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05

蘅芷菁苓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服装史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建安五金

已采纳
原创]本人的服装史论文寓意,形体可以兼得 ——关于在创作实践中如何吸收中外服装史的经验启示的论文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包缠在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态将会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文化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透露出一种含蓄美。林语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领悟,他说:“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这使得中装与西装的直观静态之美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别。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可见服装是一种文化,中西服装文化由于发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积淀的内容不同,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在服装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不时地会看到东西方服装风格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往往会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时至今日,东西方服装风格融合的实例仍屡见不鲜。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来自遥远东方中国的精美丝绸传入了古罗马,这让古罗马的贵族爱不释手,贵妇们更是不惜花费昂贵的价格来达到自己追求时尚的目的。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为尚。中国的陶瓷和园林艺术深深影响了18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洛可可。那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瓷器和园林建筑迎合了法国宫廷的审美情趣,被吸收融会于法国的艺术乃至欧洲的艺术中。尤其是中国陶瓷上的精描绘画,镶金嵌银,极尽曲线绕转之美的装饰,直接影响了洛可可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体现服装上,还体现在了建筑,绘画等艺术门类上。 1910年,俄国芭蕾舞团在巴黎的公演引发轰动,其色彩瑰丽,外形新颖的芭蕾舞衣,为服装设计开创了新局面。从而欧洲形成了一股东方热潮,设计师纷纷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设计特色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披垂式风格熔于一炉,创造出了美不胜收的各式服装。 上世纪60年,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ant)发表了“中国风”系列。涉及灵感来自清代官府中的凉帽和马褂。70年代,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互相撞击,互相融合,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时装朝着更加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日本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三宅一生运用东方传统服装的平面裁剪,设计出不强调合体的曲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这种非构筑式设计,与西方的构筑式窄衣结构截然不同,但在当时反体制思潮和石油冲击的大背景下,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抓住了消费的新契机。他们的设计很快广为流传,两位来自东方日本的时装大师从此登上巴黎时装乃至世界时装的舞台。 而就在去年,身着2004/2005秋冬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级成衣的模特伴随着中国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音乐缓缓走来。各色鲜艳的仿旗袍式立领垫肩缎质套装、用蝴蝶系着盘扣子旗袍套长裤、龙纹云纹中国图腾、用缇花、织锦、刺绣等各种布料及编织技巧,展现极度奢艳亮丽的中国风情。如今闻名于世的美国设计师Tom Ford运用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下重量级的句号。 东西方服饰文化与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与偏颇。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强调人体体形的紧身胸衣给女性身体的正常机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宽袍大袖始终贯穿于3000多年的中国服装史,时常给人以呆板,停滞不前,少有变化,创新的感觉。十分巧合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服装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变革中,两者又有着相反的发展倾向。东方服装由松变紧,宽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维的立体裁剪,使服装变得贴体,轻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经典的完美体现;而西方则摒弃了造作,扭曲性的人体美,把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但相同的都是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东西方都改变了繁琐的装饰和累赘的服装结构。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表达寓意的宽袍大袖,西方强调人体之美的服装造型两者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的对比。事实证明,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赋予西方立体合身的服装上展现出了耀眼的光彩。当今,世界各地的服装元素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将会从事于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我们,不仅要把握开放的时代契机,紧跟国际时尚潮流,更要努力保护,发扬中国服装的传统特色。让东方服装的寓意和西方服装的形体可以兼得且形态更加丰富多变,让将来的国际时尚舞台绽放出绚丽灿烂的中国光芒!
322 评论

