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13

Phyllis。
首页 > 论文问答 > 简牍论文选题理由是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薛苏一世

已采纳
1、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颜真卿的书法,改变古法,自成一家。3、宋徽宗赵集的书法瘦劲有力,笔画瘦而坚挺,书写爽快,结构中宫收紧,四周发散,重起重落,它的转折处还有明显的折痕,更显得骨力峥嵘。扩展资料王羲之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299 评论

paradisevita

《简帛(第4辑)》内容简介:《简帛》是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计划围绕以简帛资料为主的古文字研究,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先秦、秦汉史研究等几个方面,发表论文和动态、评介、资料性文字,以作为简帛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阵地。本辑为”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008”会议论文集,共收录国内外学者的论文三十七篇,涉及出土简牍帛书的文本抄写、篇章结构、简序编排、文字释读与内涵解析等多个方面,对简帛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方法问题也展开了深入研讨。此外,本辑增设”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专栏,对国内外秦简的整理和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作了回顾与展望。相信,本辑相关论文的发表必将引起学界对简帛研究的冷静思考与深入探讨。

296 评论

六月之程

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颜真卿的书法一变古法自成一家。宋徽宗赵集的书法瘦劲有力,笔画瘦而坚挺,书写爽快,结构中宫收紧,四周发散,重起重落,它的转折处还有明显的折痕,更显得骨力峥嵘。

