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09

shirleycci
首页 > 论文问答 > 党建文献综述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P的猪窝

已采纳
简讯共产党员的誓言,重要的内容分为在党的誓言下做出一些好的事情。
145 评论

一佛爷一

第一集历史的天空讲述了中共一大召开所实现的历史转折,以及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家从不同人生轨迹走向革命道路的故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5月1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播出。作为迄今为止容量最大、展示历史人物最多的文献纪录片,它不仅全景式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所成就的非凡人物、所建立的辉煌功勋,也客观讲述了它曾经的艰难曲折和对于前行方向的探索寻觅。

107 评论

小涛涛偶巴

读博是很有钱途的虽然这几年博士也扩招了,有些人觉得身边有很多博士,但据统计从1978年到现在也就只有80万左右博士毕业。所以,博士在中国依然稀缺,现在很多公司的研发部门还是一博士难求的,很多普通高校教师中博士比例也还很低。所以目前博士毕业根本不需要担心就业的问题。现在很多省份都在引进人才,引进博士都会给钱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工作单位还会给安家费,所以,读博是很有钱途的。能不能留校,这因人而异总体来说,这几年留校越来越难,有很多的限制,985学校一般都要求本科是211学校毕业,不过要求会根据研究成果而变动。我知道的一个最牛B的一个例子就是现在东南大学的付大伟老师,他本科是一个二本,博士毕业直接留校晋升为正教授,但前提是人家博士期间发了很多篇顶刊,还有一篇Science。所以,只要你足够牛B就可以留校。看个人的科研实力目前是否能够留校,很重要的是看你的科研水平。如果博士期间能够发表高水平的文章,留校的概率较大,如果只是专业水平平平,留校的概率就小很多了。为什么认为没留校就吃亏了呢?博士毕业后必须留高校吗?这是不对,这个还要看你的专业,有些专业很多人并不留校。我们来看看北京大学2018年博士就业情况:其中博士毕业后13%到了党政机关;19%去了事业单位,这其中包括了去高等教育单位,占85%。也就是北京大学大概85%的博士去高校工作了。但是又有几个是留在北京大学呢?这个就更少了。也就是有近一半的人没有留在高校。小编总结读博士不同于读硕士,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毕业之后可以去高校当老师,可以安心安排自己的科研、去研究所做科研也还是非常不错、去私企拿高薪水走上人生巅峰也不在话下,不济走个定向选调去当公务员也是不错的,这些都说明了读博士的美好前途,但是就算每个硕士生都知道这些还是只有20%不到的硕士生会选择读博士!随着博士生越来越多,高校招收新老师的标准也越来越高,现在211高校普遍都要求你有海外留学经历,985高校的甚至都要求你博后经历+文章质量过关才有可能!

173 评论

妮妮乖乖58

陈独秀领导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当时的共产党人普遍认为,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就意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此,很多当事人与知情人都有明确的说法。比如:蔡和森1926年在莫斯科作《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发展》讲演时指出:“1920年成立中国共产党。”李大钊1927年在苏联驻北京使馆存放的《中国共产党简明历史》载明:“1920年初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瞿秋白1928年在苏联作《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讲演时说:“党孕育在五四运动中,以1920年为其开端。”邓中夏1930年在莫斯科著的《中国职工运动简史》写道:“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除此之外,最能说明问题的文献当属《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它是最早、最有权威、也是比较详细记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情况的珍贵文件。该文献开门见山写道:“中国共产主义组织是去年年中成立的。”报告写于1921年,这句话中的“去年”当指1920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二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大致可以分为建立早期地方组织和建立全国组织两个阶段。1920年成立的是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而1921年7月中共一大宣告成立的才是中国共产党。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指出:“上述中国共产主义者在国内以及国外建立的组织,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在党的正式成立之前,党的早期组织没有统一的名称,有的称共产党支部,有的称共产党小组,有的直称共产党。从性质和特征方面来看,它们都是后来组成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应该指出的是,“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这个概念是后人提出来的,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与中共一大成立的共产党加以区分,也是后人认识。当时的共产党人没有这个概念,更没有这种认识。用后人的认识代替前人的认识,不可能正确地说明历史。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考辨

164 评论

學僧Young

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从组织分配,工作热情高,从无怨言,干一行爱一行,高质量的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大局意识强,有全局观念,可谈有集体荣誉感、不计个人得失等……积极参加党委或党总支或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起到先模作用。

