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9

二哥不二1993
首页 > 论文问答 > 体育科学领域前沿的学术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肥胖卷的肥蛋卷

已采纳
[1][美]布鲁斯加里森,郝勤译,体育新闻报道 华夏出版社,2002 [2]谭康,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的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 [3][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郑保卫,新闻学导论,新华出版社, [5]郭晴等,现代体育报纸成都读者调查,《新闻记者》,2003(2) [6]熊斗寅,熊斗寅体育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7]王宏江,我国体育报纸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成都体院学报》2002(6) [8]陈芝光,国际性是体育新闻的鲜明特征,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作业,2003 [9]蒋洪,情感性是体育新闻的重要特征,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作业,2003
287 评论

9月8客馆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通过后才会有邮件通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由武汉体育学院主办,是中国体育科学学术期刊创刊最早的刊物之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始终站在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主要反映具有创新意义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刊载涉及体育领域各门学科的学术论文,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献综述,积极反映体育科学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该报严格执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请作者投稿时,务必处理掉文档中的作者及项目信息,否则,驳回重投。

171 评论

萤火虫696969

看你发的是什么期刊,核心期刊也是分为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期刊。

161 评论

MyronKiven

1)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定位是提供有效市场需求的基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仍在不断深化,高校招生规模短期内没有放缓的迹象,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精英培育走向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的多元需求人才培育。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体育专业仍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7-8],就有些脱离形势。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为:(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健身指导咨询、休闲体育服务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条件和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以及扩展职业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与研究型人才相比,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该模式应成为教学型大学(院系)和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2)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体现出新、专、博。新——掌握社会体育专业前沿知识;专——在专业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较深造诣;博——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院系)因其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注重学术性和基础性,培养的本科学生多数都会进入研究生阶段,通常不用多考虑其就业问题,宜采取这种模式。(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两种模式的结合,注重“社会导向”与“学术导向”的有机结合。比较适合于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类型定位,即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或是复合型人材。如学校定位于为中小体育企业和基层单位培养人才,就应将应用性作为培养方向,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勇于创造的思想品质。2)结合完全学分制进行多层次课程体系设置。调查发现,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均实行不完全的学分制,学生只有完成规定的相关类别课程的学时学分方能毕业。这种做法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导致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因缺乏竞争优势而不能顺利就业。为了使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各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可以结合完全学分制,以基于通才教育之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本原则,在社会体育专业下设置4种系列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应用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适应“平台式教育”(见后文)阶段学生修课,不能局限于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外语水平和计算机、体育学科基础课程等方面的要求,应增加教育学类,方法工具类,公共管理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开设文理科渗透、学科交叉、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通识教育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强劲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为后期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应用型课程偏重于培养学生指导健身的技能、销售技能和基本的管理技能,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结果要使学生能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健身教练、体育市场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等工作,以满足社会近期、短期实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研究型课程偏重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侧重于对学生创造性和研究性思维的培养、侧重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分析研究型和设计型人才,教学结果是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开拓意识,能从事较高层次的专业工作,也可进行深入的专业研究。选修课程供所有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修课,旨在扩大课程体系的知识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范围和自主学习空间。总之,针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学段修不同的课程,在更大程度上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也能够使我们在“宽口径、重基础”与精通、熟练掌握专业应用技术的矛盾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种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与学分制充分结合。3)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和时间安排。从学科属性来讲,社会体育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专业的定位及社会需求导向决定了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与企业、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生专业实习与生产实践,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实现开门办学,这是“课程链”必不可少的部分。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反映4年学习存在“大一太闲、大二茫然、大三专业课重得应付不下来、大四忙找工作和考研”的现象。为此,提出了“5+5+1”的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即“一年半的平台式教育、一年半的专业课学习、一年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职业规划教育和实践教学分散安排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出现“闲、茫、懒散”的状态。4)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从学生入校起就应开始培养学生热爱专业,采用各种方式(如参观访问优秀体育企业、参加体育用品博览、资深教授方向指导、专业学术讲座、教学管理的引导等)不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情趣,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自觉刻苦学习。5)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激励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可以尝试在评价某一门课程成绩时采取“理论或技能分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如健身健美课程学习结束后,对于那些还能获得国家健身健美指导员称号的学生要给予学分奖励(5~1学分),鼓励学生获得更多社会职业资格

259 评论

相关问答

  • 体育科学领域前沿的学术文献

    1)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定位是提供有效市场需求的基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仍在不断深化,高校招生规模短期内没有放缓的迹象,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

    和平海棠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学前教育科学领域文献

    文献综述应是研究者在对文献内容批判性阅读的基础上,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从总体上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概括性叙述和评价。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问题提出部分;(2)

    小小的I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关于无机化学前沿领域的文献

    陈荣梁文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北京100085)近几年中国无机化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基础项目的支持下,基础研究取得突出进展,成果累累,一

    门门8898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学前教育科学领域参考文献

    育儿类 教育类 培训机构类的公众号尤其是阅读量高的 是时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且内容比较新。

    敏芳在上海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学前教育领域的文献综述

    哈哈,数量与质量呗

    漫漫迷秋途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