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0

maggie13050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外交历史小论文2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厦门小鱼网

已采纳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在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对过去30多年外交实践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即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正是由于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新战略,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同苏联松动关系。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放弃了集中反苏。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  80年代,中国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的时间,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符合国际社会现实的判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它们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欧、日本等国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是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要和平的.不支持战争。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对战争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毁灭能力和成为进行政治讹诈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核武器具有空前的破坏能力,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性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本身也变成了抑制战争的重要因素。  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这一科学结论,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这一看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法进行。  3、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因此,要发展经济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先后走了三大步:第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第三步,学习西方的一切先进的东西。经过这三大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成为中国人民的三件大事之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也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1984年5月,在中国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获得了会议的通过。这表明,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已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重大国策。  “一国两制”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在此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运用到解决国内问题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突破了单一制和复合制的传统国家结构,是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中,允许一些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问题的主要意义有三点:①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③“一国两制”方针对解决国际上历史遗留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范例。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使中国外交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外交从此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时期。  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8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曾在国际政治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往往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苏联和美国都作过中国的朋友,也都作过中国的敌人。这种敌我界线分明的立场,始终贯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之中,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观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单凭意识形态已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实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外交的突出特色是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外交为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服务。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友。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而是广交朋友,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元化外交”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极为活跃的时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  中国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表明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人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而努力。  (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的目标一度曾是支持世界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一直被确定为争取世界和平,中国更加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力避免战事发生。80年代以来,中国只是在中越边界上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和在1988年年初同越南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和海战,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双边战争。80年代以来,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中国同俄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等达成了新的谅解协议;把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控制在不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上。中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和做法,使那些曾将中国当成‘好战”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  (三)重视经济外交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朗,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外交则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发展问题,而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这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  (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有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第二,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定位与实力不相符,外交定位偏高。第三、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是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第四,以世界革命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第五,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不受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这一系列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特点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315 评论

