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8

LIZHIPINGZHAOBOWEI
首页 > 论文问答 > 体育史论文武术1500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不老的传说kz

已采纳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 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 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同时,通过国际体育交往,我国武术已开始流行世界,逐步为世界各国 人民所喜爱。 武术运动主要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 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被称之为“套路运动”。一般认为套路运动是技击的高度 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之所以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就 在于它来自技击,而又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正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样,而套路中绝大多数 动作取材于技击,仍保持了实用技击的一面,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健身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 1、人的生理需要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狩猎,是原始人类 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严酷的生活条件 ,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 技能。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 法的萌芽。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 誉。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在战争 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因而在舞练的过程中也没有呆板的程式。经过漫长的 历史岁月,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技击方式及“舞”的形式都在不断提高。这种没有程式的舞练逐渐 变成了有程式和表现主题的“武舞”。以后“武舞”随着“舞”的艺术因素不断增多,“武”的攻防格斗因素 减少,而成为专门供人欣赏的一种艺术活动,而“武舞”中的舞练形式及丰富的演练技巧都成了以后套路技艺 中的主要内容。 2、人的心理需要促进套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世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其它事物的推动和制约。武术的套路运动作为人为的艺术, 它的产生和发展必定受到人类的制约和推动。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维持生命)以后,接着而来的 便是心理需要了。心理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人们各种情趣的满足,这种情趣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随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也势必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而 改变,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战争繁多,“武舞”虽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技击动作,但它仍较近于实战。 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唐代,由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各种艺术的 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杜甫所描绘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看出当时“武舞”的 特点和性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看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低昂……”从这首诗中,我们 可以看出它和原始社会中“武舞”的区别。即原始社会的“武舞”有实战意义,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从表演艺术 效果为主,我们当然可以认为这和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及人们审美观的发展而发展有关。 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人们不仅能从这些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 且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运动速度的快慢、沉浮节奏上的对比中获得国画般意境美的感受,使人们产生无限 的联想。这种联想的产生,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抒发,而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套路除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外,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价值和欣赏价值一样,从套路萌芽之日起就被人们所认识了。正是人们 健身和艺术欣赏的需要,才使其得以产生和发展。 3、套路的自身功能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武术套路源于技击,我们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了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 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作来进行实战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 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入其它艺术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加丰富,套路内 容和各种演练技巧就越加多样,从而出现了象“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意义的观赏和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是多以“武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 。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陈乐》等,这些“武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 工提炼编排而成,而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是表现生活,从昔日战争和人兽 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进其形式——套路的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中的 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 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哲学的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服务。 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之大 。正是这种节奏的参入,套路才得以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其更加符合人们健 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 是套路表演中动作意义的主要提示,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 作的寓意。所以,套路这种功能的存在是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4、套路运动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习惯于把武术称之为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而实际上这是现代人从现代社会意识出发给它下的 定义。中华武术在其千百年的发生、发展历史中,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受到中国封建 社会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环境的制约,它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格斗手段和大众的文娱活动形式,至 少在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之前是这样的。所以在没有受到现代体育规范之前,武术不可能是现代体育的内容之一 。严格地说,这种状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改变的,武术这种社会功能的转变是人们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武术做出的选择。武术的实际性,在今天只能与其他体育项目存在的目的一样,使锻炼达到自我身心锻炼, 就象西方人学习拳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比赛、为了强健身体。只有这样,武术才有可能被大多 数人所接受。 我们今天社会所需要的武术套路运动,应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技与西方现代体育融合的一种人体锻炼形式。 它在内容上可以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在形式上必须是现代的、中西通用的。武术套路做为一种被规范了的体 育运动项目,才有可能被生活在其它文化传统氛围中的人所接受。武术作为传统的一种格斗手段,已渐渐地趋 向消亡,这是我们今天武术套路运动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宝贵遗产时,我们必须站 在时代的高度。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东西仅是现代社会的点缀。因为现代人、现代社会正 在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传统,这种新的传统离他们更近,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武术,人们亦会以同样的态度 对待,所以发展武术套路运动必须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迈向奥运会,成为被世界更多的民族所接受的 一种良好的健身体育项目才是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武术套路运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完善同社会的进 步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中以求生存为目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 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武术套路必须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方向又直接和 人们的各种需要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即人们的需要决定着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
315 评论

