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8

happysky4496
首页 > 论文问答 > 国际关系史论文近三十年世界发生的变化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阳澄湖边

已采纳
国际关系史论文 伟人俾斯麦[ 内容提要 ]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德意志的局势和政策影响着整个欧洲大陆的形势,而德意志的领导权又掌握在俾斯麦的手中。本文将通过对俾斯麦本人及其政策的分析,来说明他对德意志的统一以及之后德国的和平生存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 俾斯麦 德国 军事 外交 [ 正文 ]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统一使维护了欧洲近半个世纪和平的维也纳体系几乎崩溃。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欧的政治版图,而且打破了一直以来欧洲大陆主要由法国主导,即使法国衰退也没有哪个国家足够强大能称霸欧洲大陆,以致只能保持相当程度的均势状态的传统。在此之后,德国的外交政策几乎都主导着欧洲大陆的事务,直到一战爆发。在这个过程中,俾斯麦所起的作用是谁也不能忽略的。作为普鲁士的宰相,他拥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非凡的智慧,利用强硬的军事手段为德国的统一铺平了道路,又利用灵活巧妙的外交手腕为德国统一后的生存创造了绝佳的国际环境。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丰功伟绩! 俾斯麦其人俾斯麦是一个具有军事特性的外交家。他认定武力是取得任何政治成就和外交成就的基石。在被认命为普鲁士首相之后不久(1862年),他就申明自己的立场:“德国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威力。当代的重大问题要得到解决,不能凭演说和议会的决议—这正是1848-1849年的错误—而要凭铁和血。”[1]这一特征的形成应该说与他的家庭出身有相当大的关系。他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容克地主,曾与其他数位家族成员参加了对拿破仑的战争。家庭的传统使俾斯麦曾经倾心于军事生涯。但出身于官僚、教授家庭的母亲却使情况发生了逆转。在她的影响下,俾斯麦踏上了通向外交界的征途。正是这种复杂的家庭背景,把俾斯麦锻炼成了一个具有强硬性格的外交家,而这恰恰符合后来领导德意志统一所须具备的条件,即国内局势需要的军事手腕和国际环境要求的外交才能。俾斯麦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和保皇思想。在传统教育下形成的民族情绪通与生俱来的普鲁士-君主制情感极大的影响着他的一生。狂热的保皇态度使俾斯麦获得了普皇的赏识和信任,由一个乡村容克地主变成了一国的首相,从而使他有机会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国家政策,实现伟大而崇高的理想。强烈的民族感情则成了俾斯麦为实现统一目标而劳碌奔波的动力。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他一直把国家利益至上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虽然因为不被理解而遭受过种种诽谤和辱骂,也毫不动摇。这种思想使俾斯麦在统一过程中不择手段,做出过许多背信弃义和欺诈的事情,却也让他在亲西欧分子中脱颖而出,提出了更实际更富远见的政策。作为一名外交家,俾斯麦受到过良好的锻炼。在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之前,他先后在法兰克福、彼得堡和巴黎担任公使,还在维也纳短期逗留。期间他仔细研究了德意志各邦相互矛盾的利害关系所产生的一切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获得了奥地利和俄国的外交经验,还直接接触了拿破仑三世。对拿破仑第三俾斯麦有过这样的评价:“我的印象是拿破仑皇帝是一位谨慎的,和蔼可亲的人,但是并不象世人所说的那么睿智。……人们夸大了他的智慧而损伤了他的心地;其实他为人心地善良,谁要是为他进一点力,他是会感激不已的。”[2]这种清楚地认识使俾斯麦利用拿破仑三世在德意志统一战争起了关键作用。所有经历都让俾斯麦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在处理国家关系问题上显得游刃有余。 德意志统一1848年欧洲革命后,“德国的统一问题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在当时的阶级对比关系下,这种统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即或者是通过革命,或者是通过普鲁士王朝的战争。通过革命,就是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并建立全德共和国;通过普鲁士的王朝战争,就是巩固普鲁士地主在统一的德国中的领导权。”[3]容克地主出身的俾斯麦无疑将选择第二种方式。为此,他精心策划了三次战争: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1866年对奥地利的战争以及1870-1871年对法国的战争。每一场战争的处理结果都为发动下一次战争做好准备,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同时为了使战争顺利进行,俾斯麦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攻势。