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0

sw634365102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外交的议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erculeses

已采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143 评论

咖喱小周

(一)国内学术会议1、2002年4月26-30日,在山西太原由山西大学政法学院主办的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年会暨国际关系学院(系)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提交了“21世纪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一文,论文发表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2、2003年9月17-18日,在长春市由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方法论探索与学科构建”高级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中国睦邻外交政策与中俄关系一文,并作大会发言。3、2003年10月20-22日,在南京由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2003高层论坛会,会议主题是“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政治走势”,提交了“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变化与重构”论文,《伊拉克战争后的国际政治走势——2003国际政治高层论坛文集》由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4、2004年7月9-11日,在甘肃兰州由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承办的“21世纪国际环境与中国外交”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高层论坛会,提交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与中俄关系”一文,论文集由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5、2004年8月19-20日,在长春市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和东北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第11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了“俄日关系发展现状与前景”学术论文,论文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6、2004年10月16-17日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东部战略形势与国家安全”高层研讨会,提交了“俄罗斯东北亚战略与朝鲜半岛政策”一文,被收入会议论文集。7、2004年12月10-11日,在上海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的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提交了“世界秩序理论范式的探讨”一文,会议论文集2005年1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8、2005年7月13-16日,在辽宁省沈阳市由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高层论坛会议,会议提交了“新时期中国睦邻政策与战略选择”一文,会议论文集《国际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由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9、2006年9月14-15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和东北亚重点研究基地在长春市主办的第十二次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作了题为“超越冷战思维,构建和谐的东北亚地区秩序”的大会发言。10、2006年10月14-17日,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和江苏省委党校在江苏省扬州市联合主办的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全球化与和谐世界”高层论坛会议。提交了会议论文“全球化时代世界新秩序的理性思考”一文,论议论文集《全球化与和谐世界》已由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11、2007年5月12-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办的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暨“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高层会议。提交的会议论文是“超越传统的权力政治,构建和谐的世界新秩序”。12、2007年6月30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论坛——上合组织框架下的能源与交通合作国际学术会议”。作了题为“以‘上海精神’全面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的大会发言。(二)国际学术会议1、2002年11月25—27日,在俄罗斯海参崴参加俄罗斯国立海洋大学主办的“亚太地区领土争端非政府论坛”国际学术会议,提交了“亚太地区国家领土争端成因及其解决方法”的学术论文,并作大会发言。2、2003年9月24-26,在俄罗斯莫斯科参加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主办的“21世中国与世界”第14届国际学术会议,提交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与中俄关系”学术论文,论文在俄罗斯《远东问题》杂志2004年第5期发表。3、2004年5月21—22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参加俄罗斯国际研究会和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举办的“俄罗斯外交政策进程:战略与优势,”国际学术会议,提交了“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与中俄关系”的学术论文,论文以《中国是地区和平与繁荣的保证》的题目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东亚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办的《21世纪中国与俄罗斯》杂志2005年第11月期发表。4、2005年9月27—29日,在莫斯科参加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主办的主题为“强大的中国:国内与国际方面”第十四届国际学术会议,提交了“中国地缘政治环境与睦邻外交政策”的会议论文,论文已在俄罗斯远东所主办的杂志《远东问题》2006年第2期发表。

138 评论

做老婆饼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297 评论

yuki不乖

更加突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指导地位  报告顺应党心民意,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理论品质、精神实质等作了新的阐发,提出了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点根本要求。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包括“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报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求全党在新的实践中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更加坚定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  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宝贵经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为:其一,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正式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作出新概括。其二,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现代化建设拓展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其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作了新阐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其四,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点基本要求,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更加清晰地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及实现途径  其一,在精辟论述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争取赢得主动、优势和未来的战略思想。其二,按照五位一体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新要求。在经济建设领域,要求在不断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这两个方面比2011年都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为此,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在政治建设领域,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注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和健全的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领域,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积极培育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领域,以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要求,抓住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两个重点,推动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更加强调加强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  着眼到2020年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提出了以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强调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外部条件等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出了“加快推进”的新要求,强调要贯彻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根本要求,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关于“一国两制”实践,提出了不断“丰富”的总要求,强调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前提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重要途径是坚定支持两个特别行政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等。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提出要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报告强调: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共同认知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断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关于对外战略,围绕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基本思路,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以及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新主张;报告强调: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扎实推进各个领域的外交,不断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  更加注重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围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确定为主线的重要内容,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项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思想建设领域,重点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和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在作风建设领域,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视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作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部署。在制度建设领域,强调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透明度等。在组织建设领域,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等。在反腐倡廉建设领域,将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视为人民关注甚至亡党亡国的重大政治问题,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作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精神状态方面,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面前,不断增强忧患、创新、宗旨和使命四种意识,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8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外交的议论文

    更加突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指导地位  报告顺应党心民意,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

    泸州老叫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中国外交议论文

    更加突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指导地位  报告顺应党心民意,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

    慧慧在济南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有关中国外交的议论文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

    香了哩个辣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中国外交议论文800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张祝君1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中国外交议论文2021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

    随风来雨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