wangqixiaqi

不可能考打板的  两门专业课 服装设计基础 艺术理论  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服装设计基础》(621)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目标:  服装设计基础考试是为服装设计艺术学招收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所设置。它是针对服装设计专业或具有相关知识的非服装专业并希望在服装设计、服饰文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深造的毕业生所设定的一个基本考核项目,目的在于考察考生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服装理论知识以及服装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今后学院进行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提供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指标。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服装画基础、服装设计理论以及服装结构设计。  三.评价目标  服装设计基础考试不仅考查考生对人体结构比例,服装款式造型,系列设计,效果图表现以及服装制版的等基础知识,同时也考察考生文学素养,时尚敏感度,对人性的关注,服饰文化的理解力,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正确理解题意,运用服装设计原理、时装画表现技法,围绕设计主题展开设计构思,其设计作品必须能够紧扣主题,构图布局合理,具有较好的创意,服饰色彩搭配完整,服装板型结构合理。此外,考生能够运用所学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和服饰文化理论知识,结合具体设计主题,写出简明扼要、文字通顺、层次清楚、合乎逻辑的设计说明,与此同时,通过制版考核来检验学生对服装结构的认知程度,从而选拔合适人才在服装相关领域的进行深度学习与研究。  第二部分 考试形式  一、考试方式:服装设计效果图表现以及1:5的服装结构制图  二、考试时间:3小时  三、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满分为150分)  (1)紧扣主题,设计完整: 100%;  (2)结构制图:30%  (3)设计说明:10%;  (4)卷面整洁:10%  第三部分 参考书目  一、《服装结构设计》刘瑞璞,中国纺织出版社;  二、《美国时装画技法》,中国纺织出版社  三、《服装设计学》,袁仄,中国纺织出版社  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艺术理论》(807)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艺术理论考试是为艺术设计学专业方向实行的学院统一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艺术设计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考核被录取者是否掌握艺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理解、把握和相关艺术现象辨析的能力,方便学院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1)艺术理论不是孤立的学科,它包含美术史、文化史、哲学史、思想史、科技史等内容。艺术观念与哲学史、文化史、思想史有关;艺术设计、制作与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是分不开的。要考好这门课,必须了解设计史、美术史、文化史、哲学史、思想史、科技史等相关课程内容。  2)应考范围包括:世界现代艺术设计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流派及其理论、艺术设计综合理论、艺术基础常识。  三:评分标准  艺术理论考试在考查考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运用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 准确的掌握相关艺术的基本理论、风格流派及发展进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正确理解和分析相关概念、原理和要点在艺术设计与审美需求中的社会文化位置。  3) 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比较和分析有关艺术设计现象,能够综合运用有关艺术设计理论解决设计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4) 准确、恰当的运用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术语,能够行文通顺、层次清楚、合乎逻辑的进行表述。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形式:闭卷、笔试、所列题目必答  2)答题时间:180分钟  3)试题比例:基础常识80分;艺术理论分析70分  4)参考书目:《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田自秉 东方出版中心 2000年  第二部分:考试要点  一、世界现代设计史  一)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  1.现代设计的发展,重点掌握现代设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  2.现代设计教育,重点掌握现代设计教育的体系与专业特点。  二)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  1.了解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状况。  2.掌握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起源、特点、理念和社会价值。  三)“新艺术”运动  1.了解新艺术运动的背景。  2.掌握法国、比利时、西班牙、德国、英国和美国以及维也纳分离派的缘起、特点、社会贡献等。  四)“装饰艺术”运动  1.了解装饰艺术运动的概况和特点。  2.掌握法国、英国和美国的装饰艺术运动形式、特点、意义。  五)现代主义设计的萌起  1.了解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背景、思想基础。  2.掌握德国、俄国、荷兰的现代设计运动特点。  六)包豪斯  1.重点掌握包豪斯的创始、艺术理念、社会影响及教育意义。  七)世界现代设计风格与流派  1.了解流线型运动、波普运动、国际主义风格等设计发展趋势。  2.重点掌握几个较有影响设计风格,以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为主。  八)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了解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新风格。  二、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一)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史前石器与陶器,重点掌握仰韶文化彩陶的三个类型及黑陶艺术的成就。  2.了解原始社会的其它工艺美术,掌握主要代表作品。  二)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1.青铜时代与青铜器,主要掌握青铜器的主要作用。  2.青铜器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  三)战国秦汉的工艺美术  1.木漆工艺,重点掌握浪漫主义装饰手法的形成。  2.印染织绣工艺及服装,掌握汉代织绣品种及工艺特色。  3.陶瓷工艺,掌握汉代陶俑古典写实主义风格。  四)魏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1.陶瓷工艺,重点掌握陶瓷发展的新方向与特色。  2.雕刻工艺及其它,重点掌握装饰特征。  五)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  1.印染织绣工艺及服装,重点掌握唐代丝织业及其成就。  2.金属工艺,重点掌握唐代铜镜的图案构成特点。  3.陶瓷工艺,重点掌握唐三彩。  六)宋及金元的工艺美术  1.陶瓷工艺,重点掌握五大名窑及特点。  2.了解金属工艺,重点掌握镜子的的装饰特点。  4.了解木漆工艺、雕刻工艺及其他工艺。  七)明清的工艺美术  1.雕刻工艺,重点掌握小型雕塑的种类与特点。  2.金属工艺,重点掌握景泰蓝的制作方法。  3.陶瓷工艺,重点掌握紫砂陶的特点及明清彩花器的装饰工艺。  4.了解木漆工艺,重点掌握明式家具的特点。

