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

  • 浏览数

    182

开心一刻0312
首页 > 论文问答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

1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彷徨爱情

已采纳
A专著 《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25万字,商务印书馆,2010。2.《明代士人生存状态研究》,23万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3.《晚明基层士人社会生活谫论》(合著),20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4.《孝庄文皇后传》,25万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开国重臣大传——多尔衮大传》(合撰),25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B学术论文1.《南明士人“日本乞师”叙事中的“倭寇”记忆》,载《历史研究》2010年第5期。《“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载《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2期。为《新华文摘》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晚明塾师的“觅馆”与“聘期”》,载《求是学刊》2010年第1期。为《新华文摘》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传统向现代的萌动》,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为《新华文摘》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1999年第3期全文转载。《嘉靖倭患与晚明士人的日本认知》,载《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6.《地位相悖与身份悬浮:生存状态视角下明代士人社会地位刍议》,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论明代士人的异业治生》,载《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明代士人本业治生论》,载《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明代塾师生计刍议:以江南地区为中心》,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晚明科场风变与士人科举心态的演变》,载《求是学刊》2007年第5期。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6期转摘;《新华文摘》2007年第23期论点摘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晚明士人生计与士风》,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先后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载《明史研究》(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第7辑,黄山书社2001年8月。《世俗人生:儒家经典生活的窘境与晚明士人社会角色的转化》,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1868-1869年中英新修条约谈判评述》,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1年第7期全文转载。 《“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前沿研究动态(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重点摘引介绍。《轴心期与忧患之中国》,载《北方论丛》1998年第4期。18.《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社会的分化》,载《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19.《明代的“社师”与基层社会:以黄佐<泰泉乡礼>为中心》,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5期。20.《晚明士人社会交往的失范及其评述》,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5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21.《明代塾师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变:兼论民间教育人力资源的社会配置与优化问题》,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22.《明代社学之社会属性辨析》,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评介》,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5期。《以孝促悌:朱元璋丧制改革述论》,载《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1期转摘《王府文官与明初中央集权》,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道体下移与晚明基层社会的教育困境》,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明代的“私塾”与“塾师”》,载《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君师治教”与明代塾师的社会角色》,载《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2期。《“弃儒从商”与“以文营商”:晚明士人生计模式的转换及其评析》,载《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3期。C译文1。佐藤有希子:《毗沙门天像的图像形成于敦煌吐蕃:敦煌吐蕃占领时期毗沙门天像的一个考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9日。
153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