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0

苏夏夏110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艺术杂志封面设计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7爷爱美食

已采纳
1.《一个城市的建设者和一个城市的违章者》,《书城》,2005年8期2.《城中村: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合理》,《美术观察》,2005年5期3.《冷眼的琐碎与表达的放纵:对油画家陈曦的世俗情怀的一种体认》,《画廊》,2007年第1期4.《命名就是历史》,《当代美术家》,2007年1期5.《个人观察的纪念碑》,《中国摄影家》,2007年3月6.《作为资本的艺术象征及其解释危机》,《当代美术家》,2007年5期7.《面/相:中国当代摄影中人脸的意义》,《中国摄影》,2007年6期8.《专题摄影:在人类文化学与终极信仰之间》,《文艺研究》,2007年8期9.《血缘制度与天命观的二元性:论中国远古国家意识形态形成中的内部张力》,《思想战线》,2007年5期10.《中国古代城市方形制度与等级空间关系初探》,《新美术》,2007年3期11.《形是一切:王肇民艺术论》,《美术》,2007年9期《承认的艺术家》,《当代美术家》,2006年3期《标准的悖论》,《马格南》前言之二文汇出版社,2006年1月版《半个世纪的目光》,《广州美术学院油画老教授作品》,前言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15.《拍卖观念,拍卖风格》,《收藏拍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期16.《金色的土改》,《建筑业导报》杂志2004年第7期;17.《创新的焦虑――从一个水墨画家在海外的遭遇谈起》,《美术研究》,2005年1期18.《城市镜像:一种物质-视觉-心理相互置换的过程》,《博览群书》,2005年3期19.《我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沙飞五十五年祭》,《沙飞摄影全集》,长城出版社2005年版20.《沙飞的照片与他的死》,《三联周刊》,2005年33期《为一座没有公共雕塑的城市而奋斗》,《城市中国》,2005年《双重视野—从连州出发,“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学术主题及说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双重性与伪装术》,“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学术论文,《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艺术为什么服务?》,《读书》,2005年9期《从涂抹开始》,《阳光雨露:杨之光美术中心成立三周年》,2005年9月《对“革命艺术”的一种分析》,《艺术研究》,2005年9期《女人体:从“唯美”到“幻象”》,《书城》,2005年10期《违章和合法:城市生长的双重变奏》,《城市中国》创刊号,2005年10月《城市镜像:一种物质/视觉/心理相互置换的过程》,《2005年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城市·重视》,2005年版《走出宏大叙事:从“中国油画三十年”看其中的“问题”与“进步”》,《画刊》,2005年12期《就图谈图数则》,《河南50年摄影》中国图书出版社,2005年版《意义的道具:器物/符号/个人观察及其记忆》,《艺术评论》,2007年11期《引人发笑、而又笑得肌肉发紧的犬儒主义肉身:刘佳雕塑中的异形观念》,《世界艺术》,2007年7期《摄影的尊严:作为一种对苦难与信仰的视觉表达》,《中国摄影家》,2007年12月35.《他们的历史》,《读书》杂志2000年第1期头版头条;36.《镜头与女性:看与被看的命运》,《读书》杂志2002年第1期头版头条;37.《用影像历史》,《读书》杂志2000年第12期;38.《观看的意义》,《读书》杂志2001年第7期;39.《性感的自然》,《读书》杂志2004年第1期;40.《城市叙述》,《华工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41.The Ostentation Pearl River Delta, 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M 2004《告别机会主义:从几个艺术个案看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的走向》,《花城》杂志1997年年第3期;42.《走向纯影像: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99级毕业创作感言》,《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99级毕业作品集》,沈阳美术出版社,2000年;《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意识形态的新语境》,加拿大《文化中国》杂志,2002年第3期; 《艺术史的意义》(与邵宏合作),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尚扬评传》,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篡图:作为初级历史的艺术批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 ——近二十年来,撰写有上百万字的专业评论,涉及绘画与摄影,分别发表在《新美术》,《美术》、《江苏画刊》、《美术思潮》、《中国美术报》、《广东美术家》、《美术观察》、《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浙江日报》、《中国文化报》、《现代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人民摄影报》、《艺术世界》等杂志与报纸上。——被收入贾方舟主编的《中国艺术评论家》,为其中36人之一。本书所收艺术评论家均为近二十年在这个领域做出成绩的个人。 1995年至1998年的《花城》杂志封面设计,花城出版社1995-1998年;《花城100期》文集(三册)封面设计,花城出版社 1997年;《广东设计年鉴》,整体策划,岭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人体摄影师50年》,整体设计,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油画《静物》4幅,《风景》4幅, 温哥华“唯”画廊“三人展”,2003年油画《温哥华风景系列》,温哥华“唯”画廊“三人展”,2003年科研项目沙飞研究中心”及“沙飞”研究研究,个人捐助,40万,2006年9月—2009年12月“广州市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服务平台”,广州市科技局,60万元,2006年6月—2008年12 2001,美国伯克利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中国影像研讨会”;2006年,访问美国堪萨斯大学设计学院并作专题讲座
236 评论

