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5

wangyuting3573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国地质灾害论文发表时间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黑白无距离

已采纳
难。这一权威的刊物审核比较难,通过率比较低,全国基本为百分之4,职称和学历都有要求。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创刊于1991年,是经原国家科委正式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9单位协办,反映地质灾害学科,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
277 评论

笑脸笑脸笑脸

作者在 《地壳运动整体观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应用———李四光学术思想的新探索》[138]前言中写到:“李四光教授是 21 世纪中国地球科学家的一位杰出代表,对地质事业和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四光地质系统整体观的集中体现在他一生最后一部著作——— 《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该书最后一句话这样写道: ‘这样看来,我们的时代,不是地壳运动和缓,而是正处于相当强烈的时代’。李四光以火山活动频繁为例,暗示了自然灾害活动将要加剧。事实上自然灾害早已是李四光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1962年广东新丰江地震以后,李四光十分重视地震工作。同年即在广东建立了第一支专业地震队伍,以加强构造活动性构造体系的研究。1965 年组建了西南地震地质大队,发表了 《关于地震地质工作问题》一文。1966 年发生邢台地震,李四光独排众义,提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观点。1969 年成立了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四光任组长。在李四光的亲自领导下,全国普遍开展了地震地质调查研究,李四光 80 岁高龄时,仍多次跋山涉水进行地震地质考察,在他指导下,编制了 《中国主要构造带与强震震中分布图》、《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开展了地应力及多种地震前兆观测,并对华北、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地震发展趋势与地震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部署,对河间、唐山、渤海、海城、通海、松潘等地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战略性的预测。李四光开创了包括地震地质调查和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地应力及多种手段的地震前兆观测、地震预报、地震危险区划分和寻找 ‘安全岛’,防震减灾等一套地震工作新途径,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开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66 年邢台地震之后,河间地震、渤海地震、唐山地震相继发生,其他自然灾害如气象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也同时增多。这一相关联增长的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注意……认为地质力学应该向地球系统科学方向发展,地球表层系统及自然灾害应该列为其重要的研究内容。基于 20 世纪 80 年代相关的研究成果,1988 年作者向地矿部呈送了 ‘关于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的报告’,原文如下……为了进一步阐明上述意见,于 1988 年发表了 《试论地球运动与地质灾害及自然灾害系统》[32]一文,认为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时而缓和,时而激烈地运动着和变化着,地球就是在 ‘渐变’与 ‘灾变’交替过程中发展的。地壳运动强烈,将导致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该文中不仅提出了 ‘自然灾害系统’的新观念,而且认为它的形成受控于地球运动与天体活动,并用地质力学的地壳运动观点对自然灾害系统的形成进行了解释,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大胆地写道: ‘综上所述,地球各个层圈运动变化的不同尺度的周期,显示了惊人的一致性,即在 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地球活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地质灾害与各种自然灾害必然有增强的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的灾害形势可能会高于 80 年代……’1988 年至今,20 年的灾害实况证实了预测。1990 年全世界开展了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活动。为了推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1991 年国家科委成立了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 ( 后更名为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三部委灾害综合研究组) ,由马宗晋先生任组长,高庆华任办公室主任。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水利部、地矿部、农业部、林业部等部门专家共同努力下、对我国地震、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农、林等七大类35 种自然灾害的概况、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性的全面调研。在对我国各类与综合自然灾害的强度、频次、受灾体易损性调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对我国自然灾害区域危险性 、危害性、风险性进行了多次评估,编制了中国灾害灾变区划图、灾度区划图、风险区划图。基于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成果,从 1990 年起,作者等编著出版了 《自然灾害与减灾 600 问答》[43]、《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49]、《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72]、《灾害管理》[67]、《中国自然灾害史 ( 总论) 》[87]、 《基建优化与减灾》[73]、 《中国减灾社会化的探索与推动》[83]、 《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标准化研究》[86]、 《中国长江 1998 年大洪水反思及 21 世纪防洪减灾对策》[93]、《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进展》[94]、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与保险区划》[96]、 《灾害学导论》[97]、 《洪水灾后重建问题和需求及对策》[103]、 《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104]、 《灾害 社会减灾 发展》[105]、《地球化学异常 - 地震预测整体观的探索》[106]、《面对大自然的报复》[107]、 《中国 21 世纪自然灾害态势分析》[120]、《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121]、《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122]、《可持续发展与减灾 