174 评论

Cciiiiiiiiiiiiiiiiii

自尹湾汉墓简牍部份资尹湾汉墓简牍料和释文在《文物》 1996年第8期发表以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包括日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当前已公开出版的有关专著五部和70多篇论文。论文的触角已接触到汉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一时间,尹湾汉墓简牍成了国内外历史界、考古界特别是简牍研究专家瞩目的焦点。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廖伯源先生,1997年初,才获见国内出版的1996年8月号《文物》,1998年7月,其专论尹湾墓简牍文书考证的专著《简牍与制度》已经由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今年五月廖先生又利用尹湾简牍资料新出《秦汉史论丛》一本,约二十万字。其考证之精辟,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从文物的抢救、保护直至合作研究的全过程,得到了市县文化局诸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这是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保证。尹湾汉墓简牍,从发现到成书出版历时三载,文易六稿。张政烺先生在鉴定书中的评价是:“从我 94年8月初见到这批文物照片到今年结集成书出版,时仅三年,是我多年来所见简帛书整理中速度最快的高水平的著作”,原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徐苹芳教授认为:“此书释文准确,达到当前的高水平。”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认为此书“在已有的关于汉代简牍释文和整理工作中,是一项高水平的成果,完全达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所要求的标准。”李学勤先生在《尹湾墓简牍》出牍鉴定会上指定:“这次《尹湾汉墓简牍》的出版,属于整理的成果。研究工作不是一代人两代人所能完成的。”是的,将这些资料公布于社会,为专家学者的研究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历史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就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另外,由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主编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尹湾汉墓简牍综论》也于 1999年2月出版发行,其中收集了国内27位学者有关尹湾简牍研究的专论。1999年4月,由日本国社团法人日本书艺院,编辑发行的《尹湾汉墓简牍》,选取了尹湾简牍中有重要书法艺术价值的《神乌傅》等重要简牍,作为1999年日本书艺院展的特别纪念品,在日本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尹湾汉墓简牍》公开出版不到一年,利用尹湾简牍在汉史研究上有六大突破:1、校订《汉书》、补正史籍之突破: 《汉书》是研究汉史的信史之作。但在两千多年的转抄、点校和翻印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因素,传世典籍,递相传录,极易羼入后人的修改乱窜。《集簿》、《吏员总簿》、《设置簿》等簿籍中揭示的第一手资料,时人实录,原物原貌,原字原形,无窜改之嫌,因而填补了一些关键性的空阙,可以直接用来校订《汉书》,补正史籍,评判前人研究成果的有关结论。《集簿》中有关一些县的名称,可以用来校正《汉书·地理志》中一些县名的讹错。如“海曲”乃“海西”之误。“祝其”当为“况其”之误。“于乡”当为“干乡”之误。“兰祺”当作“兰旗”,“南成”当作“南城”。东海郡有:“平曲”,一为县一为侯国。有人或以为侯国之“平曲”,一为县一为侯国。有人或以为侯国之“平曲当作“曲平”,现在可以断定二平曲是正确的。《汉书·地理志》中有“朐有铁官”之记载。而《吏员总簿》和《长吏名籍》中东海郡下仅有下邳铁官之设,而伊芦有盐官,另有“郁洲”、“北蒲”两个盐官别治。这三地皆为朐地,可证《汉书·地理志》中“有铁官”当为“有盐官”之误。2、汉武库研究之突破尹湾汉墓简牍中《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的发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见有关汉代武库建设中时代最早、内容最完备的统计报告,而且是发现在内郡政府文书档案上,其文献价值更非同寻常。正如中国文研所李均明先生在其武库《初探》中所言:该报告“指标项目甚多,数列明确,对我们深入了解汉代武器装备的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 集簿中开列的是一个郡武库中珍藏车马器及与其相配应的作战武器和其它装备。其中皇室器物与库存器物分列清单。皇室器物冠以“乘舆”,库存武备以“库兵车”统称。其中库存武备之数量足以惊人,两项合计,“凡兵车器二百四十二千三百二十六万八千四百八十七”。东海郡武库当为国家设在内郡的武库之一。《汉书·成帝纪》如淳注引记载:“北边郡库,官之兵器所藏,置令。”汉代不仅在长安,洛阳建直属中央的国家武库,而且在边郡、内郡分设武库。从集簿中档案记录来看,东海郡武库有两个特点,一是库存量大,如弩的总数即达 537707件,矛的总数达52555件,有方(戈类兵器)达78392件。仅以此三顶足可装备50万人的军队,远远超出一郡武库之所需。二是该武库不属东海郡管辖。因为在东海郡吏员总簿或吏员设置簿都未见有“库令”的设置,因而可以断言,东海郡武库是国家设在东南沿海的直接受中央管辖的国家武库。3、西汉上计制度研究的突破尹湾汉简中《集簿》的发现为研究两汉时期的上计制度提供了迄今为止第一份实物范本,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居延汉简、敦煌汉简中各种簿籍可谓大量发现,但还没有县、郡级上计文书的发现,因此尹湾《集簿》就更为珍贵。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报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情况。县令长于年终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等,编制为计簿。从尹湾出土的实物看,它的准确名称应为《集簿》。呈送郡国,郡国再由计吏根据各县的集簿分类统计,再编制郡国向中央上报的集簿,由上计吏专程送长安,上报中央。朝廷据此考核、评定地方长官的政绩。这种制度至西汉已十分完备,并有专门刑律《上计律》来保证上计制度的规范实施。