287 评论

felicity03

寓意,形体可以兼得 ——关于在创作实践中如何吸收中外服装史的经验启示的论文 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包缠在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态将会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文化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透露出一种含蓄美。林语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领悟,他说:“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这使得中装与西装的直观静态之美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别。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可见服装是一种文化,中西服装文化由于发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积淀的内容不同,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别。 但在服装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不时地会看到东西方服装风格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往往会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时至今日,东西方服装风格融合的实例仍屡见不鲜。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来自遥远东方中国的精美丝绸传入了古罗马,这让古罗马的贵族爱不释手,贵妇们更是不惜花费昂贵的价格来达到自己追求时尚的目的。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为尚。中国的陶瓷和园林艺术深深影响了18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洛可可。那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瓷器和园林建筑迎合了法国宫廷的审美情趣,被吸收融会于法国的艺术乃至欧洲的艺术中。尤其是中国陶瓷上的精描绘画,镶金嵌银,极尽曲线绕转之美的装饰,直接影响了洛可可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体现服装上,还体现在了建筑,绘画等艺术门类上。 1910年,俄国芭蕾舞团在巴黎的公演引发轰动,其色彩瑰丽,外形新颖的芭蕾舞衣,为服装设计开创了新局面。从而欧洲形成了一股东方热潮,设计师纷纷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设计特色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披垂式风格熔于一炉,创造出了美不胜收的各式服装。 上世纪60年,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ant)发表了“中国风”系列。涉及灵感来自清代官府中的凉帽和马褂。70年代,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互相撞击,互相融合,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时装朝着更加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日本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三宅一生运用东方传统服装的平面裁剪,设计出不强调合体的曲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这种非构筑式设计,与西方的构筑式窄衣结构截然不同,但在当时反体制思潮和石油冲击的大背景下,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抓住了消费的新契机。他们的设计很快广为流传,两位来自东方日本的时装大师从此登上巴黎时装乃至世界时装的舞台。 而就在去年,身着2004/2005秋冬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级成衣的模特伴随着中国电影《花样年华》的背景音乐缓缓走来。各色鲜艳的仿旗袍式立领垫肩缎质套装、用蝴蝶系着盘扣子旗袍套长裤、龙纹云纹中国图腾、用缇花、织锦、刺绣等各种布料及编织技巧,展现极度奢艳亮丽的中国风情。如今闻名于世的美国设计师Tom Ford运用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下重量级的句号。 东西方服饰文化与着不同的优势和魅力,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与偏颇。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时期强调人体体形的紧身胸衣给女性身体的正常机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宽袍大袖始终贯穿于3000多年的中国服装史,时常给人以呆板,停滞不前,少有变化,创新的感觉。十分巧合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服装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变革中,两者又有着相反的发展倾向。东方服装由松变紧,宽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维的立体裁剪,使服装变得贴体,轻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经典的完美体现;而西方则摒弃了造作,扭曲性的人体美,把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但相同的都是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东西方都改变了繁琐的装饰和累赘的服装结构。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表达寓意的宽袍大袖,西方强调人体之美的服装造型两者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的对比。事实证明,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赋予西方立体合身的服装上展现出了耀眼的光彩。当今,世界各地的服装元素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将会从事于中国服装设计行业的我们,不仅要把握开放的时代契机,紧跟国际时尚潮流,更要努力保护,发扬中国服装的传统特色。让东方服装的寓意和西方服装的形体可以兼得且形态更加丰富多变,让将来的国际时尚舞台绽放出绚丽灿烂的中国光芒!