》[126]、《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安全性分析》[127]、《中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分析》[128]、《地球科学大词典》[129]、《中国干旱化、荒漠化、水资源危机与南水北调问题》[130]、 《自然灾害评估》[135]、 《中国减灾需求与综合减灾》[136]、《自然灾害系统与减灾系统工程》[137]《中国地震应急分区减灾对策》[145]、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146]、 《地质系统整体观理论探索与应用———地质力学研究的进展》[147]、《论地震风险》[148]、《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149]等系列著作和大批论文 ( 见参考著作目录)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系列著作虽然只是灾害科学体系研究的一部分,但是已经充分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双重属性; 自然灾害不是孤立的,形成灾害链、灾害群,构成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系统是地球系统的一部分,其规律服从地球系统的发展演化规律和全球变化,并受着太阳及其他天体活动的影响和制约。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现在人们已清醒地意识到,人类本身有意或无意地破坏环境的行为已经使地球环境趋向恶化,甚至能破坏大气层的结构,改变全球气候,由此产生的灾变,给人类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灾难。因此,全球变化问题便成了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我们认为,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可能引起全球变暖,但是,是否全球变暖都归因于人类活动呢? 那就不一定了。根据我国确凿的地质记录和历史记录,过去许多时期,气温远比现代为高,而那时根本不会存在 ‘温室气体过多排放’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应重视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暖问题,但是另一方面更应深入研究气候冷暖、海平面升降等现象的自然规律。全球变化不是单纯限于气候变化,完整的概念应指地球方方面面的变化———既包括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也包括地球运动和太阳活动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变化; 既包括地球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层系统的变化,也包括地球内部的变化; 既包括各个圈层变化的物理过程,也包括各个圈层变化的化学过程及生物过程; 既包括地球各个圈层单独的变化,也包括地球整体的变化; 既包括地球现今的变化,也包括历史时期的变化; 既包括引起全球变化的 ‘因’,也包括全球变化导致的 ‘果’……全球变化涉及的范围已从人类活动、气候系统的变化,扩展到地球表层系统和整个地球系统的变化。因此,应从全球变化现象的研究,深入到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和形成机制的全面研究。只有了解整体,才能认识局部;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通过以上的工作与研究,促进了自然灾害系统的综合研究。大量的灾害科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使我们对自然灾害系统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1995 年高庆华、马宗晋、孙殿卿共同提出地壳运动整体观,1996 年高庆华、毕子威、徐炳川、周显强等编写了论著 《地壳运动问题》,初步探索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地球自转的关系。2001 年面对日益严重的灾害与环境问题,高庆华、马宗晋、苏桂武发表了题为 《环境·灾害与地学》的论文[109]。该文摘要中写到: ‘环境与灾害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保护环境、减轻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科学支撑。环境与灾害的形成主要受两大因素控制: 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类社会活动。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致使人类、地球、环境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表面看,地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地质环境的变迁和地震及地质灾害的产生; 水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水环境的变化和水灾害的发生; 气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气候环境的变化和气象灾害的发生; 地球表层系统和生物圈的运动和变化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灾害的发生。然而,从深层次看,由于地球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各个圈层自身运动变化的同时,彼此也在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各个圈层的运动与变化受控于全球运动与全球变化,并受太阳及其他天体运动和变化的影响。由此看来,地球各个圈层的环境与灾害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彼此相关,形成环境-灾害系统,并作为地球系统的一个分支,属于全球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认识,环境与灾害应当是地学研究的新命题。’ ( 图 3-1) 。这一新的命题正是地质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地质力学也应该勇敢地面对。我们必须进一步开拓地质力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用地球科学系统观去研究自然灾害系统,根据自然灾害系统新的内涵去设计减灾系统工程,为国家减灾作出新的贡献。因此,在对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和地质及生物灾害研究的基础上,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将各种自然灾害作为一个灾害系统来看待,全面开展了天、地、生、人等巨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的发展变化的研究。经过 20 年的调查研究,加深了对地球气、水、石、生诸圈层物质运动规律和地球整体运动及天体变化关系的深层认识,提出了太阳活动—地球自转运动—地球表层系统变化—自然灾变系统—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系统的研究框架。应用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了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活动规律,提出地震预测整体观。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地壳运动整体观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是能够为我国减灾作出贡献的。”

