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4

最真的poor
首页 > 论文问答 > 加拿大土木工程学报关于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作者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水里漂浮的雨

已采纳
混凝土路面板相似理论与损伤诊断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损伤诊断与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与综合抗灾设计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场地震作用下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平板结构抗倒塌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控与损伤机理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现代结构拟动力地震模拟协同试验方法与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二负责人) 冷拔低碳钢丝非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用研究,1989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电液伺服结构试验系统闭环数控的研究与应用199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网状配筋砖墙结构性能研究,199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冷轧带肋钢筋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199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199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子结构技术及其在高层结构动力试验及分析中的应用,1996年,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结构体系受力性能和推广研究,1997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斜拉桥小曲率半径环向预应力体系试验研究及应用,200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张望喜,易伟建,王力力,黄亮雄,文双武,连续梁桥拓展多跨双曲拱桥的分析与控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1)[2]刘霞,易伟建,钢筋混凝土平面构件的配筋优化[J]计算力学学报,2010,(1)[3]尹犟,易伟建,胡其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评估新方法[J]工程力学,2010,(3)[4]尹犟,易伟建,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随机地震动模型研究[J]工业建筑,2010,(2)[5]孟一,易伟建,PVDF应力传感器的设计、标定及其在混凝土冲击试验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6]易伟建,李浩,基于贝叶斯网的结构延性需求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9,(11)[7]肖岩,易伟建,结构实验学的发展[J]建筑结构学报,2009,(6)[8]农金龙,易伟建,黄政宇,超微掺量水溶性高分子粉末在砂浆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9,(10)[9]易伟建,尹犟,基于位移及滞回耗能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新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10]谢献忠,易伟建,陈文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动力识别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9,(7)[11]农金龙,易伟建,黄政宇,彭勃,聚合物乳液砂浆的粘结养护特性及其粘结性能[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12]张海燕,易伟建,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的简化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4)[13]张望喜,易伟建,肖岩,刘蒙,张胜军,“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教学楼框架与楼梯共同工作性能[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2)[14]易伟建,吕艳梅,高强箍筋高强混凝土梁受剪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4)[15]尹犟,易伟建,考虑竖向地震效应的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J]工业建筑,2009,(5)[16]易伟建,周云,李浩,基于贝叶斯统计推断的框架结构损伤诊断研究[J]工程力学,2009,(5)[17]农金龙,彭勃,黄政宇,易伟建,赵雷,丁苯砂浆界面粘结及强度试验分析[J]建筑结构,2009,(4)[18]张颖,易伟建,谭平,周福霖,大震下中间层隔震体系的随机动力可靠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9]周云,易伟建,基于遗传退火混合算法的弹性地基上框架结构参数识别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9,(1)[20]张海燕,易伟建,基于位移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1)[21]易伟建,蒋蝶,Pushover分析中抗力曲线的概率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1)[22]易伟建,周云,覃廖辉,大底盘双塔楼高层建筑的随机振动测试及模型修正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2)[23]任宜春,张杰峰,易伟建,基于改进L-P小波的时变模态参数识别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9,(3)[24]余东,易伟建,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的优化设计[J]中外建筑,2008,(12)[25]易伟建,刘翔,动力系统模型阶次的确定[J]振动与冲击,2008,(11)[26]田明革,易伟建,施工期混凝土时间效应数值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5)[27]谢献忠,易伟建,王修勇,陈文新,结构损伤诊断与系统时域辨识研究综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6)[28]黄靓,易伟建,汪优,最优实验设计的改进随机进化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27)[29]田明革,易伟建,李云,施工期混凝土结构逐层叠加分析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3)[30]田明革,易伟建,施工期混凝土时间效应增量型数值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张海燕,易伟建,强度需求谱与延性需求谱之比较[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3)[32]易伟建,段素萍,带裂缝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特征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8,(3)[33]黄靓,易伟建,汪优,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的改进响应面法研究[J]岩土力学,2008,(2)[34]易伟建,雷国强,锈蚀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柱承载力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5]田明革,易伟建,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收缩性能随龄期变化规律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1)[36]张海燕,易