91 评论

Summer若然霜寒

入门的话黄能馥《中国服装史》可以选择 这里的我貌似也下载过几个关於古代服饰的,楼主可以一页一页查查,或者直接用网页的右上角搜索一下 恩……就这两个地方……已经让我文件夹里挤了不少关於古代服饰研究的书了,虽然我很少看……=。= ********************** 然后……放上《明代社会生活史类目初稿》服饰衣冠类 【服饰衣冠】 〖专书〗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织染美术系,《永乐宫壁画服饰图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 王宇清,《中国服装史纲》,著者发行出版,一九八九年十月修订版。 王宇清,《中国服饰图录》,台北:世界地理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初版。 王宇清,《冕服服章之研究》,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一九六六年十月初版。 王 岩,《万历帝后的衣橱-明定陵丝织集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一九九五年三月初版。 王辅世,《中国民族服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 江 冰,《中华服饰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一版。 安 旭,《藏族服饰艺术》,天津:南开大学,一九八八年。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三年台初版。 李应强,《中国服装色彩史论》,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三年九月一版一刷。 东北戏曲研究院研究室,《中国戏曲服装图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 林淑心,《衣锦行:中国服饰史相关之研究》,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一九九五年六月。 高春明,《中国古代平民服装》,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版一刷。 周 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四川:重庆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一版二刷。 周 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九月台初版。 周 汛、高春明,《中国服饰五千年》,台北:美工图书社,一九八七年十月版。 周 汛、高春明,《中国传统服饰形制史》,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八年初版。 周 汛、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月一版一刷。 周 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台北:南天书局,一九八八年七月台一版一刷。 周 锋,《中国古代服装参考资料》,北京:燕山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九月一版一刷。 袁杰英,《中国历史服饰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一版一刷。 黄能馥、陈娟娟,《中华服饰艺术源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一版一刷。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五月一版二刷。 韦荣慧主编,《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北京:纺织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 华 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一版二刷。 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湖北:新华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张惠兰、叶丽云,《中国服饰的传统、现在与未来》,新竹:清华大学艺术研究中心,一九九三年版。 赵 超,《华夏衣冠五千年》,台北:中华书局,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 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版。 骆 新,《衣冠沧桑:中国服装的文化观》,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戴钦祥等著,《中国古代服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四年四月初版。 戴 争,《中国古代服饰简史》,台北:南天书局,一九九二年五月初版。 魏采萍,《吴地服饰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版。 龙田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台北:龙田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 〖学位论文〗 何兆华,《中国传统丝织品上龙纹之设计与象徵意义研究初探》,台北.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四年。 金 成,《试论中韩古代服饰文化之关系:以冠帽的形制演变为例,兼谈两地出土之纺轮》,台北.台湾大学考古人类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二年。 高辅霖,《明代百官服饰制度及其僭越与滥赏研究》,台北.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五年。 〖一般论文〗 王宇清,〈中国历代妇女服装之演变〉,《中央月刊》,八卷四期,一九七六年二月。 