其中有两点是起了关键作用:首先俾斯麦坚持始终与俄国保持友好关系,甚至不惜与普鲁士统治集团决裂。如此固执的坚持己见,俾斯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地缘角度看,对西北方的丹麦、东南方的奥地利和西边的法国作战,普鲁士需要稳定的后方。俄国作为东方边境上的唯一大国,与之交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国家关系看,普鲁士与俄国并没有大的直接的利益冲突,这就为两国友好提供了基础;从国际环境看,与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在所难免,英国奉行“光荣孤立” 政策,同时希望普鲁士强大以抗衡法俄,基本上对德意志统一保持中立态度。剩下的唯一大国俄国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事实证明,俾斯麦的决策是正确的,俄国的中立态度使普鲁士在统一战争中畅通无阻。其次是俾斯麦坚决地抵制了普皇和军队将领进攻维也纳的要求。在俾斯麦看来,对维也纳的占领只能给“普鲁士的将士带来愉快地回忆”,而这对奥地利自尊心的伤害却会“给对方留下无法和解的情绪”[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促使俾斯麦做出这种决定。拿破仑三世态度的改变,使法国对战争的干预变得不可预测,维也纳的沦陷必然会加强其干涉的决心。即使允诺对拿破仑皇帝的中立给予他所企望的补偿以阻止,那么在将来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很可能要面对法奥的联合进攻。这种有损普鲁士政治利益的事情是俾斯麦坚决不能容许的。而俄国一旦从中窥见普鲁士力量的发展前景,也将加强防备戒心,甚至有可能是直接的武装干涉。如果这样,普鲁士无疑将陷入困境。“胜利后不提出能从敌人身上索取多少东西,而只追求政治上所需要的东西,这从政治上看是恰当的。”[5]俾斯麦的国家利益至上思想使他在因一直胜利进军而兴奋不已的统治集团内部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做出更富远见的决定,为后来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 和平生存政策任何一个国家统一之初都会面临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生存的问题,德意志也不例外。但它的处境似乎比较好。东方的俄国是由来已久的盟友,且继续受到俾斯麦的重视;战败的奥地利也因复仇主义者的下台而为两国关系的改善提供契机;对岸的英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殖民地问题上都与德国不存在利益冲突,甚至英国还希望德国强大成为欧陆上抗衡法俄的力量;法国在普法战争后一蹶不振,根本没有实力将复仇口号付诸实践。不过俾斯麦并不因此而放心。他力图为德意志帝国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而在德国处于欧洲中心这个事实面前,那是多么困难!但实际上俾斯麦做到了。从德意志帝国建立到俾斯麦辞职的二十年中,德国确实获得了和平生存,实力逐渐强大。针对法国的复仇主义,俾斯麦以法兰克福和约为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孤立法国成为基本的外交路线。为此俾斯麦竭力拉拢俄国、英国和奥地利。但俄英奥三国之间的矛盾使关系复杂化。英国与俄国一直以来都在近东,尤其是中亚竞争,两国之间的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奥匈帝国与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竞争也未曾缓和。这似乎意味着俾斯麦只能选二舍一或选一舍二,但舍弃任何一边都有可能给法国创造机会。俾斯麦充分发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创造政治上接近的机会,同时又充当协调者以避免因战争爆发而使德国处于艰难选择的境地的情况发生。为缓和法国的复仇情绪,俾斯麦同时支持在印度支那有矛盾的法英以及在突尼斯有冲突的法意;为了能从竞争中获利,俾斯麦在近东问题上怂恿沙俄和奥地利,同时又避免矛盾激化而发生战争。这需要相当的技巧和勇气。同时俾斯麦通过外交途径向所有需要的国家表示友好,以获取信任,其中不乏蒙、欺诈、牺牲他国利益等不正当手段,订立盟约。结果德国获得一种这样的地位:如果同法国作战,有意大利的同盟做保障;同俄国作战,有奥地利的同盟作保障。与俄国签订的再保险条约,使德国的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这就像俾斯麦精心编织的一张保护网,那么完美却又脆弱,一不小心就会破裂。德意志的统一与强大,不能说是俾斯麦一个人的功劳,但他的主导作用是不可辩驳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使他对统一梦想孜孜以求,国家利益至上思想使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复杂的家庭背景和丰富的经历赋予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这一切都成就了俾斯麦这样一位伟人! [1] 《思考与回忆》俄译本序论《外交家俾斯麦》,阿·叶鲁萨里姆斯基[2] 《思考与回忆》中文版第一卷第123页[3] 《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9卷第292页[4] 《思考与回忆》俄文版序论《外交家俾斯麦》,阿·叶鲁萨里姆斯基 [5] 《思考与回忆》,奥托·冯·俾斯麦,1985年12月
193 评论

