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94

柏林熊77
首页 > 论文问答 > 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发展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VV爱吃007

已采纳
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商品的“入侵”吧。
81 评论

天秤座朱丽

有关海外华文媒体研究,起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二战后期新加坡出现了一批研究学者,出版了一些学术研究专著。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出现了一些研究海外华文媒体的学者和专著,方积根、胡文英:《海外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新华出版社,1989年)、杨力:《海外华文报业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王士谷:《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新华出版社,1998年)、王士谷:《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程曼丽:《海外华文传媒研究》(新华出版社,2001年)、彭伟步:《海外华文传媒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专著,还有数量可观的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的专题研究论文,都对海外华文媒体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本世纪以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新闻社分别主办了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特别是中国新闻社,自2001年始,每两年一届,已经主办了四届论坛,海内外华文媒体同业聚集一堂,加强联谊与合作,共同探讨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两大趋势下海外华文传媒如何应对和变化,海外华人媒体的历史与现状、跨文化传播等诸多论题。中国新闻社编辑出版了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和世界华文传媒年鉴,为深入研究海外华文媒体奠定了基础。《海外华文网络媒体——跨文化语境》是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最近30年海外华文媒体发展变化和现状的专著。

279 评论

无锡小呆

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兴趣,了解了不少传统文化习俗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到中国传统文化将不会出现断层,并将继续发扬创新现就我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谈一点看法,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片面的一点感想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琛的明珠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风风雨雨走过几千年,无时不在变化着虽然它到了19世纪已经变得苍白无力,但它还有一些优秀之处,我们看问题不能绝对化,片面化,一方面要积极吸收西方的优秀成果,同时还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批判与吸取中不断创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中国文化古籍里,有一部分内容,确实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外国的侵略,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谐,对于不同的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也有一些陈腐的内容,如专制主义传统,惰性等所以有些内容我们不能全盘照搬,不能全盘继承和弘扬我们只能有分析地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确实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西方文化传统中讲究逻辑推理,所以西方的逻辑学发达,而中国自古就缺乏分析方法,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相对发达,三是他们总是有一些新的观点提出来,而我们似乎总是跟着人家后面跑 由于计算机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科学,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靠得更近了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也更多了单就我国而言,我们似乎拿来的多,送去的少,虽然我们也搞了对外文化宣传活动,但这种送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在世界各地在文化方面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对其他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同时,也应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优秀文化,传递我们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加快文化交流和发展,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才能加强各国家,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不会消除各民族的各种样式文化的特色我们应吸取西方文化的成就,同时保持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应综合西方文化之长,创造性型的中国文化而这前提是正确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应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须要综合西方文化之长,创新型的中国文化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新的文化要有自己的特点继承,借鉴并创新主动融入世界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责任的权力,不仅要继承它,而且更要创造发展它,增强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健全意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303 评论

Melinda麒儿

代赴日传法名僧。日本常称为“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十四岁(一说十六岁)于扬州大云寺出家。曾巡游长安、洛阳。回扬州后,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讲律藏。四十余年间,为俗人剃度,传授戒律,先后达四万余人,江淮间尊为授戒大师。 当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荣、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去传授戒律。访求十年,决定邀请鉴真。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不顾弟子们劝阻,毅然应请,决心东渡。由于地方官阻挠和海上风涛险恶,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岛,荣病死,鉴真双目失明,751年(唐天宝十载)又回到扬州。 鉴真请经墨迹经过十二年努力,鉴真终于在753年(唐天宝十二载)冬搭乘日本遣唐使团的船东渡,同行弟子中包括尼三人和胡人安如宝、昆仑人军法力、占婆人善所。鉴真所乘船于754年1月17日(日本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二十)到达萨摩国川边郡秋妻屋浦(今鹿儿岛县川边郡秋目浦),一个多月后(754年3月2日)在盛大隆重的欢迎下进入首都奈良。 当年(日本天平胜宝六年),鉴真在奈良东大寺设立戒坛,日本僧人在称为“三师七证”的十位和尚参加下出唐招提寺鉴真墓塔 日本奈良家受戒,此为日本正规受戒之始。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成为日本律宗始祖。759年(日本天平宝字三年)他建立的唐招提寺开基。鉴真携带不少佛经、佛像、佛具等到日本,虽已双目失明,还能协助校订写本佛经的讹误,用嗅觉鉴定草药。同行弟子有的擅长雕塑、绘画、建筑等,传播了唐朝文化。 763年(日本天平宝字七年、唐广德元年)鉴真圆寂。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弟子为他所塑干漆夹像,一千二百余年来,始终受到日本人民的景仰。1980年,日本曾送这座塑像短期来华,成为中日友好关系史上的佳话。

172 评论

喵喵咪儿

儒家思想与伊斯兰教,基督教并列为三大文化格局,并不是佛教与之并列

141 评论

相关问答