关于上计具体内容,过去从未见过完整的范本,研究者只据胡广《汉官解诂》所言,为“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等几项。而尹湾汉墓中出土的 1号木牍是2000年前西汉晚期东海郡上计的原始资料,即使不是原件也是上计的副本,凿凿可信。《集簿》的木质为侧柏,长7厘米,宽6厘米,厚25厘米。正反两面书写,正面12行,反面10行,约700字,草书墨写。 这 700字22项的统计,就是东海郡向中央上计的完整的内容实录。看起来是一组组枯燥无味的数字,而正是这一组组数字,具体地反映了西汉晚期社会形态的各个层面,再现了西汉时期人民的多彩的社会生活的画画。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惊奇、浩叹。他们从这一组组数字里获得了汉代人透露的历史信息;他们从这一组组数字里汲取起无数的源泉,流淌出一篇又一篇的宏文巨制。4、西汉政治制度研究的突破西汉政制定度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政府机构的组成及其运作,法律制度的建立及其应用,军事制度的形成及其变化,文化教育制度的设施及其影响等。汉代职官制度的研究,以往多注重于文献,大多没有跳出《汉书·百官表》、《后汉书·百官志》、《汉旧仪》、《通典》等一些古籍中关于汉代职官设置的记载。而且多侧目于中央政权中的职官设置,最多到郡县职官设置。自居延汉简、敦煌简牍等一些边郡档案文书出土以后,汉代职官制度、政治制度的研究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成果丰硕。自 60年代始,台湾严耕望先生力致于汉代地方行政治制度的研究完成了系统力作《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将汉代政治制度的研究推向深入,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史学界所推崇。但囿于文献,新的考古材料的阙略,使许多问题,诸如亭制、乡里等机构问题也未能作深入的探讨。翦伯赞先生在其《秦汉史》著作中对西汉盐铁官的设置从郡官以下即语焉不详,甚至有所臆测。自王毓全先生《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一文发表后,聚讼纷纭,论争近三十年。而尹湾汉简一出,各项簿集中的有关记载,条理分明,系统有别,多年的论争问题开始明朗。新的史料,为秦汉史的研究拓了新的渠道,提出了新的课题。5、西汉术数类简牍研究的突破术数作为学科的类目,始于西汉。《汉书·艺文志》载:“(刘)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录,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术数类包括天文、历谱、五行、龟占、杂占、刑法等。尹湾简牍中发现的术数类简牍,有如下几种:一是记于木牍之上的《元延元年历谱》、《元延二年历谱》、《元延三年日书》、《神龟占》、《博局占》;二是记在竹简上的《刑德行时》和《行道吉凶》。《元延元年历谱》和过去出土的西汉历谱相对,其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其一年中的四时八节、伏、腊、祭日记载齐全,为过去居延简中发现的历谱所未见。为我们研究西汉的历法又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实例。对于纠正《万年历》中的错讹将起到直接的校正作用。对于重构西汉朔闰表及历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6、《神乌傅》与文学史研究的突破《神乌傅》是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中唯一的一件文学作品。它写于 21支宽简上。出土时顺序散乱,其中18支书写正文,一支书写标题,一支字迹漫漶不清,所记或为此赋的作者或为抄写者。另有一支素面简。“傅”在汉代是“赋”的通假。《神乌傅》是创作于西汉晚期一篇佚赋,全文约 664字。它讲述了一个十分动人的禽鸟故事。这是一篇亡佚两千多年的非常完整的汉代俗赋,其风格和以往传世和新发现的一些属于上层文学上的汉赋相比,无论从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来看,更接近于民间文学。此赋以四言为主,用拟人化手法,讲述乌、鸟争巢的故事,与曹植的《鹞雀赋》和敦煌发现的《燕子赋》四言为主的写法如出一辙。它的发现把这种俗赋的历史提早了2000多年,这在古代文学史上特别是赋的研究上,大大地丰富了古代俗赋的研究内容。《神乌傅》的发现价值不可低估。它为汉赋增添了一个新的源头,它补充了古代禽鸟寓言文学系列中的又一个实例。使人们对这一类文学现象,从产生发展延续、变化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更系统的认识。通过对《神乌傅》源流的观察,起到举一反三,提高人们对古典文学某些主题、题材、意象的产生、发展、继承嬗变的兴趣,从中总结出某些艺术思维的经验与教训,这也是一种新的文学研究的视角。《神乌傅》是我国古代文学史资料的重大发现。补了费振刚先生主编的《全汉赋》的一个空白。更为重要的是《神乌傅》的发现与发表给文学史家一个新的反馈。研究文学史不能孤立地去注意文学现象,更要注意考古资料的新发现。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曾出土《唐勒》佚赋的残简,安徽阜阳双古堆曾出土《楚辞》及辞赋的残简以及东海尹湾《神乌傅》的发现,将把西汉赋史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里程。“文史一家”文学和历史双双携手,将会开辟出文学研究的新天地。这批简牍作为西汉末年内郡政府的文书档案,其细致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确为过去所发表的五类汉简(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罗布泊)中所仅见。这批文书档案出自一个确切纪年、明确身份的西汉东海郡功曹史师饶的墓中。文书档案,包括私人文书和汉赋佚篇都是墓主人生前特定地位应该掌握占有或保管收藏的档案和资料,完全可以排除随意制作的可能性。而作为陪葬品带入地下,不仅是汉代葬俗的反映,而且为了希企其仍然具有位宠职高一如生前的地位。因而又确立了这批简牍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尹湾汉墓简牍的学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于秦汉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档案史、军事史、术数史、文学史、书法史、简牍史以及古籍整理和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都将提供全方位的第一手资料。北大裘锡圭先生说:“对尹湾汉墓的简牍怎样评价都不过份。”尹湾汉墓简牍区区 4万余字,但文献价值极高,等待专家学者的继续研究。

