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05

MOMO丫丫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德育杂志社赵庭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长安三太子

已采纳
不清楚,有知道的回答下
220 评论

浩予妈妈

崔跃松  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文明风》杂志社副总编、编辑部主任。  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讲师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素质教育》、《家庭教育导读》杂志社编委。  曾担任《精神文明导刊》、《素质教育》杂志社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多年来,潜心研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曾在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钓鱼台国宾馆、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和全国70多个城市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高校和单位做过数百场关于家庭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文明礼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励志(《人生没有如果》、《做人是给自己买保险》、《生活每天都是现场直播》)等方面专题讲座。

181 评论

湘剑狠皖

1月1日,杂志《新发现》这是我今年开始订的一本关于科学的杂志。好像是09年上海书市期间,在报纸上看到过关于这份杂志的介绍。据说是不仅介绍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还有许多新的想法等等。在书市上,也翻过几本,觉得杂志印的图文并茂,对于我们这些对“科学”不太熟悉的人随便翻翻,也颇有参考价值。好在定价不高,所以,在我一大堆教育类、语文类杂志中,我选了这一本。第一期比我预想的来的早——12月29日就收到了。还来不及读完整本,只是随手翻翻就感到有点意思。比如:第22~23页上,一篇《三语同源》的小文章提到英语、日语、班图语,看来地域差异很大,但细细考证,他们之间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第32~33页上,一篇《语言基因》的小文章,指出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一种被命名为FOXP2的基因和人的语言能力相关。文章告诉我们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怎样从最原始的叫喊中发展出了后来的词汇句法和语法”的……。这一页上《新生儿用母语啼哭》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新生儿的啼哭声,都“借用了各自母语的旋律”。1月2日,继续读《新发现》这是这一期在封面用大字标出的文章——《不可能的科学》。文章开头说道:“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正凭借科学之力得以实现!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努力开拓着‘可能性’的疆域。”随后,文章对“隐形奇术”、“驻颜有方”(即长生不老)、“无限能源”、“冬眠”、“幻影移形”(即超距传递)、“灭绝物种再生”、“完美机器人”、“思维控制”等八个方面的进展做了介绍。读到这里,似乎有一种“人定胜天”的感受,似乎感到随着人类科学发展,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事。但文章到此,笔锋一转,“在诸多人类最为疯狂的梦想当中,一部分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而另一部分,无论未来科学研究能够取得什么样的进展,都无法突破物质或者时间基本法则的制约。”作者用醒目的字形标出了三种情况:——“有些障碍,不论是科学的发展还是时间的推移都将无法扫除,因此有些梦想永远也不会有成真的一天”。作者列举的是“时空穿越机”是设想,因为这一设想违反了“时间因果律”等逻辑规则。——“所有粒子的运动都是无序的,越来越混乱的粒子运动最终使以大量粒子组合体为对象的变化过程无法逆转”。作者列举的有“永动机”“穿墙术”等,因为它们违反了热力学里定律。——“穿墙术、永动机、预测未来、时空旅行等某些人类最为疯狂的梦想被科学无情的囚禁于虚幻的国度”。作者在这里针对的是:有人还幻想在未来由于某种理论的突破而有可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作为文章的画龙点睛,作者用大字引用了几位科学家的言论,很有意义:——罗杰 巴里安(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理论物理研究所):“热力学第一定律禁止凭空创造能源,由于热力学第一定律源自其他从未遭到否定的物理基本理论所包含的法则,因此我们同样无法对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质疑。”——卡洛 罗威利(法国吕米尼理论物理学中心):“现今之科学理论在其应用领域内明确否定的东西永远也不会因为涵盖现今理论的新理论的出现而变为可能。古希腊人不是早就知道石块不可能朝着天空跌落?而这一点并未因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问世而发生任何改变。”——米歇尔 斯皮罗(法国国家核物理学于粒子物理研究所):“当科学家说这是不可能,其所表述的并非一种信念,而是以牢固理论为基础的见解。”——吉尔 多维克(法国综合理工大学):“作为物理学的语言,逻辑具有这样一项基本特征,那就是总能提出依靠现有理论无法进行回答的问题。”【很有意思的内容。在想象和现实之间,确实有许多中间变量值得我们关注。】1月3日,两篇关于“母语”的文献阅读了两篇关于“母语”问题的文献,都不是发表在语文类杂志上的。一篇发表于《中国德育》2009年11期,标题为《母语的消退与认同危机》,作者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陈家琪教授。这是《中国德育》杂志“明德讲堂”的一篇专文。作者一开头提到:“人生在世,除了生老病死,总还有一些东西是不可替代的;一个人从小到老,哪怕身体上一切可替换的器官都替换了,自己变得认不出自己了,但依旧还是自己。哲学上把这叫做‘自我认同’。”作者就是从这种“自我认同”出发来讨论“母语”的问题的。作者把母语定义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能力。”