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9

吾色真人
首页 > 论文问答 >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1500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长亭不再送别

已采纳
提纲:内容摘要:我们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懒以生存的地方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随着科技的发达,对环境的污染也是越来越严重。所以当务之及:保护坏境成为了全世界最为迫及的问题。关键词:污染 气候中毒 环境保护 破坏环境最为严重的就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空气中的污染物会随着空气,食物,饮水被我们吸入体内,会导致人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所以保护好环境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好!一, 保护坏境人人有责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1,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受破坏。……3,保护环境就是让我们的后代更好地生活下去。……二, 破坏坏境等于破坏了我们的家园从全球来看破坏坏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厂,汽车等排出的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物。……2,人们滥伐树木,破坏森林,过度放牧等导致大面积的沙漠化。……3,CO2过度排放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4,人类大量扑杀动物,使大量物种灭绝,破坏食物链。……5,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使我们的家园——地球越来越贫瘠。……三,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1,人类与自然互助,文明共环境和谐……2,千方百计治理污染,齐心协力保护环境……3,生命是树,绿色是根,植树造林,美化家园……4,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美好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建设……结构:(例文) 环境问题不仅是个生活质量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影响人尖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提出论点) 我们不得不承认,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环保虽如此重要,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法规,可是在社会上仍有一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去破坏环境,有的救灾屡禁不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依法规范人们的行为。(分析论点)为此,我特提出如下建议:(解决论点) 首先,应在学生中普及环保教育,开设环保科目,并规定为必修课。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对环保作出贡献。如规定每个学生一年必须种一棵树等,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明白:对于环保,自己也有一份责任,自己也应该出一份力。 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应不定期对各个单位进行突击检查,对那些违反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的单位实施重罚,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才能从污染源上加以控制、治理。 再次,对在环保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应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奖励。这样能更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对于全民参加环保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最后,国家应拨款建一些环保设施,如建一些污水处理站,保证流入江海湖泊的水的质量;采取“垃圾分类回收”措施,并在行动之前加以宣传,以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 环保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重视。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应该为环保做点什么。愿人人都为环保出一份力,让美好的环境永远伴随着我们!(联系实际,表明观点) 评价:本文侧重解决环境问题,特点是将分析问题结合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可是这个村庄正在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 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行动。意识到那种无节制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我们必须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来善待地球: 一、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二、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中国在未来的世纪中能否强大富有,在很大程度的上,取决于整个民族能否建立起环境意识,取决于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保护环境,匹夫有责,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一起来保护环境吧!范文: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身边的一些事物也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如今,就连欣赏蓝天白云也仿佛成为了一种奢侈。五一去北京的时候在道边看到一株蒲公英,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面对久违了的蒲公英,是因为久居城市吗?还是因为周围的一切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21世纪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同在,希望与困难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许多美好憧憬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难题,其中首要的就是环境问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写到这里,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的各种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的国家,发展林业有着比较优越的条件,我国古代许多地方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使我国的森林越来越少。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计算,我国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我做起,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 说道环境污染的防治 ,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提倡天天都是环境日这一理念。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产业化的发展是必须的,是大势所趋! 环境有其特殊性,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但是本身的经济效益出的慢,导致了经济发展初期乃至中期很少有人能重视他。而且,生态环境产业化所涉及的行业过于广泛,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等一系列复杂的专业重视都融合其中。这些都导致了生态环境产业化发展初期的缓慢以及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在不断的发展和开拓自然资源的同时,破坏了环境。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它要求要与环境相辅相成。换句话说,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一但桥梁摧毁的话,很严重的。所以说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具体表现。在提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自身的素质和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意识有很多种类,同时也很复杂,意识中与环境、资源及保护等有关的内容即是我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或称环境意识。它涉及人类对其生存环境、自然资源种类及有限性等的认识,以及人们的行为取向和社会心理。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全球生态系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及人为方面的危害,特别是中国的环境更是令人堪忧,我们应该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要有高度的资源(空气、水、土地等)有价意识和资源再利用意识,保护和节省不可再生资源,做到物品循环利用,努力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选修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为了能为环境问题做出多么大的贡献,而是希望能够借着一双慧眼来观察这个每天都在发生微小变化的世界。感知它,认识它,尽微薄之力影响它。
150 评论