伟建,等效成二自由度体系的规则梁式桥概率地震需求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8,(2)[37]任宜春,易伟建,结构物理参数识别的多尺度参数卡尔曼滤波方法[J]工程力学,2008,(5)[38]尹华伟,易伟建,模拟P波向无穷远域传播的一致边界[J]工程力学,2008,(2)[39]易伟建,李鹏,纤维约束混凝土轴心受压方柱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8,(3)[40]易伟建,周云,曹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静动力实验研究及刚度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8,(1)[41]李鹏,易伟建,钢套管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心受压试验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7,(1)[42]谢献忠,易伟建,王修勇,禹见达,基于虚拟响应信号的结构参数时域辨识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7,(6)[43]张望喜,易伟建,陈友坤,谢小安,双参数地基推力长桩的水平位移解析解[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4)[44]张望喜,易伟建,谢小安,陈友坤,非均匀地基上自由梁的刚体模态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7,(4)[45]张望喜,易伟建,刚性路面接缝传力杆挠度解析计算[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46]李鹏,易伟建,多水准位移能力谱抗震设计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47]王力力,易伟建,何庆锋,考虑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影响的梁的固有频率计算[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5)[48]易伟建,何庆锋,肖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5)[49]张望喜,舒浩华,易伟建,肖岩,陈友坤,谢小安,某厂化学装置爆炸对设备房结构的损坏——调查与模拟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7,(4)[50]黄靓,易伟建,汪优,计算机试验的分步优化设计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51]易伟建,孙晓东,锈蚀钢筋疲劳后静力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7,(9)[52]易伟建,李浩,钢筋混凝土柱的“强剪弱弯”可靠性区间分析[J]工程力学,2007,(9)[53]易伟建,段素萍,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7,(3)[54]任宜春,易伟建,谢献忠,地震作用下结构时变物理参数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4)[55]易伟建,蒋蝶,一种基于滞回耗能的改进pushover分析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7,(3)[56]赵新,易伟建,徐圣,钢筋混凝土梁锈蚀损伤定位与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7,(8)[57]周云,易伟建,用PolyMAX方法进行弹性地基板的实验模态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7,(7)[58]任宜春,易伟建,结构物理参数的分频段加权辨识[J]工程力学,2007,(6)[59]易伟建,张冰,近场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损伤机理[J]自然灾害学报,2007,(2)[60]李立峰,邵旭东,易伟建,张欣,扁平钢箱梁局部稳定模型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07,(3)[61]赵锋军,李宇峙,易伟建,桥面沥青铺装层间应力分析简化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7,(6)[62]周云,易伟建,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的参数识别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6)[63]易伟建,周云,张望喜,弹性地基板模态试验及地基动参数识别[J]中国公路学报,2007,(2)[64]任宜春,易伟建,非线性系统识别的小波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7,(3)[65]王力力,易伟建,斜拉索的腐蚀案例与分析[J]中南公路工程,2007,(1)[66]任宜春,易伟建,谢献忠,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7,(2)[67]易伟建,孙晓东,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3)[68]周云,易伟建,带减振圈斜拉索的参数识别及损伤诊断研究[J]中外公路,2007,(1)[69]赵锋军,李宇峙,易伟建,钢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抗剪问题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2)[70]易伟建,周云,基于高阶局部模态的弹性地基上框架结构物理参数识别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1)[71]尹华伟,易伟建,简化桩模型在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2]黄立葵,余进修,孔铭,易伟建,习宇,路面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3]易伟建,向洪,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工作应力的测试与分析[J]工业建筑,2007,(1)[74]易伟建,李鹏,轴心受压砌体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2)[75]黄靓,易伟建,汪优,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4)[76]尹华伟,易伟建,刘艳,有限元-界面元混合模型及其应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77]易伟建,吴高烈,徐丽,模态参数不确定性分析的贝叶斯方法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6,(6)[78]金波,赵跃宇,冯锐,易伟建,横撑对斜拉拱桥稳定性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79]易伟建,吴高烈,徐丽,基于结构高阶局部模态的损伤诊断研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6,(4)[80]杨天春,易伟建,鲁光银,黄华林,预应力T梁束孔管道压浆质量的无损检测试验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6,(3)[81]谢献忠,易伟建,刘锡军,禹见达,非线性时域识别方程的不适定性与正则化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5)[82]赵锋军,易伟建,李宇峙,桥面沥青铺装设计新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06,(10)[83]周云,易伟建,斜拉索截面信息未知时的刚度识别及索力计算[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84]刘霞,易伟建,沈蒲生,钢筋混凝土深梁的拓扑优化模型[J]工程力学,2006,(9)[85]徐丽,易伟建,吴高烈,混凝土框架模型结构参数的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4)[86]徐丽,易伟建,应变模态在框架结构节点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6,(2)[87]任宜春,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识别研究[J]工程力学,2006,(8)[88]徐丽,易伟建,吴高烈,结构局部损伤诊断的应变模态方法——分析与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6,(3)[89]易伟建,张颖,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弯矩增大系