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49

豆瓣酱7
首页 > 论文问答 > 《民艺》杂志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engjia097

已采纳
美哉 青花瓷 孙建君 【报纸】文艺报 2010-08-30将“民间智慧”引入当代设计教育 孙建君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06-22燕赵大地的“文化植被” 孙建君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09-07-28漫谈民间美术的活态保护 孙建君 【期刊】美术观察 2007-11-15民间美术与人生礼仪 孙建君 【期刊】美术观察 2004-03-10民间节日与民间美术 孙建君 【期刊】美术观察 2003-02-10民间石雕艺术 孙建君 【期刊】东南文化 2001-10-30民间木雕艺术 孙建君 【期刊】东南文化 2000-12-30女红奇葩——民间绣荷包 孙建君 【期刊】东南文化 2000-02-29中国民间木雕艺术 孙建君 【期刊】中国艺术 1999-08-27王朝闻与《中国民间美术全集》 孙建君 【期刊】装饰 1999-04-15神奇的贵州面具 孙建君 【期刊】雕塑 1996-02-15生动的历史社会生活画卷——清绘本《金瓶梅》图册的研究价值 孙建君 【期刊】装饰 1995-04-15民艺十年随感 孙建君 【期刊】装饰 1994-02-15《装饰》与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理论建设 彭迪; 孙建君 【期刊】装饰 1991-08-29一支红杏——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所” 孙建君 【期刊】装饰 1990-05-01沉重的起步——我国近代工艺教育历程述略 朱孝岳; 孙建君 【期刊】装饰 1988-06-29关于工艺美术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 孙建君 【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1987-09-28试论我国手工艺的经济特点 孙建君 【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1986-06-30重新发现剪纸的文化意义 孙建君 【报纸】光明日报 2002-03-20从精神探源到学术自觉 孙建君 【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8-05-28
259 评论

我不是水蜜桃

《寻找失去的记忆—专访著名雕塑家田跃民先生》《中外文化交流》杂志总184期 《中国风—雕塑名家七人集》(田跃民雕塑作品欣赏)世界友谊出版社出版 《田跃民三十余载的雕塑之路》《艺术市场》杂志总111期 党刊求是《红旗文摘》《田跃民作品选》红旗文摘2012年第4期 《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大家田跃民》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编大型献礼特辑《中国书画名片》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田跃民—质疑声中前进的雕塑者》《艺术市场》杂志总138期2013年2月中旬刊 《生动传神、朴实无华——田跃民作品欣赏》《中国改革报》文化创意风采整版2013年11月22日发行 《田跃民和他的雕塑世界》《中华儿女》杂志2013年15期 《走向世界》周刊——《“狂人”田跃民》走向世界杂志社出版发行2014年第19期总397期 《田跃民雕塑作品》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发行;《走近艺术家—田跃民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发行 《艺术楷模》神州杂志社2013年出版发行 《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六人集世界知识画报社2013年出版发行 《中华文化艺术巨匠》神州杂志社出版 《人民功勋艺术家》神州杂志出版社 《一代翘楚》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大师风范——艺坛四杰》中国华侨出版社 《喜迎建国65周年—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范曾、田跃民》世界知识画报社出版发行 《神州名家书画》——走向世界的人民艺术家 神州杂志社出版发行