julielovecat

马明达教授出身中国武术世家,父亲马凤图、叔父马英图都是民国时期全国闻名的武术家。兄长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都是著名武术家,弟兄四人在武术界被推誉为“马氏四杰”。先生自幼师从父马凤图求学,文武并修。1959年初,获甘肃省 青少年武术比赛冠军。1967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后求学并任教于兰州大学历史系,1993年调入暨南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和教学,断代史研究上侧重于元、明、清三朝。担任主编和副主编的书有《中国武术大辞典》、《广河县志》、《中国回族历法辑丛》等。历年来发表中国古代史、民族史和武术史论文一百余篇。 1967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1987年兰州大学历史系硕士生结业1958—1963年,甘肃省体委1968—1972年,甘肃省建七局一中1972—1978年,甘肃西北师大体育系1981—1992年,兰州大学历史系1993—至今,暨大历史系 主持澳门体育局研究项目:《澳门体育》,2003—2005年,完成时间2005年 经费35万澳币。主持中山市档案局研究项目:《中山市明清档案汇编》,完成时间2006年,经费5万。 《说剑丛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武学探真》,台湾逸文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说剑丛稿》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12月。 《纪效新书》,(明)戚继光著,马明达点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2月。《中国回回历法辑丛》,马明达、陈静辑注,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9月。 《中国古代史论集》第二集(汤开建、马明达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暨南史学》第六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暨南史学》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暨南史学》第八辑(马明达、纪宗安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此外还参与编著《中国武术大辞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广河县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等书。 1、北魏王真保墓志考略,《社会科学》1979年第3期;2、P·T·1291号敦煌藏文文书译解订误,《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2期;3、元代雕塑家钩沉,《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4、燕山常巴巴轶事辑述──兼论西北天启棍八门拳诸问题,《回族研究》1997年第3期;5、清代的武举制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6、明末回族画家梁檀事辑,《西北民族研究 》1996年第1期;7、冯玉祥与中国武术,《体育文史》1998年第2、3期;8、试论鲁智深形象的形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9、颜李学派与武术,《体育文史》2001年第1期;10、常遇春家族与蓝玉党案,《回族研究》2001年第1期;11、试论”回族武术“,《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12、从通臂到通备——略论通备武学的起源,《体育学刊》2001年第6期;13、元代墨工考,《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14、走向世界的少林文化,《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1期;15、清初回族名将杨谦、杨凯,《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16、中国古代的射书,《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5期;17、古代中国射箭对日本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9期;18、元代回回画家高克恭丛考,《回族研究》2005年第2期;19、明代广州的“达官兵”,《回族研究》2005年第3期;20、中国古代的射师,《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7期;21、明马轼马愈族属考,《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22、清初回族循吏张瑾史迹,《回族研究》2005年第4期; 23、明马轼、马愈族属考,《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24、澳门的龙舟运动,《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1期;25、朱元璋歧视色目人,《回族研究》2006年第1期;26、澳门体育社团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2期;27、澳门体育博彩初探,《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4期;28、“兰州回胞救济会”始末,《回族研究》2006年第2期;29、宋朝的玉津园宴射,《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30、“米昔刀”考,《回族研究》2006年第4期;31、试论中国民族体育体系的重构,《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6期;32、澳门体育管理体制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2期;33、明清之际济宁“奇报”事件研探,《回族研究》2008年第2期;34、毕沅与关中回民二题——说剑斋回回史札之一,《回族研究》2009年第3期;35、蒙冤的回回武状元白成龙——说剑斋回回史札之五,《回族研究》2011年第1期;36、北京三里河明刻《重修清真寺碑记》初探——略论明代宦官群体中的伊斯兰教徒,《回族研究》2011年第3期;37、明代福州米荣《重建清真寺记》研究——福建伊斯兰教与回族史专题之一,《回族研究》2012年第1期;38、萨琦与赵荣——福建伊斯兰教与回族史专题之二,《回族研究》2012年第3期;39、西北穆斯林国外侨民的形成及其特点,《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1期。