fomeca刘勇

建筑设计需要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刻的思想和充满活力的内容。这样才能让设计师有充满灵感,现在杂志云小编列举出2017年度全国优秀建筑设计杂志都有哪些,喜欢建筑设计的朋友们都可以看看哦!TOP 《Domus》封面故事:《Domus》国际中文版以《Domus》意大利原版内容为主体,从版式到各个特色栏目(新闻资讯、索特萨斯图片之窗、建筑、设计、艺术类主题文章、人物访谈、产品资讯、材料世界),都完全依照原版形式;在此基础上,另外增加少量本土内容,向中文读者群及全世界展示中国建筑、设计及艺术领域的最新动态。亮点:始终以敏锐的视角,客观、及时、全面地报道全球建筑、设计及艺术动态。TOP 《建筑细部》封面故事:《建筑细部》DETAIL是一本专注于介绍建筑细节构造设计的专业杂志,作为欧洲建筑与工程细部方面最成功的专业杂志,亮点:承务实的传统,弘扬建筑创新的精神,为促进建筑学界与国内及国际建筑界的交流作出积极的努力与探索。TOP 《景观设计学》封面故事:《景观设计学》定位于景观设计的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的交叉领域,探讨如何通过景观设计学途径,解决中国和世界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介绍和推广前沿景观设计实践,倡导有助于实现美丽中国与美丽地球的新美学和新文化亮点:一本真实反映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和世界景观设计学发展的高端学术刊物TOP 《安邸AD》封面故事:《安邸AD》的推出不仅呼应了中国读者的需求,也反应了作为权威媒体集团的社会文化责任。随着中国读者的物质生活水准迅速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与生活品质的提升亮点:以展示“世界上最美丽的家”为编辑宗旨TOP 《ELLE Decoration》封面故事:《ELLE Decoration》杂志展现了各种装潢风格,报道世界最有趣、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家和名人――趋势带领者、品味创造者,提供具创意的做法,让读者从灵感进入知识,使家的梦想付诸实现亮点:趋势带领者、品味创造者,提供具创意的做法,让读者从灵感进入知识,使家的梦想付诸实现还有更多关于建筑类的杂志,均可到杂志云官网订阅哦!

