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3

往事随风@遗忘
首页 > 论文问答 > 如何理解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土著零食家

已采纳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意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核心:依宪治国 关键:执法必严 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内容: 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④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⑤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⑥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59 评论

就是不高兴

如何理解和把握好法治精神,学习和践行法治精神,我认为应主要在五个层面下工夫:  一、法治精神对依法执政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根本要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法治建设的规律把握得越来越透彻和准确。  依法执政,就是要求执政党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党的执政行为也要符合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和法律规范,懂得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依法执政,就是要求执政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在程序和手续上都应符合法律的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允许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更不允许以会代法、以权压法。只有执政党自觉弘扬法治精神,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才能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正凸显出来,才能实现和确保依法决策,依法执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法治精神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巨大动力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至今已有十年时间。确立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改变人治,走向法治,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涵,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的培育,从经济建设的环境提升到整个法治环境。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国的支撑点,是一股巨大动力。弘扬法治精神既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价值追求,又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面貌。显而易见,“弘扬法治精神”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需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二是倡导弘扬法治精神,可以用先进、科学、文明的法治精神引导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三、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  和谐社会靠什么去支撑?如何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法治精神”这个新理念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明确了法治精神的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表现,法治所追求的正义、公平、民主、自由、人权、秩序、和谐、安全等价值也就是法治建设所遵循的基本价值观。学习和践行法治精神,就是要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社会和谐。法治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法治精神的核心亦不同。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精神凸现为法治精神之核心。将和谐精神作为法治精神的核心,关键是用和谐精神统领法律价值体系,将和谐精神融入法律规范体系,用和谐精神指导法律运行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从法的价值观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要求。  四、法治精神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为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导向。  以法治精神为内核的法治文化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封建社会历史较长,“人治”封建思想有一定影响,注重纲常伦理使中国社会具有“关系社会”、“人情社会”的色彩,这都成了法治建设的历史和文化障碍。例如,当前,对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人们往往习惯于借助“上访”的途径,而不选择法律解决方式,这都折射出当前“人治”与“法治”、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的矛盾和冲突。这不仅仅是出于历史文化的影响,更重要是反映出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某些缺陷。因此,要努力提高和充分运用国家的软实力,真正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法治精神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力量源泉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这是党对新时期法制宣传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担负法制宣传教育职能的司法行政机关应不辱使命,不断深化和改进法制宣传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与人民调解相结合,运用“软解决”和“软处理”的方式,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以法制宣传教育为主渠道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350 评论

加油嘴馋的我

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法治。不是德治,也不是人治。

80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