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8

淘淘7011
首页 > 论文问答 > 欧洲土壤学报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冰冷的火夫

已采纳
▲学术期刊《地质科学》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集刊》副主编,《地质学报》和《地质论评》编委等。 刘东生曾多次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并曾于1957年兼任《中国第四纪研究》主编,1972年兼任《环境地质与健康》主编。▲泥盆纪研究与此同时,他还对泥盆纪的划分与对比,以及恢复泥盆纪时期的古地理做出了贡献。他在这方面的论著有:《殷墟哺乳类补遗》(1948年)、《四川歌乐山哺乳动物群》(与杨钟键合作,1948年)、《山西榆社系哺乳类记述》(与杨钟键合作,1948年)、《南京五通系中鱼化石》(专著,与潘江合作,1957年)、《关于狼鳍鱼》(《科学通报》,1951年)、《中国第四纪沉积物类型分布图的拟制》(与张宗祜合作,1958年)、《气候标志及中国第四纪地层划分》(《中国地质》,1962年)、《湖南临沣鲈形类—新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2年)等。▲金属矿产研究从1949年开始,刘东生进行了铜矿、铁矿、铜镍矿和稀有金属的找矿工作,以及水库坝址的勘探工作。他写了不少有关矿产和工程地质方面的科学报告和论文。主要有:《四川重庆白庙子煤矿地质报告》(与王朝军等合作,1946年)、《扬子江水利发电计划和三峡坝址地质工程报告》(与侯德封等合作,1947年)、《辽宁清源县水湖沟、湾垄、云家岗矿区铜镍矿》(1950年)、《三门峡水库坝址附近第四纪地质报告》(与杜恒俭等合作,1951年)、《内蒙古老哈河石门子水库坝址报告》(与周德贵等合作,1952年)等。▲黄河中游水土研究1954年,刘东生参加了关于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科学考察工作。他领导并参与了对黄土成因及其特性的系统研究工作,写出了有关黄土的专著4册,考察报告1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他还编制了200万分之一中国黄土分布图,50万分之一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他用数学方法对黄土的搬运与沉积进行模型研究,论证了黄土是一个具有独特古气候意义的地质建造,这为黄土的洲际对比和全球性黄土成因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对黄土成因的探讨,还为研究黄土的力学性质、黄土的湿陷性、黄土的地下洞室、桥涵、高坝等抗压性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方面的论著有:《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报告》(专著,科学出版社出版,1956年)、《黄河中游山西、陕西黄土分布图》(《科学记录》,1958年)、《新黄土和老黄土》(《地质月刊》,1959)、《中国的黄土》(与张宗祜合作,《地质学报》,1962年)、《黄河中游黄土》(专著,科学出版社出版,1964年)、《中国黄土分布图1:200万》(地图出版社出版,1965年)、《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专著,科学出版社出版,1966年)、《中国黄土的堆积与演化》(1979年出席26届国际地质会议论文)、《三十年来中国黄土的研究》(1979年,第三届全国第四纪会议论文,上集)等。▲黄土地貌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土地貌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1953年黄秉维首次编制成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并发表相应的论文,奠定了黄土地貌研究的基础;1953~1958年,罗来兴等进行了黄土地貌分类和沟道流域侵蚀地貌制图工作,把黄土地貌研究与黄土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工作紧密相联。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刘东生等不仅在黄土地层学研究中作出了贡献,为确定黄土地貌发育年龄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在黄土地貌发育的历史过程、黄土性质与现代侵蚀的关系、黄土地貌类型区域分布与黄土下伏原始地面起伏的关系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代表性著作有《黄河中游黄土》(1964)、《黄土与环境》(1985)。▲极地高山研究1964年,刘东生暂时放下黄土研究工作,与冰川学家施雅风共同主持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这座山峰是当时全球8000米以上高峰中唯一的处女峰。刘东生经常注意科研中前沿性研究工作的开展,在研究黄土的同时,对全球科学家感兴趣的青藏高原广大地域、希夏邦马峰、珠穆郎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等地区领导并参与了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的考察研究,推动了我国高山科考探险工作,前后组织编著了14卷科考报告。与孙鸿烈院士合作关于青藏高原隆起对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的报告。获中国科学院特等奖1988年,国家科委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又获陈嘉庚奖。1964年以后,刘东生在继续研究第四纪地质和我国黄土的同时,开始以登山考察为主的第四纪古冰川、古气候的研究。他与施雅风等合作共同倡导并组织了两次高山考察,他自任队长和副队长,对我国第四纪冰川、冰期、间冰期的划分进行了研究,对喜马拉雅山的新构造运动、珠峰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划分、古气候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将高山考察的成果编成论文集和图片集,这为征服险峰,探索我国的高山资源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也填补了我国在世界、高山考察史方面的空白。他参加编写的论著有:《希夏邦、马峰地区科学考察初步报告》、《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论文集》(4卷)、《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报告》(14卷)、《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图片集》、《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图片集》等。