数[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2)[90]赵锋军,李宇峙,易伟建,邵腊庚,吴国平,钢桥面铺装环氧防水粘结层材料与结构试验研究[J]公路,2006,(7)[91]尹华伟,易伟建,魏红卫,横向推力单桩的动力非线性分析[J]工程力学,2006,(7)[92]徐丽,易伟建,吴高烈,混凝土框架柱刚度变化识别的应变模态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3)[93]张海燕,易伟建,结构随机延性需求谱的应用研究[J]工程力学,2006,(6)[94]易伟建,何庆锋,肖岩,工程结构试验数据库模型设计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易伟建,张海燕,结构随机延性需求谱的理论研究[J]工程力学,2006,(5)[96]陈周熠,易伟建,赵国藩,林立岩,黄晓晖,以圆钢管为钢骨的劲性高强混凝土柱的弯矩-轴力相关曲线的数值分析[J]工业建筑,2006,(4)[97]易伟建,赵新,持续荷载作用下钢筋锈蚀对混凝土梁工作性能的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06,(1)[98]杨天春,易伟建,瑞利波泄漏模式及其“之”字形频散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5,(4)[99]谢献忠,易伟建,刘锡军,部分输入未知条件下结构动力复合反演的分解算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5,(6)[100]易伟建,杨随新软土地基上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2)[101]易伟建,赵新工业厂房柱钢筋锈胀破坏模式及半电池法现场检测分析[J]工业建筑,2005,(12)[102]易伟建,李浩基于贝叶斯网的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损伤诊断专家系统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9)[103]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求取道路结构型地层瑞利波频散曲线的方法[J]物探与化探,2005,(5)[104]谢献忠,易伟建结构物理参数时域识别的子结构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5,(5)[105]陈周熠,赵国藩,易伟建,林立岩带圆钢管劲性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5)[106]任宜春,易伟建基于小波分析的梁裂缝识别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5,(4)[107]陈周熠,赵国藩,林立岩,易伟建钢骨为圆钢管的高强混凝土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J]建筑结构,2005,(9)[108]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GiovanniC瑞利波泄漏模式的模拟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09]陈周熠,易伟建,赵国藩,沙镇平,林立岩带圆钢管的劲性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的承载力及可靠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10]李红雨,易伟建宽扁梁楼盖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J]中外建筑,2005,(3)[111]张望喜,易伟建纵横墙协同工作时砌体墙条形基础竖向荷载分析[J]建筑结构,2005,(7)[112]杨天春,易伟建,吴奇瑞利波“之”字形频散的正演及实践对比[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13]肖岩,胡庆,郭玉荣,易伟建,朱平生结构拟动力远程协同试验网络平台的开发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5,(3)[114]谢献忠,易伟建混合遗传算法在结构动力反演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力学,2005,(3)[115]杨天春,吴燕清,易伟建瑞利波泄漏模式与“之”字形正演模拟[J]煤炭学报,2005,(2)[116]易伟建,张海燕弹塑性反应谱的比较及其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17]冼巧玲,易伟建,丁洪涛外贴碳纤维布钢筋混凝土偏压柱强度和延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建筑,2005,(5)[118]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道路结构瑞利波频散曲线的快速求解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5,(1)[119]谢献忠,易伟建全量补偿复合反演算法的改进及其应用[J]工程力学,2005,(1)[120]杨天春,易伟建,吕绍林探地雷达数据文件的分割[J]物探与化探,2005,(1)[121]易伟建,易志华刚性路面板模型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12)[122]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瑞利波勘探中频散曲线的正演计算[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6)[123]冼巧玲,易伟建,丁洪涛粘贴碳纤维布(CFRP)钢筋混凝土偏压柱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4,(11)[124]尹华伟,易伟建结构地震反应Pushover位移形状向量的选取[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125]谢献忠,易伟建基于周期统计平均的结构动力复合反演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4,(3)[126]管德清,易伟建焊接钢结构疲劳强度预测的应力场强模型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27]易伟建,马文丽,刘光栋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振型分解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28]易伟建,刘霞遗传演化结构优化算法[J]工程力学,2004,(3)[129]谢献忠,易伟建建模误差对结构损伤识别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的影响[J]振动与冲击,2004,(2)[130]赵跃宇,蒋丽忠,王连华,刘光栋,易伟建索-梁组合结构的动力学建模理论及其内共振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4,(3)[131]钟华,易伟建,袁贤讯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的地震层剪力[J]建筑结构,2004,(1)[132]李常青,易伟建,刘应龙忽略填充墙刚度对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的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6)[133]易伟建,易志华,孙晓立非线性文克尔地基上的刚性板计算[J]中南公路工程,2003,(1)[134]颜东煌,李学文,刘光栋,易伟建混凝土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的分步算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3,(1)[135]易伟建,徐丽钢筋混凝土板损伤诊断的动测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3,(2)[136]唐昌辉,易伟建,沈蒲生,刘健行,李跃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3,(1)[137]易伟建,刘霞弹性地基梁损伤诊断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3,(4)[138]丁洪涛,易伟建,冼巧玲碳纤维布(CFRP)加固压弯构件全过程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S1)[139]唐昌辉,易伟建,沈蒲生混凝土轴心受压柱的可靠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40]方志,张志田,易伟建钢筋混凝土箱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几种C_0型单元的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