“人天生就具有接收、吸收、学习、使用语言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一个人出生的最初几年就能完全表现出来。”“语言符号是什么?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基因、文化密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各种象征、各种感情、各种回忆,承载着他们对起源、目的、价值的共同想象。”基于这些观点,引用《进化是什么》一书的观点,指出“生命的出现和生长有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吸收能量,二是如何复制生命。对于人类而言,这种能量(信息)的吸收与生命的复制都与语言有关。”因此,“各种生命都在摹写自己的世界,环境就是一个被摹写的从而也就熟悉了的世界。”作者指出:“回到母语,强化母语教学,说到底就是要重树我们的自信和信任。”“教育的最高理念就是使母语中的‘文化基因’‘文化密码’不断隐喻性地成为我们共享的价值判断框架。”在这篇文章后面,附了他的学生——一位在读博士的信,信中提到“母语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原因,孩子必须马上学会一种语言来理解和适应周围的环境,而这种最先形成的语言对于他的人格和人生又起了怎样的塑造作用,这就远远超出了生物和生理的内容,因为语言包含的文化、历史、社会规范、道德标准或民族特征等内容都在塑造着白纸一样的孩子。”另一篇是发表在《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24期上的钟启泉的《打造新时代的母语教育》。在文章的摘要里,作者是这样写的:“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冲击下,我国母语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打造新时代母语教育的愿景出发,探讨了两个基本命题:保卫母语、保卫母语教育,是我们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扎根基础理论研究是打造母语教育的前提。”从文章的篇幅看,作者的重点还是在后一个命题“扎根基础理论研究”上。对于这后一个“命题”,作者从四个方面作了阐述:其一,“扎根母语基础学力研究”;其二,“扎根母语教学模式研究”;其三,“扎根儿童学习理论研究”;其四,“扎根跨学科‘语言力’研究”。作者还是从他自己非常熟悉“日本国语教学”的情况为例,作了陈述。比较有意义的有:在“教学模式”中的“功能性学习”“一读综合法”;日本人对“语言力”的界定(“以知识与经验、逻辑思维、直觉与情绪为基础,深化自己的思考,运用语言同他人进行沟通的的能力”)等。最后一部分,作者阐述了他对“打造新时代母语教育路径”的看法。作者的“药方”是:其一,观念要更新,“超越语言工具说走向语言文化说”,集中回答好这样三个问题:“如何使学习者有充实的语言生活”、“如何使学习者切实把社会语言体系中的语言要素纳入个体语言体系来有效地掌握语言力”、“如何使学习者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造的责任”。其二,研究的转型。其三,环境的优化。【从直觉看,语文教学正面临着重大变革的前夜。在这个时候,注意这些“非专业的专家”对母语教学的看法,是很有好处的。我一直主张“要跳出语文看语文”,毕竟,从系统论看,母语的教学、功能,一定要在更大系统里才能看清。】1月4日,读《南风窗》记得我在前面两个“读书日记”都提到过它。在我所读到的社科类杂志中,它是“胆大”的。问题提得尖锐、到位。今年第一期第一篇《“中国模式”勿蹈洋务旧辙》就有点令人警醒。文章提到发生于十九世纪末叶的“洋务运动”也是轰轰烈烈的进行三十年,一度使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果,一场甲午战争,令世界为之震惊,大清一蹶不振。文章的主旨很明确,值得我们深思……《哥本哈根:气候政治的新起点》的观点和我在其他媒体看法不一样,在作者看来:“中国在会前一直希望扮演积极的角色,可是在会议期间面临空前压力,且战且退,最终被迫入穹巷,腹背受敌。对中国而言,哥本哈根可算是意料之外的外交滑铁卢。”细读作者的分析,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从哥本哈根,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未来的外交……1月5~7日,继续阅读《南风窗》这几天工作上很忙,每天回家好累,浏览完全天的报纸以后,实在没有太多的精力读书,不得已,依然只有在临睡前“随手翻翻”《南风窗》的第一期。这一期封面上印的大字标题是“2010:转型中国与时代变量”。按惯例,这一内容应该是这一期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收入的有《改革转型:从利益追求到权利保障》、《社会改革不可能替代政治改革》、《2010,中国经济如何转型》、《警惕社会结构“板结化”》、《“去霸权时代”的中国责任》、《“不干涉内政”的困境》等六篇文章。不必多说内容,只看这些标题,我的一个感觉就是:2010,“转型”将是中国改革深化的关键主题词,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方面,还涉及政治、社会、外交等各个方面。【我很同意《改革转型:从利益追求到权利保障》一文的观点:“不忘记改革,但必须直面改革;不抛弃改革,但必须改革改革”。30多年来的改革,为中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因为出现了“问题”就否定改革而回到老路上去,也不应该强调“成就”而对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这里,实质上是是一个“深化改革”“怎么改”、“往哪儿改”的问题。《南风窗》讨论的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方面的改革,但它所涉及的这些基本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分析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最近,《上海教育》提到的“研究学生”的讨论,就是这方面的信号。因而,从“转型”的视角把握和研究“教育改革”的前景,采取必须的应对,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1月8日,《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人早就推荐这部书,但一直引起重视,也没有好好的读。最近,《上海教育》刊登了尹后庆在一个学校校庆的研讨会上的讲话,讲话的主旨是:要研究学生。在讲话中,尹推荐了这本书。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还将这本书作为“年终总结和新一年工作务虚会”的“推荐书目”之一推荐给校长书记们,希望他们能在新一年中,能够从“研究学生”开始,做好“浦东第二次创业”的工作。由此,开始认真阅读此书,感觉确实有收获!