立正规的文献信息计量工具,为应用提供大规模数据的获取渠道和来源,必须依托较为适宜的文献数据库才能进行。目前国内文献计量学研究大多利用SCI为数据源进行统计研究,但在本研究进行项目调研中发现SCI创建时间较短,在可追溯性方面不如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检索工具(如地质学方面有200多年收录史的GeoRef),虽然SCI收录5000多种期刊,但由于其专业覆盖面很广,故每个学科的收录数量都不够。并且SCI对各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各科学间的数据不具备可比性。此外SCI中没有“分类号”一项,不能按学科进行分类检索,因此用它进行某学科的统计就很困难,一些文献统计项目为了用SCI进行各学科综合统计研究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对原始数据重新进行分类等加工、录入,这一点可反映出数据源选定的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计工作的结果和效率。可以认为利用SCI对国内外地球科学进行分学科和领域论文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论文使用的分析测试方法统计分析,论文研究的区域分布统计分析,论文提出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本项目组自行设计并完成了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应用数据库技术和公共查询系统技术实现对地学文献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输出,实现地学文献的信息化管理。(1)系统运行环境:服务器:WINDOWS NT及其以上平台,PIII 800、RAM/256M、Disk/20G;客户机:DINDWOS 9X或WINDOWS NT及其以上平台,PII 350、RAM/64M、Disk/9G;网络:互联网;数据库:MS-SQL 2000。(2)系统结构: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采用了三级B/S体系结构,三层结构包括客户机、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这种方式又称瘦客户机系统,在客户机端没有或者有很少的应用代码。客户机负责数据结果的显示和用户请求的提交。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负责响应和处理用户的请求。而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所有的空间数据和应用程序都放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是提出请求,所有的响应都在服务器端完成。其中,Web服务器位于系统的中间,是原型系统的枢纽与核心部分,是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关键。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前端是Client/Brower,中间是Web Server,后端是Sql Server。图1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应用的结构图(3)系统总体功能:数据库管理:实现数据输入与维护、查询、显示输出等,系统也提供Web环境下的数据管理,数据信息可在远程或本地进行编辑、浏览、维护。系统可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初评估、总评估:依据文献查询结果进行学科、主题、作者、研究单位、研究区域等相关度的统计和分析。数据交换功能:系统可通过转换工具将数据转换为其它标准格式,如2709等国标数据。系统具有完整的桌面管理和帮助系统。(4)系统构成框图(图2)与主要功能图(图3)。图2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的构成框图(5)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环境:在中文WIN2000下利用SQL2000、ULTRADEV、VBSCRIPT进行开发。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数据源选定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建库主要收集和利用《GeoRef检索系统》(以下简称GeoRef)、《中国地质文献库及检索系统》(以下简称GDS)作为数据源,GeoRef是中国地质图书馆在1982年开始引进的美国地质调查所信息中心所建的地学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北美地区自1785 年以来的和世界上其它地区自1933年以来的地质文献,包含了地球科学领域国际上公认的5000余种期刊、会议资料等,总共约220万余条,其收录范围覆盖了地球科学近40 个类目,是目前国际最权威的地质学文献检索数据库。GDS由中国地质图书馆所建,收录1985 年至今的400 余种期刊、专著、论文集和国际会议中文资料,累积文献量达20 余万条,收录范围基本覆盖了地球科学、土地科学等40个类目,是我国地球科学和土地科学研究领域最大型的检索系统,是国内最权威的地质学文献数据库。选取上述两个数据库作为本系统数据源的主要原因是:①GDS的基本结构和选刊原则等诸多方面与GeoRef接轨,建库依据了文献计量学的结果;②两种数据库均有较为严格选刊标准,收录文献的种类较多,即将国家级单位主持的地球科学类专业杂志悉数收录,也将一些地方主办、流通区域有限因而影响较小的地球科学杂志收录;③两种数据库收录时间较长,GeoRef已有200年数据,GDS的数据年限已有近19年,非常适合于我们对多年来地球科学论文情况进行分析;④两种数据库的分类系统设立既遵循了地球科学的学科分类,又是从检索文献的实际需要出发,并且GDS是参考了GeoRef的类目名(表1、表2)。所以根据GeoRef和GDS得到的分析结果应该是代表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水平。不足之处是两种数据库都缺少引文分析。图3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示意图表1 GeoRef数据各学科使用代码列表表2 GDS数据各学科使用代码列表续表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实例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是利用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检索提取科技人员和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数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科技人员群落及研究机构的学术榜的测定;检索提取分类统计数据,进行相关学科的学科体系演变和发展趋势分析。国内研究机构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框架结构中的选项有:题目、作者/单位、刊名、出版社、出版年、卷、页、文献索取号、语言、载体形态、关键词、分类号、文献识别号、记录状态、文献类型、目录级别、文献载体、ISSN号、ISBN号、会议、版次。如想了解我国近年来各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情况,通过系统选择框架结构中“出版年”,输入“年代(1997、1998、…2001)”,检索出各年代收录的全部文献,再选择系统框架结构中的“作者/单位”输入、并通过Excel运算处理,即可得到如下的统计数据(表3)。表3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1997~2001年收录国内研究机构论文数量国内外学科结构统计分析利用国内外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对GeoRef数据库100年、GDS数据库15年期刊论文进行学科的统计分析,数据采集的方法是利用分析系统框架结构中的“分类号”进行检索,GeoRef数据库的检索式:分类号的字段代码、GDS数据库的检索式:选择检索系统框架结构中的“分类号”,输入分类代码,采用上述方法我们采集了国外100年、国内15年的分类数据,编制了国际地质科学体系学科结构的百年演变图及国内地质学科体系学科结构近20年演变图(详见第一章)。