41]张望喜,易伟建双参数地基上厚薄板通用元与地基参数识别的挠度反分析[J]工程力学,2003,(6)[142]田明革,易伟建混凝土结构火灾后的检测方法[J]中外建筑,2002,(1)[143]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平稳地震动过程功率谱拟合及收敛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2,(2)[144]易伟建,谭勇翔钢筋混凝土小偏心受压构件失效概率及对施工质量缺陷的敏感性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2,(5)[145]易伟建,徐丽,郭国会连续梁桥弹性支承识别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2,(4)[146]张望喜,易伟建,陈建阳,刘丽斜拉桥索塔大吨位环向预应力束伸长量试验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2,(3)[147]易伟建,刘霞混凝土板的裂缝诊断[J]振动工程学报,2002,(2)[148]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大跨度桥梁直接考虑拟静力位移影响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2002,(3)[149]张望喜,易伟建砌体结构墙体抗侧中的剪切滞后问题[J]建筑结构,2002,(2)[150]仇一颗,易伟建,袁贤讯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计算长度设计方法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51]潘芹,易伟建卡尔曼滤波在结构物理参数识别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S1)[152]李佳,易伟建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滞回模型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S1)[153]张望喜,易伟建,陈建阳,刘丽斜拉桥索塔锚固区大吨位小半径环向预应力束伸长量分析与研究[J]华东公路,2002,(2)[154]郭国会,易伟建基于频率进行简支梁损伤评估的数值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2)[155]张望喜,易伟建,陈建阳,刘丽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索塔锚固区带锚块足尺节段模型试验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1,(4)[156]郭国会,易伟建基于模态参数进行连续梁损伤诊断的数值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1)[157]易伟建,刘霞结构损伤诊断的遗传算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5)[158]易伟建,刘霞混凝土空心板动力损伤诊断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1,(4)[159]黄慧明,易伟建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S1)[160]唐昌辉,易伟建,沈蒲生无粘结筋对构件抗弯刚度的贡献分析与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161]易伟建,刘霞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损伤诊断研究[J]工程力学,2001,(2)[162]袁贤讯,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及轴压比限值的概率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3)[163]颜东煌,李学文,刘光栋,易伟建用应力平衡法确定斜拉桥主梁的合理成桥状态[J]中国公路学报,2000,(3)[164]徐丽,易伟建框架结构模型修正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S1)[165]罗小勇,易伟建,余志武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166]易伟建,刘霞混凝土梁板类构件边界条件识别与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167]郭国会,易伟建,尹娟南村黄河大桥空心薄壁高墩抗震分析[J]华东公路,2000,(3)[168]康光宗,易伟建铺板楼盖开裂的原因及预防办法[J]工业建筑,2000,(5)[169]郭国会,易伟建,尹娟南村黄河大桥空心薄壁高墩抗震分析[J]公路,2000,(7)[170]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平稳地震动过程具分段均布随机频率的谱拟合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4)[171]罗小勇,余志武,易伟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极限承载力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0,(4)[172]康光宗,易伟建装配式楼盖接缝处开裂的原因及其对策[J]住宅科技,1999,(5)[173]郭国会,易伟建基于神经网络的框架结构破损评估[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3)[174]颜东煌,文钰,刘光栋,易伟建斜拉桥的施工最优控制[J]国外公路,1999,(3)[175]刘玉明,易伟建一种识别结构系统边界条件的新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S1)[176]姜海波,车惠民,易伟建模糊推理方法简化铁路混凝土梁可靠性评估[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5)[177]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地震动相位谱与相位差谱分布特征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178]郭国会,傅余萍,易伟建基于Kohonen网络的钢筋砼简支梁振型识别实验研究[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1998,(4)[179]康光宗,易伟建,刘健行钢筋混凝土水池裂缝宽度计算与控制研究[J]特种结构,1998,(2)[180]曾亚,易伟建,沈蒲生混凝土路面板模型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5)[181]易伟建,郭国会神经网络在梁的边界条件识别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182]赵明华,易伟建圆形和环形截面挡土桩的配筋计算[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83]郭国会,易伟建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边界条件识别和损伤诊断[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84]程纬,易伟建,刘光栋斜拉桥柔性索线型分析及快速迭代计算方法[J]公路,1998,(6)[185]康光宗,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板剪弯区段的裂缝宽度计算与控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186]宋章树,沈蒲生,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柱破损检验与评估的理论及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87]王长新,易伟建带刚臂梁—柱特征值分析及损伤识别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88]周先雁,沈蒲生,易伟建混凝土平面杆系结构破损评估理论及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89]易伟建,王长新,沈蒲生混凝土工程结构振动测试实例及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90]沈蒲生,易伟建,王长新混凝土结构破损评估的动力学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1)[191]王长新,沈蒲生,易伟建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1994,(6)[192]易伟建,冷拔低碳钢丝混凝土双向板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1988,(3)
197 评论

