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99

hanhan0124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论文3000字怎么写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qiaochu168

已采纳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窄裙的妇女有所减少,这个时期的窄裙样式,上窄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行不露足,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空前繁荣。因此这一时期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善。”汉官威仪“就是用来称颂汉朝服饰制度的成语,”汉服“一词也由此而来。”汉服“又称”汉衣冠“,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虽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其基本特征不变,而且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上衣下裳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是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和帝王百官的服饰大为不同,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穿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也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簪固定,加之以冠,以表示成年。汉服不仅可以体现出我国古代汉族服饰的变迁,还映射了人文历史,更包含了古人的礼法观念。汉服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变迁,而“礼法,文化“却始终不变。在众多汉服中,唐朝体制最为独特,不同场合就要穿不同的衣服,不同的人,衣服甚至是不同的颜色,唐代的平民基本只穿白衣。宋朝,程朱理学盛行,在它的影响下,”存天理,灭人欲“,加强”古人之礼“,反映在服饰上则是”简单,朴素,力求不出错。另外,朝堂之上,不同等级的官吏服饰颜色各有不同。到了明代,整体样式与宋代基本相同。棉质衣物普及,提高了衣物的舒适感。
179 评论

amandawei201

序号 课题名称 所承担工作1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 执笔人2 、《关于加强宏观调控、克服无序采访、推进新闻共享的整改方案》 课题主编、统稿3 、《频道化背景下加强中央电视台的宏观调控力》 主编、课题报告撰写4、 《中央电视台制片人管理优化方案》 主编、课题报告撰写5 、《中央电视台制片人手册》 主编、课题报告撰写6 、《关于中央电视台带观众栏目的研究》 主编、课题报告撰写7 、《雅典奥运电视转播考察报告》 课题主编8 、《中央电视台一线节目制作人员对音像资料的需求》 主编、课题报告撰写9 、《网络媒体经营模式分析》 课题主编10 、《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特别报道案例分析报告 课题负责人、统稿 序号 论文名称 发表时间 发表刊物1 、《试论新闻标题的美趣》(2000字) 2000年4月 《新闻研究》2 、《亦真亦假论主持》(3000字) 2001年6月 《新闻研究》3 、《浅谈新闻直播中存在的几点问题》(3000字) 2003年6月 《新闻研究》4 、《中央电视台“两会”报道电视化手段的探索和创新》(2000字) 2004年第6期 《电视研究》5 、《央视2005年“两会”报道之最》(2200字) 2005年第4期 《新闻实践》6 、《数字解读央视“两会”报道》(2000字) 2005年第2期 《新闻窗》7 、《浅谈专业频道定位的诉求点》(3500字) 2005年6月6日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5年第3期 《法制新闻界》转载8 、《长假节目编排策略刍议》(3500字) 2005年第5期 《新闻前哨》9 、《浅谈帕累托定律在电视生产中的运用》(3100字) 2005年第7期 《军事记者》10、 《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方式探究》(5000字) 2005年第8期 《声屏世界》 2005年第4期 《南方电视学刊》11、 《央视娱乐节目靠什么确保收视高地》(5500字) 2005年第8期 《传媒》12 、《栏目定位之我见》(4500字) 2005年第5期 《当代传播》13 、《央视第21次南极科考特别报道特点分析》(3000字) 2005年第9期 《电视研究》14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市场报告》(15000字) 2005年第4期 《视听界》15 、《全球荧屏热播节目特色分析》(14000字) 2005年9月15日 《中华新闻报》16 、《“金土地”丢了“金”饭碗的冷思考》 2005年10月 《新闻前哨》 《暗算》饰演 丁姨 (合作演员:高明、祝希娟)《王保长歪传》 饰演 李老栓的老婆《王保长后传》 饰演 李老栓的老婆《大生活》饰演 邱玉香《身份的证明》饰演 妇产科医生《纸醉金迷》饰演 杨妈《金婚》饰演 佟母 (合作演员:张国立、蒋雯丽、林永健等)《欢喜亲家》饰演 杨母《我们还能在一起吗》饰演 闻母《爱情有点蓝》 饰演 林母《女人的颜色》饰演 王母《夫妻密码》饰演 陈母《战长沙》饰演胡十奶奶《人到中年》饰演 贺母