253 评论

悦悦哥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汶川8级强烈地震,成为继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1级地震之后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面对“5·12”汶川8级地震突发灾害,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专家,最先对发震动力学背景进行了科学分析,第一时间奔赴震中地区开展地表破裂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调查。随后组织来自院本部、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的80余位科学家,系统开展地震科学钻探选址、活动断裂与地震变形观测、地应力测量、地质灾害地面调查、堰塞湖与水工环综合评价。6位专家参加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编辑出版《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图集》,组织召开汶川地震动力学分析研讨会,2位专家参加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工作。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组织汶川地震大型展览,应邀作汶川地震、地震科学钻、地表破裂等学术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组织申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学钻开工;组织落实国家专项、“973”课题、地质调查项目等科研任务,有效地调整了面向地质灾害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布局。在2008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许志琴院士作汶川大地震发震背景与科学钻探报告,董树文、吴珍汉研究员作汶川大地震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快速反应报告,评委会将“5·12汶川地震后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快速反应与调查研究”评选为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科技特别进展。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为首批赴震区调查组送行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发震动力学背景分析和地震地质灾害考察“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以高度的责任心,最先对发震动力学背景进行了科学分析;5月14日董树文、张岳桥研究员等科学分析了汶川地震发生动力学背景,彭华研究员等报道了汶川地震前地应力异常资料,并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汶川地震简报》(2,3)上报国土资源部。2008年5月15日许志琴、董树文等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汶川地震机制会商会,讨论了地震背景和机理。2008年5月18日通过新华社面向国内外发布发震构造背景、地震破裂性质和余震长期活动的科学报告,全国各媒体纷纷转载。2008年5月16~24日,院组织以董树文副院长为领队,由吴珍汉研究员、张岳桥研究员、张永双研究员、陈正乐研究员、杨农研究员、雷伟志副研究员、石菊松博士、施伟博士共9位专家组成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震地质灾害考察队,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地震重灾区北川县城、映秀镇、陈家坝、青川县城、关庄镇与红光镇东部,实地考察活动断裂、地震破裂与地震地质灾害,获得汶川8级强烈地震地表变形、地震灾害和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第一手宝贵观测资料。6月6日完成第一篇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论文,7月份发表在《地质学报》(英文版)。中国地质科学院考察队向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交了多份有价值的考察报告,向当地政府和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地震科学知识及抗震救灾建议,积极协助县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展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和应急排查工作。5月21日,董树文研究员、张岳桥研究员、吴珍汉研究员在广元市接受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广元市电视台、广播电台联合采访,科学地解读地震原因,解惑群众惊恐和不安。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第一时间赶赴震中区开展地震地质灾害野外考察a—在北川县城南郊任家坪测量地表破裂变形;b—在关庄西北观测东河口堰塞湖;c—接受地方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联合采访,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参加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工作5月2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6位专家被选为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许志琴院士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赵文津院士、董树文研究员、廖椿庭研究员、张岳桥研究员、吴树仁研究员为专家委员会成员;5月28日组织召开首次汶川地震动力学分析研讨会,对地震机理、地震预报及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6月20日许志琴与董树文等编辑出版《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图集》,为抗震救灾和震后重建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赵文津院士分析了我国大震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对地震工作和地震预报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9月4日董树文委员作为国土资源部代表出席了国务院新闻办主持的“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汶川地震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地震—地质灾害损失与防治工作。