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77

爱做美梦的鱼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医史文献王体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糊糊1011

已采纳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235 评论

谁可知心029

一、论文1.新安学派对仲景学说的贡献;独著,《新中医杂志,》1991年2.内经理论体系与古代哲学思想;独著,中日内经研讨会论文,1991年3.疏肝法的临床异用;独著,第一届国际中国医学史会议论文;1991年4.老子的“道”对《内经》理论的影响;独著,1991年5.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述评;发表在日本,独著,1992年6.漫话诗书与饮酒;独著,《家庭中医药》;1994年7.古典文学与气功养生;独著,《家庭中医药》;1995年8.红楼群梦的医学成就;独著,《家庭中医药》;1995年9.疏肝法的临床异用;独著,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10.痕迹辨;独著,中国中医基础杂志;1997年11.中医康复医学发展简史;独著,中国中医基础杂志;1997年12.植楷滋兰凭化雨;独著,《中医教育》杂志;1997年13.浅谈金匮的学术特点;独著,全国金匮要略学术研讨会;1997年14.中医文献研究的几点思考;独著,中医文献杂志;2000年15.(疏肝法的临床异用)英文;独著,《新加波中医杂志》;2001年16.王清任对祖国医学的卓越贡献;独著,全国王清任学术思想及临床治验研究讨会论文集;2001年 清热药的临床应用;独著,日本东洋医学出版社《中医临床特集》;2001年18.中医老年医学;独著,新加坡中医杂志;2002年19.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独著,上海文献杂志;2002年20.略论《黄帝内经》的生命观;独著,中医药学刊;2003年21.略论《黄帝内经》的疾病观;独著,《医学求真集集览》;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2.中医理论体系与古代哲学思想;独著《医论集粹》;2004年亚洲医药出版社出版23.《黄帝内经》的治疗观;独著,《医论集锦》;2005年第八届全国中医药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4.《黄帝内经》的疾病观;独著,庆祝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200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103 评论

janelin1002

作者:黄帝《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百度百科皇帝内经详细介绍

284 评论

洋葱吵大肠

太多了啊 列举一下吧 先秦:《神农本草经》神农氏 《皇帝内经》 汉代:马王堆汉墓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金匮要略》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葛洪《肘后备急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苏敬《新修本草》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近代医学名著 《古今图书集成》 可能还有很多吧 就知道这些了~~

96 评论

挑剔的嘴

中国古代五大医学著作,分别《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千金翼方》、《本草纲目》。

139 评论

一只泡芙er

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正式建立于1982年5月28日,隶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上级主管单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5年科技体制改革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科研创新体系,编制50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史文献研究机构。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设有所长办公室、科研教育办公室、医学史研究室、中医文献研究室、民族医学研究室、古籍数字化研究室、术语与工具书研究室、医药文物研究室(含中国医史博物馆)、《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医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研究专题工作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全国民族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我所;同时,也是《中华医史杂志》、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史分会、中国药学会药史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目前在岗人员42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18名。藏书5万余册,文物1000余件等。注册资本:44万人民币

167 评论

三月女王Amanda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扩展资料:《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307 评论