85 评论

小崔崔shining

简明扼要直接回答问题。那就是在19世纪中国艺术基本没有对欧洲的设计产生影响。首先,中国艺术没有出现fine art和decoreta art的分离,既设计出现的前奏。而日本艺术独自走出了这条道路。其次,19世纪的欧洲,中国的工艺品已经在欧洲流行几个世纪了,跟不上欧洲艺术发展的进程,走入了衰落,而日本艺术则正好切合了这个进程,故而深受欧洲的青睐。这是个非常好的题目,好在角度非常。一般而言,讨论日本艺术对欧洲的影响交流,多瞩目于艺术(fine art)的层面,比如已经被说烂的印象派。而从设计出发来探讨东方对西方的影响,却是个比较稀见的角度。设计本身的含义非常宽泛,而根据问题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对这个话题的范围。Arts and crafts movement,Art nouveau,Art deco,这些艺术运动都把话题指向了现代设计诞生的前夜,这些活动本身反映出是处于装饰艺术(decoreta arts)到现代设计出现前的过渡阶段。而这个阶段大约从19世纪末持续到了20世纪初期,以德意志工艺联盟的诞生以及俄国构成主义出现为止。这些活动的目标本身是艺术对工业社会做出的一次回应。在在机器制品充斥社会,却尚未找到自己风格前的一种探索,根本目的就是把艺术带入新兴的中产阶级的生活中,让生活更美一点。日本的工艺美术正是在这个阶段之上与欧洲发生了共鸣。本文试分为三部分探讨说明日本艺术对欧洲的影响,第一部分简要介绍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和日本工艺交汇的节点。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日本热”是如何在欧洲形成的。第三部分是重点,分析日本工艺美术中蕴含的现代性,旨在说明为何日本艺术最终能与欧洲工艺美术合流,以及为什么中国没有。一从传统工艺美术脱胎的"设计"工业革命的演进,将设计从工艺中的剥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环节。工业生产要求通过机器进行大量复制与生产,这就意味着在展开生产活动之前,就必须要提前确定产品的样式规格和工艺,由是设计者与生产者被分离成了两个不同的环节。而在工业制品出现刚刚大量流入市场的时候,设计环节更注重的是功能的实现,以及如何满足大量生产的需求,工业品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风格。“工业美”的缺失使得彼时的工业品成为了低劣与廉价的代名词。Chair N14 1853 by Michael Thonet最为著名的机制椅子桑纳14号。这种简洁的风格在当时尚未被接受。 同时由于机器工业取代了手工业者,大批传统匠人竞争不过廉价的工业制品,走入颓唐。而且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过去曾经被贵族包养的传统手工业者失势,使得他们的服务对象转向了新兴的中产阶级。这意味着传统贵族式的审美趣味不再受到欢迎,如果谋求新的装饰风格成为了必然的需求。 在这种潮流之下,Arts and crafts movement便出现了。他们一方面要反感工业品的粗劣,一方面厌恶”维多利亚风格“的矫饰。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审美需求成了一大课题。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流行,受到了当时唯美主义(aestheticism)深刻的影响。这一思潮强调了为 “艺术而艺术”。艺术不再有道德教化的功能,不再是宗教的衣钵,艺术不需要有思想,专注于色彩,造型,线条所带来的愉悦就足够了。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 对于纯粹的形式美的探索才得以在欧洲出现。 这一变化可谓是传统设计走向现代的一个标志,装饰艺术得以从“大艺术”(fine art)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由此一切能为装饰艺术提供养分的素材便被不断挖掘出来,从的哥特复兴,到伊斯兰美术的装饰纹样,再到日本的工艺美术品。 工艺美术运动中吸收了日本元素的家具E W Godwin - Japanese style sideboard, 1867 这一转变为日本艺术影响欧洲提供了可能性,由是日本艺术中现代因子逐渐被欧洲人发掘,与现代艺术发展的进程合流。不过这一切又是如何开始的呢?为何中国艺术没有受到如此的重视呢?这就不得不提十九世纪末期弥漫欧洲的“日本热”了。 二.