207 评论

我就是小J

《一幅壮锦》(原名《一幅僮锦》)是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映的一部动画片,并在1960年获得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一幅壮锦》讲述的是壮族母亲和三个儿子住在山间,一家人靠织锦和砍柴为生。母亲花费三年织好的一幅长锦被风吹走,三个儿子在寻锦的路上,经历的各种传奇故事。其动画故事改编自萧甘牛于1955年发表在《民间艺术》杂志上的民间故事《一副壮锦》。故事的原型是在壮族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流传在各个民族之间的民族传说,例如瑶族牛生日的传说,维吾尔族的阿凡提,壮族的刘三姐。旨在发扬人心中的光明,教人向善。《一幅壮锦》也是基于这种精神而被创作出来。动画片上映的时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动画产业最为精彩的十年中。动画的工艺上当然无法跟今天,用电脑制作的动画成品媲美。但是,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动画背景的勾勒,不仅符合少数民族的特色,在人物形象的展现上,不千篇一律,各有各的特征展现。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动画产业的先驱者们的匠心精神。民间创造的传说,大都给予了广大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人有旦夕祸福,事有阴晴圆缺,困境咬牙坚持,顺境不得意忘形。将这些正能量的内核放在故事里,这其实也凝聚了广大人民的智慧。就像《一幅壮锦》这个故事中,母亲妲布,为了一幅长锦,耗费了三年的时间。一家四口,本就靠着织锦和砍柴过活,母亲织锦的收入因为长锦,不得不中断,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难免抱怨,老三最为孝顺,一直鼎力支持母亲的愿望。这些人物性格的设计,都很符合逻辑。老大憨厚愚笨,老二偷奸耍滑,老三孝顺勇敢。虽然老大老二都有缺点,但是,老大砍柴并不偷懒,老二还是遵从长父为兄。动画片的结尾也做了修改,老大老二因为胆怯,没有替母亲将壮锦找回来,沿街乞讨,最后还是选择归家,一家人得以团圆。