就是爱你一下

中医经典著作 杏林春暖 2003/12/29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包括现存之《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内经》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它既不属于某一时期的作品,也绝非某位医家的个人著述。其中既有战国至西汉初期的篇章,也有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的作品;既有魏晋以后的新作,更有唐、宋医家的补充,如唐代王冰补入了七篇大论,宋代又增补了两章遗篇。可见它是一部由战国至两汉时期许多不同时代的医家,搜集当时医学成果,分别整理加工和补充成篇后,汇集而成的医学总集。 《黄帝内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全面阐述了包括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养生等在内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涉遍及中医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因而对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仅就它的主要精神,分别简介如下: 一、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贯穿《内经》全书的整体观,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人体本身 《内经》把人体各部看成是互相联系、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一认识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古朴的系统论观点。系统论认为,人微言轻整体并非局部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种不同于任何局部的新质。由于人体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整体系统,因此更需要从普遍的联系上来加以对待。 《内经》正是强调从彼此相属、互有联系的整体观出发去观察人体各部生理、病理的种种表现和变化。就脏腑关系而言,虽各有所主,但却离不开彼此的密切配合。 《内经》以“藏象”统括人体之生理与病埋,就证是体现了内脏与休表是相互沟通、表里相关的有机整体。唐·王冰说过,“象,谓所见于于外,可阅者也”,明·张介宾也说:“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中医四诊中所称“有诸内必形诸外”“以表求里”的根据即在于此。 2、人与自然 对人体必须与自然界相统一的认识,是《内经》整体观的又一重要体现。《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盖,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当四时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必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反应,如春夏两季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因而使皮肤松弛,少溺多汗;秋冬时节,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故皮肤致密,少汗多溺。四时气候的变化,还是生物界(人体亦不例外)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 此外,《灵枢·岁露论》还告诉人们。四时气候的正常与否,还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流行,所渭“因岁之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甚至一些疾病的流行也常带有季节的特点,而《素问·异法方宜论 》所载某些“地势使然也”的地方病,还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机体与情志(即形神统一观) 对机体与情志间的辩证关系,《内经》同样具有一定的科学见解。《素问·六节脏象论》认为“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是说明机体对情志的决定作用;而《灵枢·本藏论》所指出的”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则旨在表明情志对机体的调节功能。《内经》认为情志活动乃人之正常生理功能。但若太过,可能造成内脏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从而导致疾病,如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因而十分注重通过调节情志,以有助于消除病理变化,恢复生理功能。 4、人与社会 《内经》对社会环境与人体发病的关系,也有若干论述。在分析病因、病理时,除了注意外邪的侵袭和人体正气的盛衰外,还告诫医家应结合患者所处社会环境、经历和个人遭遇等全盘考虑。 二、脏腑经络学说 《内经》所系统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重要学说,是中医进行辩证论治 作者:* 2005-10-29 11:11 回复此发言 -------------------------------------------------------------------------------- 2 我们中国古代医学著作!!!! 的基础和依据。在祖国医学中占有特殊地位。 三、阴阳、五行学说 《内经》在总结和阐述中医基本理论问题的过程中,还运用和发展了我国固有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的运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由于《内经》是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因而对人体之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亦无不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来加以概括和阐述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个方面应该是相对平衡的,一旦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这种平衡状态破坏时,人体就会发病。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而《素问·生气通天沦》所载:“阴平阳秘,精神乃冶;阴阴离决,精气乃绝”,就是旨在说明这个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治病用药,就是借助药物的阴阳偏性,以改善或调节人体阴阳失调的现象,从而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行学说的运用 古人认为,构成客观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和彼此制约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叫做“相生”,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彼此制约的关系就称做“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学说之所以引入医学,关键不在于这五种物质的本身,而在于它们的不同展性和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内经》的记载,世间各种事物,包帖四季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病理乃至精神情态表现,都可与五行相配,如表所列: 五行 时令 五气 五态 五色 五味 五脏 五志 五臭 五音 五谷 木 春 风 生 青 酸 肝 怒 臊 角 麦 火 夏 热 长 赤 苦 心 喜 焦 徵 黍 土 长 夏 湿 化 黄 甘 脾 思 香 宫 金 秋 燥 收 白 辛 肺 忧 腥 商 稻 水 冬 寒 藏 黑 咸 肾 恐 腐 羽 豆 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内经》认为各脏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如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歹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并常以五行生克的理论来描述疾病的传变和推论其死生。 总之,《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反映了当时对人体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脏腑间的 相互依存、制约、转化的关系已有相当认识。诚然,由于时代的限制,以上认识仅在于直观的范围,还不可能认识统一性与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重视预防,反对迷信 《内经》关于预防的论述,常与养生学相结合,如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并告诫人们要节制色欲,切忌“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医生治病应当见微知著,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切不可对疾病的发展视而不见,迁延观望,坐失良机,以致酿成难以救治之危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冶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预防医学思想昭然可见,至今犹不失为至理名言。 