121 评论

诗涵百草兔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对先秦学术的百家争鸣局面大为敏感和忌讳,亲自导演了一场“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 秦王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燔灭文章,坑杀儒生,加上刑法统治,使文学在这个时期留下的值得一提的东西太少。现在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仅有少数不多的刻石之文和诏令、奏议之类的应用文字,吕不韦组织编著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是比较有文学意义的作品。但这两部(篇)作品从创作时间上讲,仍在公元前221年之前,属先秦作品。真正的秦王朝的有文学意味的作品,从目前保存的资料看,除去李斯的刻石作品,已无留存。另外,秦代尚有“杂赋”、“仙真人诗”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也久已失传。 西汉承秦建制,许多方面继承秦的作法,但在刑法和文化控制方面,汉初吸取秦朝的经验教训,采取简约宽松的政策。汉立国之初,朝中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对百姓生活极少干涉,并大量搜罗文献,允许多家学说并行。 汉初君臣,皆起于楚地。建国以后,他们对楚歌、楚声也多所偏爱。因此,楚辞在汉初得到极大的流行。“秦焚烧《诗》、《书》……故在文章,则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之长登帝位,其风遂被宫掖。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 《汉宫之楚声》) 汉初的政论散文家有贾谊和晁错,其中贾谊的《过秦论》、《陈政事疏》等文章很著名,文学性也较强。汉初之辞赋主要继承骚体传统,并开始向新体赋转化。汉初的骚体赋作者因为缺少屈原那样的果敢精神,其赋作也往往强为呻吟,并没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故而辞赋由抒发个人的强烈感情转向铺张扬历,宣扬统治阶级的华贵生活和享乐生活,由严峻的责斥变为温和的讽劝。 赋体的变化也必然成就一些实践这种体裁的诗人作家,贾谊是汉初骚体赋作的唯一优秀作家。 西汉的经济力量雄厚,疆域广阔,汉代文学呈现出八方荟萃、气度恢宏的文化主流气象。如汉之乐府,就广泛采集代、赵、秦、楚各地的歌谣,以“观风俗、知薄厚”。同时武帝大规模扩大乐府机构,重视采纳民间和异域的新声变曲,为文学的发展引进了民间的文化营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此举在文学史上意义重大。 汉武帝时的诗人、辞赋家和文章家其眼光和胸襟也大为开放,或写下了“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史著,或以赋家之心,包举宇宙,总揽人物,大开大合,成就气象万千之辞赋。 《史记》是史传散文的典范之作,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从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五种体例构成。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是《史记》中最具文学价值的部分。无论是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还是在文章自身的结构及语言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这个阶段的大赋兼综南北、融绘古今,描绘千秋帝业,是汉赋的鼎盛时期。 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汉代的统一繁荣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视域,使山川风物可以走到他们的笔下,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是汉大赋的代表作。 但是,汉家独尊儒术,大兴经学,使生动活泼的《诗三百》变为“诗经学”。伦理化、政治化了的“诗三百”其文学意义则降到了极其次要的地位。汉代士人常要凭借解经之功得官职,他们不象先秦士人那样可以用外交、军事等手段为君主夺取霸权,士的地位及主体人格在这个阶段降到很低的位置。一些赋家也更多地表现出宫廷文人的特色,主要以文学活动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时,提一些建议和批评。因而汉文人的赋作大多是“润色鸿业,劝百讽一”的作品。宣帝时辞赋也盛极一时,王褒、刘向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作者。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王莽开始托古改制,然而改制并没有成功。王莽在学术上提倡古文经学,古文经学被立为官学。扬雄是此期的代表作家。他的《法言》、《太玄》力求自成一家之言,不傍经典,一改他以前作品的复古特色,但行文流于艰深。其杂文《解嘲》与东方朔《答客难》前呼后应,倒是很有现实意义。 王莽的新朝在农民起义中结束。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称光武帝。他加强皇帝集权,缓和社会矛盾,大兴学校,严格选举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 刘秀借着图谶的帮助当上了天子。东汉的经学,也就走上了神学的道路。东汉初期的士人因此缺乏怀疑精神。建制以来,光武、明帝、章帝三代社会经济发展势头很好。自和帝后,高层权力结构不够稳定,但洛阳首都的经济繁荣却远远超过了西汉首都长安。东都的兴起,对汉代文人眼界的开阔是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的。这在傅毅、班固、张衡诸人的京都诸赋中可以领略到。然而两汉的易代也让一些士人对正宗思想产生了怀疑。从桓谭的《新论》到王充的《论衡》,正是显示了一条由“非圣无法”到“离经叛道”的思想转变的过程。 东汉后期的权力不稳定主要原因是出现了几个年少登极的小皇帝,这些小皇帝往往为外戚和宦官控制,而由他们独断专权,封建统治的管理网络被破坏了,仕进无门的文人们或滞留太学、或穷居野处,周游郡国,逐渐也形成了一些文人集团。随着豪门强臣权势的壮大,士人集团意识的强化,社会上危机四伏。 士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轻视与皇权关系紧密的儒学。桓、灵之世,士人与一部分正直的官僚结合,形成了一定的“清议”力量,一时影响很大,后来引起宦官的恐惧,终于酿成了两次“党锢之祸”。但这也标志着从东汉到魏晋,开始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自由的局面。 