无锡美艺馨

有两篇,你看着修改吧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钢筋混凝土规范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 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5~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沉陷裂缝及预防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温度裂缝及预防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 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二是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三是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6以下。四是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五是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六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七是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九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十是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十一是预留温度收缩缝。十二是减小约束,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5mm左右的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十三是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十四是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 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中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主要的预防措施:一是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二是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三是选用合适的掺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 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此种类型的裂缝多为纵向裂缝,沿钢筋的位置出现。通常的预防措施有:一是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二是混凝土级配要良好。三是混凝土浇注要振捣密实。四是钢筋表层涂刷防腐涂料。 三、裂缝处理 裂缝的出现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还会引起钢筋的锈蚀、加速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疲劳、抗渗能力。因此根据裂缝的性质和具体情况我们要区别对待、及时处理,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表面修补法,灌浆、嵌逢封堵法,结构加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以及仿生自愈合法。 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通常可以采用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 灌浆、嵌逢封堵法 灌浆法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利用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的裂缝中,胶结材料硬化后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起到封堵加固的目的。常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等化学材料。 嵌缝法是裂缝封堵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丁基橡胶等等;常用的刚性止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就要考虑采取加固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处理。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混凝土置换法 混凝土置换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常用的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腐是利用施加电场在介质中的电化学作用,改变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达到防腐的目的。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是化学防护法中常用而有效的三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防护方法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适用钢筋、混凝土的长期防腐,既可用于已裂结构也可用于新建结构。 仿生自愈合法 仿生自愈合法是一种新的裂缝处理方法,它模仿生物组织对受创伤部位自动分泌某种物质,而使创伤部位得到愈合的机能,在混凝土的传统组分中加入某些特殊组分(如含粘结剂的液芯纤维或胶囊),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智能型仿生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可使裂缝重新愈合[4]。 四、结 论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C1%D1%B7%EC%D0%DE%B2%B9/blog/item/html