222 评论

爱画画的兔子

渐行渐远的汉服  “民族服饰”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五十五种民族服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想起维吾尔族少女的绮丽衣裙,想起藏族独特的藏袍,想起回族标志性的白帽,想起苗族华丽的银饰……  可是,汉族的服饰呢?这个占中华民族人口百分之九十还多的名字的服饰呢?  有人说,旗袍。  我承认,这种将女性柔美曼妙身姿展示得一览无遗的服饰很美。但是结合了满族与西方服饰特点的旗袍,绝不足以代表汉民族。诞生不过一百年的旗袍身上,承受不起五千年积淀的中华气度!  有人说,西装什么的就好。  对,我不只一次看到过在民族大联欢中,少数民族的同胞们穿着民族服饰欢声笑语,而汉族代表却突兀地穿着西装站在那里。和任何一个国家的平常穿着一样,和美利坚、英格兰一样。  汉服呢?汉服哪去了?剃发易服三百年,汉族的子孙们当真把你忘了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汉服是一首绝美的诗。汉的大气,晋的飘逸,唐的开放,宋的端庄,无论哪一种,都好。而现在,汉服男儿的潇洒俊朗,汉服女儿的巧笑盼兮,难道都只能去历史书中找了么?  我艳羡地看着从汉服演化而去的和服、韩服在各地登台亮相。从平安奈良到江户镰仓,和服改变了很多:浴袍、振袖、十二单衣……和服的种类也很多,但是,即使是经过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在今天仍可以再大街小巷看见和服的影子。和服是日本的代表。  我更痛心地看到在我们国内,为汉服复兴而努力的人只有少数的同胞。甚至在他们宣传时,还遭到了无数的反对与冷眼。有被媒体说成作秀与无聊的,有被人认为是拍戏的,更有人把汉服当成和服或韩服的……  当今天的我们把在民族聚会上穿上西装视为理所当然的时候,谁还记得在数百年前我们的祖先曾穿过那样飘逸而大气的服装?  我的心在哭泣,为汉服,为汉族,更为了那同时被丢弃的阿萨民族记忆与文化。  世有中国,却已无华夏!

149 评论

骑猪去看海AA

中国服饰演变古今谈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告别了猿猴时代,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进入了文明时代,知道了遮身暖体,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但是追求美是人的天性,服饰的作用又不仅仅在遮身暖体了,同时也有着美化的功能。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融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不同的历史阶段服饰的材料、功能等也会随之而改变。 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曾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到了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观点,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坚信广大的外部世界存在着无限丰富多样的美,人们应当积极地去发现、占有,享受这种美。” 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 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 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辽、西夏、金、元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从左向右扣],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璀璨华美,丰富多彩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步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日趋扩大,衣冠服饰随之而发生变化。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20世纪的中国服饰,旗袍、长衫、中山装、学生装、儿童装、西服、礼帽、遮阳帽、丝袜、高跟鞋、工农服、列宁服、布拉吉、军便服、夹克衫、喇叭裤、迷你裙、比基尼、职业装、朋克装、T恤衫等等,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被视为中国典型服饰的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风行起来的,这种脱胎于清代满族女服的服装样式,在吸收了汉族女服工艺特点和西方女子服饰时尚的基础上演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时装界不容忽视的时尚元素,被看作是中国服装民族交融和中西合璧的样板。 服装的进化史如同一部人民的解放史。解放肢体的束缚的同时,解放的还有心灵和思想。这种从完全封建到与外界少了很多隔阂的过程使中国的服饰文化走上了国际的潮流,充分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窗口。这也是生活方式趋向国际化的表现之一。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中国的服饰一直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由封建到开放,一直走向成熟。 在今天,我们的服饰早已冲破了束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个性和自我的着装风格充斥着服装店,服装的浪潮已不再是由人为因素所能摆布和控制的了,我们的服装开始体现人性化、社会化的特点。 中国与国际的关系越密切,隔阂越少,服饰便越是国际化,甚至趋同于国际化了。但可喜的是,中国并非一味的向国际发展,而是将中国元素融入服饰的设计中,使中国服饰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并保留着中华民族的服饰独特魅力。

313 评论

霍爾因斯基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24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论文3000字怎么写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

    美丽的球姑娘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论文3000字

    如何看待中国的服饰文化?老杨服饰配09月02日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之一, 其中又饱含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因素。服饰文化随着自身的日益发展,其所富含的精神文化

    我最牛牛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传统服饰文化论文3000字

    引用最爱hj19700410的回答: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汉服引子: 在中华民族众多的传统服饰当中,有一种服饰显得格外耀眼,她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而

    蔷薇紫馨524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论文3000字内容

    wqwssss

    肥胖卷的肥蛋卷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中国传统服饰演变论文3000字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

    舞动的骷髅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