▲地质学与医学研究1969年起,刘东生与他人合作开展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推动了地质学与医学研究的结合,对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的发展和机构的建立起了积极作用。他写了《环境地质的出现》(《环境与健康》,1972年)、《环境地质展望》〈环境地质与健康》,1975年),《当前环境科学中的若干问题》、《国际环境科学的发展》、《从肿瘤看环境地质学的研究》(《环境地质与健康》,1979年)、《环境地质学》等。▲罗布泊地区研究“我是到了罗布泊新疆的,那是最难到达的,现在很多人都不敢去。有一部分是盐湖,那个盐翘起来,跟刀似的,那个厉害,那个盐一蹭皮,都崩裂了,都起来了,跟冰似的那样,都是盐的那个困难。”刘东生对在罗布泊科学考察史上第一次使用了便携式光谱仪、大地导电仪(不同深度含盐量测量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设备,很感兴趣,并且说:相对于过去地质科学考察的'老三样'(铁锤、罗盘、放大镜),现在的地质科学考察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通过考察,他们得出结论,塔里木河下游及罗布泊地区近年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很明显是过度的农垦,以至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近几年,有关部门已五次通过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等,向罗布泊地区进行生态应急输水,但此工程亦面临一定困难。为了彻底恢复和改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就必须对周围水源河(特别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进行全流域的综合治理。刘东生特别提出:用管道输水的方法还是可以考虑的,虽然造价高些,但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蒸发和渗漏。例如,如果向下游输送3亿立方米的水,但在途中却损失了3000万立方米,哪个更划算呢?并明确指出:罗布泊不是游移湖。他们也对罗布泊在卫星影像上的大耳朵形象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揭谜。他们还发现罗布泊西北的龙城雅丹地貌并非是以往认为的单纯的风蚀平行糟谷,而是在洪水作用基础上再经风的侵蚀作用最后形成的,也就是属于复合类型的。他们还发现红柳枯枝落叶层与沙层交替沉积形成的红柳沙包年层,以及在古楼兰遗址湖相沉积物中发现的炭屑层。刘东生认为,高分辨率测年手段和丰富环境信息载体对第四纪科学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雅丹地貌研究“雅丹”一词,原是维吾尔语“雅尔”的变音,意思是陡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中外科学家在罗布泊地区见到了大面积分布的相间的土丘和沟谷,并在撰文中采用“雅丹”来形容这一特殊的地貌形态,以后就逐渐为地学界接受和采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指出:过去,许多人认为罗布泊雅丹地貌的成因主要是风的吹蚀作用,但是根据实地考察和对航空照片等资料的分析,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的成因不只这一种,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一是由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区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当地主风向一致;二是洪水作用形成的邻近山区或湖滨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附近山地洪水的走向一致,并在雅丹的土丘上留有洪水的痕迹;三是在阵发性暴雨和洪水作用的基础上,再经过风的修蚀作用而成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既与洪水走向一致,也和当地主风向一致,是二者合一的第三种成因。▲水洞沟遗址研究位于宁夏灵武市境内的水洞沟,是与北京周口店等旧石器时代遗址齐名的重要遗址之一。该遗址自1923年由两位法国学者首次发现并发掘以来,考古专家于1959年、1963年和1980年又进行过3次发掘。其中,第二次发掘是由中苏专家联合进行的,第三次是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亲自主持的。几乎每次发掘都有许多重要发现。2003年至2005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距前几次的发掘地点———第一地点100米以外的第二地点又进行了第五次大规模发掘。刘东生先生认为,水洞沟新的一轮考古工作标志着“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文艺复兴。”水洞沟遗址是我国最早经过系统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我区境内最早进行的考古活动,虽然是由欧洲人进行的,但它无疑是目前所知宁夏现代考古的第一次;水洞沟遗址的文化内涵又是深厚复杂的,它既具有本土特色,又具有欧洲特色,是宁夏境内最早的广义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水洞沟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产生于荒蛮,影响于后世,引起了世界各地研究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专家、学者的广泛注意,也成为宁夏一道亮丽的文化品牌。正如著名地质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在《水洞沟-1980年发掘报告》序中所说:“水洞沟不同于一般的考古遗址。它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流中不断迸发出明亮火花的闪光点。从2万多年前猎人们之间的往来,到现代东西方科学家的共同工作,都体现了这种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今天,那些在20世纪初为了寻求科学真理和人类价值而到东方来,并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西方科学家们,以及为了旧石器考古学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开花倾注了毕生精力的裴文中和贾兰坡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事业,以及他们所开拓的东西文化交流与世长存,并必将发扬光大。”
158 评论