从“中国趣味”(Chinoiserie)到“日本趣味"(Japonaiserie)其实无论中国趣味还是日本趣味,都是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下“异域想象”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热与日本热能够出现的契机。而这股热潮能够持续多久,则就要看欧洲人趣味往什么地方转向了,也就是说当时欧洲社会的现实需要什么样趣味,什么风格才会形成潮流。 一谈到中国艺术对欧洲的影响,我们肯定绕不过洛可可风格。16-18世纪,通过对外贸易,外销瓷不断流入欧洲,中国瓷器繁复的装饰纹样与描写生活情趣的画面曾经为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世纪的欧洲,美术正不断从宗教题材的影响中脱退,人欲横流的享乐主义风潮鹊起,洛可可风格登上舞台,中国工艺品的风格与题题材都与这一风格的取向相互契合,因此在工艺美术领域掀起了一场中国热。然而这股热潮随着洛可可艺术被新古典主义取代,在18世纪末走入了衰微。 The Chinese Garden François Boucher 这一时期的日本却由于其比中国酷烈的多的锁国政策,使得欧洲人对其知之甚少。除了趁着清代早期海禁的空子,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欧洲输出过一些瓷器(有田烧/伊万里烧)以外,欧洲人对日本工艺美术基本是陌生的。 有田烧 1725年 然而时间到了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召开,给了日本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是日本第一次正式参加世博会,也是日本的工艺美术品第一次大量地被传入欧洲,无论是陶瓷,漆器,还是版画,都使得欧洲耳目一新。通过这次亮相,引发了整个欧洲有关日本艺术的极大兴趣。 日本参会使节团 1867年 (PS:而且比较搞笑的是日本其实是以两个国家<日本大君政府,日本萨摩琉球国大守政府>的身份参加的,萨摩还自己设计个勋章,引得幕府十分不爽,但也无可奈何。) 19世纪中期的欧洲社会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中产阶级的都市生活,以及女性的“发现”,唯美主义的风潮都为日本工艺美术的一炮而红打下了基础。当时受到欧洲人青睐的浮世绘,北斋漫画中有关异域都市生活的描写,女性题材的作品等等都正合欧洲人的口味。 日本在参加过这次博览会后不久,就爆发了明治维新,从此开始积极学习西方文明,并主动地参与了历届的世博会。这种对自己文化的宣传也为日本热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可以说这是亚洲第一次主动的推销自己并获得了成功。而这时候的大清国对世界博览会的态度始终是在看“大型庙会”,历次参加都是洋人代办,直到1904年,慈禧太后才意识到世界博览会的重要性。然而时过境迁,此时的大清国的形象已经一落千丈,鸦片和暴民成了中国形象不可或缺的要素,被贴上了野蛮的标签,这种时局之下,中国文化的不可能对欧洲产生影响。 文化的宣传或推销背后,离不开资本的参与。 18世纪以来,收藏业的出现,把美术品也转化为了一种商品,这给了资本制造“日本热”以契机。就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结束不久,艺术品商人Samuel Bing在巴黎的美术品商店就开张了(据说梵高就是在他的店里看到浮世绘),他多次亲赴日本去寻觅日本的工艺美术品,并成为了欧洲各大美术馆日本艺术收藏品最早的供货商。 Samuel Bing (左一)1838 - 1905本名Siegfried Bing。在他的努力下,日本艺术被贩卖同时也被介绍到了欧洲各地。1883年,由他主编发型的杂志 “Le Japon artistique”,(《日本艺术》)将日本热推到了高潮,这本杂志全面地介绍了日本艺术的方方面,不仅有浮世绘和传统工艺品,更涉及到日本绘画,染织,演剧等等各个方面。到了1895年,他开设了一家著名的画廊展示他的日本美术收藏以及符合他理念的欧洲美术工艺品,这家画廊就是鼎鼎有名的“Maison de l'Art Nouveau ”, 而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也由此得名。由此不难看出,日本趣味和Art Nouveau背后的联系。 “Le Japon artistique” 封面 不仅是欧洲的资本,文明开化后的日本也参与到了这场推销自己的活动中去了。明治维新之后,很多日本人陆陆续续来到欧洲留学,目睹了当时日本美术工艺品在欧洲倍受追捧的盛况,一位日本人也走上了向欧洲人推销日本艺术的道路。 