5月24日~6月24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韩子夜所长和吴珍汉研究员进入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在总指挥汪民副部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协调地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深入汶川地震重灾区实地考察地质灾害,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6月1~25日,在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支持下,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开展了汶川地震综合调查,许志琴院士任组长,龙长兴所长和胡平副所长任副组长,分应急选址、地应力监测、活动断裂与场址稳定性调查、科学钻选址、物化探测量与监测5个小组,分别开展野外调查与观测工作,获得宝贵的多学科综合观测资料。5月23日~6月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受国土资源部委派,组织以张发旺副所长为领队专家队伍10余人,奔赴汶川地震灾区,圆满完成了10个堰塞湖的调查评价任务,提交了6份技术报告,受到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武警水电官兵的充分肯定,为堰塞湖监测和治理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据。6月下旬,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专家赴汶川地震震中地区,布设天然地震观测台站,为余震精确定位和深部地震构造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根据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部署,组织专家赴甘肃陇南市和文县,开展灾后重建规划地质安全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综合评估,为灾后重建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专家积极投入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a—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董树文委员出席9月4日汶川地震新闻发布会,介绍地质灾害损失与防治工作;b—地质力学研究所龙长兴所长带领活动断裂与场址稳定性调查骨干成员抵达地震灾区;c—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技术人员在地震灾区开展物华探野外测量;d—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发旺副所长与武警水利专家讨论堰塞湖灾害隐患及治理方案;e—地质研究所地震科学钻选址组专家在野外测量地震变形和同震位移;f—地质力学研究所何长虹副书记带领专家在震中地区了解地震灾情并选择天然地震观测地点组织实施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在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指导下,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接领导下,中国地质科学院许志琴院士带领有关专家策划并组织申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得到温家宝总理等领导及时重要批示。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学钻开工,成为世界上响应地震最快的地震科学钻探工程。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工程将采用先进钻探工艺,对汶川地震和复发微震的源区进行直接取样,开展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岩石力学、化学物理、地震物理、流变学等多学科观测、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揭示控制断裂作用和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和化学作用,为地震监测、预报或预警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信息,促进地震科学发展。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工程一号孔开钻仪式徐绍史部长向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中心主任王学龙副局长和首席科学家许志琴院士授牌组织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汶川地震大型展览与专题报告2008年8月中国地质代表团参加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应组委会特邀作汶川地震学术报告,举办了汶川地震大型展览,展版面积18m×3m(图3);董树文研究员在“地质灾害”每日主题会上作了题为“汶川地震灾情与中国地质科学家反应”的报告,许志琴院士在专题会议上作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学术报告,张岳桥研究员在国际岩石圈研究专题会上作有关汶川地震破裂与变形学术问题的报告,受到各国代表的高度关注。副院长董树文研究员在地质灾害“每日专题”作汶川地震学术报告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汶川地震大型展览地质力学研究所全力以赴抗震救灾“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在祖国面临大灾大难的关键时刻,地质力学研究所没有观望,没有等待,更没有退缩,立即组织有关专家,无条件投入抗震救灾行动,连夜展开震源机制分析,震情迁移分析,灾情分析。在老所长董树文副院长的组织领导下,紧急组成了调查组,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冒着生命危险,开展活动断裂、地质灾害调查,收集掌握宝贵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发挥专业优势,为抗震救灾提供科技支撑。随后又多次派出专家组,前往灾区开展相关工作;同时组织多名专家、研究生组成专家组,在局的统一部署下,紧急展开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以及环境承载力评估等方面工作,他们不分昼夜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地质力学研究所先后直接参加抗震救灾一线工作的人员有62人,其中赴震区前线的人员有35人,坚守在后方的人员有27人;有3位专家进入国务院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有7位专家进入科技部专家组,为全国抗震救灾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在整个抗震救灾行动中,地质力学研究所干部职工无私无畏的精神,坚强有力的行动,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行们的肯定和认可,得到了各种方式的表彰。