133 评论

飞龙在天wxd

已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著作和重要研究报告: 混凝土断裂韧性的试验及分析。水利学报,1982年6期,61-66,徐世烺。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统计分析。水利学报,1984年10期,51-58,徐世烺。 混凝土损伤和断裂的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与工程学部组织的评审),1987,1-99,赵国藩、徐世烺。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模型研究。土木工程学报, 1988年,21卷 4期,9-23,徐世烺、赵国藩。 混凝土裂缝的稳定扩展过程与临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水利学报,1989年4期,33-44,徐世烺、赵国藩。 混凝土裂缝的评定技术,七五国重点科技攻关17-2-1 FLCL,2项目总结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国家能源部部级鉴定),1989,1-295,赵国藩、徐世烺、王凤翼、高泉。 混凝土巨型试件断裂韧度和高混凝土坝裂缝评定的断裂韧度准则。土木工程学报, 1991年,24卷 2期,1-9,徐世烺、赵国藩。 混凝土大型试件断裂能和缝端应变场。水利学报,1991年1期,17-25,徐世烺,赵国藩,黄承逵,刘毅,王凤翼,靳国礼。 用光弹性贴片法研究混凝土裂缝扩展过程。水力发电学报,1991 年第3期,8-17,徐世烺,赵国藩。 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徐世烺,赵国藩。 岩石和混凝土断裂力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合著者之一)。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的双K断裂准则。土木工程学报, 1992年,25卷 2期,32-38,徐世烺、赵国藩。 大尺寸混凝土试件的断裂韧度。水利学报,1997第6期,67-76,吴智敏,赵国藩,徐世烺。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砼双K断裂参数。水利学报,1999年第7期,12-16,吴智敏,徐世烺,王金来。 三点弯曲梁法研究砼K断裂参数及其尺寸效应。水力发电学报。2000 年第4期,(35-39),吴智敏,徐世烺,王金来,刘毅。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砼等效断裂韧度。工程力学,2000,17卷第1期,(99-104),吴智敏,王金来,徐世烺,刘毅。 双相介质界面附近裂纹的断裂力学特征。复合材料学报,2000年,17卷第3期,(78-82),王利民,陈浩然,徐世烺,赵光远。 试件初始缝长对砼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水利学报,2000 年第4期,吴智敏,徐世烺,刘毅。 考虑材料断裂特性的结构设计理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结报告。大连理工大学,2000,1-201,徐世烺,吴智敏,王利民,赵志方,赵艳华。 试件尺寸对混凝土新KR阻力曲线的影响。水利学报,2001年12期。赵志方,徐世烺。 混凝土强度对基于粘聚力的新KR阻力曲线的影响。水力发电学报,2001年10月,第3期,11-21,赵志方,徐世烺。 混凝土软化本构曲线形状对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34⑸,29-34,赵志方、徐世烺。 裂纹垂直于双相介质界面时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力学学报,2001,18⑴,33-36,王利民,陈浩然,徐世烺。 光弹贴片法研究裂缝扩展和双K断裂参数的尺寸效应。水利学报,2001年4期,34-39,吴智敏,徐世烺,刘佳毅。 裂纹端部细短纤维的应力分析。力学学报,2002,34⑵,200-207。王利民,徐世烺,陈浩然。 准脆性材料裂纹中远场桥联筋的应力与变形。工程力学,2002,19⑶,132-136。徐世烺,王利民,赵艳华。 I-Ⅱ复合裂纹脆性断裂的最小J2准则。工程力学,2002,19⑷,94-98。赵艳华,徐世烺。 混凝土软化本构关系对双K断裂参数的影响。工程力学,2002 19⑷,149-154。赵志方,徐世烺,周厚贵。 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计算理论及规范化测试方法。第七届全国岩石混凝土断裂损伤和强度学术讨论会大会特邀报告,武汉,2001年10月,徐世烺。(见三峡大学学报,2002,24⑴,1-8)。 高性能精细混凝土与碳纤维织物粘接性能研究。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大会特邀报告。2002年10月,长沙,徐世烺,(见工程力学,2002,增刊,95-111)。 配箍率对钢骨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系数限值影响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35⑹,39-43,贾金青,徐世烺,赵国藩。 砼双K断裂参数的实用解析方法。工程力学,2003,20⑶,54-61,徐世烺,吴智敏,丁生根。 楔入劈拉法研究混凝土断裂能。水力发电学报,2003年第4期,15-22,徐世烺,赵艳华吴智敏,高洪波。 钢骨高强混凝土短柱轴压力系数限值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1期,14-19,贾金青,徐世烺。 半无穷大裂纹端部粘聚力分析,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24⑻:812-820,王利民,徐世烺。 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虚拟裂纹粘聚力奇异性。应用力学学报,2004,21⑴:30-35,王利民,徐世烺。 混凝土Ⅱ型断裂与破坏过程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水力发电学报,2004,23⑸:15-21,徐世烺,赵艳华。 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的双G准则。土木工程学报,2004, 37⑽:13-18;51;91,赵艳华,徐世烺,吴智敏。 混凝土断裂能的边界效应 水利学报,2005年11期,赵艳华,徐世烺,聂玉强。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的拉拔计算分析。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⑵:15-21,徐世烺,李赫。 短纤维增强混凝土应力传递剪滞理论的改进。工程力学,2005,22⑹,165-169,张滇军,徐世烺。 考虑软化效应的粘聚裂纹张开位移分析。中国科学G辑,2006,36⑴,59-71,王利民 徐世烺 赵熙强。 一类Fredholm型弱奇性核积分方程展开解。物理学报,2006,55⑵:543-546,王利民任传波徐世烺 赵熙强。 Development of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in C Fracture Toughness and Fracture Energy of concrete (edited by Wittmann FH),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Amsterdam,The Netherlands,1986 (363-374), Xu Shilang,Chen Shiming and Zhao G A Study on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nd the Size Effect on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C Ibid (edited by Wittmann FH),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Amsterdam,The Netherlands,1986(337-341),Xu Shilang and Zhao G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racture Toughness and the Fracture Energy of Concrete,Fracture Toughness and Fracture Energy-Test Methods for Concrete and Rock (edited by HMihashi et ),AABalkema Publishers,The Netherlands, (157-163),Xu Shilang and Zhao G A Study on Fracture Process Zones in Concrete by Means of Laser Speckle P Brittle Matrix Composites 2(edited by A M Brandt),Elsevier Applied Science,The Netherlands,1989 (373-383), Xu Shilang and Zhao G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to