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75

cloverEcho
首页 > 论文问答 > 《自然》期刊评选人类千年历史最伟大的二十位物理学家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咕噜咕噜SP

已采纳
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
286 评论

子非鱼1102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系国家档案局主办的业务指导类期刊,是档案界创刊最早的刊物。自1951年创刊至今,刊物已累计发行2060万册。《中国档案》杂志有五十年之久的办刊历史,有稳定的机构人员,有定位准确的编辑方针,有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有为读者服务的经营方式。1999年起,连续多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创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列为来源期刊。2000年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475种文化、科学、体育类期刊中,转载量排名第14位。2001年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 《中国档案》杂志社是国家档案局直属事业单位,设总编一人副总编二人,下设第一编辑室、第二编辑室、办公室。在岗人员11名,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9人,其中专职编辑6人,美编1人。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原名《材料工作通讯》、《档案工作》,1994年改名《中国档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该刊1951年创办,是国家档案局主管的面向全国档案(史志)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与研究刊物,是我国档案界创办最早、影响面最广的专业杂志,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办刊历史。

184 评论

缘梦~幸福宝贝

爱因斯坦,被誉为全球最伟大的科学家,最具有智慧的人,物理学界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许多人都以能见爱因斯坦一面为荣。与爱因斯坦同为物理学家的杨振宁,自然也非常想见爱因斯坦一面,可是当真正见面之后,却成了他的终身之憾。一面之缘爱因斯坦的伟大不必多说,这是一个被所有人仰望的人物,而杨振宁虽然地位不及爱因斯坦却也是物理学界的泰斗,年仅35岁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科学家。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总觉得杨振宁是个现代人,而爱因斯坦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他们两个人生活的时间是有着重合的,爱因斯坦生于1879年,逝世于1955年,杨振宁生于1922年,1945年通过庚子赔款奖学金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国芝加哥留学,和爱因斯坦来到了同一片土地。那个时候,爱因斯坦已经被誉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而杨振宁只是一个尚未有所成就的年轻学生,杨振宁当年对于爱因斯坦的崇拜,不亚于任何一个追星族,只要爱因斯坦出来演说、讲课,他都会千里迢迢赶去听。与此同时,杨振宁也在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1948年他博士毕业,随后来到位于普林斯顿的研究院实习,在这里他遇到了他最好的搭档李政道,那一年杨振宁26岁,李政道只有22岁,都很年轻,也都处于一个科学家大脑高速运转的时期,这对搭档一拍即合,开始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研究自己的构想,第二年,他们做出了第一个粒子复合模型,在物理学界声名大噪。科学界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这两个年轻的科学家,就连年迈的爱因斯坦也注意到了他们的成就。1949年,杨振宁作为物理学界的年轻学者被邀请参加爱因斯坦的讲座,交流结束之后,杨振宁激动地询问爱因斯坦身边的工作人员,自己是否可以和爱因斯坦聊聊,让杨振宁感到受宠若惊的是,爱因斯坦很快回应他,可以,随后杨振宁被带到了爱因斯坦的会客室。这场对话持续了5小时,那是杨振宁最激动也最遗憾的一天,坐在爱因斯坦对面,杨振宁感觉自己在做梦,这可是爱因斯坦!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对于年轻的杨振宁来说,光是听见爱因斯坦的声音就让他激动得快要昏过去。抱憾终身可是事后想起来,杨振宁懊悔不已,原来当天杨振宁实在太兴奋了,把自己打算和爱因斯坦交流的问题忘了个一干二净,而对面的爱因斯坦虽然滔滔不绝,但是爱因斯坦私下和人交流用的是德语,当时杨振宁没带德语翻译,他自己会的德文词汇不超过100个,只能断断续续地猜测爱因斯坦在说什么。可是杨振宁面对偶像又不想表现得过于稚嫩,所以只能半懂不懂的点头,爱因斯坦说了个尽兴之后,觉得杨振宁应该也差不多懂了,于是对这个后辈鼓励了几句之后,就离开了,杨振宁在那里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不由得捶胸顿足。几十年后杨振宁回忆起这件事情还是难掩自己的失落,好不容易见到爱因斯坦,居然紧张成那个样子,什么收获也没有。但爱因斯坦却对杨振宁欣赏有加,后来爱因斯坦还特地招来杨振宁和李政道发表的论文,并且大加赞赏,爱因斯坦的关注也让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名气进一步提升。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当年的见面,杨振宁收获寥寥,但至少杨振宁对得起爱因斯坦对他的鼓励,他和李政道钻研的项目逐渐突破,1954年,这两个年轻的科学家提出来了后来让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物理学理论——宇称不守恒理论。让杨振宁感到非常可惜的是,他提出这个伟大理论之后的几个月,爱因斯坦便离开了人世,他再也没有机会去问一问爱因斯坦,是如何看待自己理论的。爱因斯坦的死去,是全世界的损失,杨振宁听到这个消息,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感到难以置信,觉得一个时代落幕了,但是物理学界的传承是生生不息的,爱因斯坦离去了,但杨振宁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薪火相传1957年,杨振宁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在致辞时,他特意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说:"广义角度上,我是东西方文化共同造就的,我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骄傲,我也愿意在现代科学驻足。"杨振宁在爱因斯坦生前,只与他见过一面,但是后来却有人评价杨振宁是自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后来杨振宁还被高校聘请担任爱因斯坦讲座的教授和负责人,似乎科学界已经认定,爱因斯坦的火炬,杨振宁可以接过。杨振宁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他醉心科学一生,提出了十几种重要的科学理论,将物理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顶梁柱,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他是第三位"全才科学家",如今物理学界的年轻科研者,对于杨振宁的崇拜,或许不亚于当年杨振宁对于爱因斯坦的崇拜。当年爱因斯坦以谦逊鼓励的态度对待杨振宁,今日的杨振宁也一直在鼓励年轻的学子们努力钻研,为科学建设添砖加瓦,爱因斯坦对杨振宁的意义,不仅仅是偶像那么简单,那是一个遥远而鲜明的旗帜,让杨振宁用了半生去追寻那个更高远的科学世界。而如今功成名就的杨振宁,也会是别人的旗帜,他的会客室里,也接待过许许多多年轻青涩的科学家,这些年轻人就如同他当年一样,怀着热烈的憧憬和梦想,也许几十年以后,也会有某个科学家回忆起当年见到杨振宁的那份激动。科学家本是凡人,会老会死,但是科学的火焰不会随着生命的终结而终结,我们如今看到的复杂科学世界,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共同建立起来的,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年代,却因为相同的热爱,被永远铭记着。

