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2

爱米利的米粒
首页 > 论文问答 >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论文范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桃大大仙

已采纳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内容摘要 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新的城市历年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界的有机体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  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项国际性的研究计划———人和生物圈(MAB)计划,其目的在于研究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地可能发生的环境过程和环境压力,找出人类合理管理生物圈的途径和方法。此外,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于1974年在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成立了“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出版了季刊《城市生态学》杂志。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IIUE)、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欧洲联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开展了相关研究。  我国城市生态学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入我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其重点在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997年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在深圳和香港的相继召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8月在中国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  生态城市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性。  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他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方便。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城市代谢方法(urbanmetabolismmethod)、生态足迹法(Footprintmethod)、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cycleassessment)、模糊数学方法(fuzzymethod)、单指标评价(individualindicatorassessment)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integratedassessmentmodels)等。  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当前我国正在研究评价指标的规范化问题。评价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其选取应遵循以下3方面的原则:  第一,代表性。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所选指标要能反映该城市的本质特征、复杂性和质量水平。第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全面反映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应使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第三,规范性。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使用国内外公认、常见的指标的原则,使指标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此外,香港在研究城市生态时成功地运用了城市代谢法。在广州和青岛等城市生态的研究中则引入了生态足迹的方法。  展望  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第二,扩大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由单一的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转变为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乡村工业化与城市群的研究;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第七,加强国际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134 评论

缘分百合

1 专著目录李迪华,路露,韩西丽,孟彤徒步阅读世界景观与设计——“世界建筑、城市与景观”课程教学案例之二[M]高等教育出版社,李迪华,韩西丽,孟彤徒步阅读世界景观与设计——“世界建筑、城市与景观”课程教学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李津逵,李迪华对土地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景观社会学教学案例之二[M]高等教育出版社,李津逵,李迪华对土地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景观社会学教学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地震后和谐生态家园重建工作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策划和主要撰稿与通稿人,联系作者)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俞孔坚,Davorin Gazvoda,李迪华多解规划——北京大环案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学术论文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3)俞孔坚,乔青,李迪华,袁弘,王思思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以北京市东三乡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9,(8)韩西丽,李迪华城市残存近自然生境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9,(4)俞孔坚,乔青,袁弘,闫斌,李迪华,刘柯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北京市东三乡之“反规划”案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3)唐会然,李迪华城市历史性空间“再设计”途径研究——以巴黎皇家广场为例[J]新建筑,2009,(2)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李春波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J]生态学报,2009,(3)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乔青,奚雪松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2009,(10)李迪华,袁弘,王鑫对我国土地利用调查体系的思考及建议[J]资源与产业,2009,(4)俞孔坚,李迪华,李伟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J]地理科学进展,2008,(2)俞孔坚,李博,李迪华自然与文化遗产区域保护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以福建武夷山为例[J]城市规划,2008,(10)俞孔坚,熊亮,李青,刘文晋,李迪华震后农村居民安置模式研究——以四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居民安置为例[J]新建筑,2008,(4)韩西丽,俞孔坚,李迪华,王思思 基塘-城市景观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马岗片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5)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的精明保护(英文)[J]自然资源学报,2008,(6)欧阳志云,徐卫华,王学志,王文杰,董仁才,郑华,李迪华,李智琦,张宏锋,庄长伟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12)袁弘,汤敏,刘琰,李迪华地震灾害挑战我国农村土地政策[J]新建筑,2008,(4)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裴丹网络化和拼贴:拯救乡土村落生命之顺德马岗案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7,(2)裴丹,李迪华,俞孔坚城市边缘区农村城市化和谐发展的模式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马岗片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3)周菁,李迪华,张蕾菏泽市游憩网络的构建——探索整合各类游憩资源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途径[J]中国园林,2006,(8)刘海龙,李迪华,黄刚峡谷区域水电开发景观影响评价——以怒江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6,(5)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5)Kongjian Yu, Dihua Li, Nuyu L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76: Pages 223-欧阳志云,王如松,李伟峰,Juergen Paulussen,李迪华,肖燚,王效科北京市环城绿化隔离带生态规划[J]生态学报,2005,(5)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石花洞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5,(3)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刘海龙,李迪华,韩西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规划,2005,(9)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程进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9)朱强,李迪华,方琬丽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格网城市模式——台州市永宁江中心段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5,(9)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9)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1)俞孔坚,周年兴,李迪华不确定目标的多解规划研究——以北京大环文化产业园的预景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4,(3)欧阳志云,李伟峰,Juergen Paulussen,王如松,李迪华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J]城市规划,2004,(4) 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俞孔坚,李迪华,李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J]地理科学进展,2004,(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 专业学科与教育》导读[J]中国园林,2004,(5)陈昌笃,李迪华湖南省武陵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J]生态学报,2003,(11)李迪华,岳升阳不要给历史留下遗憾——谈北京五环路西北段建设对环境的影响[J]北京规划建设,2002,(2)李迪华 ,Davorin Gazvoda ,韩晓晔奥林匹克公园之荷花:将城市、生态和人的活动整合在一起的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2,(5)李迪华,岳升阳不要给历史留下遗憾——谈北京五环路西北段建设对环境的影响[J]北京规划建设,2002,(2)俞孔坚,张东,李向华,吴本,胡丽娟,高英,赵永侨,陶相勇,李迪华,孟亚凡生命细胞、景观格局与创新网络——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1,(5)俞孔坚,李迪华,段铁武敏感地段的景观安全格局设计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以北京香山滑雪场为例[J]中国园林,2001,(1)俞孔坚,李迪华,孟亚凡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的营造[J]中国园林,2001,(2)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李迪华,范闻捷北京城市离退休居民与城市公园绿地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3)李迪华土壤描述标准化和定量化的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李迪华,俞孔坚,武弘麟,王忠平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的灵魂──一份来自三峡移民新城规划建设调查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0,(2)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彭晋福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规划,1999,(8)俞孔坚,叶正,李迪华,段铁武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以中山市为例[J]城市规划,1998,(4)俞孔坚,李迪华,段铁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J]生物多样性,1998,(3)

134 评论

相关问答

  •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论文范文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内容摘要 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

    许小丹丹丹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论文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

    edward1015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论文选题

    就围绕主题命题!写主题!

    娜是阵疯 5人参与回答 2024-05-07
  •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论文题目

    我感觉你可以挑你们城市里面的一条河流进行生态改造,或者废旧的工厂片区进行重新设计,使原本没用的场地通过重新设计实现新的城市景观功能。而且又是在身边的项目,前期现

    晚上吃白片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6
  • 生态景观规划论文

    成品论文是别人无法给你提供的,你可以在网上找找做些参考。写景观生态学论文无非就是以下的脉络:回顾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对现阶段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进行综合分析和论

    冒冒爱雨雨 2人参与回答 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