sml90050056

2013年SCIE收录土壤科学期刊34种,其中SCI收录22种。2012年JCR收录土壤科学期刊34种,其中影响因子3以上有2种、影响因子2以上有7种、影响因子1以上有13种REVISTA BRASILEIRA DE CIENCIA DO SOLO《巴西土壤科学杂志》 1、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SOIL AND PLANT SCIENCE《斯堪的纳维亚农业学报,B辑:土壤与植物科学》B AGROCHIMICA《农业化学》B APPLIED SOIL ECOLOGY《应用土壤生态学》 M ARCHIVES OF AGRONOMY AND SOIL SCIENCE《农艺学和土壤学文献》 M 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贫瘠土地研究与管理》 Q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土壤生物学与土壤肥力》 B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加拿大土壤科学杂志》 Q CATENA《连锁;土壤科学-水文学-地貌学杂志》 M CLAYS AND CLAY MINERALS《粘土与粘土矿物》 B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土壤科学与作物分析通讯》 S COMPOST SCIENCE & UTILIZATION《肥料科学与利用》 Q EURASIAN SOIL SCIENCE《欧亚土壤科学》 M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欧洲土壤生物学杂志》 B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欧洲土壤科学杂志》 B GEODERMA《国际土壤科学杂志》 M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植物养料与土壤学杂志》B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水土保持杂志》 B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土壤学与植物养料杂志》 Q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土壤与沉积物杂志》 B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土质退化与开发》 Q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农业生态体系的营养循环》 M PEDOBIOLOGIA《土壤生物学》 B Pedosphere《土壤圈》 Bimonthly 中国的 PLANT AND SOIL《植物与土壤》 M REVISTA BRASILEIRA DE CIENCIA DO SOLO《巴西土壤科学杂志》 B SOIL & TILLAGE RESEARCH《土壤和耕作研究》 M SOIL AND WATER RESEARCH《土壤与水研究》 Q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土壤生物学与土壤生物化学》 M SOIL RESEARCH《土壤研究》 B SOIL SCIENCE《土壤科学》 M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土壤科学与植物营养学》B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美国土壤学会志》B SOIL USE AND MANAGEMENT《土壤利用与管理》Q VADOSE ZONE JOURNAL《渗流区杂志》Quarterly