110 评论

倆宝麻麻

因为霍金研究的和人类物理方面没有关系。所以他没能入选。

120 评论

成都蜀道装饰

已经82岁的杨振宁教授与他手下一名28岁的学生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一事件一时之间引爆了网络舆论,而杨振宁二人的婚姻也受到许多非议,甚至有人以“老牛吃嫩草”等等有明显讽刺意味的言论不断抹黑杨振宁,使得一位一直低调行事的科学家就这样“出名”了。而在此之前,许多人对杨振宁的了解,都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对于杨振宁究竟如何著名、为何著名却知之甚少。但实际上,杨振宁的成就是可以跟所有人都熟知且敬仰的牛顿、爱因斯坦齐名的!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其父亲杨武之是一名大学教授,母亲也很重视教育,在杨振宁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各种知识。在父母的影响下,杨振宁从小就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勉踏实的优秀品质。1938年,年仅16岁的杨振宁就考入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大学——西南联大。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连续拿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到1945年时,就出国前往芝加哥大学继续进修。而让杨振宁一举成名的,则是在1957年时,他以“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论及杨振宁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在1954年时,由他主导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牛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宏观物理学上的突出成就。而到20世纪初时,科学家们发现在微观世界中,经典牛顿力学几乎派不上用场,因此很多科学家都投身到微观物理学上的研究。在当时的研究下,就已经提出了宇宙中存在的四种基本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引力和电磁力。其中著名科学家麦克斯韦的研究预言并解释了电磁力,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则主要侧重于引力。时至1954年,强核力与弱核力依然缺乏相应研究,而杨振宁的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很好地描述了强核力与弱核力的性质,在基础科学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因而杨振宁一度与牛顿、麦克斯韦以及爱因斯坦齐名。虽然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习惯将杨振宁与爱因斯坦等人比较,但杨振宁却从来不关注这些。杨振宁本身也是爱因斯坦的“粉丝”,爱因斯坦比杨振宁大43岁,其成名时,杨振宁还是个“小屁孩儿”。因此,杨振宁从小就很崇拜爱因斯坦这个科学巨子,也一直将其当成人生的旗帜和灯塔不停追赶。爱因斯坦的所有成果一旦发表,杨振宁都会第一时间想尽办法去了解学习,爱因斯坦也给了他很多启发。因此,他一直期待着能够见爱因斯坦一面,亲眼瞻仰这位科学“大神”。而这个机会在1952年时就来了。当时在美国留学的杨振宁遇上了李政道,两人互相欣赏,共同研究发表了一篇有关统计力学的论文,而这篇论文就进入了爱因斯坦的视线中,对他们的研究相当感兴趣。而当时的爱因斯坦就在美国,于是便邀请这一对年轻人来自己的研究室聊聊。因此,杨振宁终于有机会见到自己的“偶像”了。他们交谈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出来之后的杨振宁十分开心,但却说出了一句听起来相当狂妄的话:“我在这次交谈中并未获得智慧。”但这句话跟杨振宁脸上洋溢的笑容显然不搭,自然是别有他意。原来当时的爱因斯坦已经完成广义相对论,开始研究“统一场论”了,而杨振宁年仅30岁,在科学上还未能达到爱因斯坦的高度,因此爱因斯坦的很多设想,杨振宁一时之间都没听懂。而且爱因斯坦当时已经年过70 ,加上常年高强度的科学研究,让当时的爱因斯坦在精神上已经有些难以支撑。在交谈过程中,爱因斯坦总会在说话之间掺杂一些德语,这让都不懂德语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听得更加云里雾里了。此外,见到爱因斯坦时,杨振宁实在太过激动,面对这样一位科学巨擘,作为新人的他心中万分紧张,因此爱因斯坦的许多话杨振宁都没能好好听进去。结果一个半小时的交谈,杨振宁没能学到东西,故而就笑着说自己没能获得“智慧”了。但爱因斯坦的认真与努力,面对科学的严谨与认真却深深影响了杨振宁。杨振宁回去之后,更加刻苦地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之路,为中国也为人类整体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可惜这样一位科学大家,在新时代却因为一次你情我愿的,只是比较特别的婚姻而受到他人指责,实在不能不让人感到愤怒而可悲了。