98 评论

奶油不够变球

民间艺术有着淳朴的风土人情,也同时是人们心中感情的最佳写照 民间艺术的导语 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其中包括了“民间剪纸”绘画和其他“工艺宝库”。 关于本世纪以来的民间美术研究: 如果查阅近百年以来的美术文献,我们就会发现:在本世纪的前几十年中,与民间美术的研究有关的文章几乎是空白,而相关的文章多是介绍性的,其作者则多为民俗学的工作者。 的确,中国最初的民间美术研究是随着民俗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本世纪初,一批活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学者和文学家、艺术家等,在从事各自的专业工作的同时,已经程度不同地注意到民间美术的客观存在。在当时,这些非美术专业的学者往往将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被称作“民俗物品”、“民族工艺”、“民族文物”、“民间手工艺”、“农民美术”等的民间美术,视为研究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的佐证而予以重视,并对之进行调查、收集、整理、陈列、介绍和研究。 成立于1923年的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在其成立之初便将“征集关于风俗之器物,筹设一风俗博物馆”作为主要宗旨。⑴随后,在“十三(1924)年一月中,曾征集各地的新年风俗物品(如神祗、年画之类)……共二八六件。”⑵因为“风俗调查的事业,除记述以外,要从物品的搜罗作起;然后才能得到好的材料来研究。”⑶在南方,隶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的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设立了“民俗物品陈列室”,在几年间,共收集了“首饰、衣服鞋帽、音乐、应用器具、工用器具、小孩器具、赌具、神的用具、死人用具、科举遗物、官绅遗物、民间唱本及西南民族文化品物十四类陈列品凡数万余件。”⑷ 1935年正月,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木刻展览会”上展出了郑振铎收藏的《金瓶梅》插图和金肇野收集的杨柳青年画,这是经过整理和选择的民间艺术首次公开展出,是在鲁迅先生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鲁迅先生非常注重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收集和研究,他曾经以赞赏的口吻介绍过“花纸头”和“江北人制造的玩具”以及其他的民间美术品,并对这些“生产者的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937年,台湾画家颜水龙先生用了5个月的时间对山地民族的民间手工艺进行了调查,并收集了许多的实物资料。同年,杭州举办了“民间图画展览会”,展品是由杭州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师生从民间收集来的,钟敬文先生专门著文《民间图画展览的意义》对展览和展品进行了介绍,指出“民间的画家,往往能够用那简朴的红条,或单调而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民众所最关心、最感动的事物的形象。”⑸经学者们的倡导和介绍,使当时的社会对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前后,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⑹的民族学和民间艺术、手工业的调查、研究工作也在有计划地进行着。以凌纯声、马长寿、庞熏琹、芮逸夫、李霖灿、谭旦冏等为负责人组成的调查团在1930年前后和1937年至1942年间,分别在东北、西南、四川和台湾等地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田野调查,收集了服装、饰物、手工业工具、用品及技术资料、模型、图片等数千件,由中央博物院作为民族文物收藏。由于方法科学、资料完整,使得这批资料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解放区的文学家、艺术家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中去、到民间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优秀的民间文化传统学习,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延安等地的美术工作者,在学习民间年画、剪纸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大批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新华日报》等边区的报刊上还发表了美术工作者学习民间艺术的文章。这些文章与国统区的民俗学者撰写的《民俗美术漫谈》⑺等文章,均可视作最早的民间美术的研究文章。 1949年7月,回到人民手中的中央博物院举办了“中国西南部及南部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会”,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进入50年代,在各地的政府文化部门组织下,举办了规模不一的民间美术展览,许多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家在积极参加该项活动的同时,对民间美术的理论问题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场讨论并未得出结论,而把问题留给了历史。 到了8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出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倡爱国主义之心,在对民间美术进行调查、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重新对民间美术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很大进展。而在海峡的对岸,台湾的学者在进行田野调查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出版了《民间美术巡礼》、《台湾民间艺术》、《台湾早期民艺》、《民俗艺术探源》⑻等著作及一批画册。 1981年5月,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全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由工艺美术家廉晓春⑼担任总体规划和设计。同时在民族文化宫展览的,还有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民族文化宫联合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服饰展览会”。这两个展览会引起了北京文化人的极大兴趣,许多文艺理论家和学者纷纷在报刊上撰文,在发表自己的观感的同时,也对民间美术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杂志也开辟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专栏介绍民间美术,发表了大量关于民间美术的理论探讨文章。掀起了一个学习、研究民间美术的高潮。 1983年7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在贵州联合召开的“民间美术学术讨论会”和同年12月在广东佛山召开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是在同一年召开的两个重要会议。在这两个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美术专家和专业、业余的研究工作者,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同志,以及工艺美术的生产者和领导者,共同就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对象和范畴、目的和意义、方法和分类等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是劳动人民的美的创造,是一切其他美术:如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及各种专门美术的源渊和基础。”“民间美术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特定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民间美术最富于地方特点和乡土气质,最能唤起人们的乡情乡思和民族情感。民间美术造型的、可视的性质,使它成为民间文艺中最直观和普及的形式之一。而在数量最大的民间工艺所具有的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使得它把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融汇在一起。”⑾“它渗透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从历史上看,一切形式的工艺美术,都是在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⑽这些认识可以说是对当时的民间美术专家和研究者的理论探讨的综合,是比较完整的。 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民间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开始招收民间美术专业的研究生。1988年由文化部主持召开了全国民间美术工作会议,并成立了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在90年代前后的几年中,各地陆续举办了多次学术年会,汇集、交流了数百篇论文和田野调查报告,其中多数已发表在《中国民间工艺》等杂志上。这些文章,对民间美术各个领域及民间美术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均有所涉及,为更进一步地探讨民间美术的内涵和外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90年代的民间美术研究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一批研究计划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等的资助,由国家投资的《中国美术全集》之“年画”、“皮影”、“剪纸”等卷和多卷本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湖南民间美术全集》等大部头著作先后出版,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研究民间美术的成绩。 近百年来的中国民间美术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附属到独立的历程;在新的世纪里,必将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90 评论