19870629侠女

一、主干学科:历史学 二、主要课程 1、核心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史学概论、考古学 2、必修课程: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古典文明史、国际关系史、 三主要课程简介: P4030314001, P4030314001 中国古代史Ⅰ、Ⅱ 周学时数:4 总学时:136 中国古代史是指从中国最早的原始先民起至清朝中叶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它包括三个历史时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原始社会(约200万年前~前2070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国家应运而生,原始社会瓦解了。夏朝和商朝(前2070~前1046年)是奴隶制的确立和初步发展阶段;西周(前1046~前771年)是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阶段;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解体阶段。封建社会的三个发展阶段是: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前475~581)是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581~1368年)是繁荣和进一步发展阶段;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开始衰落阶段。中国古代史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三个社会形态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要讲述历代的主要政治和经济制度、主要的文化成就、重大的历史事件及重要的历史人物等内容。 选用教材:“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新版),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第一版。 P4030314003 中国近代史 周学时:4 总学时:72 本课程讲授1840年至191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历史、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以及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富强的爱国运动。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国情的认识。 选用教材: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高教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P4030314004 中国现代史 周学时:4 总学时:72 该课讲述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间的历史,全面介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与规律以及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及外交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选用教材: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 P4030314005 世界上古史 周学时:4 总学时:64 本课程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史和古代社会史两个部分,古代社会史的讲授以国别史的纵向线索为主,分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希腊和罗马五章,同时从横向角度阐述东方社会特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同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奴隶制的本质特征及二者的差异,以及阐述古代世界是如何由分散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历史趋势和过程。 选用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卷),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书目:米辰峰主编:《世界古代史》 威尔•杜兰著:《世界文明史》 P4030314006 世界中古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本课程以讲授人类的封建社会历史为主,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东欧、西亚、南亚以及东亚地区封建社会形态及生产关系形态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考察,使用权学生了解中古时期东西方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各文明区封建制度及生产关系形态的差异,从而对近代东方落后于西文的历史根源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选用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卷),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书目:孙义学,王永本主编《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古代史卷) P4030314007 世界近代史 周学时:4 总学时:72 本课主要讲授资本主义的历史。它开始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阐明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各个阶段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还要阐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殖、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还要讲清西方工业世界对东方农耕世界的优势及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 选用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 P4030314008 世界现代史 周学时:4 总学时:72 内容提要:本课讲授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至今的历史。在讲清现代世界的四大基本矛盾的同时,主要阐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与新生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的对立、并存、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世界现当代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政治性强,某些历史过程尚在进行之中,难于作出准确的判断。但通过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现代世界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和对当代国际局势的判断。 选用教材:齐涛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高教出版社1994年版。 P4030314009 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周学时:4 总学时:72 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概况、基本史料、专门史料等知识,懂得治史的门径和所需史料的概况。同时,通过选文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历史典籍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史料的内容及价值的能力。 选用教材:汪受宽、高伟主编《中国历史文选》,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2月版。 P4030314010 史学概论 周学时:3 总学时:54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基本理论,帮助学生联系历史研究实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从事史学工作的必备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讨理论,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研究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能力。 选用教材:庞卓恒主编《史学概论》,高教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书目: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 P4030314011 考古学通论 周学时:3 总学时:54 考古学通论主要讲授中国考古学简史、考古学方法论,考古学的工作方法、研究方法,考古学的学科分支,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石窟寺考古等内容。 选用教材: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参考书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孙英民、李友谋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 P4030314012 中国经济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历代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思想与经济发展的状况、水平及特点,对经济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关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参考教材: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高教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P4030314013 中国文化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内容提要:本门课程主要讲授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个层面内容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同时认识到传统文化所固有的体制性缺陷,并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让学生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在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如何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是我们应该探讨的最重大课题。 参考教材:李清凌主编《中国文化史》,高教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P4030314014 中国民族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中国民族史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民族的形成及发展演变的过程,同时介绍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社会状况。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各成员的历史面貌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历史特征,从而树立牢固的民族平等观念和民族团结意识。 P4030314015 中国史学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中国史学史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内容包括古代史学、近现代史学和当代史学三个组成部分,分析讲解各个时期史学、史家、史官及史学发展趋势的状况和特点。使学生对中国史学的发展面貌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选用教材: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 P4030314016 西方古典文明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本课讲授范围是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希腊、罗马文明。突出奴隶制商品生产、奴隶主民主政治和丰富多采的古典文化。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西方古典文明发生、成长、繁荣、衰亡的过程及原因。 P4030314017 国际关系史 周学时:3 总学时:54 《国际关系史》主要向学生讲解分析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末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国际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分化和重新组合以及重大国际事件、重要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通过讲述世纪之初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及当代国际关系,使学生掌握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的发展过程,能够正确分析一百年中不同时%C人民大学

152 评论

奋斗1989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国家与国家间、国家集团与国家集团之间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等相互关系综合发展历史的一门学科。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是从1640年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近3个世纪的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的国际关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从欧洲产生、发展和竞争,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海上优势和商业优势、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国家集团在全世界范围内瓜分和 重新瓜分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历 史。它涉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其主要线索有三条:(1)欧洲主要国家之间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而形成的政治外交关系;(2)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美国、日本向亚洲、非洲、南北美洲扩张,占领殖民地,相互争夺和妥协的关系;(3)欧洲列强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在对中近东争夺 中形成的所谓“东方问题”。

291 评论

Bohollsland

自新航路开辟起,欧洲就开始了它的资本原始积累,之后它逐渐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地球上最富裕的地区,经济的强大也使得欧洲的社会意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开拓,进取,甚至强占都成为了欧洲执政者的基本观念,由此导致的战争不断出现,而此时的亚、非、美洲早已成为了强大欧洲的殖民地,可以说欧洲已统领了整个世界。世界进入近代以来,欧洲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虽至二战以后有所变化,但现今的欧盟已是当今世界最大经济体,它仍然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218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