Dam E Workshop Notes,Application of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to Dam Engineering (edited by FHWittmann),Locarno,Switzerland,September 17 to 18,1990(56-60),Zhao Guofan and Xu S Study of Fracture Toughness and Fracture Energy by Means of Wedge Splitting Test S Brittle Matrix Composites 3(edited by AMBrandt),Elsevier Applied Science,The Netherlands, Zhao Guofan,Jiao Hui and Xu S Study on Fracture Behavior with Wedge Splitting Test M Fracture Process in Concrete,Rock and Ceramics (edited by JGM van Mier,JGRots and A Bakker),E & FN Spon,An Imprint of Chapman & Hall,London, (789-798),Zhao Guofan,Jiao Hui and Xu S A Probability Model of Fracture in Concrete and Size Effect on Fracture T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London,V47,N173,1995 (311-320),S Xu and Ben B Mode Ⅱ Fracture Testing Methods for Highly Orthotropic Materials Like 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V 75,N 2,1996(185-214),Shilang Xu(徐世烺),Hans-W Reinhardt and Murat G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KⅡc of normal strength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Paris, 31,1998(296-302),H W Reinhardt and Shilang X Shear of Structural Concrete Members and Pure Mode Ⅱ T Advanced Cement Based Materials,New York,V 5,1997(75-85) H W Reinhardt,J Ozbolt,S Xu and A D Acoustic Emission Analysis Applied to Concrete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C Otto Graf Journal,Stuttgart,V 18,1997(255-269),Bernd Weiler,Shilang Xu (徐世烺)and Utz Mayer。 Crack Extension Resistance and Fracture Properties of Quasi-Brittle Softening Materials Like Concrete Based on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V 92,1998 (71-99),Shilang Xu(徐世烺)and Hans W R Numerical Experi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KR-Curve for the Complete Fracture Process of Three-Point Bending B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Proceedings FRAMCOS-3 ( H Mihashi and K Rokugo),Aedificatio Publishers,Germany,V 1,1998 (399-408),HW Reinhardt and S Xu (徐世烺) Analytical Solution of the Fictitious Crack and Evaluation of the Crack Extension Resistance for a Griffith Crack。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Proceedings FRAMCOS-3 ( H Mihashi and K Rokugo),Aedificatio Publishers,Germany,V 1,1998 (409-420) ,S Xu (徐世烺)and H W R Determination of the Double-K Fracture Parameters in Standard Three-Point Bending Notched B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Proceedings FRAMCOS-3 ( H Mihashi and K Rokugo),Aedificatio Publishers,Germany,V 1,1998 (431-440),S Xu(徐世烺) and HW R Numerical Studies on the Double-Edge Notched Mode Ⅱ G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Proceedings FRAMCOS-3 ( H Mihashi and K Rokugo),Aedificatio Publishers,Germany,V 1,1998 (773-782),J Ozbolt,HW Reinhardt and S Xu(徐世烺) Determination of Double-K Criterion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Quasi-Brittle Materials,part I: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ra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1999,V 98,Issue 2,(111-149) Shilang Xu(徐世烺)and Hans W R Determination of Double-K Criterion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Quasi-Brittle Materials,part Ⅱ: Analytical Evaluating and Practical Measuring Methods for Three-Point Bending Notched 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1999,V 98,Issue 2,(151-177) S Xu(徐世烺)and H W R Determination of Double-K Criterion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Quasi-Brittle Materials part Ⅲ: Compact Tension Specimens and Wedge Splitting 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V 98,Issue 2,1999,(179-193) Shilang Xu(徐世烺)and Hans W R Crack Extension Resistance Based on the Cohesive Force in C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工程断裂力学),London,1999,V 64,Issue 5,(563-587) Hans W Reinhardt and Shilang Xu(徐世烺) 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in the bilinear,Reinhardt's nonlinear and exponentially nonlinear softening curves and their physical Werkstoffe und Werkstoffprüfung im Bauwesen,Hamburg,Libri BOD,1999,(410-424) Shilang X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Double-K Fracture Parameters for Three-Point Bending 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 2000,V 104,Issue 2,(181-208) Xu,Shilang (徐世烺)and Hans W R A Practical Testing Approach to Determine Mode Ⅱ Fracture Energy GⅡF for 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国际断裂学报),2000,V 105,Issue 2,(107-125) Reinhardt,Hans W and Shilang Xu(徐世烺)。 