中外综合性期刊地学论文对比研究(1)《科学通报》、《中国科学(D辑)》、《Nature》和《Science》的地学学科结构的统计分析《Nature》和《Science》分别是英国和美国主办的世界顶尖的综合性科学杂志,所发表的地学文章一般都反映了地质科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而《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也可以算是我国顶尖的综合性科学杂志,4种杂志的学科结构,反映了近年来地质科学基础和前沿研究领域及其变化趋势。比较4种期刊可知,第四纪地质学方面的论文数都居于其它学科之上,说明近年来对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日趋重视。词频统计结果也表明与其相关的术语出现最多,如“第四纪”、“新生代”、“全新世”等。因为第四纪从时间上离人类活动的历史最近,因此研究第四纪地质、环境、气候变化等,无不与我们人类的生存这个重大问题密切相关。《Science》和《Nature》上关于宇宙地质(或球外地质)的论文排名在前5位,比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上的排名要靠前。球外地质实际上也是一个涉及到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科学问题,当然它还反映了我们对地球起源等根本问题的不懈探索。之所以国内这方面的论文还比较少,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可能与国家经济实力、技术设备水平有关,其次是对人类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从统计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国外两著名期刊上关于经济地质(包括矿产、能源等)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少,而国内两大期刊在油气地质、金属矿床两类论文数量均名列前茅,这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矿产、能源的需求量大有关。另外,地质找矿仍然在我国地质工作中占相当大比重,这方面的成果(论文)也就很多。(2)《Nature》和《Science》国别分布的统计分析从表4、表5可看出,前10位除中国之外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尤其是美国更是遥遥领先,英、法、德为第二梯队,明显落后于美国。这表明只有经济上相对强大了,科技的发展才能得到有力支持。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较快,也很重视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因而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之所以能够跻身前10强,说明我国在地学领域已取得了一些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表4 在《Scienc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数前10位的国家图4反映了过去20多年以来我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地学论文的情况,论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近6年以来迅速攀升,表明我国地学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经受到国际上的重视。表5 在《Natur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数前10位的国家图4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的地学论文数量变化曲线(3)《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Nature》和《Science》机构分布的统计分析对《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Nature》和《Science》4种期刊1996~2001年每一年不同单位发表论文数的多少进行了排序,从图5、图6看,在《Nature》上大学、研究所、国际组织、公司和其他分别占58%、28%、15%、11%、2%;《Science》上大学、研究所、国际组织、公司和其他分别占47%、27%、4%、05%、24%,大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研究所。这与《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情况完全相反(表6、表7)。从表6、表7中可以看出,我国发表地学论文最多的单位是研究所,其次才是大学或学院。按发表论文的多少进行排序的结果表明,中科院地质所、地球物理所及其所属各实验室发表论文数最多,其次为地科院、地震局、海洋局等所属研究所。中科院论文数遥遥领先于其它研究所。大学中学术论文数量较多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同济大学(排名未分先后)。图5《Natur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机构分布图6《Scienc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机构分布表6《中国科学D辑》1996~2001年发表论文作者单位分类统计表7《科学通报》1996~2001年发表论文作者单位分类统计中外期刊地学论文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根据选定的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数据源,采集和分析了16000多个数据,从而对矿物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及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全球变化、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能源地质学、行星与宇宙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地质年代学、地质观测技术等研究学科和领域进行了专题调研,反映了研究领域的变化趋势(详见学科分述部分)。

243 评论

相关问答

  • 计量技术杂志目录设计方案

    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中国早在数年前就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邓小平同志也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强调“共产党人必须是先进文化的

    TVB脑残粉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计量技术杂志目录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八日国家计量局发布)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

    KauluwehiS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7
  • 计量技术杂志目录设计图

    复习导言第一章 安装工程材料考纲要求本章知识架构考点与题型详解考点一:金属材料考点二:非金属材料考点三:高分子材料考点四:复合材料考点五:型材、板材、管材和线材

    danyanpimmwo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计量技术杂志目录

    可以打电话给北大图书馆问,不要从网上随意获取资料,每次变更都很多假目录

    xuexue1535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创意杂志目录设计方案

    任何读过书的人都熟悉目录。据说是有史以来最枯燥的设计元素之一,其本身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老式的用户界面,可以让读者快速的了解一本书。任何

    追梦1区14号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