诗涵百草兔

《人类生态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它以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为主线,从人的生物生态适应和文化生态适应两个层面,把人类种群及其生存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全面论述了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系统地介绍了生态系统的理论和人类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态学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制建设、生态工程建设、生态产业建设和生态伦理建设。《人类生态学》可作为高校本科生的公共生态教育教材,也可作为环境工作者和有关管理干部的重要参考书。 第一章 绪论一、生态学与人类生态学二、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三、人类生态学的发展四、人类生态学的研究特点第二章 地球·环境与人一、蔚然色的星球二、地球·生命与人三、环境第三章 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一、从猿到人的生物生态适应二、人种与环境三、人类对环境生物生态适应的主要规律四、社会环境的发展与人的体质变化五、人体的生物节律第四章 人类对环境的文化生态适应一、文化与环境二、文化与文明的生态学内涵三、古文明的起源与环境四、古文明的衰亡与环境五、延续文明的生态学因素六、环境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七、绿色文化·绿色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五章 人类种群与环境一、人口的逻辑斯蒂增长二、人口种群的数量指标三、环境资源对种群增长的限制四、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五、年龄金字塔与性比六、人类种群的生育模式与环境人口容量七、人口分布与环境八、人类种群的五次大迁徙九、生态位、人际关系与小群体效应第六章 生态系统理论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二、能量流动和生态金字塔三、物质循环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与生态平衡五、生态系统与耗散结构第七章 人类生态系统一、从社区到人类生态系统的研究二、系统的共同特征三、人类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分类四、人类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五、城市生态系统六、农业生态系统第八章 人类健康与环境一、健康生态学内涵的基本要点二、人类生态系统的环境-健康框架三、人体耗散结构与健康四、地球化学环境与地方病五、社会生活环境与人体健康六、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第九章 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一、生物圈与人类社会二、水的危机三、森林的破坏与土地的丧失四、环境污染五、全球环境问题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态学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由来二、两个光辉的里程碑三、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态学四、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五、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一、生态体制建设二、生态工程建设及生态产业建设三、生态伦理建设主要参考文献结语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着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尖锐化,人类与地球协同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最强音。因此,要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逐渐从以生物为主体发展到以人类为主体,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不仅涉及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必然囊括人类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关系。作为“联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的人类生态学,正是顺应时代发展、能够承担上述重任的、由生态学派生出来的新学科。人作为生物的人和社会的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会生态属性。人类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广布的一个生物种,就因为人类具有文化。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使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体质形态;作为社会的人,人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由于环境的多样化,人类的文化也是多样化的。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为了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创造新的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生态技术虽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但起根本作用的却是全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公众参与。只有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和全球意识,中国和全球的环境保护才会有希望。青年是初升的太阳,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至关重要,而人类生态学正好可以成为高等学校各学科、各专业公共生态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学与人类生态学;地球·环境与人;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人类对环境的文化生态适应;人类种群与环境;生态系统理论;人类生态系统;环境与健康;生态危机与人类态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建设等。本书的特点是:走出传统生态学的圈子,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系统介绍人类生态学的知识。此外,本书很多内容是编著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希望能给学生启迪与思考。

81 评论

小肚巨肥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是世界的灵魂。”“科学是用事实建立起来的。”【科学是什么意思】: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什么是文明】: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是现实主义。”“战略的定义”中“连续”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发展、持久、和谐和均衡。”“观”, 是观念。【观念的定义】:观念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一个观念在个别情况下判断中现时的体验。“真理是由表象真理、知性真理、理性真理、概念真理、智性真理的一致性构成的,一致性都是各种关系构成的。”【战略的定义】: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17、科学的文明实体。【战术的定义】: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 文明的文化性质。“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战术的特征是创造实在的行为。”“发展”一词,就是战略中的连续,也是战略和战术的本质属性区别之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发现,它又是一个文化进程。在博弈的文化进程里,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融入社会,深入人心,变成了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背景的博弈世界观。在资产与共产双方博弈对局中,自然产生了第三空地的概念,在社会主义文化走向文明和科学的进程中,就是在这第三空地里不断地创新,中国社会就是在这个文化进程中得到繁荣和发展。“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这是文化进程。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这是文明进程。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科学,这是科学进程。”“文化诞生于谎言,文化又是虚无主义,只有文化才有万能的理性产生当代文明。”《博弈圣经》中说:“大自然用时间创造了文化的次序,人类根据大自然双重性和第三空地的优雅产生了博弈智慧的深度。”科学发展观以国情为背景,在多年的实践中,在资产与共产的理论相互交替纠缠中,在成功和失败中,在经验和教训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创新型国家,它是一个“博弈实体○9”。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个“博弈实体○9”的战略性命题。《博弈圣经》中说:“应该从战略和战术的横向对局的第三空地里产生博弈的混合、排序、定性,才可能有所发现。”科学发展观的发现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将与资产和共产三方平等博弈,互访、互渗、相互交替。科学发展观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在大于两个以上的合作者,在国正双赢理论○3的实践中,创造和谐社会的双赢体系,科学发展观具有大自然的博弈占优特性。因此,它是一个政治科学成果。

128 评论

小尾巴摇阿摇

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这个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醒目的变化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持续快速健康”中新增了“协调”两字。这是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国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决心,而且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内涵,使其更加全面、科学。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发展观的重大进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这是发展观念与时俱进的体现。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是,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列入了奋斗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现在又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十六大报告所说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区别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而且也区别于那种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路子。从人口状况来说,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生育率已经降到国际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未来十几年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在1000万左右,这种状况给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从资源状况来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各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不大力节约资源,不仅影响经济效益,而且今后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从环境状况来说,尽管我们已经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但由于我国人口密集,加之多年来的过度开发,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投入的不足,我国的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这种情况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保护环境同样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力争在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使城乡环境有明显的改善;到2020年,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发展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应当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不仅要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而且要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各种服务部门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的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实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证。今天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有必要也有条件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要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振兴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李海鸥)中国网 2003年12月17日

224 评论

相关问答

  •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1500字

    怎样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风吹散了心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1500字

    提纲:内容摘要:我们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懒以生存的地方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随着科技的发达,对环境的污染也是越来越严重。所以当务之及:保护坏

    快乐皇帝 1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一、环境危机呼唤生态文明建设  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开化程度日渐提高。“技术已给我们的生活与时代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爱饭饭大吃货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2000字

    世界历史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虽然人的活动受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历史必然性的制约,是在既定的、由前辈所创造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下进

    xiaoxiaANDY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生态环境论文2000字与可持续发展

    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摘要: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还需要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环

    成都囡囡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