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荣获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张岳桥、杨农、雷伟志、施玮分别获得有组织评选的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地质力学研究所专家在地震灾区开展地震变形与地质灾害现场调查地应力观测站5月12日观测到的地壳应力应变变化曲线地壳应力应变变化曲线地质力学研究所天然地震台网观测的余震震中分布图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专家赴四川灾区调查堰塞湖险情2008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专家赴四川灾区调查堰塞湖险情年5月23日~6月2日,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派,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党委、所领导抽调精干力量张发旺、张兆吉、王贵玲、王建中、韩双平、韩占涛、聂振龙、侯宏冰、蔺文静、钱永等10位同志,与水环地调中心的孙建平等5位同志、天津地调中心肖国强等3位同志一起到四川灾区的绵阳、德阳两个重灾区调查堰塞湖险情。震后的灾区一片疮痍,加之堰塞湖出现的地方均处于位于发震断裂附近的深山中,是震灾最严重的地方,道路山体滑坡、坍塌等非常严重,有些地段,山体松动,地势险峻,随时都有继续垮塌的危险。面对如此艰难险境,调查组成员不畏艰险,不顾劳累,连续作战,只要天气情况允许就出发。山里道路往往已经被巨石堵塞,调查组只能徒步前进,沿途河谷狭窄,两侧山体陡峭,许多地段岩体松动,摇摇欲坠,随时有滚落的可能。如遇到余震发生,后果不堪设想。5月25日下午,在四川青川县又发生了震后的最大一次余震,震级高达4级,此时,调查队员刚刚从山中出来不到2个小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调查组通过一星期的辛苦工作,配合水利部出色地完成了调查任务,提交了7个堰塞湖的调查报告,受到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绵阳堰塞湖前沿指挥部的充分肯定,提出的建议已经被采纳,用于堰塞湖的治理工程设计和施工中。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专家在地震灾区调查评价堰塞湖险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及调查研究工作“5·12”汶川8级地震突发之后,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去。五月下旬,国土资源部选派人员组建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韩子夜所长受汪民副部长指派,担任前线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除了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外,还负责指挥部的后勤工作。在韩子夜所长的带领下,前线指挥部办公室高效运转,为部领导决策、统领所属各单位在灾区井然有序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汪民副部长、韩子夜所长及科研人员在至四川前线指挥部研讨抗灾工作选址物探测量组在现场工作物探测量组在布设测线六月初经国土资源部再次统一调遣,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先后派出两批专家前往灾区第一线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由胡平副所长亲自带队,统一指挥,两批专家一行12人,携带7台套物化探设备,四辆越野车以及其它有关装备,分成两组积极投入到“汶川强震活动断裂调查与灾区重建场址稳定性评价”工作当中去。第一组即物化探监测组,主要进行了天然电磁场、地磁场和地气监测工作,为余震活动趋势分析和活动断裂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第二组即应急选址地球物理测量组,主要开展了EH4电磁测深和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工作,为探明擂鼓盆地基岩埋深及构造发育情况和灾后重建选址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在此期间,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分别派遣两名同志前往灾区参加了抗震救灾捐赠仪器的验收工作和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撰稿工作;还有三名同志被派驻京参加了部局机关抗震救灾的保障和宣传工作。国家地质测试中心参加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地下流体异常及地震前兆关系研究目前已建设WFSD现场流体实验室,利用在线脱气装置、质谱仪等,进行了实时流体监测,主要测定组分包括He,CH4,CO2,Ar,H2,O2,N2和氡。正随钻建立流体地球化学剖面,开展流体变化与地震前兆的相关性研究。WFSD现场流体实验室WFSD现场在线脱气装置

23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地质灾害论文发表时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发生了汶川8级强烈地震,成为继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1级地震之后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

    huyingheng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中国地质灾害论文发表

    去无忧在线(wwwvooyoocom)就好了,那有很多

    伊泽瑞言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中国地质灾害论文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

    大大大华哥呢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中国地质灾害论文选题

    范文一:甘肃省城市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甘肃省境内泥石流、滑坡发育的基础主要是其特殊的自然条件。陡峭的地形、充足的松散土石和突发性水源是泥石流、滑坡形成的三大条件

    迷茫的前途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中国地质灾害论文题目

    去无忧在线(wwwvooyoocom)就好了,那有很多

    夜很*^*安静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