354 评论

小琳子雄霸天下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作为独立的传统文化体系,武术套路运动是多层次、多侧面、有着复杂内在结构,并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对应统一规律编排而成的有机整体。其动作的美学特征,是以内在精神气质为基础,以外在的技艺美为表现形式,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殊现象。主要表现为动静疾徐的节奏变化、劲力动作的刚柔相济、攻守进退、起伏转折、节奏鲜明、形与神、气与力的内外结合、动作的虚实变化以及整套结构布局的回环错落,尤其讲究身体点、线、面的对比均衡和动作的多样化统一。一个好的武术套路,除了结构布局好,有一定的难度动作外,还要做到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完整统一,这是衡量武术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3. 武术套路中美的表现1 动作美人体是美的载体,没有人体,人的美就不复存在;武术套路运动中,没有运动员匀称协调的形体美及全面超人的身体素质和极强的表现能力做保证,其动作之美就无法实现,武术套路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体的各个部位发生相对位置变化而塑造了许许多多带有攻防涵义的艺术造型,才使武术得到了美的升华。1 造型美武术套路运动既是空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一般造型稍纵即逝,但是好的造型使人观之留恋,试之忘返,细细欣赏则渐入武术之佳境。这样的造型是一定比例组成了形状、色彩、线条,使之调和、配合、平衡;并且依靠恰当的形式和熟练的技巧与完整的武术意识加以表现。如“虚步双挑掌”,从造型的角度上来看,一腿屈曲支撑着全身的重要,表现出刚健有力,另一腿足尖虚点地面,表现了灵巧轻盈,两腿虚实分明,对比强烈,从静态中能看出突然而动的姿态,显示出动静结合。上体微微前倾,恰与下肢的折线融为一体,这才有着高度的美感。脸在亮相的瞬间转发正前方,而上体却扭向侧前方,这种有力的“一扭一转”表现了强烈的“力”的美,整个造型紧凑、饱满,有着极其耐看的内涵。2 动态美从运动形式上看武术主要是从动的角度来定义的,因此动是武术的主体,正因为动才使武术有了生机活力,有了动态美感。套路中各种美的因素,通过运动组合关系的调整,能在动态中发挥最佳的作用。如长拳套路指定动作:右前扫腿一周半——左旋风脚——右旋风脚——提膝架掌盘肘,旋风脚均原地起跳,并接金鸡独立平衡,难度系数为A,宛如一串脱了扣的珠子,一个紧接着一个顺溜而下,干净利落,娴熟准确,体现了一种高度的精确美。又如著名武术运动员赵长军运动棍术,其速度象风一样快;缓则象鹰在天空盘旋;一但动时又象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静时如三山五岳,巍巍屹立。他这种运用自如、高操控制自身与器械的能力,使动作的快慢相间、阴阳变化、一招一式的节奏处理,都恰倒好处,构成了套路的主旋律。2 结构美即武术技术、战术的配合组织美。武术的套路很讲究结构,结构的艺术性和编排意图就孕育着美。一套拳路结构,首先要看其完整性,起势、表现高潮、收势都要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其次,要符合技击规律,注意虚实、高低、轻重、开合等变化,以及布局上的往返穿插、迂回转折都要符合攻防原理。以醉拳为例,它把醉汉的前仰后颌、左歪右斜、如狂似颠的典型特征作为素材,创造了以醉步为基础,以提膝斟酒、探海端酒、醉卧仙床等为主要动作的套路。武术中无论是拳术、各种器械、各种对练套路都是从武术的实践、健身和艺术的要求出发,按照武术自身的规律形成的,由于它结构严谨、造型生动、节奏鲜明、逻辑性强,充分体现着武术的美学特征。3 精神美即内在美,一种潜在的人格力量。武术运动之所以被人们誉为立体图画,无声的诗篇,运动的雕塑,优美的舞蹈,就是因为武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的时候,善于巧妙地把全部精神彻底地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从外观上看,动作的变化只是形的处理,但运动员的精神活动也同时进行着,因为形的变化(动作的变化)一直是在精神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并达到形为神所用的。这里所说的神,其实指的就是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我们可以从太极拳中去体味揣摩那种“中和之道”,培养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可以从少林拳系中去探索克敌制胜的搏击之道,增强其自信心,还可以从“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和“虚实相间”、“刚柔相济”的拳理中去参悟事业竞争中的诀窍,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无论是思想上的启迪,还是精神上的共鸣,都让人嚼之有味,思之有趣,回味无穷。4. 武术的审美价值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特性、观赏的娱乐作用以及审美功能、美学价值,充满了整个运动之中,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民族体育项目。众所周知,套路运动的美学概念,有的是和其它体育项目所共有的,如优美、跳动、刚健、精神等,有的则是武术套路本身所特有的,如高难、和谐、阴阳、韵律、形神、意识等。1 高难度就目前竞技武术(武术套路)发展趋势而言,“高难度”已构成整个套路运动的基础,运动的核心要素,它贯穿在形形式式的动作之中,并成为衡量一个套路和运动员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尺。新规则中套路的指定动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难度应是武术美的品级基础,难度所包含的技术属性,必须通过动作的美来表现,越是高难动作,越是具有美的质量和价值。运动员每一个难度的突破,就显示出新的创造力量和神韵。那些新颖别致、峰回路转、震撼人心的成套演练,无不以自然的美感形式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因此,对于“高难度”的理解,则是引起审美愉悦的主要原因。