1884年,林忠正与好友设立了“若井-林商会”,开始为各大美术馆提供日本美术品的鉴定与贩卖服务。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了有关日本美术的书籍编篡与出版。 在他的帮助与支持下,法国著名文学家Edmond de Goncourt(龚古尔)于1891年和1896年分别出版了《歌麿》与《北斋》两部著作。使得喜多川歌麿 ,葛氏北斋的作品在欧洲名声大噪。 林 忠正(1853-1906)被国粹主义者叱为国贼,可谓“日本卢芹斋”。在林和Samuel Bing的不断努力之下,浮世绘的价格被炒作到了惊人的地步,而眼光独到的林忠正所带来的国宝级精品,更是一进入欧洲市场就倾售一空,林也因此一举成为巨富。在此之前,欧洲人感兴趣的多为日本的工艺品,对于浮世绘的热爱仅仅停留在一些印象派画家的小圈子当中, 而在商业资本的参与之下,日本美术在欧洲受到了全面的关注,这股热潮甚至回流到了日本,重新评价了“浮世绘”的价值。日本人的艺术观念也随着欧洲人一同“维新”了,但也正因为如此,林忠正背上了导致国宝流失的“国贼”的骂名。不过如果没有他的努力,这些珍品很可能就会泯灭在历史当中,其价值永远受不到重视,所以其实有句老话应该改一改,并非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是“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所以,19世纪末日本热仅仅是一场商业炒作么?当然不是,商业资本的嗅觉是永远最灵敏的,它总会把自己的注入到最有生命力的种子中去。这场热潮的出现,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欧洲艺术向现代转型期的过程中,发现了日本艺术中的现代性。日本热的流行并没有停留在异域想象下的猎奇,随着日本文化的传播,欧洲人不再是简单地对日本艺术品,题材进行简单摹写,与重复,而是真正地开始对汲取日本艺术的手法,视点,技法等更深层次的精华。由是欧洲对于日本的艺术的认识从“趣味”的层面脱退,撕掉了民族性的标签后,转入对现代美学共通规律的探索。"日本趣味"最终演变成了“日本主义”(Japonisme) 而这才为什么是日本,而不是中国影响了Arts and crafts movement,Art nouveau,Art deco的根本原因。至于为什么?留待下回详解。 三从"日本趣味" "(Japonaiserie) 到“日本主义”Japonisme) 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从浅入深的过程。由猎奇到认真,由简单模仿,到掌握规律,从趣味到主义的转变,无不反映出19世纪的欧洲对于日本美术认识演进的过程。其实同时代的欧洲全世界的美术风格都随着帝国主义的扩张与博物学的流行进入欧洲,然而最另人好奇的是,为何是日本而不是别的文明吸引着欧洲人一步一步走向了更深的层次呢?这就要具体来看当时欧洲的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与日本文化中固有的部分发生了共鸣了。日本趣味的取向关键词:女性,都市题材,自然所谓日本趣味的涌现与浮世绘的热潮有着直接的联系,透过日本版画绮瑰的色彩与夸张的造型,把欧洲人带入了一个抽离了现实的世界。然而浮世绘所描绘的一切,却又无不和当时的欧洲生活有着相似的特点。透过浮世绘这扇窗口,欧洲对于日本的兴趣逐渐扩展到了美术工艺的方方面面,继而成为了一场风潮。 在这场日本风潮当中,引起欧洲人好奇心的内容多集中在女性,城市生活,自然,以及日本风景等几个方面,这些主题与风情无不迎合了变革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继而被一一拔擢出来,在时代的共鸣之中,成为了欧洲创作者们的灵感与素材。 ---女性---对于十九世纪福起来的欧洲上流女性来说,浮世绘中描绘的歌舞伎与其华丽的服饰无疑成了她们的心头好,日本服饰艳丽的色彩与自然主义的清新格调的对于向往奢华而又不愿矫饰的资产阶级新女性们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由是浮世绘的热潮还带动了和服的销售,这些日本要素也自然地进入了欧洲画家的视野。 图版:莫奈 le japonise (1876)Alfred Stevens La Parisienne japonaise 1872 此外,日本浮世绘中对女性的描写手法亦可能对欧洲画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世纪是个女性地位相对提高的历史时期,有关女性个体的生活关注与描写成为了一个新的创作角度。