186 评论

咣脚奔跑的釹孩

(A) A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351 评论

姗姗爱C

最准确的回答应该是:博士学位现在是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入门要求和基础准入标准。博士学位使人有资格以独立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当前的学术共同体。这里说的独立是说在学术观点和承担科研项目上可以有独立的身份,不再需要完全依附导师。知识掌握与博士学位之间的关系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掌握知识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要求,但是并非只有通过读博这一途径才能获得知识。事实上,如果不在乎进入学术共同体,不在乎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则大可不需要读博士,只要能够自己通过自己的方式学习、提高,最终的结果未必会输给博士。从功能上看,博士学位实际上与各种从业资格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且一致持续未中断的“从业准入资格”形式,其制度化程度之高、其社会声望之隆都远远超过其他的职业准入体系。比如,高级厨师资格与博士相比,考取的难度与程序化、制度化程度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人们对高级厨师的尊敬和敬畏相比博士而言常常是很低的,最后,对高级厨师和对博士的期待也完全不同,往往会觉得博士应该更高级、层次更高、收入也更高,如果博士达不到反而会显得是一个问题、是异常。有一种观点认为学士、硕士与博士这样的“学位”是对一个人学力的判断,换言之,是对一个人学业成就的衡量。这种说法常常与没有进过大学的家人对博士的误解相对应:许多人觉得博士在学校应该上很多课、读书、背书之类。实际上,博士的生活是在以学徒身份从事科研活动:国家或私人科研基金设立科研任务与目标,向广大科研工作者招标,导师投标并中标之后,指导、监督博士具体开展科研活动。所以,说学位反映了一个人对科研这一社会活动中涉及的诸项工种的熟练程度,更为准确。一般的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科研涉及的工种可能包括:文献综述、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团队建设、学术交流等。目前,部分学科博士产出过剩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国内国外都是如此。劳动者的工资与待遇取决于社会需求与从业人员人数之间的关系,而一个社会对于尖端科研的需求往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一个科研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机遇也是有限的。劳动力的过剩导致博士待遇的下降,也导致科研领域严重的内卷化(involution):大量的人力投入与越来越吹毛求疵的精耕细作,换来越来越微博、琐碎的科研产出。另外,社会对科研的需求直接反映在科研经费与授予科研人员的社会职位上,两者都非常有限,以至于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都无法直接获得基金赞助,需要挂靠到有资源的科研团队中去。有限的资源以及日益庞大的博士群体,导致科研人员中的社会分层日益严重。其后果之一便是科研资源的分配与成果、利益分配(经济利益与名望等)中的不公平现象会缓慢而持续地加剧。(另外提一下:目前的博士与科研岗位的不对称性是在科研领域中的局部践行市场经济模式的产物,好像通过让一部分不适合科研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经济原因的考虑而主动退出,能够更好地起到人员筛选的作用;同时,通过维持大量科研后备军,能够持续压低科研人员待遇。这样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但是正如波兰尼的《巨变》一书的观点,市场经济的一个局限性在于个体的生命周期不能够像市场变化那样迅速地转换——科研这一工种所需的培养时间非常漫长,涉及的技能具有较高独特性,以至于一旦科研领域需求衰退,大批科研人员将无处可去,无法转职。苏联解体后大批科研人员的悲惨境遇便是如此——科研能力之强如苏联专家都是这样,可见谴责科研人员因待遇不佳诉苦的板子实在不能一味打在科研人员的能力、是否有“出去闯的勇气”与是否具备“甘坐冷板凳”等道德问题上)有许多人提到博士生涯对自己带来很多个人成长。这固然是事实,但在考虑宏观的问题时,这种非常个人化的经验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博士生涯对个人的锻炼未必有多么独特,以至于不读博就完全没有办法从其他的地方获得。最后总结:我个人的观点是,博士的主要作用是一种职业准入资格,证明一个人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并已足够熟练。一个近似的类比是中世纪手工业的学徒获得了出师证明,表明该行业的行会同意这个人加入这一个行业,成为同行以及竞争者。读博之后,就可以去高校争取获得教职,去科研院所争取获得研究岗位啦!

81 评论

相关问答

  • 党建文献综述

    要多少

    爱笑的颜小妞 8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党建相关文献综述

    北京市房山区党史办主任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党的文化的书

    Yoyo030303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关于党建的文献综述

    文化改革发展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良好基础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

    北极星爱吃鱼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党史党建期刊综述

    |  ★―――――党报―――――★  ★中央报刊★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  ★省级党报★  北京日报  天津日报  解放日报  

    素雪清芳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有关伟大建党精神的文献综述

    关于当代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应怎样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参考文献,你可以去创新教育研究或者教育进展看看哦,

    面包超人311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