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99

紫衣Helen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期刊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李利李利5

已采纳
故事会算不算,挺好看的
308 评论

晴空,朗照

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下) 项阳 【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0-11-15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上) 项阳 【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0-08-15以《太常续考》为个案的吉礼雅乐解读 项阳 【期刊】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0-07-25一把解读雅乐本体的钥匙——关于邱之稑的《丁祭礼乐备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2010-07-15一本元代乐籍佼佼者的传书——关于夏庭芝的《青楼集》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10-03-15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沟通问题 项阳 【期刊】人民音乐 2010-03-01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 项阳 【期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0-02-15由音乐历史分期引发的相关思考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09-07-15“武音”辨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9-04-18关于佛教、道教与民间乐社用乐相通性的思考 项阳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9-03-15永乐钦赐寺庙歌曲的划时代意义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9-01-18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关于“历史的民族音乐学”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8-10-18民间礼俗——传统音声技艺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间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8-07-18从《朝天子》管窥礼乐传统的一致性存在 项阳; 张咏春 【期刊】中国音乐 2008-01-18黎锦晖:时代弄潮与世纪悲情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7-10-18北周灭佛“后遗症”——再论音声供养与音声法事的合一 项阳 【期刊】文艺研究 2007-10-10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史的认知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7-04-18“改梵为秦”中的“学者之宗”曹植 项阳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7-03-30对先秦“金石之乐”兴衰的现代解读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7-01-18关于音声供养和音声法事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6-10-18拓展“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的一点思考 项阳 【期刊】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6-09-25中国音乐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项阳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03-30保护:在认知和深层次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前提下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06-03-20试论齐鲁在中国东周时期音乐文化上的领先地位 项阳; 张准; 留钕铜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5-12-30当下传统音乐与民间礼俗的依附与共生现象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05-12-20采风观念的异化 项阳; 吕其玮 【期刊】中国音乐 2005-07-30当下非主流化生存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形式——以鲁西南和冀中为例 项阳; 留钕铜 【期刊】文艺研究 2005-03-25论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兼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2004-03-20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上——黎锦晖的探索对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启示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12-10中国音乐民间传承变与不变的思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2003-10-15“释俗交响”之初阶——中国早期佛教音乐浅识 项阳 【期刊】文艺研究 2003-09-20传统的回归与“旧调重弹” 项阳 【期刊】人民音乐 2003-08-12对“活化石”乐种的思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2003-04-30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论域的交叉 项阳 【期刊】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3-02-15大曲的原生态遗存论纲 项阳; 张欢 【期刊】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06-30乐户与宗教音乐的关系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2-06-10乐籍制度的畸变期考述 项阳 【期刊】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1-11-15乐户与鼓吹乐 项阳 【期刊】文艺研究 2001-09-20轮值轮训制──中国传统音乐主脉传承之所在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2001-04-15撒马尔罕国际音乐节纪事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1998-06-20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荒漠化”现象的思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1997-03-25对音乐学专业的一点思考 项阳 【期刊】人民音乐 1997-01-12五弦筑的码子、弓子及其它相关问题 项阳; 宋少华 【期刊】音乐研究 1996-12-20中西歌唱发声体系声音形态的比较研究 韩宝强; 项阳; 林秀娣 【期刊】文艺研究 1996-03-21山西“乐户”考述 项阳 【期刊】音乐研究 1996-03-20刘天华百年感怀 项阳 【期刊】音乐爱好者 1995-10-15辨古今 谈编撰 谋方略──《中国音乐年鉴》第五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项阳; 张振涛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5-02-15山西省几处轧筝的资料分析 项阳 【期刊】乐器 1995-02-15音乐在发展:传统与大众传播媒介 克里斯特·马尔姆;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 1994-12-25五弦筑定弦刍议 项阳 【期刊】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4-09-30乐理教科书有关音的几个问题 丁东红; 项阳; 杨应鱣; 宋少华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4-06-15五弦筑研究──西汉长沙王后墓出土乐器研究之一 项阳; 杨应鱣; 宋少华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4-06-15胡琴类弓弦乐器的再辨析 项阳 【期刊】乐器 1994-06-15考古发现与秦筝说 项阳 【期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3-12-31商代的弦乐器及木制乐器 唐健垣; 项阳; 蔡良玉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3-12-31《中国乐器音色库》计划实施与少数民族乐器改革问题 项阳; 韩宝强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3-10-01建立“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库”的构想 韩宝强;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3-07-02筑及相关乐器析辨 项阳 【期刊】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1992-09-30与中国弓弦乐器相关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2-04-01胡琴类弓弦乐器说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 1992-04-01弓弦乐器在中国乐器史上的地位 项阳 【期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2-04-01乐之初义之我见——由贾湖骨笛引发的思考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1-07-02中国声乐学派建立的前奏曲是如何奏响的 项阳 【期刊】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1-04-02旧石器时代与音乐的起源 项阳 【期刊】乐器 1991-03-02轧筝考 项阳 【期刊】音乐学习与研究 1990-07-02从筑到筝 项阳 【期刊】中国音乐学 1990-04-02化石乐器“挫琴”的启示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 1988-12-30我国各类民族乐器的起源概说 项阳 【期刊】乐器 1986-08-29略论聂耳对黎锦晖创作经验的汲取 项阳 【期刊】音乐艺术 1986-07-02“抗”“坠”又解——兼与吉联抗先生商榷 项阳 【期刊】人民音乐 1984-11-26礼乐·雅乐·鼓吹乐之辨析 项阳 【会议】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10-01民间礼俗——传统音声技艺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间 项阳 【会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05-01《乐经》何以失传 项阳 【报纸】光明日报 2008-06-23