当时有关女性的题材中,出现了一种强调女性内省性的倾向,流行以读书或忧郁的形态来刻画女性的“颓废美“。浮世绘中有关女性美的描写方式可能为欧洲画家所借鉴。 Alfred Stevens Meditation 1872 菊川英山 《风流近江八景 石山 》 1809-13? ---都市题材---产业革命同时带来都市生活的巨大变化,庶民的娱乐大量出现,新的公共设施的设立打破了过去欧洲都市封闭的社交空间。剧院,动物园,咖啡馆等等题材的涌现都是这种变化的结果。由是从日本舶来的版画中,描写公共场所的作品亦在欧洲人中产生了共鸣。 歌川国贞 劝进大相扑舆行之图 1841川国贞 劝进大相扑舆行之图 1841 歌川国政 《东京新富町守田座大入之図》 1872年 ---自然---“自然”一直都是远东美术为欧洲留下的一大印象,从中国的陶瓷器到日本的工艺品也都不断地为欧洲提供着素材与灵感。19世纪中后期,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以后,欧洲的自然观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自然逐渐从人类对抗与征服的对象,变成了人类自身起源的母体,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得以重新定义。同时,随着唯美主义思想的发展,植物的纯粹的造型美成为了新的造型与纹样创造的源泉,日本美术中有关自然的描写与色彩的追求亦成为了欧洲工艺美术学习的对象。<梅に鹤> 18世纪 Plateelbakkerij Rozenburg , CHARGER 1897年 Gisbert combaz 四大元素 版画 1898年 这其中最有名的美术作品无疑是莫奈的《睡莲》系列。有关莫奈以及印象派受到日本趣味影响的话题由于不是本文的重点,故而不再赘述。然而这幅作品最指的注意的一点在于其风格的“装饰性”,打破了传统欧洲美术的构图,无天无地,无焦点,近乎平铺地把一池莲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种脱写实性的倾向无疑和装饰艺术的隆兴有着同样的内里逻辑,既艺术的功能性的消退以及唯美主义思想的出现。睡莲 1905 随着这股风潮席卷欧洲,为欧洲人更深入地理解与研究日本美术打下了基础。日本美术中构图的非对称性,平面化,符号化的美术风格,都成为了欧洲装饰艺术风格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参考对象,以致于在现代设计诞生之后,依然对后世产生着影响。

21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艺术杂志封面设计

    简明扼要直接回答问题。那就是在19世纪中国艺术基本没有对欧洲的设计产生影响。首先,中国艺术没有出现fine art和decoreta art的分离,既设计出现的

    七月小太阳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艺术设计杂志封面设计

    目前,期刊的封面各式各样,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封面设计,很有个性、时尚、大气、抢眼。而有些期刊的封面设计,却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一些封面图片(照片、图形、图案

    老王09870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艺术杂志封面设计

    期刊封面设计的四个重要理念 明确的定位一本期刊的创立,首先要考虑的是定位问题,定位准,才能赢得市场。但我们平时所说的定位,往往指内容定位、价格定位、目标读者定位

    江河装饰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艺术设计杂志封面

    好的杂志封面设计,可以起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的作用,也可以让杂志从同类杂志中脱颖而出,让读者 快速做出选择。这本杂志就会被更多的人翻阅,于是它被买走的可能性就大;

    坚强一点Aaron 1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艺术与设计杂志封面设计

    总的来说,杂志的封面设计应把握一个设计原则,即遵循形式美的原则,充分体现杂志的内涵,其设计应具备与读者互动、交融的属性。  具体而言,杂志的封面设计包括形、字、

    柏拉图ing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