Conservation Law and Application of J-Integral in Multi-M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V 22,N 10,2001,(1097-1104) WANG,Li-Ming,Haoran Chen,Shilang X A New Improved Uzawa Method for Finite Element Solution of Stokes P Computational Mechanics,Springer,27⑷,April 2001,6 pages (305-310) Weiming Liu and Shilang X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n bond properties between high performance fine grain concrete and carbon textile using pull out In: Beiträge aus der Befestigungstechnik und dem S Stuttgart: ibidem,2002,(151-164),Krueger,M,Xu,S,Reinhardt,H-W,Ozbolt,J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ouble-K Fracture Model and the Two Parameter Fracture M Otto Graf Journal,Stuttgart,V 24,2003,Shilang Xu,Hans W Reinhardt,Zhimin Wu and Yanhua Z Analysis on the Cohesive Stress at Half Infinite Crack T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V 24,N 8,2003,(917-927) WANG,Li-Ming,XU Shi- Double-K parameters and the cohesive-stress-based KR curve for the negative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Li et al (eds),2004 Ia-FraMCos (ISBN 0 87031 135 2) :423-430,Shilang Xu,Hans W R Determination of double-G energy fracture criterion for concrete Fracture Mechanics of Concrete Structures,Li et al (eds),2004 Ia-FraMCos (ISBN 0 87031 135 2) :431-438,Zhao Yanhua,Xu S The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along the fracture process zone in a Computers and Concrete,V N1,2004,(47-60),Yanhua Zhao,Shilang Xu,Zongjin L Bond properties between carbon,aramid and alkali resistant glass textiles and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ASCE),V 16,N 4,July/August 2004,(356-364),Xu,Shilang,Krueger,M,Reinhardt,H-W,Ozbolt,J A quasibrittle model for the service life prediction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structures,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sign,Performance and Use of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RILEM Publication S A R L,Bagneux,2005,549-556,Zheng,J J,Zhou,X Z,and Xu,S L Pore structure simulation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and application,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sign,Performance and Use of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RILEM Publication S A R L,Bagneux,2005,413-420,Zheng,J J,Jiang,L,and Xu,S L Study on fracture properties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using wedge splitting test,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sign,Performance and Use of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RILEM Publication S A R L,Bagneux,2005,421-428,Yanhua Zhao, Jianxin Ma,Zhimin Wu,Shilang Xu,Hongbo G Self-compact concrete for textile reinforced elements,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sign,Performance and Use of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RILEM Publication S A R L,Bagneux,2005,687-494,He Li,and Shilang X Shear fracture on the basis of fracture Otto Graf Journal,Stuttgart,2005,16,21-78,Shilang Xu,Hans W R Analysis on cohesive crack opening displacement considering the strain softeni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 and Astronomy,2006,49⑴,88-101,Limin Wang,Shilang Xu and Xiqiang Z Study on the Average Fracture Energy for Crack Propagation in C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accepted),ASCE,Shilang Xu,Yanhua Zhao,and Zhimin W

261 评论

相关问答

  • 加拿大土木工程学报关于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作者

    已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著作和重要研究报告: 混凝土断裂韧性的试验及分析。水利学报,1982年6期,61-66,徐世烺。 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统计分析。水利学报,1

    花香盈路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加拿大土木工程学报作者

    知道几个,但英文不会写。

    felixcyrus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加拿大土木工程学报

    知道几个,但英文不会写。

    魅影幽兰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关于混凝土施工论文2000字

    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法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出机口温度,应优先考虑拌和水加热,如不满足要求才考虑骨料加热;水泥不能直接加热。 对拌和水加热时,水温不宜超过60℃,如超过

    老王09870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加拿大土木工程学报期刊

    国外著名土木工程相关期刊列表(SCI/EI)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推荐表序号 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名称(SCI、EI检索源)1 Advances in Structura

    大果果就是我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