tuzhiluobo

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总主编:任继愈副主编:席泽宗、程千帆、戴 逸、吴文俊、柯 俊、傅熹年编 委:卞孝萱、任继愈、李明富、余瀛鳖、林仲湘、郁贤皓、马继兴、袁世硕、席泽宗、陈美东、黄永年、章培恒、张永言、张晋藩、葛剑雄、董治安、傅世垣、曾枣庄、庞 朴(已故)、赵振铎、刘家和、潘吉星、钱伯城、戴 逸、张海鹏、李根蟠、吴文俊、金正耀、戴念祖、柯 俊、金维诺、白化文、汪子春、周少川、孙培青、朱祖延、傅熹年、李 申、郭书春、熊月之、柴剑虹、吴子勇、宁 可、江晓原、王渝生、吴征镒、尹伟伦、魏明孔各典、分典名称及主编名单(共24个典、114个分典)哲学典(3119万字) 云南教育出版社主编:任继愈(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常务副主编:李 申⑴儒家分典(1364万字) 主编:李 申⑵诸子百家分典(563万字) 主编:周 强⑶佛道诸教分典(1192万字) 主编:方广锠文学典(5400万字) 江苏凤凰出版社主编:程千帆(南京大学教授 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 教育家)⑴先秦两汉文学分典(800万字) 主编:董治安⑵魏晋南北朝文学分典(500万字)主编:黄进德⑶隋唐五代文学分典(1000万字) 主编:卞孝萱⑷宋辽金元文学分典(1200万字) 主编:曾枣庄⑸明清文学分典(1200万字) 主编:吴志达⑹文学理论分典(500万字) 主编:张伯伟总目录(200万字)经济典(4500万字) 巴蜀书社主编:宁 可(首都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博士生导师 资深敦煌学家) 常务副主编:李华瑞⑴财政赋役分典(750万字) 主编:宁 可 陈明光⑵经济综合分典(650万字) 主编:闫守诚⑶货币金融分典(600万字) 主编:汪圣铎⑷商贸与城市分典(750万字) 主编:宁 欣⑸土地制度分典(450万字) 主编:郝春文⑹户口分典(600万字) 主编:姜锡东⑺经济思想分典(700万字) 主编:任世英 刘玉峰医药卫生典(5750万字) 巴蜀书社主编:傅世垣(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 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李明富、余瀛鳌、赵立勋、曹洪欣⑴医学分典(2890万字) 主编:李明富、赵立勋 ⑵药学分典 (1900万字) 主编:郑金生⑶卫生学分典(960万字) 主编:陈廷贵、吕光荣法律典(4200万字) 西南师大出版社主编:张晋藩(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著名法学家)、马建石⑴法律理论分典(790万字) 主编:俞荣根⑵刑法分典(930万字) 主编:杨育棠、张大元⑶民法分典(300万字) 主编:孔庆明、杨永华⑷经济法分典(1070万字) 主编:王召棠、杨 堪⑸行政法分典(810万字) 主编:钱大群、汪汉卿巴蜀书社⑹诉讼法分典(300万字) 主编:朱 勇、郭成伟教育典(2400万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编: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李国均⑴教育思想分典(850万字) 主编:吴宣德⑵教育制度分典(1550万字) 主编:杜成宪历史典(5000万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编:熊月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历史研究所所长)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600) 主编:瞿林东、龚书铎⑵历史纪事分典 (1290万字) 主编:钱 杭、芮传明⑶历史人物分典 (1290万字) 主编:虞万里、承 载⑷历史编年分典 (1820万字) 主编:许沛藻、俞 纲工业典(4000万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编:魏明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⑴综合分典(500万字) 主编:魏明孔 郭远英⑵矿业与冶炼分典(400万字) 主编:蔡 峰 赵连稳⑶制造业分典(500万字) 主编:汤开建 赵利峰⑷纺织与印染分典(450万字) 主编:卢华语⑸造纸与文具分典(400万字) 主编:胡小鹏⑹陶瓷分典(250万字) 主编:李绍强⑺建筑业分典(450万字) 主编:陈文源 林广志⑻近代工业分典(550万字) 主编:高超群⑼食品与酿造分典(500万字) 主编:刘建丽宗教典(3000万字) 河北人民出版社主编:任继愈(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常务副主编:李 申⑴儒教分典(1156万字) 主编:李 申⑵佛教分典 (776万字) 主编:杜继文⑶道教分典 (700万字) 主编:王 卡⑷伊斯兰、基督教诸教分典 主编:秦惠彬(368万字)政治典(4200万字) 人民出版社主编:杨寄林(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⑴先秦分典(600万字) 主编:马 勇⑵秦汉分典(400万字) 主编:柏 桦⑶魏晋分典(400万字) 主编:朱汉民 龚抗云⑷随唐分典 (800万字) 主编:刘小萌⑸辽宋夏金分典(800万字) 主编:孟祥才⑹元明清分典(1000万字) 主编:王建朗语言文字典(2400万字) 湖北教育出版社主编:朱祖延(湖北大学教授 中文系主任 著名辞书学家 文献学家) 执行主编:宗福邦⑴音韵分典(800万字) 主编:宗福邦 骆瑞鹤⑵文字分典(800万字) 主编:舒 怀⑶训诂分典 (800万字) 主编:李思维历史地理典(3320万字) 西泠印社主编: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主任、教授)⑴总论分典(600万字) 主编:葛剑雄⑵历史人文地理分典(1200万字)主编:⑶历史自然地理分典(900万字) 主编:⑷域外历史地理分典(620万字) 主编:赵永复生物典(1600万字) 云南教育出版社主编:吴征镒(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⑴植物分典(800万字) 主编:彭 华⑵动物分典(800万字) 主编:王祖望民俗典(2100万字) 北京同心出版社主编:白化文(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中国楹联学会顾问)⑴物质民俗分典(507万字) 主编:白化文⑵风俗民俗分典(500万字) 主编:吉发涵⑶区域民族民俗分典(500万字) 主编:史金波⑷口头民俗分典(503万字) 主编:王 娟农业典(4700万字) 河南大学出版社主编:穆祥桐、曹幸穗⑴水利分典(300万字) 