《素问·五脏别论》中指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表明医学与迷信是水火不相容的。 《内经》的撰成,标志着我国医学跨进了由经验医上升为理论医的新阶段。它不仅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医药成就,同时也为秦汉以后的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在整体观、矛盾观、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养生预防学说和诊治原则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千多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后世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讨,具有明显的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和学派在学术和实践两方面的新建树,无不与《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甚至直刊今天仍不失为一部颇具生命力和实用价值的医学巨著。 作者:* 2005-10-29 11:11 回复此发言 -------------------------------------------------------------------------------- 3 我们中国古代医学著作!!!! ★★《疯门全书》 《疯门全书》清·肖晓亭撰。为祖国医学有关麻风病的三大专著之一。肖氏之书原为《疠病疾辑要》、《疠疾备要》各一卷,成书于嘉庆元年(1796),贫而未梓,后经袁春台等编校,命书名为《麻疯全书》于道光十六年(1836)付印,此版本迄今未见。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后多次刊刻流行版本均名为《疯门全书》。1936年裘吉生之《珍本医书集成》第七册将该书收入。199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将该书重新点校出版。 该书对麻风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及预防之法认识颇为正确,对症状体证之描述逼真而通俗,治疗原则他强调:“总以凉血和血为主,驱风驱湿为佐,审元气之虚实,按六经以分治,斯治疗之要道”。他不同意本病必定复发或不能根除之说,认为其原因多因中断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所致。肖氏对本病提出内治九法(统治、分治、缓治、峻治、补治、泻治、兼治、类治、余治);外治六法(针、灸、烧、熏洗、烂、敷)等,列有处方近170首,内容丰富,且善用大枫子肉。肖氏有经验和学术观点,使祖国医学关于本病辨证论治的理论更为充实,其治疗经验解放后也曾为麻风防治工作者吸取。 ★★《针灸大成》 杨继洲(1522-1619),名济时,浙江衢县人,祖父曾为太医,杨氏本人也长期在太医院任职,从事针灸临床四十余年。《针灸大成》是在其家传《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汇集历代针灸学术,加上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而成。书稿初成后,又经赵文辆、靳贤、黄镇庵等整理、资助,于1601年刊行问世,共十卷,内容全面,资料丰富。该书的主要贡献为:总结了明以前我国针灸的主要学术经验,其中特别是收载了众多的针灸歌赋;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称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图和局部图;阐述了历代针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归纳,如“杨氏补泻十二法”等;记载了各种病证的配穴处方和治疗验案。《针灸大成》是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也是明以来三百年间流传最广的针灸学菱。书刊以后,不仅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在国外也有影响,现有英文、德文、法文等译本。 ★★《外科正宗》 明代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致力于外科四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和理论知识,于1617年撰《外科正宗》四卷。卷一总论外科疾患的病源、病机、诊断的治疗,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疾患100余种,附图36幅。木书的主要贡献为: 1、在学术思想上,陈氏兼顾内外,较重外治,强凋“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常用刀针相腐蚀药清除坏死组织,以扩创引流。在护理上主张加强营养,反对无原则禁忌。在当时外科普遍重视内治的气氛中,他的这些主张,具有革新倾向; 2、载方丰富,集唐以来外科外敷内服方药之大成; 3、创造和记叙了当时多种外科先进技术,如截肢,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咽喉部异物剔除术,以及用枯痔散、枯痔钉、挂线法治疗痔屡等方法; 4、记载多种肿瘤,其中对乳癌的描述和预后判断,全面具体,切合实际。其所创之和荣散坚丸、阿魏化坚膏,能缓和恶性肿瘸“失荣”患者之症状,延长其存活期。后世对《外科正宗》的评价甚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锡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李时珍的伟大学术成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 为世界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傅青主女科》 明清之际傅山所撰的《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颇育特色的妇产科著作。傅山(1607--1684),宇青竹、青主,号公之它、朱衣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为明末清初之著名学者、抗清活动家。在医学上,他兼通内外、妇、眼等科,尤以妇科著称。《傅青主女科》共二卷,简要论述了妇女经、带、胎、产诸疾八十症,列方八十三首,另附“产后编”。该书对妇产科疾病的治厅。重视妇女的心理特征,提出了“扶正解郁”之原则,重在调理脾胃,培补气血,其处方构思精密,理法谨严,有“一味味千锤百炼”之称,故影响较大。 ★★《本草崇原》 《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后续有翻刻。 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自序云“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有探讨药性理论之意,药分上中下三品,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之机理,阐明功效,崇本求原思想,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影响颇大。

10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医史文献王体

    中医经典著作 杏林春暖 2003/12/29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包括现存之《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内经》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它既不属于某一时期

    好吃的深海鱼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中国文献史王余光

    个人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文学与典籍》、《名著的阅读》等。主编与合作主编《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中国名著导读》、《塑造中华文明的200本书》

    卫浴小哥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中国医史文献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几个是最有名的

    虎娃妈jsz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医学文献王app

    我用过几款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 Mendeley, Zotero,NoteExpress 和 NoteFirst,这些文献管理软件从功能上各有特色,网

    宝宝不胖c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体例

    中国自古以来即重视文献及其整理,古典文献学渊源流长。学术界关于“校雠学即文献学”之论并不全面,校雠学和目录学都是古代的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有校雠文献学、目录文

    添喜lucklily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