HELLO小不不

《一幅壮锦》(原名《一幅僮锦》)是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映的一部动画片,并在1960年获得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一幅壮锦》讲述的是壮族母亲和三个儿子住在山间,一家人靠织锦和砍柴为生。母亲花费三年织好的一幅长锦被风吹走,三个儿子在寻锦的路上,经历的各种传奇故事。其动画故事改编自萧甘牛于1955年发表在《民间艺术》杂志上的民间故事《一副壮锦》。故事的原型是在壮族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流传在各个民族之间的民族传说,例如瑶族牛生日的传说,维吾尔族的阿凡提,壮族的刘三姐。旨在发扬人心中的光明,教人向善。《一幅壮锦》也是基于这种精神而被创作出来。动画片上映的时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动画产业最为精彩的十年中。动画的工艺上当然无法跟今天,用电脑制作的动画成品媲美。但是,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动画背景的勾勒,不仅符合少数民族的特色,在人物形象的展现上,不千篇一律,各有各的特征展现。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动画产业的先驱者们的匠心精神。民间创造的传说,大都给予了广大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人有旦夕祸福,事有阴晴圆缺,困境咬牙坚持,顺境不得意忘形。将这些正能量的内核放在故事里,这其实也凝聚了广大人民的智慧。就像《一幅壮锦》这个故事中,母亲妲布,为了一幅长锦,耗费了三年的时间。一家四口,本就靠着织锦和砍柴过活,母亲织锦的收入因为长锦,不得不中断,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难免抱怨,老三最为孝顺,一直鼎力支持母亲的愿望。这些人物性格的设计,都很符合逻辑。老大憨厚愚笨,老二偷奸耍滑,老三孝顺勇敢。虽然老大老二都有缺点,但是,老大砍柴并不偷懒,老二还是遵从长父为兄。动画片的结尾也做了修改,老大老二因为胆怯,没有替母亲将壮锦找回来,沿街乞讨,最后还是选择归家,一家人得以团圆。

205 评论

選擇淡定

《一幅壮锦》(原名《一幅僮锦》)是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映的一部动画片,并在1960年获得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一幅壮锦》讲述的是壮族母亲和三个儿子住在山间,一家人靠织锦和砍柴为生。母亲花费三年织好的一幅长锦被风吹走,三个儿子在寻锦的路上,经历的各种传奇故事。其动画故事改编自萧甘牛于1955年发表在《民间艺术》杂志上的民间故事《一副壮锦》。故事的原型是在壮族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流传在各个民族之间的民族传说,例如瑶族牛生日的传说,维吾尔族的阿凡提,壮族的刘三姐。旨在发扬人心中的光明,教人向善。《一幅壮锦》也是基于这种精神而被创作出来。动画片上映的时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动画产业最为精彩的十年中。动画的工艺上当然无法跟今天,用电脑制作的动画成品媲美。但是,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动画背景的勾勒,不仅符合少数民族的特色,在人物形象的展现上,不千篇一律,各有各的特征展现。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动画产业的先驱者们的匠心精神。民间创造的传说,大都给予了广大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人有旦夕祸福,事有阴晴圆缺,困境咬牙坚持,顺境不得意忘形。将这些正能量的内核放在故事里,这其实也凝聚了广大人民的智慧。就像《一幅壮锦》这个故事中,母亲妲布,为了一幅长锦,耗费了三年的时间。一家四口,本就靠着织锦和砍柴过活,母亲织锦的收入因为长锦,不得不中断,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难免抱怨,老三最为孝顺,一直鼎力支持母亲的愿望。这些人物性格的设计,都很符合逻辑。老大憨厚愚笨,老二偷奸耍滑,老三孝顺勇敢。虽然老大老二都有缺点,但是,老大砍柴并不偷懒,老二还是遵从长父为兄。动画片的结尾也做了修改,老大老二因为胆怯,没有替母亲将壮锦找回来,沿街乞讨,最后还是选择归家,一家人得以团圆。

263 评论

相关问答

  • 《民艺》杂志

    《一幅壮锦》(原名《一幅僮锦》)是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映的一部动画片,并在1960年获得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一幅壮锦》讲述的是壮族母亲和三

    一只自由鱼儿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民间文艺杂志

    《中外文摘》,《民间故事选刊》都不错啊

    碎碎便便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民间艺术杂志

    民间艺术有着淳朴的风土人情,也同时是人们心中感情的最佳写照 民间艺术的导语 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

    翻滚的石榴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民艺杂志稿费

    我觉得我国古代一些有名的作家的偏散文类型的杂志就比较的优秀,比如说鲁迅有很多散文类型的杂志就非常的优秀,里面的内容也非常的精彩,对我们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就比如说

    王家姑娘0122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民艺杂志官网

    《一幅壮锦》(原名《一幅僮锦》)是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映的一部动画片,并在1960年获得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一幅壮锦》讲述的是壮族母亲和三

    周小蜜99 6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