230 评论

Simena1943

牛顿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4-31)——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不过现在人们仍不知道万有引力等力的作用机制。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爱因斯坦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4-18)——美籍德裔犹太人,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激光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麦克斯韦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3-5)——19世纪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种理论预见后来得到了充分的实验验证。他为物理学树起了一座丰碑。造福于人类的无线电技术,就是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玻尔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 ),丹麦物理学家。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玻尔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哥本哈根大学科学硕士和博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荣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亨利·卡文迪许卡文迪许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又译亨利·卡文迪什,1731年10月10日—1810年2月24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他首次对氢气的性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证明了水并非单质,预言了空气中稀有气体的存在。将电势概念广泛应用于电学,并精确测量了地球的密度,被认为是牛顿之后英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卡文迪许漫长的一生中,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他是分离氢的第一人,把氢和氧化合成水的第一人。由于卡文迪许在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后人称他为“化学中的牛顿”。卡文迪许在物理学上最为人推崇的重大贡献之一,是他在年近70岁时完成了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扭秤实验,从而使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再是一个比例性的陈述,而成为一项精确的定量规律,引力常量的测定也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可靠性提供了最重要的实验佐证。伽利略·伽利雷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将定量分析引入物理学,爱因斯坦认为是他开创了近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他创制了天文望远镜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先后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理查德·费曼理查德·费曼(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费曼是十九世纪末,俄罗斯和波兰犹太人移民到美国的后裔。美国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正化的计算方法,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费曼还发现了呼麦这一演唱技法,曾一直期待去呼麦的发源地-----图瓦,但是最终未能成行。 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纳米概念的人。理查德·费曼狄拉克保罗·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8-20)——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并对量子电动力学早期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曾经主持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并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度过他人生的最后十四个年头。他给出的狄拉克方程可以描述费米子的物理行为,并且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1933年,因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里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埃尔温·薛定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马克斯·普朗克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全名: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语: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量子论、量子理论)重要创始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大物理学家之一。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热力学。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普朗克的另一个鲜为人知伟大的贡献是推导出波尔兹曼常数k。他沿着波尔兹曼的思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得出波尔兹曼常数后,为了向他一直尊崇的波尔兹曼教授表示尊重,建议将k命名为波尔兹曼常数。普朗克的一生推导出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两个常数k和h,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物理学家。1929年与爱因斯坦共同获马克斯·普朗克奖章。迈克尔·法拉第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生于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法拉第和威廉·休艾尔发明了许多如“电极”、“离子”等耳熟能详的字。迈克尔·法拉第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学生和助手,他的发现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是麦克思韦的先导。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法拉第发明的是第一台发电机,是第一台将物体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虽然装置简陋,但它却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发电机的祖先。

243 评论

清影5127

《自然》这个杂志曾经推选人类过去千年的为大物理学家,仅仅只有20多位,其中杨振宁就是其中一位,主要是因为他贡献的 宇称不守恒还有一个就是规范场理论,其中第一个让他获得诺贝尔奖。在世界上不用说也是前20,因为这个杂志列举的只有他还在世。

347 评论

fightingBB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霍金没能达到他们的一个评判标准,所以才没能入选。

128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