266 评论

2俊不在服务区

故事会算不算呢,挺好看的

111 评论

岁月静好oO

该校文、史、哲、外语、图书馆学科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并且在楚文化研究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方面形成一定的优势。鉴于这种情况,学校于1996年4月成立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这就是本申报机构--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前身。本中心为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下设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室、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与楚地出土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办有《人文论丛》辑刊。全中心现有专职科研教学人员1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校内兼职人员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在校内专兼职人员中,共有16人分别从英国、德国、中国复旦、华中师大及武大获得博士学位。科研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富有朝气和敬业精神,高职称和高学历者较多,科研能力强。这支队伍精明强干,善于深入学术前沿,从事综合性、创发性的研究。在人员配制上,我们注意突出中国文化研究的综合、交叉、边缘学科的优势和互补。我们聘请了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担任我中心的兼职教授,如北京大学的陈来教授、复旦大学的王振忠教授、中山大学的李宗桂教授、荆州博物馆的彭浩研究员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工藤元男教授等。萧 父教授为我中心顾问。我们还聘请了十数名中外知名学者为顾问。 经过四年的努力,本中心的硬件设施具有相当规模。此次重新组建本中心,学校在用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仍毅然腾出人文馆(逸夫楼)东侧五楼和七楼之全部及九楼之大部,专门供我中心做办公用房和资料用房,面积已逾500平方米。中心现有电脑 台,科研人员人手一台(均在家使用),已出现了办公自动化的趋势,办公室拥有电脑32台,传真机2台,打印机4台,扫描仪3台,复印机2 台,服务器2部,网络交换器1部,UPS10个,各专兼职人员均已上网,人均终端数为2个。除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文、史、哲三个资料室的图书资料外,本中心还购置了更加专业化的图书资料6100册,中文报刊71种,外文报刊34种,基本上能够满足需要。我中心在利用图书资料方面得天独厚。所在的人文馆(逸夫楼)有四个相当丰富、实用且又集中的图书资料库,它们分别是:(一)学校图书馆的分馆--国家教育部武汉大学文献信息中心,其中有西文原版书近38000册,现刊及报纸500余种,文科工具书4000余册港台报刊40余种;(二)哲学系资料室,其中有中文图书54550册,外文图书7140册;中文期刊677种;外文期刊224种;(三)历史系资料室,中外图书0000万册,中外港台期刊270种;(四)中文系资料室,中外图书6万册,合订本期刊1万册,港台书1000册。此外,距离人文馆不远处,还有校图书馆特藏部,其中有线装书 册。所有这些,使我中心专兼研究人员在借阅图书资料方面十分方便。如果本中心能够被批准为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将能使我中心的研究设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我中心以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特别是其中的中国古代史博士点)、中国哲学博士点、中国语言与文字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为依托,培养中国文化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中心主办的《人文论丛》辑刊(已出版四辑),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为主,并在研究中国人文精神和中国文化转型上独具一格,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并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心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重心。全中心相继承担国家、国家教育部和省级重点项目、国际资助重大科研课题、企业委托课题等45项(其中专职人员29项,兼职人员16项),如国家社科项目“战国时期楚系简牍的综合研究”、“近50 年出土之哲学文献与中国哲学史”、“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从国门打开到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传入之比较”、“20世纪中国哲学学派与思潮”、“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等;教育部社科及教学研究项目9项,如“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现代化”、“清代盐业管理与盐业政策研究”、“传统哲学的人文精神与人生智慧”等;省级重点项目4项,如“古今中西之间--中国文化及社会的近代转型”、“楚国简牍的综合研究”、“英国近代文化中的清教精神与英国的近代化”等;外资项目3项,如“近代日本人的禹域踏查研究”、“丸山真男的近世日本思想史研究”等。专兼职科研人员总计获得各项科研经费 万元。自1996年以来,全中心已正式出版学术著作58部(含合作完成,其中专职38部,兼职20部),萧 父的《明清启蒙学术流变》、《吹沙二集》、冯天瑜的《明清文化史散论》(第2版)、《人文论衡》、陈伟的《包山楚简初探》、郭齐勇与吴根友的《诸子学志》、陈锋等的《中国俸禄制度研究》、杨华的《先秦礼乐文化》、昌切的《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等专著出版后,引起了同行专家的称赞和关注。