主编:王思明⑵园艺作物分典(500万字) 主编:倪根金⑶综合分典(600万字) 主编:待定⑷粮食作物分典(400万字) 主编:惠富平⑸农具分典(350万字) 主编:胡泽学⑹蚕桑分典(350万字) 主编:黄世瑞⑺畜牧兽医分典(400万字) 主编:张法瑞⑻渔业水产分典(400万字) 主编:曹幸穗⑼农业灾害分典(500万字) 主编:卜凤贤⑽农学农书分典(400万字) 主编:彭世奖⑾经济作物分典(400万字 主编:樊志民数学典(1100万字) 山东教育出版社主编:郭书春(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⑴中国传统数学分典(300万字) 主编:郭书春⑵数学概论分典(300万字) 主编:冯立升⑶中西数学会通分典(250万字) 主编:李兆华⑷数学家与著作分典(250万字) 主编:郭世荣物理化学典(1400万字) 山东教育出版社主编:金正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教授、博士生导师)⑴综论分典(250万字) 主编:史玉民⑵物理学分典(300万字) 主编:胡化凯⑶化学分典(300万字) 主编:金正耀⑷中西会通分典(300万字) 主编:金正耀⑸人物与典籍分典(250万字) 主编:容志毅天文典(1050万字) 重庆出版社主编: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⑴天文分典(600万字) 主编:钮卫星⑵历法分典(220万字) 主编:董煜宇⑶仪器仪表分典(230万字) 主编:江晓原地学典(1050万字) 重庆出版社主编:郑国光⑴海洋分典(200万字) 主编:曲金良⑵地质分典(200万字) 主编:陈宝国⑶气象分典(250万字) 主编:郑国光⑷测绘分典(200万字) 主编:吕兴焕⑸自然地理分典(200万字) 主编:林业典(1500万字) 江苏凤凰出版社主编: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生物学 森林培育学家)⑴森林利用分典(200万字) 主编:樊宝敏⑵森林培育与管理分典(250万字)主编:熊大桐⑶林业资源分典(350万字) 主编:李 莉⑷园林及风景名胜分典(300万字)主编:阎景娟⑸林业思想文化教育分典(300) 主编:罗美云交通运输典(1000万字) 上海交大出版社主编: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主任、教授)⑴交通运输总论分典(400万字) 主编:葛剑雄⑵国内交通运输分典(300万字) 主编:⑶中外交通运输分典(300万字) 主编:文献目录典(3500万字) 广西师大出版社主编:周少川(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⑴文献学分典(1500万字) 主编:杨燕起⑵古籍目录分典(2000万字) 主编:杨寄林军事典(4000万字) 辽宁大学出版社主编:刘继贤()⑴军事理论分典(800万字) 主编:刘庆⑵军事制度分典(800万字) 主编:齐三平⑶军事技术分典(600万字) 主编:钟少异⑷战争战例分典(600万字) 主编:郭得河⑸军事人物分典(600万字) 主编:蒋乾麟⑹军事地理分典(600万字) 主编:任力艺术典(2500万字) 岳麓书社主编:金维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⑴绘画分典(400万字) 主编:金维诺⑵陶瓷艺术分典(300万字) 主编:陈雨前⑶工艺美术分典(350万字) 主编:李 松⑷书法分典(350万字) 主编:薛永年⑸服饰纹样分典(400万字) 主编:李之檀⑹戏曲文艺分典(350万字) 主编:李修生⑺音乐分典(350万字) 主编:秦 序

331 评论

辣椒与泡菜~

中国在建国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与前苏联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使新中国在外交上不至于孤立。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中国为了捍卫独立和主权,在60年代和苏联关系恶化,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同时和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敌对。然而在这时我们国家却取得了“一大片”的外交局面,并在第三世界国家支持下在1971年10月25日加入联合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而且1996年4月26日主张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开放的历史,一个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愿望。

19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外交历史小论文200字

    中国在建国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与前苏联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

    happyzhang123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6
  • 关于中国外交的历史小论文200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

    小苏果果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关于外交的历史小论文200字

    很好,黑暗骑士回答的很好,就要这样。哈哈哈,不劳而获可是不行的。

    深田和美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7
  • 关于中外交流的历史小论文200字

    以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作文写1500字,我觉得这个可以写,全球贸易经济,或者写中外合作的一些材料

    偶是杨洋 7人参与回答 2024-04-27
  • 中国历史小论文200字

    写作思路:可以写“近代史的鸦片战争”,从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将大量鸦片运到中国贩卖,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这个角度出发进行阐述。1842年8月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

    唐伯兔吃小白兔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