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3

茜茜Julie
首页 > 论文问答 > 贵州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约始于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白色棉袜

已采纳
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191 评论

雪绒花05

穿青人(别名里民子、羡民、土人)是中国未识别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等地,传统服饰为尚青色,普遍使用贵州通行的官话。穿青人有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他们把山魈当做图腾,刻在工具上。穿青人虽不在中国56个民族中,但仍然可以享受少数民族的政策,2014年“穿青人”首次写进身份证民族一栏。“穿青人”在有些地区亦称为“里民子”,他们并没有自称的专名,有时也称“大脚板的”。“穿青”这个名称主要是用来区别于称为“穿兰”的汉人,这个名称始见于清代的文献记载中。当地各少数民族并不称他们作“穿青”,而是在汉人的名称前加个形容词,如“白汉人”、“大脚汉人”、“篙子杆汉人”、“吃荞麦的汉人”、“穿大袖子的汉人”、“当里民的汉人”等,由此可见,当地各少数民族是将他们视为有一些特点的汉人(见1995年中国民族出版社黄光学主编:《中国的民族识别》)。但是贵州省民族识别工作队穿青识别组于1985年在《贵州穿青人民族成分问题的重新调查报告》中的附件七《一九五五年调查报告的失真与弊病》反驳了这个观点:穿青人和当地其他少数民族都将汉人视为“穿兰”,而且历代官方都把穿青人和当地其他少数民族共同视为“夷属”“苗属”“诸夷”之类,“穿青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不是汉族”,所谓少数民族“认同穿青人是汉人一部分的”的称呼是翻译有误,其实指的是该群体的汉化程度[1]。解放不久,大定、纳雍、织金的穿青地主曾召开过会议。因为当时他们听说少数民族地区不像汉族地区一般要进行土地改革,所以酝酿和鼓动穿青要求少数民族待遇。据说“穿青族”的名称是他们提出来的。这个名称群众是不满意的(见费孝通《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调查报告》)。贵州省民族识别工作队穿青识别组于1985年在《贵州穿青人民族成分问题的重新调查报告》中反驳了费老的这个观点,认为“穿青”的名称自古有之[1]。据明朝史志记载,穿青人的族称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贵州的土著民族,这是以居住的历史状况来称呼的;称为“里民子”,是因为他们先民与早期“里人”(亦泛称“僚”)有关,这些就是其历史源流来称呼的。而穿青人这个名称在官方记载最早见于乾隆《威宁州志》,继后是光绪《平选州续志》和民国《大定县志》《镇宁县志》《平坝县志》。《平远州续志》和《大定县志》是在记述同治初年农民起义时提到的,是因其“衣尚青”,所以“又曰穿青”。在《镇宁县志》则把“穿青”作为该县的独立民族载入史册;在民间记载方面,清康熙三年吴三桂平水西之后流传于民间的木刻唱本《水西传》记有了“穿青”这个民族,并与水西境内的彝族、苗族、仡佬族、龙家人、蔡家人、羿人、白族、仲家(布依族的一支)等八个民族并列,统称“九种夷蛮”。由历史文献可知“穿青”这个名称,至迟在清初就有了。穿青人作为“未识别待定民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以“青”、“青族”或“穿青人”写上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仍然印着“穿青人”三字,全国火车票、机票、酒店宾馆等通行无阻。有2015年《贵州省公民民族成分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第22条、2015年《中国公民民族成分登记管理办法》第19条、2003年公安部118号文件《关于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及1986年《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办公室会议纪要》等文件作为政策依据,今后仍然继续作为独立的“穿青人”来对待[2]。历史关于穿青人的族源由来,学术界和民间向来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土著说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该观点。[1](见1985年《贵州穿青人民族成分问题的重新调查报告》及2003年织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的内部著作《穿青人历史与文化》)分支说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征讨云南时迁移到贵州的随军汉人,由于地理隔绝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集团。持这种观点的为以民族识别专家费孝通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见1955年费孝通《贵州省穿青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调查报告》)混合群体说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人(即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互相通婚融合后形成的,处于汉族社会与少数民族社会之间。这是21世纪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部分学者的观点。[3](见2006年《穿青人问题研究》)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登记,贵州省自报填写“穿青人”自称的人数约6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72万人的7%。毕节地区约54万人,安顺市约8万人,六盘水市约2万人,其它地区共约3万人。织金、纳雍、大方、黔西、金沙、毕节、赫章、威宁、六枝特区、盘县、水城、清镇、平坝、安顺、普定、关岭、镇宁、紫云、兴义、兴仁、晴隆、安龙、普安、长顺、册亨、望漠、贞丰、龙里、贵定、福泉、施秉、镇远、黄平等三十多个县(市、特区)均有穿青人居住,其中织金和纳雍两县穿青人最多。织金县有穿青人23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22%。全县32个乡(镇)561个村28个居委会都居住有穿青人,最多的以那镇达17650人。一万人以上的有城关、桂果、牛场、化起、八步、珠藏、金龙、马场、板桥等10个乡(镇);五千至一万的有三塘、阿弓、三甲、茶店、中寨、绮陌、狗场、实兴、白泥、少普、熊家场等11个乡(镇);五千人以下的有猫场、龙场、自强、大平、官寨、后寨、普翁、上坪寨、营合、纳雍、黑土等11个乡(镇)。纳雍县有穿青人约5万,全县25个乡(镇)居住有穿青人,最多的雍熙镇有37000多人,一万人以上的有雍熙、中岭、阳长、王家寨、百兴、张家湾、勺窝、新房、寨乐、老凹坝、沙包、曙光等12个乡(镇);五千人以上的有龙场、乐治、董地、化作、水东等5个乡(镇);五千人以下的有维新、库东关、寨乐、姑开、羊场、锅圈岩、昆寨、左鸠戛、猪场等9个乡(镇)。(关于穿青人的人口分布情况,详见织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第七辑《穿青人历史与文化》)

312 评论

我才是黄蓉

我觉得应该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有记载,应该也就是从秦朝开始,时间应该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应该也就是在史记这些书里,没有记载这个应该也是没有什么问题,毕竟通过看当时的历史,也能够了解这些地区发生过的一些具体的一些事情。

336 评论

梦想成真罗

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

88 评论

相关问答

  • 贵州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约始于

    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

    始终不遇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贵州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始于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除此以外,还有另一种说法

    bluesky588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9
  • 贵州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约始于什么时期

    贵州名称首次出现在文献时间是宋朝。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意思是贵州地处遥远荒蛮之地,这是以贵州

    越来越有感觉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贵州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约始于什么时候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

    易买易得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8
  • 贵州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约匙

    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明末,贵州

    缘梦~幸福宝贝 2人参与回答 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