其中冯天瑜的《东亚智慧与可持续发展》、李工真的《德意志道路--德国现代化研究》还受到了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本中心以第一署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其中专职243篇,兼职85篇;其中国内刊物319篇,国外刊物9篇。萧 父、冯天瑜、郭齐勇、龙泉明等论文多次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有影响的二次文献转载;徐少华、彭富春、李少军等分别以英、德、日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陈锋、张建民、陈文新、李维武、吴根友等在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深受同行专家的好评。截止2014年来,专兼职人员共有1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专职人员获奖9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其他奖3项),兼职人员获奖8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其他奖项1项),其学术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心以学术研究为主,同时也进行高级人才的培养。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有关中国文化的各门课程,如冯天瑜教授为博士生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元典精神与文化”、“明清文化史”及“文化史研究方法论”,郭齐勇教授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儒家哲学”、“哲学史方法论”,陈伟教授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楚地出土文献研读”、“先秦历史地理与文化研究专题”,徐少华教授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开设的“楚文化研究”,陈锋教授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开设的“清代经济史”、“清代财政史”,张建民教授开设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专题”、“区域社会史研究”,陈文新教授开设的“明清文学专题研究”,李维武教授开设的“人文科学概论”,谢贵安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史料介绍”,杨华开设的“先秦文化史”,等等。自1996年以来,本中心的专兼职研究人员(注:是否不包括校外兼职人员?另还需要加入招收的研究生)招收硕士83名(其中专职人员招收46名,兼职人员招收37人),博士研究生64名(其中专职人员招收33人,兼职人员招收31人),其中33名硕士(专职招收的23名,兼职招收的10名)和19名博士(专职招收的13人,兼职招收的6人)已经毕业并获学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冯天瑜教授的博士生段超,已承担了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今的应用”,并已于2000年9月出版了《土家族文化史》专著,受到了同行学者的好评。郭齐勇教授的博士生丁为祥的博士论文《张载哲学研究》、丁四新的《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均得到学术界好评,并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中心还接受了多名国内访问学者。事实说明,本中心正逐步成为国内培养中国文化高级专门人才和国内同行研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地。

207 评论

30岁男人的世界

中国文化又称之为华夏文明,而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书?我比较推荐的是中国文化与精神,这本书他首先以古今中外的历史为参照,是一本极好的书

10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期刊

    中国文化又称之为华夏文明,而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书?我比较推荐的是中国文化与精神,这本书他首先以古今中外的历史为参照,是一本极好的书

    咖啡不加糖的娟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期刊投稿

    有个小女孩在回家的路上被一辆大卡车撞死了。如果你看了这条信息,不把它打给5个论坛的话,那么你的父母将在一个星期内被大卡车撞死!我也受害者,谁叫我们那么有小心呢!

    lijieqin不想长大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期刊官网

    该校文、史、哲、外语、图书馆学科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并且在楚文化研究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方面形成一定的优势

    liyingyong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论文

    可以写

    紫衣Helen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杂志

    像我们熟知的四书五经,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史记,世说新语,曾国藩家书等等都是历史文化的巨著。四大名著,各个朝代的小说,传记以及诗词歌赋都是文

    哦、起床…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