259 评论

独酌邀明月

武术,又称国术和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浸透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术理论的影响。武术运动之所以能在中华体育史中放射出华光异彩,不仅是由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所决定,而且从运动中充分反映出它的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文化内核的系统性、连贯性、复杂性、经典性。中华武术在其发生、发展和日臻完美的过程中,有其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武术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都是与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革相联系的。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国人民绚丽多彩的文化史就是中华武术的源与流。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艺运动中的集中反映。武术文化是“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后多指“强身、自卫等技击之术”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积的反映。武术文化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均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又有其独有的理论涵盖和行为特征。如太极拳就是道教文化的产物。 中华武术文化其涵盖面很广,包括武术行为的指导思想、哲学意识、理学原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套路径略、服装器械、武艺门派等等,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反映得既集中又深刻、既本质又表象,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反映,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内涵。所以说,武术文化的涵义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武术动作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动作,就在于这些动作(或符号)有自己的特殊定向和性质,也就是说,武术动作是发挥自我体力和技术优势的战斗动作,是攻击和防卫的统一体。由此可见,武术文化是人体动作的文化,在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中,反映出人的思想、道德、意念、方式、手段、美感与文明程度,是人体动作的宝库,是人体动作的高度完善、潜能发挥的最优方式,功能渗透到人体的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人体文化之最。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武术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从“武术”概念入手看,“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中,有《皇太子释奠合作诗一首》,诗中说:“国尚师立,家崇儒门,禀道毓德,讲艺立言……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此乃偃武修文之意。这里的武术是泛指军事。现代意义上的武术是指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作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互相变化规律进行格斗,或徒手或器械的各种套路进行演练的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从武术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初“武”字是指军事、技击和强力之事。汉代许慎著《说文》引楚庄王释武:“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从武术的功能方面,阐发了“武”的含义,当然有武而无术,亦不能称之为武术。所谓“武术”的定义,当指以强力制止争斗的技能技艺。后来“武术”一词,逐步演化为自卫强身的通用词。中华武术内容,流派林立,仅以《中国武术大典》收录的流传于全国各族人民中间的武术拳术就有320多个,拳术套路750多种,长短、软硬、单双兵械样样俱全,各种器械套路720多个。由史前至清初,中华武术一直存在着军旅武术和民间武术两大并行体系,它们既互相区别,又互相渗透,二者依存消长构成了中华武术的主要格局。所以说,中华武术文化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意识如出一辙。比如“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再如“八卦掌”就是以八卦的8个方位和人体各部比诸八卦以立名,借易理来说明拳理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武术中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等战略原理和虚实开合、进退守攻等一系列技法,无不体现深刻的哲学思想。正如太极拳名家杨澄甫所说:“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学之技术。”至于两仪说,阴阳说,刚柔说,三才说,四象说,五行说,自然说,形神说,天人合一说等,在武术文化中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刘峻骧《中国武术文化与艺术》一书中说:“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

306 评论

相关问答

  • 体育史论文武术1500

    武术,又称国术和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

    金德易BOSS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大学体育武术论文1500字

    一会也写不好啊

    wuli小拧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体育史论文1500字

    这个有点难度哈

    飞翔的等待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武术论文1500字

    论文自己写啊。多看看武术的书。自己吹下就OK了。1500字的太小KS了

    尛嘴亂吃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大学体育武术论文

    300字也叫论文??就当作文写吧。写一些技巧的掌握与应用就行了。

    若伦丫头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