348 评论

yannychan108

微生物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种类最多、代谢方式最为多样和活跃的生命体,自三百多年前列文虎克第一次观察到细菌开始,人类研究微生物的脚步就从未停止;随着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意识到绝大多数微生物尚不可培养,属于“微生物暗物质”(microbial dark matter),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微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认识。【引用自鲜文东等 微生物学报】 猜测期:16世纪(400年前),古罗马师生GFracastoro明确提出疾病是由看不见的生物(livingcreatures)引起的。同时期(1641年)中国医生吴又可也提出疾病传播室友一把伞看不见的“戾气”引起的。 第一次看见并描述:(1680年前后),荷兰商人安东尼·列文虎克第一次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细菌和原生生物。准确的说观察到了微生物,因为无法分辨这些微生物是细菌还是古菌,或者是真菌。 第一次 证实微生物的作用:(19世纪中叶)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和发酵是微生物引起的,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第一次分离培养细菌:(1880年)科赫在工作中,他一直未放弃zhi过对细菌的研究。在这过程中他发明了两种研究细菌的方法,一种是用固体培养基(琼脂)来分离纯化细菌。因为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几种细菌混合生长,很难把他们分开,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一个孤立的细菌固定在培养基上的某一点上生长繁殖,形成一个菌落,这个菌落来源于同一种细菌,故而是纯的。然后,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把这些菌落移植到其他培养基上,从而纯化细菌。另一种是对细菌用苯胺进行染色,使本来在显微镜下透光只能模糊看到的细菌,变得清楚可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科赫提出了一个确定病原菌的重要准则,即科赫定理。1905年,科赫因结核杆菌的研究成果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19 评论