王宇清,〈弁服与深衣〉,《华冈博物馆馆刊》,四期,一九七七年三月。 王宇清,〈儒家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服饰制度的重大影响〉,《美育》,四五期,一九九四年三月。 王宇清,〈龙袍的历史渊源及其衍变〉,《东方杂志》,九卷一二期,一九七六年六月。 中 仙,〈中国服装探源〉,《文物杂志》,二期,一九九二年八月。 玉 仙,〈绚烂多姿的苗族服饰〉,《文物杂志》,九期,一九九三年四月。 江 冰,〈垂衣裳而天下治—帝王服饰的确立与演变〉,《九州学刊》,七卷一期,一九九六年一月。 沈从文,〈中国服装图案〉,《艺术家》,七九期,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林淑心,〈从天水冰山录看明代染织业的发展〉,《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二卷十期,一九九一年三月。 林淑心,〈综论满族服饰特色〉,《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五卷一期,一九九五年四月。 林维民,〈论中华服饰的重带传统〉,《中国文化》,八期,一九九三年六月。 周绍泉,〈明代服饰探源〉,《史学月刊》,六期,一九九○年。 庄 申,〈女饰的装扮与服饰〉,《雄狮美术》,一三四期,一九八二年四月。 庄吉发,〈百官服饰〉,《故宫文物月刊》,三卷四期,一九八五年七月。 洪光明,〈刺绣精妙、色彩瑰丽的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典藏艺术》,一三期,一九九三年一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一):蒙古族〉,《今日生活》,一八八期,一九八二年五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二):藏族〉,《今日生活》,一八九期,一九八二年六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三):东干族〉,《今日生活》,一九○期,一九八二年七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四):苗族、傜族、畲族〉,《今日生活》,一九一期,一九八二年八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五):摆夷族、仲家族、黎族〉,《今日生活》,一九三期,一九八二年十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六):僮族、洞族、仡老族〉,《今日生活》,一九六期,一九八三年五一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七):满族、锡伯族、达呼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今日生活》,二○○期,一九八三年五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八):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族〉,《今日生活》,一九七期,一九八三年二月。 胡 森,〈中国少数民族与服饰(九):维吾尔族〉,《今日生活》,一九○期,一九八九年九月。 唐叔芬,〈客家传统服饰初探〉,《史联杂志》,一八期,一九九一年六月。 翁文纬,〈略谈中国服装上的花边图案(一)〉,《畅流》,四三卷二期,一九七一年三月。 翁文纬,〈略谈中国服装上的花边图案(二)〉,《畅流》,四三卷四期,一九七一年四月。 翁文纬,〈略谈中国服装上的花边图案(三)〉,《畅流》,四三卷五期,一九七一年四月。 叶立诚,〈中国传统服饰装饰图案之探讨〉,《实践学报》,二三期,一九九二年六月。 陈景林,〈光彩熠熠、千姿百态:西南归来谈苗族妇女服饰工艺〉,《今日生活》,二八○期,一九九○年一月。 陈景林,〈苗族服饰考察记〉,《现代美术》,四七期,一九九三年四月。 陈景林,〈贵州苗族服饰分析〉,《艺术家》,三三卷二期,一九九一年八月。 冯尔康,〈中国古代衣冠制度与习俗〉,《历史月刊》,七四期,一九九四年。 张知新,〈中国古代妇女服饰初探〉,《家政教育》,九卷五期,一九八五年一月。 张柏如,〈侗族服饰艺术探秘—服饰篇〉,《汉声》,七○期,一九九二年一月。 谢彬如,〈贵州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民俗曲艺》,一○四期,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苏莹辉,〈见於莫高、榆林二窟的少数民族服饰简介〉,《美育》,五五期,一九九五年一月

151 评论

L美食诱惑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下面借助古籍诗画,分而述之。[编辑本段]一、襦裙服

32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服装史论文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

    手机专用 4人参与回答 2024-04-30
  • 中国服装史论文范文

    应该可以参考下《中国服装史》里面的明代服饰特点,应该有些帮助的。。。。。。。。。爬走。。。

    喵喵:小妹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1
  • 中国服装史论文3000字

    原创]本人的服装史论文寓意,形体可以兼得 ——关于在创作实践中如何吸收中外服装史的经验启示的论文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

    Dianayaoyao 4人参与回答 2024-05-01
  • 中国服装史论文1500字

    18世纪至20世纪的中国服饰变化论 通常胡虚

    jajahhauqba 3人参与回答 2024-05-01
  • 中国服装发展史论文

    借鉴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历代服饰文化及其社会背景朝代 服饰文化 社会背景先秦时期 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女服服装

    度兰度兰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