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03

江南Andy
首页 > 论文问答 >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鹤顶红IF

已采纳
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言 8-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9-16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 9-13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3-16 1 建设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13-14 2 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14 3 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14-15 4 建设新农村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15 5 建设新农村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15-16 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16-27 1 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16-19 1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16-17 2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 17-19 3 农村文化建设成绩显著 19 2 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27 1 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19-23 2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23-24 3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24-25 4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完善 25-2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7-37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的关系 27-29 2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公共事业进步的关系 29-30 3 创新体制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 30-32 4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城镇化的关系 32-34 5 做好整体规划与体现个性特色的关系 34-35 6 搞好试点示范与做好面上推广的关系 35 7 搞好当前工作与着眼长远发展的关系 要了给你发送全文
316 评论

香蕉君诶嘿嘿

文献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天津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特点的分析,以及大港区楼房化情况和9个点、4个片城镇化发展情况的的剖析,认为天津市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具备七个方面的动力机制,即:经济、政策、规划、市场、管理、土地及创新;同时,认为天津市城镇化在今后的发展中挑战和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存在的机遇是:土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城镇发展存在着广阔的空间;与现代化城市接轨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具备城镇化发展的人才资源优势;环渤海地区的强劲发展势头为天津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机遇。【文件目录】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国内外城镇化研究概况 4 世界及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 1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演变 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城镇化的一般理论 1 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相关概念 1 城镇和城镇化 2 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 2 城镇化的基础理论 1 区位理论 2 二元结构理论 3 人口迁移理论 4 非均衡增长论 3 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1 城镇化过程的阶段性规律 2 城镇化的聚集规律 3 城镇化的不平衡规律 4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规律 第三章 天津市城镇化的发展分析 1 天津市城镇化的现状及特点 1 天津市城镇化的现状 2 天津市城镇化的特点 2 天津市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3 天津市加快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 天津市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2 天津市城镇化发展的机遇 第四章 天津市大港区城镇化实证分析 1 大港区的基本情况 2 大港区的农业简况 3 大港区农村的工业情况 4 大港区农村的第三产业情况 5 大港区农村楼房化的简况及作用 1 楼房化的简况 2 楼房化的作用 6 大港区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 加快推进天津市农村城镇化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1 天津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思路 2 天津市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 科学制订规划,实现小城镇的有序发展 2 配套建设大型基础设施 3 全方位筹措发展资金 4 加快企业发展,增强农村城镇建设的后劲 5 推行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户籍政策,加强城镇管理 6 强化土地管理 7 强化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8 加强环境保护,确保可持续发展 9 实行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城镇调整 10 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55 评论

我爱蟹爪兰

结合社会实际,谈谈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与结果,3000字论文相当的不好写,谢谢你的问题,祝您的顺利。

136 评论

提琴小13

[摘 要]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其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容易忽视其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伴而生,进而影响到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对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城镇化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农村 城镇化 环境问题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镇建设,而搞好小城镇建设又势必无法回避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我们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与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背离,进而直接影响到当地城市化、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和自然之间应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城镇化既可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加重城镇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的负担,增加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自然伴随着人口增长。但如果城镇的人口增长过快,一旦其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镇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带来城镇环境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滥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不时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表现得很突出。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固有产物。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初期,许多地方对小城镇的功能、性质和定位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把握还不够准确,只追求面积扩大,盲目向外扩张,有的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原有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镇。这样就使得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农村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地面沉降。由于城镇地域建筑物密度的增大,以及城镇排水系统等地下设施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雨水向土壤的渗透;再加上人们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了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进而引起了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程度越大,其沉降区的分布范围也就越大。地面沉降不但可造成地面标高的损失,以及河道行洪能力的下降,而且还可造成房屋破坏、地下管线扭断破裂,进而对当地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土壤污染。由于城镇土壤分布多呈现零星分布状态,面积相对小而孤立,土壤的生态系统较为封闭,物质循环与转化过程较为单调和缓慢,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因而其污染物代谢和降解功效,以及环境载荷能力相对较低。当城镇频繁的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物进入土壤,一旦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因为有机废物是可以分解的,而无机废物如不加以处理就会永远侵占我们的土地资源。  乡镇工业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城镇环境污染也正在从点到面、从局部向整体蔓延。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这是与乡镇工业的粗放式经营有密切关联的。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地区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物、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当这些污染物排放超过自然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后,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镇的生态环境。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到现在,一些城镇尚无系统排污管渠和集中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大多是未经处理而就近排放;有的城镇其生活垃圾还主要采用的是露天堆放等简单处理方式。而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和随意堆放的固体垃圾,极易对城镇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 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恶化的成因  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目前大部分城镇都坚持“城镇要建设,规划要先行”的方针。但也有些城镇的建设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盲目追求“高、大、新、全”,从而导致城镇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城镇布局有些零乱、土地配置有些失当、功能分区不太明显,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而且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城镇环境的治理难度。城镇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缺乏环保意识。城镇环境保护是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但一些城镇人民政府却往往忽视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导向,未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应有的地位来加以重视。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盖厂兴镇不治污,毁林建房不绿化的现象在一些城镇依然存在。更有些人误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随意利用之物。  自然资源的过量利用。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将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成效。在人类将自然资源加工成产品、又将生产排泄物返回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那么生产排泄物将会积聚过多,就可能会造成污染。反之,如果能够循环、综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转化率,那么,其生产排泄物就必然会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而也就相应地会减少。  环境监控能力薄弱。一是现行环保法律法规缺乏强制手段、操作性不强,排污收费和违法行为处罚标准偏低,在客观上造成了环保执法难的问题。二是环境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环境管理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对外无法有效行使统一监管职能,对内无法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局面。三是环境执法能力建设薄弱、执法装备落后,也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控的正常进行和环境执法效能的提高。  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城市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小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小城镇建设。相当一部分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的建设发展速度不相适应,跟不上城镇环境保护的需要。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不高,使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城镇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一些城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效益往往见效快,而且效果比较明显;而生态环境效益则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累积性。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与人们的自身权益直接相关联。但如果只是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相应的生态环境效益,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在环境保护人员投入方面,目前城镇环境管理人员的编制还偏少,特别是在环境监督第一线的基层环保力量更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城镇环境管理的需要。而且,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又多半是从其他管理部门和技术岗位上转岗而来。在环境保护财力投入方面,政府、企业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显不足。可以说,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

303 评论

大胃王与王囡囡

提纲如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城乡融合发展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需要反馈过程)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果分析(需要分析问题)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

283 评论

相关问答

  •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论文

    提纲如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城乡融合发展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需要反馈过程)城乡融合发展的结果分析(需要分析问题)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

    厦门小鱼网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论文范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

    原谅未来的未来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论文题目

    这种论文题目可以有:论城镇化对扶贫攻坚的作用新时代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融发装修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论文摘要

    文献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天津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特点的分析,以及大港区楼房化情况和9个点、4个片城镇化发展情况的的剖析,认为

    小托0207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农村小城镇建设论文

    一、短视行为导致地方产业结构失衡  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条件不断变化。无视条件变化便把握不住小城镇建设的未来演变趋势。回头看,凡发生产业结构失衡的经济落后县市,当初

    晓云1123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