沈阳老五0459

1、宁彤,高超,许有鹏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县域尺度农田氮素平衡状况的演变—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 中国环境科学,31⑷:423——4302、刘勇华,高超,王登峰,汪磊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对BMPs选择的启示 水资源保护,25⑹: 29——323、周慧平,高超 巢湖流域非点源磷流失关键源区识别 环境科学,29⑽: 8——154、黄贤金,王腊春,高超,史运良 太湖水资源水环境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5、汪磊,高超 江苏省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问题与对策 生态经济,189:345——346,3896、王登峰,高超,陈富荣 矿山污染区锌在土壤——油菜作物系统中的分布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6⑷:1347——13517、沈昌高,高超,王登峰 铜陵矿区土壤和油菜中铜的分布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18⑽:2374——23788、王鹏,高超,姚琪,申霞 环太湖典型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磷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6⑶: 826——8309、周慧平,高超,孙波,赵和苍,张桃林 巢湖流域土壤磷素空间变异特征及kriging插值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6⑹:2112——211710、戴科伟,高超,朱继业,王腊春,钱谊 太湖流域磷排放对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响应 地理科学,27 ⑵:237——24211、周慧平,高超,赵和苍,张桃林 巢湖流域农田土壤磷吸持指数及吸持饱和度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6(增刊):386——38912、王鹏,高超,姚琪,韩龙喜,申霞 环太湖丘陵地区农田磷素随地表径流输出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5⑴: 165——16913、王鹏,高超,姚琪,韩龙喜,申霞 太湖丘陵地区农田氮素迁移的时空分布特征 环境科学,27⑻:1671——167514、王登峰,高超 农业非点源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方法探讨 生态经济,175: 256——25815、朱继业,高超,朱建国,宝川靖和 不同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中氮的输出特征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⑹:621——62716、周慧平,高超,朱晓东 关键源区识别: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法 生态学报,25⑿: 3368——337417、周娟娟,高超,李忠佩,王登峰 磷对土壤As(V)固定与活化的影响 土壤,37⑹: 645——64818、高超,朱继业,朱建国,宝川靖和,王登峰,周娟娟,高翔,窦贻俭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径流磷输出及其季节性分布特征 环境科学学报,25⑾: 1543——154919、高超,朱继业,朱建国,宝川靖和,周娟娟,王登峰,王腊春,窦贻俭 极端降水事件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地理学报,60⑹: 991——99720、王鹏,高超,姚琪,韩龙喜,申霞 环太湖丘陵地区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输出特征 农村生态环境,21⑵: 46——4921、高超,朱继业,窦贻俭,张桃林 基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与原则 生态学报,24⑴:109——11622、高超,朱继业,戴科伟,高松,窦贻俭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太湖水环境保护:困境与出路 地理科学,23⑹:746——75023、吴蔚东,张桃林,高超,孙波,彭补拙,赵其国 中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下不同母质的土壤质量性状 山地学报,21⑴: 73——7924、高超,朱建国,窦贻俭 农业非点源污染对太湖水质的影响:发展态势与研究重点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1⑶:260——26325、高超,张桃林,吴蔚东 氧化还原条件对土壤磷素固定与释放的影响 土壤学报;39⑷: 542——54926、高超,张桃林,孙波,吴蔚东,鲁如坤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农业氮素管理:现状与问题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⑸: 716——72127、高超,张桃林,吴蔚东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养分动态及其启示 地理科学,21⑸: 428——43228、高超,张桃林,吴蔚东 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对磷的吸持与解吸 环境科学,22⑷: 67——7229、高超,张桃林,吴蔚东 太湖地区旱地土壤对磷的吸持与解吸特征 湖泊科学,13⑶: 255——26030、高超,张桃林,吴蔚东 农田土壤磷流失风险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21⑶: 344——34831、吴蔚东,张桃林,高超,孙波,彭补拙,赵其国 红壤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性状的演变 土壤学报,38⑶: 285——29432、高超,张桃林 面向环境的土壤磷素测定与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农业环境保护,19⑸: 282——28533、高超,张桃林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磷素动态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农村生态环境,16⑷: 24——2734、高超,张桃林 农业非点源磷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对策 湖泊科学,11⑷: 369——37535、高超,张桃林 欧洲国家控制农业养分污染水环境的管理措施 农村生态环境,15⑵: 50——5336、高超,窦贻俭 宜兴山区采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山地研究,15⑴: 62——6637、高超,王猛 大别山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安徽地质,3⑵: 59——6638、Gao C and Zhang T L Eutrophication in a Chinese Context: Understanding Various 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A AMBIO, 39: 385——39339、Gao C, Zhu J G, Hosen Y, Zhu J Y, Gao X, and Dou Y J Nutrient exports from agricultural land in a rural watershed in the Taihu Lake area, C In: Hosen Y ()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thod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C Jap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s, Tsukuba, Ibaraki, Japan, 35——4040、Tang J L, Zhang B, Gao C, Zepp H Hydrological pathway and source area of nutrient losses identified by a multi——scale monitoring in an agricultural Catena, 72: 374——38541、Zepp H, Zhang B, Thimm A, Jing Y S, and Gao C Physische geographie und nachhaltigkeit: landschaftokologische untresuchungen im subtropischen C Geographie Heute, 200: 16——1942、Zhang T L, Wang X X, Gao C Effects of land use in hilly red soil region on soil erosion and flood disaster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Lorenz King, M Metzler, and T Jiang (): Flood risks and land use conflicts in the Yangtze catchment, China and at the Rhine river, Germany, Peter Lang: Europai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 Berlin, 233——236

122 评论

相关问答

  • 欧洲土壤学报

    1、宁彤,高超,许有鹏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县域尺度农田氮素平衡状况的演变—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 中国环境科学,31⑷:423——4302、刘勇华,高超,王登峰,汪

    四肥居阿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6
  • 欧洲土壤学报分区

    1 徐琪,陈志诚鳝血土形成的条件及其在土壤改良中的意义土壤通报(4):42~492 徐琪长江中下游白土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形成过程的特点土壤学报1962,10(1

    欧阳小七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3
  • 欧洲土壤学报英文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竹子研究汇刊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实用技术 S8 畜牧、动物医学:中国草地学报

    戊己庚辛 4人参与回答 2024-04-23
  • 欧洲土壤科学杂志

    1、火星月球发现有水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分别在火星登陆。两辆火星车的最大成就是共同发现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证据。同时,

    哆哆的卷妈妈 5人参与回答 2024-04-25
  • 欧洲土壤学报审稿周期

    看你发的是什么级别的,最快的也是需要在一个月左右的。

    mon也是部长 3人参与回答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