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教育界有太多的江湖,他们教上两三年书,然后就想出一些聪明的口号,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巡回讲座。在这个快餐型社会,对复杂问题用简单办法解决,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希望读这本书的人能够认识到,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p14)【我感到是点到了要害。“教育无捷径”。学生本身的多样化,就告诉我们:不可能有“包治百病”,能够“适用于一切学生”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师、领导,总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应付所有问题的“模式”——就是“捷径”——者往往是徒劳无益的。我在讨论“课堂教学”时就有过这样的认识:世界上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无论是“优质课”还是“劣质课”——就是这个道理。看来,在这里,我还找到了“知音”。】1月9日,《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第一章,给我一些真相。这一章从一个家长的投诉开始,家长投诉的理由是:某位教师采取的教育措施,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里所提到的那位教师的“教育措施”,无非是针对某位不会整理书包的三年级学生,采取了当堂“曝光”,并说了一些很有“刺激”的话,而且,也确实达到了“效果”:那个孩子的书包确实干净整洁了。——这在我们这里不仅不会受到批评投诉,或许还会作为“好经验”而加以推广。但在作者那里,却成为“被投诉”“被批评”的对象。或许,许多老师会感到委屈:毕竟,我是为学生好么,为什么还会这样?!(其实:就在k12等网站,老师们的这种抱怨,还真的不少)。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我必须痛苦地承认这个事实,班上很多孩子之所以守规矩,是因为他们害怕。当然啦,也有不少孩子喜欢他们的班级,而且学到了各种美好事物。但我要的更多。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提高阅读和数学分数,我们催促孩子们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难道不也应该帮他们变成更好的人吗?实际上,在那之后的这么多年来,我发现只要改善班风,各种寻常的挑战就能迎刃而解。打造无恐惧教室并非易事,可能得花上好多年的时间,但这么做是值得的。”作者介绍了他为创造这种“无恐惧的教室”所做的四件事——1、以信任取代恐惧。2、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3、纪律必须合乎逻辑。4、你(教师自己)就是榜样。……【“教育捷径”之一,就是“让学生害怕老师”。有了这种“恐惧感”,无论是“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会变得易如反掌。所以,我们的老师,往往会在这方面下功夫。记得我当班主任时,就受到过“学生不怕你”的指责。但是,这种“恐惧”是不是就那么重要呢?记得《教学勇气》一书中,也提到这种“恐惧感”对于教师以及他们的教学工作的影响。看来,建立“无恐惧的教学”,不仅在教师,也在学生。怎么做呢?】1月10日,《第56号教室的奇迹》3第二章,寻找第六阶段。本章开头,作者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作者进一步讨论的是“怎样让孩子们能够营造出好的班风”。作者把它归纳为“六阶段”: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作者告诉我们:这“第六阶段”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六个阶段”的提法很有参考价值。对学生,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出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年龄比较低的学生。不过,作者对“六阶段”的讨论,还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的“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转变。这一部分值得注意。】

358 评论

pan369247787

赵庭,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影视演员。曾参演过《幸福的眼泪》、《醉侠张三》等多部电视剧以及电影《龙门驿站》。为影视演员温兆伦的妻子。

86 评论

吃不胖的妩媚

姓名:赵庭简介:赵庭,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影视演员。曾参演过《幸福的眼泪》、《醉侠张三》等多部电视剧以及电影《龙门驿站》。年龄尚未公开。

35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德育杂志社赵庭

    姓名:赵庭简介:赵庭,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影视演员。曾参演过《幸福的眼泪》、《醉侠张三》等多部电视剧以及电影《龙门驿站》。年龄尚未公开。

    谈情伤感情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中国德育杂志社

    师道、班主任之友、人民教育、中国德育

    meiguihualei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中国德育杂志社长

    《德育报》是全国德育工作的主流媒体。名誉总编辑是陈茂林与田仿余,名誉社长时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社长兼总编辑是张国宏,主管部门是山西省教育厅。

    茵为有你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中国德育杂志社待遇

    整体上待遇还是不错的。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正式成立于2009年10月20日,由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教育

    元力觉醒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中国德育杂志社招聘

    普通角色!

    guodong930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