今文经学特别是谶纬之学代表着东汉王朝的统治思想,但从东汉初年以来,桓谭、王充、张衡等人都不断地产生一些反谶纬的科学思想。王充的《论衡》,举起“疾虚妄”的旗帜,对神学迷信进行有力的批判,表现了唯物主义的精神。由于西汉以来散文和辞赋的发展,东汉开始出现了“文章”的概念,贾谊、司马相如等散文家和辞赋家都被视为文章家。同时不少文士“以文章显”,《后汉书》在《儒林传》之外,特立《文苑传》,更具体地反映了文章家和经学家在这个时期的分化。 在《史记》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著作,班固《汉书》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依《史记》体例,“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反映西汉一朝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东汉政论文继西汉的传统,以王符的《潜夫论》、崔宴的《政论》,仲长统《昌言》为最著名。 东汉赋不如西汉赋兴盛,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影响下的班固的《两都赋》具有恢宏的篇制。张衡《两京赋》在夸张铺叙中引入针砭现实的议论,《归田赋》则突破了旧传统,抒发了抑郁的感情。桓灵之世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也是很著名的赋作。 辞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此后,直到清末,辞赋尽管发生过许多变化,如有大赋、小赋、骈赋、律赋等,但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始终存在。在辞赋的推动下,汉代还出现了各种四言韵文样式,如颂、连珠、赞、箴、铭、吊文等等,汉代在文学上的特点是文学地位的提高和汉赋的兴盛,文学在汉代普遍受到重视,以汉武帝时代为例,写作辞赋的,有武帝本人,有淮南王等诸侯,有御史大夫倪宽等公卿大臣,有董仲舒、司马迁这样的名儒学者,更不用说还有司马相如等一批专家。作品的数量与先秦相比可谓惊人。 据班固《两都赋序》说,成帝时整理从武帝以来各种人士献给朝廷并且还保存着辞赋,总数有一千余篇。东汉张衡更用“作者鼎沸”来形容他那时的辞赋创作的情况。 东汉乐府继承西汉的传统,也采集民间声乐与歌谣,现存汉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的作品。东汉末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乐歌。东汉乐府民歌中的诗歌有四言的旧形式,也出现了五言的新形式,五言诗是东汉中后期才开始在文人中流行的。班固作《咏史》诗,单纯咏事,少有寄托,是文人五言诗的雏型诗作。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的出现,说明文人五言诗的写作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今存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诗体成熟,思想富于张力。《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一人一地之作,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大概产生于东汉顺帝至献帝之间。这些短诗发泄诗人的愁苦和愤怒,时代的纷乱,家园的残败,生死的难以预料,生活的奔波与分离,是贯穿诗歌的主题。《古诗十九首》以“比兴”的手法,本色的语言,创造了“怨而不怒”的含蓄风格,成为“温柔敦厚”一派诗风的源头。汉代形成的这种诗体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唐以后又与七言诗并列,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基本样式,并且,七言诗也是在汉代就开始孕育的,只是尚未成熟。 近人刘师培讲:“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中国中古文学史》)指出了汉代文学的特点。事实上,文体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必然,随着社会内容的变化,作为文学形式的文体自然也要有所变化。 汉朝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大气磅礴,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的雕塑,最具特点,其中马没有精雕细啄的修饰,而是用非常大气的大的轮廓去生动的表现出了马的形象,具体的图片你可以自己看。“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308 评论

相关问答

  • 简牍论文选题理由是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对先秦学术的百家争鸣局面大为敏感和忌讳,亲自导演了一场“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

    推三轮去拉萨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简牍论文选题理由

    自尹湾汉墓简牍部份资尹湾汉墓简牍料和释文在《文物》 1996年第8期发表以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包括日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当前已公开出

    sunshine哒哒哒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简牍论文选题理由是什么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对先秦学术的百家争鸣局面大为敏感和忌讳,亲自导演了一场“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

    土豆泥nice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简牍论文选题理由怎么写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选题的缘由可以分目的和意义两部分来写:  1、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  2、意义

    燃烧吧猪五花 7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简牍论文选题

    可以把这些文字拍成图片,再用图片的方式插入到文字中。

    走遍大中华 2人参与回答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